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数字技术条件下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条件下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
1、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北宋赵佶《枇杷山鸟图》南宋屈鼎《夏山图》形象,即为审美形象。
在广义上涵盖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就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发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内容、得授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形象就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有方式,艺术作品做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相互竞争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就是直观的、具体内容的,能够为人的感官轻易认知的感性存有。
形象就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内容的感性形式发生,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整体表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并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艺术形象又就是艺术家重新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备艺术家检视、体验生活时把握住至的生动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等感官能体会、把握住至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到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
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
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
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
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
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
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
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
第三,形象性。
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一、本文概述在探讨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美术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美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美术课程的本质属性,揭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以期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美术课程的作用。
我们将从美术课程的定义入手,探讨其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接着,通过分析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历史演进的轨迹和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美术课程的核心要素,包括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美术课程的独特特征和价值取向,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美术课程的视角,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二、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其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
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雕塑等技能,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和语言,传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创造性。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美术课程还具有实践性。
艺术是需要动手实践的,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艺术技巧,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美术课程还具有审美性。
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性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
艺术概论的课程性质

一、艺术概论的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
本课程尤其注重以人类文化学与美学思想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来揭示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艺术的分类,以及各门艺术的特征。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从狭义上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为文艺。
本书则是从广义上来讲的,认为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
如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几万年漫长的历史。
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古老。
然而,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叶才逐渐形成的。
尽管中外历史上早就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也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的科学体系。
直到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
费德勒也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从总体上讲,艺术学的内容应当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同时,普通艺术学以整个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它又包含着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电视学、美术学、文学等各门具体的艺术学科。
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艺术学又不断产生出许多分支学科,诸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思维学等等。
我们在这本《艺术概论新编》教科书中,着重介绍艺术理论最基本的一些原理,主要是:关于艺术的一般规律,艺术的创作、作品和鉴赏,以及各门艺术的基本特征等。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18 学分: 1理论学时: 12 实践学时: 6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一、教育目标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必修课程,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发展意义的新课程,在小学全科教师专业中开设此课程,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形势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理解小学艺术课程的意义、特点和发展趋势,懂得如何将自己学习的各项艺术知识和技能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综合运用到艺术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并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二、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艺术课程的发展形势,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开展教学,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多以例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通过一些实践,观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活动中,思考,认识,以达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和要求自己关注教育形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知识和拓宽视野。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应达到以下要求:1.通过学习,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教育改革趋势与小学艺术教育状况,对将来要从事的教学有所了解,并能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去认识看待艺术课程这一新兴课程。
2.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了解艺术课程的特点,发展和改革目标。
3.通过学习和观察,了解儿童艺术学习心理,发展状况,能分析一些儿童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并能联系到如何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中。
4.通过学习,认识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对小学艺术课程教材有一个材料上的认识和理解,懂得收集一些材料帮助以后的学习实践工作。
5.通过学习,在实践中感受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对艺术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6.通过学习,了解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
艺术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概要介绍关于艺术的一般观念,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并对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做出区分。
(2学时)第二章,艺术的基本结构,简要讲解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语法系统,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艺术技巧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符号学基本观点,了解研究艺术的基本方法,同时对艺术技巧的重要性获得正确的认识。
(2学时)第三章,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
本章内容很多,难度也大,涉及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高、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6组12大范畴。
(6学时)第四章审美艺术,即绘画(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的内容)、雕塑、舞蹈和音乐(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的内容)。
(4学时)第五章实用艺术,即建筑(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的内容)、设计、摄影和书法。
(4学时)第六章综合艺术,即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现代的艺术形态)。
(4学时)第七章,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重点讲解体验的概念,区分宗教的体验、自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并且讲解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
(4学时)第八章,艺术价值结构,重点讲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使学生了解艺术的自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2学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尚有实践教学6学时,这6个学时,一般是安排到博物馆或美术馆参观、考察,或者组织一次戏曲或电影观摩活动,然后组织讨论,写出1篇小论文。
考试2学时。
总共36学时。
《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力,使学生能够将美学原理与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促进或反哺专业学习,提高艺术设计水准,初步掌握艺术研究方法。
《艺术美学》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艺术与非艺术重点:了解关于艺术的经典的理论和最新的观念,学会灵活、动态地对待艺术现象。
艺术设计学概论4

5、产品的社会文化符号学分析
工业产品作为形象符号语义汇聚了社会道德、审美和 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符号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内 容。
6、设计符号传播学分析
传播学的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把传播定义为: “在传通关系中,一方发出符号,另一方对符号加以利 用的过程”。
2016/10/14
第四章 设计艺术的应用理论
2016/10/14
毕加索的牛系列 变形说明现实形 态可以向概念形 态的转化。概念 形态是由现实形 态抽象概括而来。
2016/10/14
3、形态与造型
从人类创造行为的角度来看设计形态,通常 把视觉艺术称为造型艺术。 “造型”这一词性,几乎与“设计 (Design)”一样,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属性。 在作名词使用时,可作样式、风格、甚至形态 解释;如作动词使用时,可与设计、创造、雕 塑等同义。 英语、德语中称造型为plastik。日语中因大 部分使用汉字,因此仍为“造型”,可与“设 计”通用。
James Dyson, 詹姆斯· 戴森 工业设计师, 发明家 真空 吸尘器的发明者。戴森工 业的创始人。
2016/10/14
2、产品系统设计的符号化过程
产品符号系统的形成过程是由深层结 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过程。即在设计的 过程中,往往首先确定产品的功能目标, 其次是确定产品的结构和要素,
2016/10/14
2016/10/14
4、原理仿生按照自然界物形态结构的数理规律,求出有 一定使用价值的形态与功能结构。
模仿大鲨鱼形态的美式战斗机造型
以借助和模仿动物的形态作为构思途 径,可引发创造性设想。
2016/10/14
怎样才能是成功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英国设计师汤姆· 卡瑞认为需要13个要素:
第三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所谓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
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
中国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彩陶,古希腊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巨大建筑,如雅典卫城和罗马大斗兽场等都证明,早在古代,人类在其创造活动中,就不仅使其作品具有直接的用途,而且也将创造性才能对象化,使这些作品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艺术品。
也就是说,实用艺术品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用需要。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
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而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或美学追求,因此,它不强调再现性,而强调表现性,从而形成了实用艺术表现性的特点。
实用艺术与造型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上讲,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官就可以直接感受到。
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
从区别上讲,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而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一、建筑艺术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
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原来的含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一)建筑艺术的种类建筑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
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
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
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
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
第三,形象性。
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即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京剧中的脸谱和程式化的动作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
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绿色脸勇猛,莽撞。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其他:绿林好汉。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
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山水画中的皴法,也是是技法又不是技法,是形式又不是形式,融入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了自身的形式美。
皴法画欣赏:2、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的正式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
例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反映了“人生就是毫无期望的等待”的现代人生哲学;反过来,也就是这种哲学影响了戏剧的创作。
(二)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
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美学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中介。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对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美学家。
例如孔子。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第二,能促进艺术潮流的产生。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首次按表现在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产生新的美学观点。
第二,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哲学思想。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首先,艺术用感性形象的方式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的心灵世界的。
而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
其次,艺术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审美的关系,而哲学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纯粹理论的认知关系。
再次,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三)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
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1、二者的相互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是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
第一,感知、想象、联想等情感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二,宗教与艺术的作用。
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
佛教进入中国后也对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四大石窟中的壁画,雕塑。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题材和内容。
如文学史中的神话故事。
建筑史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石窟中宗教题材的绘画,更是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等人物形象。
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它講述了尸毗王樂善好施。
甘愿舍身割肉以救護一只被餓鷹追逐的鴿子的故事。
這類本生故事題材的繪畫作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後才逐漸減少。
敦煌254窟北壁,画面描绘的是佛本生故事。
"本生"意即前生,本生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前生善行,数世舍己救人的事迹。
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它进述了尸毗王乐善好施。
甘愿舍身割肉以救护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的故事。
这类本生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减少。
此图以割肉情节为主,做对称布局,尸毗王庄严端坐,右侧是天国诸神,左侧是世间之人,右上方有一鹰追一鸽,向毗王飞来,鸽子落于王右手,乞求保护,王左手举起如讲说状,又似拦鹰护鸽之势。
右腿下垂,左腿盘坐,面部半侧作沉思之态。
一裸体披发人面带凶相,执刀割王股肉,旁有一提秤人,秤两端盘上,一是鸽子,一是尸毗王。
表明尸毗王为救一鸽生命,甘愿割去全身体肉。
天神世人围绕王身,或合十供养,或举手痛哭,空中飞天降雨花,踊赞叹,尸毗王仍镇静自若。
同一画面,又是他身体恢复如故的表现。
左侧下方三人,一人亲切的抚摸着尸毗王的腿膝,一人回头交语,一人仰天击掌,表现天神世人为尸毗王恢复身体的欢乐。
壁画中尸毗王的群臣有的独自垂泪,有的抱紧王膝,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充溢于画面上。
本故事和上面的月光王施头故事均始创造于北凉,当时割据郭煌、酒泉一带的西凉政权被北凉消灭,北凉的统治者曾对敦煌施行屠城。
悲壮沉痛的画面实际就是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反映。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3、艺术对宗教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上。
多声部的宗教歌曲,如《far away》。
其次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
例如,哥特式教堂。
4、艺术与宗教的区别马克思的经典言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四)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1、前人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认识柏拉图认为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但也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或“净化”功能,强调艺术的社会的道德的作用。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也就是:美即善,善即美。
2、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表现在: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
例如《复活》《玩偶之家》《茶花女》等。
②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判断。
如小仲马创作《茶花女》。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作用上。
②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
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1、政治对艺术的影响2、澄清两种观点3、为甚说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4、政治与艺术作品性质的关系5、艺术对政治的影响(六)艺术与科学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
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表现在: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一)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
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