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合集下载

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第三节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

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

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

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

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

第三,形象性。

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课件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课件

康定斯基《第一幅水彩抽象画》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
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起源: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性质和特点: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广义——技艺、技巧、才能 艺术的狭义——美的艺术 艺术的现代含义——作为文化的艺术 艺术的界定:是在人类漫长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创造的成果,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媒介为中介,以丰富的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看法 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主体性 审美性
柏拉图的举例:
有三张不同的床,一张存在于自然中,这是神制造的;一张是木匠按床的理念制造的;第三张是画家按木匠作好的床画出来的。 柏拉图认为:艺术与“理念”隔着三层,是“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对人的强调 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 世界万物的主宰,历史发 展的动因。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
前面已是复成桥。青溪之东,暗碧的树梢上面微耀着一桁的清光。我们的船就缚在枯柳桩边待月。其时河心里晃荡着的,河岸头歇泊着的各式灯船,望去,少说点也有十廿来只。惟不觉繁喧,只添我们以幽甜。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本质与各门类艺术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其中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2.“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情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也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的本质,而且是文的内容,而“文”仅仅是“道”的工具。

3.“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中国,自古便有“情志合一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4.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有关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

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虽然贝尔的理论存在其循环论证否定再现等毛病,但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艺术概论课件

艺术概论课件

• 斯宾塞进一步说:人是高等动物,比起动 物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艺术就是这种剩 余精力的发泄。
• 德国学者谷斯鲁认为,“游戏”并不是完 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 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 际生活做准备或者联系。
• 举例:小猫追逐线团————捕捉老鼠
• 小女孩玩木偶————做母亲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德国美学家希勒《美育书简》,首次提 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地阐述了 他的美育思想。
希勒将古希腊与近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对 比,认为在古希腊,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 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 也非常和谐。然而,近代文明社会,发达 的工业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 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一来,不仅使社会 与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
• 普列汉诺夫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 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他们。
•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 提。
• 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他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的结束,也 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舞 蹈 纹 彩 陶 盆
第二节 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起源于“交感巫术”的进一步发展:
•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 •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
理论》 •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
1900年,普列汉诺夫《 没有地址的信》,通过 对原始音乐、舞蹈、绘 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 学、民俗学、人类学和 民族学的文献证明,系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 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 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 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活动的 进一步因素。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 美术家被视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其个人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 美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研究美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物,包括艺术家与描绘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

2. 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感受和理解,将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形式。

3.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2.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直观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 美术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2.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阶级斗争和历史进程的反映。

3. 马克思主义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认为美术应当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2. 美术作品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3. 美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审美娱乐、教育启迪、社会批评等。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社会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艺术家从中汲取创作资源。

3. 美术作品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传递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第五章 网络艺术的特性

第五章 网络艺术的特性


• •
第三节 网络艺术的基本特征
--- 与影视艺术的比较

二. 网络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区别
1. 传输方式——主动性和高度个人化;


• • •
Internet网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它可以把 现存的媒体结合构成新形式;(2)把传统媒体的”一对多 “形式转变为交互式的”多对多“系统。 网络这个媒体是可控制和高度专有化的。 2. 构成材料和制作手段 基本材料:文本、图片、声音、图像、二维、三维动画, 制作手段也更为复杂。21世纪,所谓的艺术创作是对那些必 须熟练掌握各种制作手段技术的人而言的。
第一节 “网络”这个媒体
• 2. 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范围和实效;
互联网的触角伸到哪里,网上传播就能进行到哪里。还 能随时随地的更换内容,提高世界信息的传播速度。

• •
• •
3. 网络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传播媒体间的融合。
网络传播的特征使它能够集所有传播媒体的优势,将文字、 图片、动画、声音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体合成一体,给受众以全 方位的、多维的信息。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对旧媒体都有一定的冲击,但仔细分析 下就会发现,每种媒体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而他们 的这种优势和不可替代又决定了四种媒体依然能够和平共处。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也纷纷涉足第四媒体领域。 上网后的报纸、广播、电视不但将获得新生,还将实现三者功 能的大融合:现在任何一家媒体,都拥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 录音记者和摄像记者,都能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 媒体手段传播。

• •
5. 网络的交互性节目风靡全球;
交互性是指计算机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与 计算机”对话“,这样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这种 实时交互功能更适合我们的需求。交互性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 超链接技术,这样受众就可以点击自己需要的内容。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既然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么它就应与其他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和区别,凸现出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活动的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

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涉及到感性,同时又涉及到理性。

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艺术活动中的形象与理性统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的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这就是说,任何艺术形象都必定是以视觉形态、听觉形态或通过想象能够唤起感官印象的语言描述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并且,这种感性形态总是极富特色。

我们说,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感的,仅用纯粹概念的形式就不能成为艺术。

只有富于特征的、生动活泼的、具体可感的东西,才能唤起人的情感,让人陶醉于其中,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感悟。

因为人毕竟是现实社会的人,他要求了解、观赏与自己有关的时代、生活和人生,并且总是要求在与其相通而有别的感性对象中获得交流,从而在审美观中经历一种新的感性体验,进而领悟不可言传的精神意蕴。

第二,艺术形象的创造不能离开理性,艺术活动是形象与理性的统一。

在分析时代氛围,选择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时,理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艺术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浓缩性。

艺术以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真情实感,显现艺术家所感悟到的精神意蕴,决不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抄现实生活就可了事。

不管艺术家采取具象再现还是非具象表现的方式来传达内在的审美信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都不仅应当是具体可感的,而且必须是高度浓缩的,以达到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高度统一。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18 学分: 1理论学时: 12 实践学时: 6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一、教育目标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必修课程,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发展意义的新课程,在小学全科教师专业中开设此课程,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形势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理解小学艺术课程的意义、特点和发展趋势,懂得如何将自己学习的各项艺术知识和技能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综合运用到艺术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并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二、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艺术课程的发展形势,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开展教学,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多以例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通过一些实践,观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活动中,思考,认识,以达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和要求自己关注教育形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知识和拓宽视野。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应达到以下要求:1.通过学习,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教育改革趋势与小学艺术教育状况,对将来要从事的教学有所了解,并能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去认识看待艺术课程这一新兴课程。

2.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了解艺术课程的特点,发展和改革目标。

3.通过学习和观察,了解儿童艺术学习心理,发展状况,能分析一些儿童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并能联系到如何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中。

4.通过学习,认识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对小学艺术课程教材有一个材料上的认识和理解,懂得收集一些材料帮助以后的学习实践工作。

5.通过学习,在实践中感受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对艺术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6.通过学习,了解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特性。

这种双重特性是由它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1)艺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哲学、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种形态。

社会结构有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一定距离的。

它以独特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由性。

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这便是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艺术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个性。

(2)艺术的一般意识形态特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性,即同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法律观念一样是通过社会制度于经济基础。

(3)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艺术的特殊性质,显示着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丹麦学者勃兰克斯说过:“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独特性表现在:第一,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第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就是要符合人的审美目的,合规律性就是合乎美的规律。

第三,形象性。

离开的感情形象,就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会有艺术。

第四,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即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京剧中的脸谱和程式化的动作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

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绿色脸勇猛,莽撞。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其他:绿林好汉。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

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山水画中的皴法,也是是技法又不是技法,是形式又不是形式,融入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了自身的形式美。

皴法画欣赏:2、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的正式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

例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反映了“人生就是毫无期望的等待”的现代人生哲学;反过来,也就是这种哲学影响了戏剧的创作。

(二)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

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美学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中介。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对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美学家。

例如孔子。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第二,能促进艺术潮流的产生。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首次按表现在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产生新的美学观点。

第二,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哲学思想。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首先,艺术用感性形象的方式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的心灵世界的。

而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

其次,艺术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审美的关系,而哲学与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一种纯粹理论的认知关系。

再次,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三)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

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1、二者的相互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是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

第一,感知、想象、联想等情感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二,宗教与艺术的作用。

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

佛教进入中国后也对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四大石窟中的壁画,雕塑。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题材和内容。

如文学史中的神话故事。

建筑史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石窟中宗教题材的绘画,更是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等人物形象。

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它講述了尸毗王樂善好施。

甘愿舍身割肉以救護一只被餓鷹追逐的鴿子的故事。

這類本生故事題材的繪畫作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後才逐漸減少。

敦煌254窟北壁,画面描绘的是佛本生故事。

"本生"意即前生,本生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前生善行,数世舍己救人的事迹。

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它进述了尸毗王乐善好施。

甘愿舍身割肉以救护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的故事。

这类本生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减少。

此图以割肉情节为主,做对称布局,尸毗王庄严端坐,右侧是天国诸神,左侧是世间之人,右上方有一鹰追一鸽,向毗王飞来,鸽子落于王右手,乞求保护,王左手举起如讲说状,又似拦鹰护鸽之势。

右腿下垂,左腿盘坐,面部半侧作沉思之态。

一裸体披发人面带凶相,执刀割王股肉,旁有一提秤人,秤两端盘上,一是鸽子,一是尸毗王。

表明尸毗王为救一鸽生命,甘愿割去全身体肉。

天神世人围绕王身,或合十供养,或举手痛哭,空中飞天降雨花,踊赞叹,尸毗王仍镇静自若。

同一画面,又是他身体恢复如故的表现。

左侧下方三人,一人亲切的抚摸着尸毗王的腿膝,一人回头交语,一人仰天击掌,表现天神世人为尸毗王恢复身体的欢乐。

壁画中尸毗王的群臣有的独自垂泪,有的抱紧王膝,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充溢于画面上。

本故事和上面的月光王施头故事均始创造于北凉,当时割据郭煌、酒泉一带的西凉政权被北凉消灭,北凉的统治者曾对敦煌施行屠城。

悲壮沉痛的画面实际就是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反映。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3、艺术对宗教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上。

多声部的宗教歌曲,如《far away》。

其次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

例如,哥特式教堂。

4、艺术与宗教的区别马克思的经典言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四)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1、前人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认识柏拉图认为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反对,但也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或“净化”功能,强调艺术的社会的道德的作用。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也就是:美即善,善即美。

2、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表现在: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

例如《复活》《玩偶之家》《茶花女》等。

②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判断。

如小仲马创作《茶花女》。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作用上。

②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

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1、政治对艺术的影响2、澄清两种观点3、为甚说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4、政治与艺术作品性质的关系5、艺术对政治的影响(六)艺术与科学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

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表现在: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一)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

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