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生命基本特征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新陈代谢-生命基本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生命就是生物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化气与成形的对立统一是生命过程之最根本的特殊的矛盾。
这就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阳化气,阴成形。
即是说,阳是化气过程,即把机体中的形质,化为无形的气(肉眼难辨的精微物质),以为功能活动。
而阴是成形过程,即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形质。
化气与成形总是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
但在正常生命条件下,又保持其动态的平衡,互为前提,互相转化,是谓相反相成。
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现在看来,化气过程即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包括体内组织成分的分解和能量储备的分解,提供同化作用和有机体其他种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成形过程,即同化作用或合成代谢,即摄取外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储备。
又因物质与能量是密切联系的,生命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化学能,故物质交换就意味着能量交换。
新陈代谢实质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正如恩格斯所说: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现象。
可见,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显著的特[标签:内容]。
生命的法则主要内容

生命的法则主要内容
1.生命的本质和目的:生命是指所有生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自我保存和繁衍后代,目的是在生存和繁衍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
2.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适应性和进化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生命能够适应环境和不断进化。
3. 生命的层次结构:生命可以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和种群等层次结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4. 生命的能量转换:生命依赖于能量的转换和利用,能量来源包括光能、化学能、热能等,能量转换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5. 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生命的遗传信息存储在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是生命进化的基础,遗传变异可以产生新的适应性特征和物种。
6. 生命的环境和适应: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环境是生命的关键,生命可以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7. 生命的伦理和责任:生命具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伦理价值,人类需要对生命负起保护和促进的责任,这包括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 1 -。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生命是地球上最为神奇而复杂的现象之一,它表现出了许多与非生命物质不同的特征。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是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自我修复、能量代谢和适应环境。
这些特征使得生命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自我组织是生命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内的分子、细胞和组织能够自发地组织成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这种自组织能力,生命体能够构建起自身的组织和器官,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例如,细胞能够自组织成组织和器官,使得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自我复制是生命活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
这种自我复制的能力使得生命得以延续,并且使得生物种群能够逐渐演化和进化。
自我复制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会被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自我修复是生命活动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自我修复受损的部分,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使得生命体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侵害,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功能。
例如,人体的皮肤能够自我修复受伤的部分,使得伤口能够愈合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的第四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通过吸收和利用外界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的过程中,生命体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量,并用于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运行。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合成有机物和维持生命活动。
适应环境是生命活动的第五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生命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例如,动物能够感知食物和捕食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使得生命体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奥秘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和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生命的本质,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1953)
二、目前普遍认为的生命起源模式
原始生命的化学演化
原始细胞的产生 自养生物的出现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1、原始生命的产生(化学演化)
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②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到生命大分子物质; ③从生命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④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2、原始细胞的产生 最原始细胞的雏形是: ①具有可变形的半通透性脂质-蛋白质界膜; ②含有由核酸-蛋白质整合体系组成的信息系统; ③蛋白质合成系统。 这时的细胞是通过厌氧呼吸获取能量的异养型 原始生命单位。
细胞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 单位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一个基本的细胞结构应包括
与外界环境隔绝的膜结构(质膜) 遗传信息的贮存和传递系统(DNA RNA)
蛋白质合成系统(核糖体)
动 物 细 胞 模 式 图
植 物 细 胞 模 式 图
细 菌 模 式 图
腺病毒
生物与生存环境的 相互作用和协调统 一是生命自然界的 基本法则
小
结
了解生命体的九大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一些假说 目前普遍认为的生命起源模式
一、生命起源的一些假说
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了生命 古代人认为生命是自然发生的
达尔文的探索
米勒的实验----生命起源于无机物
吸附在
鸡红细 胞上
问题二
病毒、类病毒等无标准细胞结构,所以说细胞是一切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否片面?
3、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
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体 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 而被排出体外。 同化作用(anabolism):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 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的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 化学能。 异化作用(catabolism):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 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简史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郝
整理ppt
30
(一)巴斯德
• 巴斯德(Li Pasteur,1822-1895),19世纪微生物学家和 化学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和医学生物学的基础。他的成 就有:
1. 对有机化合物旋光性进行了研究。 2. 证明了不同的发酵由不同类的微生物引起的。 3. 提出了接种疫苗和加温灭菌防腐的方法。 4. 发现蚕的病害来源于蚕孢子虫病。 5. 发现引起炭疽病的唯一来源——炭疽杆菌。 6. 建立了微生物研究的一系列方法,寻找分离得出多
6
正在受精的卵细胞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六)生命会生长发育
• 生长概念: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重量和体积 增加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细胞增多和体积增大。
• 发育概念:生物体生活史中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 复杂的变化过程。
• 生物依靠从外界向体内吸收食物而生长。生物吸 收的食物在化学成分上常常与自身不同,它用化 学方法把这些食物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该书从变异性,遗传性、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证了生物进化的现象,提 出了以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并且正确 解释了生物适应性。
1868年,发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1871年,发表《人类起源和 性的选择》。
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解释了物种的起源和发展、变异和遗传的生物属
• 17世纪,显微镜发明。它是所有促进生物进步的仪 器中最重要的仪器,是其开始了细胞学、组织学和 生物学的开始。
1. 早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就有了透镜的制造和观看表演的记载。
2. 16世纪,制造透镜成为一种确定的行业,为显微镜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指新陈代谢、生长与发育、繁殖、反应和适应、进化。
这五个特征是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进行的基础,下面将对这五个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新陈代谢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通过这两个过程,生物体能够利用外界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有机物的合成是生物体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而有机物的降解是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释放出能量。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础,它使得生物体能够不断适应和对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生长与发育生长与发育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是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而发育则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形成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实现的,细胞的增殖导致了生物体体积的增加,而细胞的分化则使得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得以形成和发育。
生长和发育是生物体不断适应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也是生物体不断进化和变异的基础。
三、繁殖繁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生物体后代的传承和延续。
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无性繁殖是指生物体通过自身的方式繁殖后代,如细菌的分裂、植物的萌发等;而有性繁殖是指生物体通过两个个体之间的配子结合来繁殖后代,如动物的交配、植物的授粉等。
繁殖使得生物体能够不断繁衍后代,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四、反应和适应反应和适应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适应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物体的反应是通过感受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经过神经系统传导和处理后,产生相应的反应;而适应则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和改变。
生物体的反应和适应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中。
五、进化进化是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生物体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七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

七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一、生态环境保护1. 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环境。
2. 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会影响生命,导致水、空气、土地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威胁人类的健康。
3.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1)减少污染物排放;(2)垃圾分类,循环利用;(3)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所有动植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生物需要能量生命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阳光和食物。
3. 生物有自我调节功能生物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方式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
2. 生态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生态破坏会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紊乱,进而威胁到生命的安全。
3. 如何保护生态平衡(1)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3)加强科学研究,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
四、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1. 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2.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1)加强食品检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惩治违法行为;(3)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保护、生命的基本特征、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是七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的重要内容。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保护生命,保护环境,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ppt

四、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信息传递
各种生命有机体 都具有完善的信息传 递系统,这是维持、 协调机体正常生命活 动所必须的,也是生 命秩序性和自主性的 具体体现。
五、生物体量变与质变转化的表现形式 ——生长和发育
➢生长:生物体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当同化作用 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称为生长,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是细胞数量的增多。——量变
➢发育:在生长的基础上,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经一系列 复杂的变化,形成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称为发育。 ——质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生生不息的基础——生殖
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以一 定的方式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子代个体,这个 过程叫生殖。
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克隆:由同一祖先无性繁殖而来,在遗传上
基本相同的后裔个体群,称为无性繁殖系或 克隆。
第一章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核酸、蛋白质
二、相似的生命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体
三、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生物体生与物环体境把之从间物质和能量生的物交体换将,自身
➢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种群适应着生存环境,同时又在改 变着其生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统一协调关系。
九、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统一,是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七、生命的中枢——遗传和变异
遗传: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现 象。遗传使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
变异: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学说*
1 . 提 出 : 1838-1839 年 德 国 植 物 学 家 Schleiden 和 动 物 学 家 Schwann 共同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 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2. 基本内容: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 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的细胞 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3. 意义: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达尔文的 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人们通常将细胞学说、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作为现代 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细胞学会所又是后两者的“基石”。
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2、严格有序的结构 3、新陈代谢 4、生长、发育、生殖 5、遗传、变异、进化与适应性 6、感应性和运动
原生的第一个细胞必须具备下列最基本的 性质: (1) 有类似质膜的生物膜。 (2) 有能完成自我复制和自发整合的生命 大分子物质体系。 (3) 具有内在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 息交流的基本性能。染色体来自*核糖体组成结构*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差异?原核和真核(细胞)
S: Svedberg, sedimentation rate/coefficient 沉降系数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差异
•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相同点:有细胞膜,有细 胞质,有核糖体 • 不同点:真核的有细胞器,原核的没有;真 核的有膜包着的细胞核,原核的只有核区
蕈菌: 大型子实体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 大小 细胞核 1-10 μm 无核膜、核仁,裸 露DNA集中于核区 真核 10-100 μm 有核膜、核仁, DNA 与蛋白质形成染色 体,有成形的核 有线粒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等复杂细 胞器 纤维素和果胶 酵母、丝状真菌
细菌
细胞质(器) 有分散的核糖体
B)糖原(glycogen):动物和细菌细胞内糖贮存形式(8~12个 葡萄糖→分支) 6000个以上, MW 5×104~8×108(肝糖原 和肌糖原)动物“淀粉”之称。
**淀粉和糖原的差别在分支上!!!
3.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是由于肽键的部分双键性质,使α
碳原子两侧的键可以旋转而引起的。
3.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
endomembrane system
• 定义: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 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 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 体、溶酶体、内体和分泌泡 • 功能:区隔化;增加膜的表面积 • 产生:系统发生上起源于质膜内 陷;个体发生上来源于原有内膜 系统的分裂
*:
1)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称之为一级结构,此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 高级结构。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空间结构) 二级 空间结构 三级 三维构象 四级 α-螺旋 3)各种蛋白质均有特定的构象 (空间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β-折叠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三)核酸*(nucleic acid)
• 1.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在维持各 种生命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 2.核酸分为 核糖核酸(RNA) • 脱氧核糖核酸(DNA) • 3.组成:是由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组 成的长链多聚物 • (3’,5’-磷酸二酯键连成).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
• 1 质子动力势
• Mitchel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
管家基因*
• 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 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 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 活动所必需的。如微管 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系 基因与核糖体蛋白基因
等
蛋白质分选 protein sorting:
initial translation in ribosome
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
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
二、质膜的结构模型*
二、质膜的结构模型
• 膜结构的要点和特性:
• 膜基本结构由脂双层分子与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 蛋白质已不同的方式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其表面。 • 膜结构中蛋白质和脂分子具有相对侧向流动性,但膜两侧 各生物大分子间复杂的作用,不同程度限制它们的流动性。 尽管对膜的认识还会不断完善,但“流动镶嵌模型”得到 广泛认可:阐明了膜基本结构构成, 也强调了膜的不对 称性和流动性。
(一)多糖(Polysaccharides)
⒈自然界数量最大的糖类是多糖,生物重要的结构和储存物质。 ⒉结构特点:分子由很多单糖分子脱水缩合(糖苷键)而成的不分 支(直链)或分支(支链)的长链分子。 ⒊分类:(按基本单位分) 均一和不均一多糖 ①均一多糖(homopolysaccarides):由一种单糖缩合成的多 糖。 A)淀粉(直链和支链):绿色植物贮存多糖(250~300个葡); 溶于热水;(支链淀粉24-30个葡萄糖一分支)。
高尔基体中被包装成衣被小泡,
选择性地运输到靶细胞器
半自主细胞器*
内共生学说*
• 基本概念:
•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 菌和蓝藻
• 相关证据:
• 膜结构:外膜与宿主膜比较一致;内膜则分别同细菌 和蓝藻的膜相似 • 核糖体:也是由50 S和30 S两个亚基组成 • 基因组:环状DNA,基因紧凑、无间隔
*
*
pre-mRNA processing hnRNA(heterogeneous RNA) exon-intron 5’ capping 3’ polyA adding Intron splicing mature mRNA
密码子简并性,wobble hypothesis摇摆假说*
Polyribosome多聚核糖体*
三、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 1、膜不对称性包括:分子组分分布不均匀 (种类、数量),保证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 • 2、膜的流动性: 脂类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 (1)膜脂运动方式: 脂双层分子整体运动→侧向平移 脂肪酸尾部摆动→摆动 磷脂分子沿一个轴心旋转→旋转 磷脂分子180°翻转→翻转 (2)膜蛋白的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扩散
*
嘌呤:A(腺)、G(鸟) 嘧啶:C(胞)、T(胸腺) 、U(尿)
核苷酸
核苷酸
*
磷酸
核苷 戊糖:2-脱氧核糖、核糖 嘌呤:A(腺)、G(鸟) 碱基 嘧啶:C(胞)、T(胸腺) 、U(尿)
病毒*
双链和单链
病毒复制
*:
埃博拉病毒 负链RNA
dsDNA ssDNA 复制互补链,形成双链 dsRNA 正链RNA为模板 ssRNA ①正链 ②负链转录成正链 ③反转录成DNA
中心法则
*中3类遗传信息的传递顺序:
一般:DNA → DNA DNA → RNA RNA →蛋白质 特殊:RNA → DNA RNA → RNA DNA →蛋白质 未知:蛋白质→DNA 蛋白质→RNA 蛋白质→蛋白质 朊病毒 红线代表中心法则基本内容,所有细胞遵循; 蓝线代表中心法则的补充,某些病毒遵循。 DNA →蛋白质: ①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一些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链霉素, 能扰乱核糖体对信使的选择,从而可以接受单链DNA分子代替mRNA,然后 以单链DNA为模版,按核苷酸顺序转译成多肽的氨基酸顺序。②研究表明, 细胞核里的DNA可以直接转移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不需要通过RNA也可 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核纤层(nuclear lamina)的功能
1. 为核被膜、核孔复合体及染色质提供结构支 持。 2. 分裂期中核纤层的可逆性解聚与重新装配对 核膜的崩解与装配有调节作用。
–分裂前期核纤层的解聚为核膜崩解形成膜泡提供了 必要的微环境。 –分裂中期核纤层蛋白结合在核膜小泡上。 –分裂末期,当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与重装配时,直 接介导了核膜围绕染色体的重装配。
*
有机体内一些重要单糖的结构式
*
二、脂类(lipids)
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
*
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 长的脂肪族碳氢链(烃类化合物)。
因为脂类分子中诸多的“C-H”结构,也称脂类 为“碳氢化合物”。
氨基酸(amino acids)
• ①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 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 A)分子中α-碳原子通常以共价键分别 连接H+、-COOH、-NH2和侧链 • B)不同的侧链(R-基)决定了各种氨 基酸的不同特性。
蛋白质分选运输机制*
• 1. 门控运输(gated transport):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运输
• 2. 跨 膜 运 输 (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蛋白质通过跨膜通 道进入目的细胞器 • 3. 膜 泡 运 输 ( vesicular
transport ):蛋白质在内质网或
• • •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个图说明了一个典型的人类细胞(真核生物)和一个典型的细菌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
主要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DNA裸露,无染 色体(质) 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有染色体(质)
Okazaki fragment冈崎片段* 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post-transcriptional processing转录后加工 prokaryote多顺反子/操纵子operon
*
毛发中有丰富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