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说课日食和月食_教科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说课稿2(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说课稿2(新版)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
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日食的现象,了解日食的成因,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日食的成因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日食的成因,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日食的成因,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日食成因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日食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观察法和实践活动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食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日食的成因,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3.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日食的原理。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日食的成因和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地展示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说课比赛《日食和月食》

一、故事导入
在现在的土耳其境内,曾有一个米底王国和吕底亚王国, 两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也没有决出胜负。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一天,当两国的将士们短兵相接 时,太阳忽然失去了光辉,白昼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 双方惊恐万分,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于是马上停战和 好了。——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第一卷
2.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太阳
月亮
地球 5º
由于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 有一个5º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返生回。
曾发生过的日食现象
观察日食注意: 不能直视太阳 防护设备
返回
月 食
(1)实验推理月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实验观察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器材准备:
1.取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小球最好涂黑)。
2.把两个球和灯置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把小球绕另一球 做基本水平的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 阴影区。观察小球穿过阴影区时发生的现象。
3.记录下小球光亮部分形状的变化。
观察记录:用斜线表示 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
开始
图2-37 模拟月食的实验 结束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 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 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 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 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 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 相对运动形成的; 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月全食和月偏食的形成示意图
B区月偏食 A区 月全食 B区 月偏食
1、现在你知道月食是怎么发生的了吗? 2、想一想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时间一般在农历月中的哪一天? 1、你知道月食是怎么发生的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3.4《日食和月食》说课稿教科版

日食和月食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
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等基本的天文知识。
他们对这些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增强探索科学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3.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现象,如日偏食、日全食、月偏食、月全食等。
4.分享与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现象,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天文现象的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形成原因–日食: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之间–月食: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之间2.相关现象–日偏食、日全食–月偏食、月全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课件-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共33张PPT)

培养能力 解决问题
日食形成的原因
1.发生日食 时,日、地、 月、三者应 处于怎样的 位置?
2.日食在农 历的哪一天 可能发生?
教师指导模拟日食实验
三者位置关系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每隔8分钟拍摄的日环食
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实 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球,大球直径约是小球直径的4倍。当观察者位
开始结束图237模拟月食的实验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太阳月亮地球由于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全食b区月偏食月偏食1现在你知道月食是怎么发生的了
说课内容
1分析教材 2教学目标 3分析学情 4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于图中三个不同位置时,分别用单眼观察小球遮掩大球的现象。大球
验 看上去是怎样的呢?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分别画在右边空白的圆内 (用斜线表示被遮住的部分)。
1
3
观察
把大小两个球按图放置在同一视线上,并将小
球由A向B移动。观察大球被小球遮掩的过程。
B
A
1
3
观察记录:用斜线表示大球被遮掩的部位。
开始
结束
学生自主类推月食实验
日食的过程
日冕
西边缘开始
返回
东边缘结束
日偏食的过程
返回
1.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2.你能根据日全食过程推测日偏食、日环食的过 程是怎样的吗?
1.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2.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月 食
取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小球最好涂黑)。把两个球和灯 置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把小球绕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 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阴影区。观 察小球穿过阴影区时发生的现象。记录下小球光亮部分 形状的变化。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素材日食和月食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素材日食和月食_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教科版尽管早在2019年课程改革就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十几年来,一线教师出于对学科“术”的追求,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格局充斥着“巷子里赶猪”的课堂文化。
“自主”被狭隘地定义为学生自己做老师提出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自主选择、主动发现成为课程改革以来的“奢求”。
缺少了自主和自立的课堂文化,更何谈培养真正自信的学生。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呈现的是重“术”的文化,那么,这也必然是轻“人”的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
可怕的是,我们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轻“人”,同时也还轻“物”。
教学更多地被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学生除了和文字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和冷冰冰的实验器材打交道。
如果教师教学设计得好,倒还能够让冰冷的器材发挥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没有设计好,那这些器材只是成为学生理解“术”的手段而已。
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对科学漠然,离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初衷越来越远。
即使是对科学“术”掌握谙熟的学生,很难说他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官僚,甚至是科技杀手。
因为他们的科学学习中缺少了人文的滋养,缺少了爱。
在我个人看来,本课尽管是天文内容,但基于我对科学教育中人文的理解,我把这节课更多地定位在了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层面,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影响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欣赏自然。
为完整演绎本课的设计,充分展现学生建构概念的思维历程,这节课实际上用了55分钟。
尽管本课学生能借助光影认识自主构建并解释日食尤其是日环食的产生,尽管学生就日食发生时挡住太阳表面的天体有激烈的“交锋”,尽管同学们从日全食到日偏食再到日环食对日食类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尽管通过图片改变了同学对月食只会发生在农历十五的固有片面认识,尽管本课引发了同学对更多凌日现象有了更多思考,但对于本课超时以及利用光影认识建构日食和月食还不够充分我自己也不满意。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由“日食”和“月食”2个部分组成,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学生们认识了月球和月相变化后的再学习。
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模拟日食的实验,让学生模拟日食的发生过程,探究日食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我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累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
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层面是不够的,他们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也是表达不到位。
三、实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逻辑推理,推测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科学态度目标: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更深入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借助科技的力量,深化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认识,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根据以上这些目标,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建议,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而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作为本节课的难度。
四、实验方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历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来完成实验教学。
五、实验内容设计及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课本设计了一个模拟日食的实验,手电筒、乒乓球和玻璃球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实验器材简单易得,看似简单,但是不易操作,效果也不明显,探究内容单一,而且不贴近实际情况,是让学生处于宇宙的角度认识日食,而不是处于地球的角度来认识,同时课本上解释日食成因和类型中引用了本影和半影,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日食》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日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日食的成因、特点以及观测方法。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日食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日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的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
2.难点:日食的成因及其科学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食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日食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日食的成因和特点。
2.讲解:详细讲解日食的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日食的科学原理。
3.实践:分组进行日食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日食的科学原理和观测方法。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日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日食的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日食的成因: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
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我的课程结构是: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推理实验,积极探究;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学生说一说故事中出现的是哪一种天文现象。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其实,这就是日食现象这节课,我们来揭开日食的神秘面纱。
(二)、推理实验,积极探究。
1、观察推理,分析日食原因。
播放课件“日偏食”、“日全食”、“日食过程”。
指导学生通过
观察、推理得出结论: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2、实验论证,亲历探究。
首先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资料,接进行小组汇报,最后,由教师小结,了解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3、由扶到放,探究月食的成因。
此环节中,教师不再过多引导,而是提供一副月食成因示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观察推理中发现问题,在观看中熏陶情感,在动手中探究科学,在验证中收获喜悦。
(三)、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让同桌口述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另一名同学画出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并指名上黑板张贴示意图。
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课后作业是对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有关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和伙伴合作完成,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五、浓缩精华,突出重点——说板书
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日偏食月食
(农历初一)日环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太阳——月亮——地球太阳——地球——月亮
精美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