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民著书评

合集下载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7、18世纪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 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流转的 数字表明,15—18世纪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的 经济中心。
——弗兰克《白银资本》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
1
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学习 聚焦 2
松江布北销东北及河北,南 1570-1639年间白银 销福建、广东并出口南洋, 输入量统计表
估计每年三千万匹;常熟布, 年代 输入白银(万两)
“岁产布匹,计值五百万贯。 1570-1579
通商贩鬻,北至淮扬,及于 1600-16090000000
山东,南至浙江,及于福
1610-1619
1630-1639
建”,估计每年合一千余万
28.5 104.1 103.7 139.8
匹。
1793年: 标准市镇27000-28000个 中间市镇约8000个 中心市镇2300个 地方城市669个 较大城市63个 中心都会6个
商 ①白银大量流入;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业 ③商人群体(商帮)形成;④工商业市镇兴起。
问题思考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明清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农副产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财富主要是自己消
费;商人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
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顾炎武
私欲之中, 王夫之 天理所寓。
批判唯心主义
束缚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 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 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 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

追风筝的人人性觉醒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人性觉醒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人性觉醒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巧巧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一扇紧闭的门,让我得以窥探到那复杂又迷人的人性世界。

故事里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命运。

阿米尔是富家少爷,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在那个充满阳光和尘土的阿富汗小院里生根发芽。

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一心想要赢得比赛,而哈桑则是那个忠心耿耿的追风筝的人。

天空中五彩斑斓的风筝争奇斗艳,地上的孩子们奔跑着、欢笑着,气氛热烈得仿佛能把冬天的寒冷都驱散。

阿米尔的风筝在风中飞得又高又稳,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当最后一只风筝被他击败,他知道,胜利在望。

而此时的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那只象征着胜利的蓝色风筝,不顾一切地奔跑在大街小巷。

他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他的脚步一刻也不停歇。

我仿佛能看到他涨红的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还有那因为奔跑而急促起伏的胸膛。

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阿米尔少爷追到这只风筝。

当哈桑终于追到风筝,却遭遇了一群恶少的围堵和欺辱。

那个胆小怯懦的阿米尔,躲在角落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因为害怕而选择了沉默。

他不敢挺身而出,不敢去保护那个一直以来都对他忠心耿耿的朋友。

那一刻,阿米尔的人性中自私和懦弱的一面暴露无遗。

这件事情过后,阿米尔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他无法面对哈桑那清澈无辜的眼神,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

于是,他想尽办法赶走了哈桑。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也是最残酷的惩罚。

多年以后,阿米尔在美国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内心的煎熬却从未停止。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那个电话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平静生活的假象,让他不得不重新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阿米尔终于踏上了救赎之路,他回到了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儿子。

这一路上,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也看到了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伤痛和灾难。

矛盾困惑中的历史反思--评卜正民新著《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矛盾困惑中的历史反思--评卜正民新著《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矛盾困惑中的历史反思--评卜正民新著《纵乐的困惑--明代的
商业与文化》
倪毅;夏爱军;范金民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42)003
【摘要】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生动地描述了明代商业文化.该书采用以"四季"概念为框架划分的编年体写法和多角度的研究视角,颇具艺术性和趣味性.书中分析了明代商业文化所具有的"纵乐"与"堕落"的两面性,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作者在书中过于强调商业对社会变化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导致论述有所偏颇,对一些史料与史实的误读也使论述存在讹误.总体而言,该书视角新颖,文采优美,生动地描述出了明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
【总页数】8页(P137-144)
【作者】倪毅;夏爱军;范金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对通向繁荣之路的理性思考--评《通向繁荣的道路--变革的中国:矛盾、困惑与选择》
2.史学的瑰宝--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评介
3.评杨晓林新
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4.转型期人民幸福感面临的困惑与矛盾5.未来的困惑──卜文化热探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金启明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初看书名,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起来通俗易懂。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让人收益匪浅。

书中筛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很易让人理解,那些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

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

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

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

”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

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

从追风筝的人看我们的初心

从追风筝的人看我们的初心

从追风筝的人看我们的初心本文系作者原创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从《追风筝的人》看我们的初心——追风筝的人读书报告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好: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的读书体会。

我交流的题目是从《追风筝的人》看我们的初心。

工作之余抽空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烂漫的书名,凄美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了我。

这是我第一次具体深刻地了解阿富汗的社会生活,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出生和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和平、安全、发展的国家里,应该好好珍惜感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好好思考幸福的我们每天在追逐着什么,追逐什么样的“风筝”?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初心和使命?一、“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是阿富汗美籍作家卡勒德。

胡塞尼的作品。

小说笔墨不重地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描写,但却使我们震撼地看到悲惨的阿富汗人民的惨状。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小说中的名句,是主人公阿米尔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哈桑讲给阿米尔的话,也是哈桑心中的“风筝”,始终在阿米尔脑海中盘旋,也是小说的主线。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

哈桑为了让阿米尔少爷赢得追风筝比赛冠军,忍受了别人的欺辱,而由于阿米尔懦弱胆小和他对于父亲一直比较疼爱哈桑的介怀,即使他看到了哈桑受欺辱的一幕却选择了旁观。

这件事之后,阿米尔深感自责痛苦,他无法面对哈桑,他采取了冷漠,甚至封闭,甚至暴力,却始终无法救赎自己,于是他逼走了哈桑。

不久,由于战争,阿米尔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多年之后,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少爷的故居死于掠夺者的枪下,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再度踏上返回故乡的路,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原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面对人性的复杂与救赎的渴望,阿米尔克服种种困难,在美国收养了哈桑的儿子,逐渐找寻初心,走出心墙,重拾快乐。

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一直追逐着生命中的希望——阿米尔,每次都能帮助阿米尔少爷追到风筝。

《漂海录》研究的结晶--评朴元熇对崔溥《漂海录》的研究

《漂海录》研究的结晶--评朴元熇对崔溥《漂海录》的研究

《漂海录》研究的结晶--评朴元熇对崔溥《漂海录》的研究范金民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160-163)
【作者】范金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崔溥漂海登陆点与行经路线及《漂海录》 [J], 金贤德
2.朝鲜士人崔溥的仁、礼思想——以《漂海录》为中心 [J], 马季
3.从崔溥《漂海录》看大运河无锡段的驿传系统 [J], 刘晴
4.论朝鲜文人的文化心理及场域呈现——以崔溥《漂海录》中的诗词观念为例 [J], 樊葵
5.论朝鲜文人的文化心理及场域呈现——以崔溥《漂海录》中的诗词观念为例 [J], 樊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

“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

作者: 范金民[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123-14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明清;苏州;苏样;苏意;潮流
摘要:明代后期流行起来的“苏样”、“苏意”,是苏州风尚的代名词,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

自明后期至清中期绵延了近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而且还是品位和身份、意蕴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在长期的慕仿效法过程中,全国各地持续保持着对苏州的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亦步亦趋式地效仿和追随。

苏州时尚的风行,苏州强大无比的影响力,是由苏州人刻意制造出来的。

苏州入擅长发挥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始终牢牢控制着时尚的话语权,制定着适合自身、有利自己的苏州标准,操控着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而且还以无形的力量开拓和营造着有形的商品市场,使得苏州的商品生产始终走在前列。

《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出版

《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出版

《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出版范金民【期刊名称】《中国农史》【年(卷),期】1988()3【摘要】南京大学历史系洪焕椿教授前后历二十余年精心编纂的《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地区性的断代专题经济史料类编。

全书辑录史料340条(同类史料并为一条),50余万字。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口增减、土地资源和占有形态、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农村市镇和物资交流、农业灾害和水利建设、田赋征派和南粮北运、租佃关系和农民生活八个部分,全面而又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经济面貌。

资料收录范围除地方志外,旁及官修史志、实录、政书,以及文集、笔记、档案、【总页数】1页(P104-104)【关键词】经济资料;苏州;明清时期;古籍出版;经济史料;租佃关系;史料价值;历史系;类编;田赋【作者】范金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F329【相关文献】1.中国农业要抓住六大机遇不宜盲目发展鹅肥肝生产身份证尾号"X"是啥意思互联网上卖牛粪八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农机需求新亮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指南>一书出版农用运输车最长使用年限为12年哪些绿色食品俏销国外河南省畜牧生产资料专项打假取得阶段性成果 [J], 晓实;强国;富民;赵光欣;方天;小林;荆朝民;刘记强;李水彦2.苏州地方志记载明清进士资料讹误例说 [J], 陆青松3.论明清时期苏州地区藏书家图书出版活动 [J], 靳力;牟元军4.论明清时期苏州地区藏书家图书出版活动 [J], 靳力;牟元军;;5.明清苏州会馆的兴起——明清苏州会馆研究之一 [J], 马斌;陈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金民著《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评介
资料速递2009-05-18 13:17:31 阅读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范金民著《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评介
王昌宜
(合肥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601)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3期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多年潜心于明清史、特别是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他从自己1984—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与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有关之34篇论文,定名为《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之一,由福建人
民出版社于2008年9月正式出版。

全书60余万字,收录独立成篇的专题研究论文32篇和学术综述2篇。

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5篇,为明清经济政策和贸易研究;第二部分5篇,为明清
江南丝绸生产和贸易研究;第三部分3篇,为明清江南店铺字号与会馆公所研究;第四部分3篇,为明清江南农业经济与宗族义田研究;第五部分2篇,为明清江南赋税研究;第六部分4篇,为明清江南城镇社会经济研究;第七部分8篇,为明清商人商帮研究;第八部分2篇,为文献与档案介绍;第九部分
2篇,为明清经济研究的相关综述。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的力作。

概言之,本书至少具
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果和特色。

一、资料翔实,立论平允。

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史学研究,资料是基础。

该书扎实的史料功底,令人惊叹。

作者以筚路蓝缕之功,搜罗整理了正史、政书、档案、文集、笔记、碑铭、方志等各类史料,特别是注意挖掘利用了许多不为前人注意的新史料。

如: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扬所绘之《姑苏繁华图》,是一幅以写实手法绘录苏州喧闹市肆场景的图画,作者独具慧眼地指出:“图中很多场景,或为文献所难以展现,或可补文献之缺失,成为记录苏州文化极为难得的有形宝贵遗产。

”并结合文献,分析图中展现出的丰富的各类文化内涵,如苏州商业、科举教育、戏曲丝竹、婚礼习俗、园林艺术等,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苏州府太湖厅档案,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同一衙门的档案,久为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学者所知。

然而南京博物院所藏,尚未见人系统利用,传闻异辞,难究其蕴。

作者系统查阅了该批档案,并
参酌以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档案,得睹太湖厅档案全貌,并据此分析此批清代地方档案在研究清代地方诉讼、江南社会经济特别是洞庭东西山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参考今人论著、论文,细心爬梳、认真整理,相互校勘补正,深入各个研究领域。

在论述过程中,又注意处处以史料说话,以平实的作风铺排叙述,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保证了内容的详实可靠,同时也使论点平允有据,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治学态度。

二、视角独特,富有创见。

书中所收论文,既有对学界某些错误观点的纠正,亦有许多对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

如明代徽商黄汴所著《天下水陆路程》一书中有段文字,杨正泰先生点校本标点为:“御史朱蹇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4页)。

对此标点,人们多无异议,很多人甚至据此并进而理解为苏州等府不征门摊税,因而促进了该地商品流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作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严谨考辨、深入探讨后指出,此处应标点为“御史朱蹇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

“其中的…端州府‟实际应为…瑞州府‟,…嘉靖七年‟实际应为…嘉靖四年‟。

应该理解为,嘉靖四年,巡按御史朱蹇昌连同地方官府,将原来征收的客货店铺门摊等税更定为门摊税,只征门摊而不征商税。

这样的改变,着落城镇铺户,依据贫富编审,确定等则,税额一定,相对合理,又简便易行,减少了烦扰,因而为经商者接受。

不征商品税,特别有利于行商,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所以…商贾益聚于苏州”‟(《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第129—130页)。

从而得出与原点校本正好相反的结论,并据此揭示出苏州等地商品流通发达的真正原因。

有关清代废除匠籍问题,学界既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其制度本身,而作者则致力于探求废除匠籍对官民营业生产所起之作用以及此举在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可谓独辟蹊径。

江南重赋问题,历来倍受时人和今人瞩目。

然而,重赋自形成之日起,人们多集中探讨重赋产生缘由和达到的程度,而探讨江南重赋实施的后果和为实施这种政策朝廷和地方采取了哪些配套措施,以及地方和百姓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的篇什则较少,而作者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既深化了原有问题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添补空白的意义。

通读全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兼收并蓄,视野开阔。

当今,中外学术文化、教育交流频繁,海外和台港等地区的中国学研究方兴未艾,在某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们只有不断地以开放的、求实的态度,积极吸收海外和台港学界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展我们自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该书大量引用了许多收藏在台港或海外地区,特别是收藏在日本的研究史料和相关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

以《明清时期中国对日丝绸贸易》一文为例,作者把中日丝绸贸易放到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和统一性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超越中、日之外,还探讨了葡萄牙、荷兰等国在其中所起之作用和影响。

这种以局部置于总体考察的总体史观研究方法,需要广博的知识,更需要眼界高远,视野开阔,反映出作者的“全球史观”。

此外,该文中还引用了木宫泰彦、百濑弘、矢野仁一、冈本良知、岩生成一、山胁悌二郎等6位日本学者及荷兰人包乐史、舒尔茨2人的相关论著。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引用的部分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尚无中译本,作者所用的是英文或日文原版。

这既反映出作者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的熟悉和了解,也表明作者具有放眼全球的开阔视野和非同一般的学术志趣。

此外,书中收录的部分文章,原发表于日本、韩国及我国港台地区,此次结集出版,为同行的查找提供了很大方便。

综上所述,《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是一本以实证为基础,在丰富扎实的史料和广泛参考中外论著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研究,是一部很见功力的学术著作。

它的问世,必将推动明清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