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第六章 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二、研究本義詞義引申 的意義 三、探求本義的方法 四、詞的引申義和本義 聯繫的方式 五、詞 的引申方式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 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 个意义。 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 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鄙:1.週代地方行政區劃名(五 鄉為鄙,鄙,五百家。)2.质朴; 3庸俗、鄙陋;4.恶;5.轻视、鄙 薄。
掌握规律,举一反三-2
同义关系; 相似类比 时空引申 具体到抽象
三、探求本义的方法
(一)、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这种方法是分析象形、指事、 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 。古
代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 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当 字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 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字, 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当字的早期形体, 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 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 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 用,最基本的方法。例如: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
读音: 解:分割引申为松懈 读xie ,后来写作懈 弟:由弟引申为顺从 改读ti,后来写作悌 取:由俘获引申为娶妻, 改读去声,写作娶
说:由陈述引申劝说 读shui 语:由言语引申为告诉,改 读yu去声 反:仍读反,但新造字“返” 支:支枝,古今字。引申为 分支、支持,用支;竹木用 枝;又引申为人体四肢,用 肢。
词的本义举例分析
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 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 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齐军万驽刘发”(《史记· 孙吴 列传》),这两个句子中的“发” 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 他意义,如“发生”“发 展”“发动”“发现”“打发” 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 派生发展出来的。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
由于语言历史悠久,一个词最初的、原始的意义很难确切弄清。
词的本义并非词的原始意义。
我们所言的词的本义,是指从汉字字形上分析出来的、并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字/词的本义——因形求义1、依据字形分析A象形字。
水,。
《水经注》:“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
本,。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树根,本义。
)C会意字。
粪,《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扫除,本义。
)D形声字。
诛:从言,朱声。
《论语·》:“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确定最早的一个当一个词存在多个义项,且通过字形分析并不能确定哪个为最初的意义时,需要依据古文献,去判断哪个在先。
如: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例: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江水》)早上②盛服将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③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④汉朝陵墓对南山。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3)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 易·说卦》(木节) •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 •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移山》(季节)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 • (7)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 节制。《谭嗣同》(节制 ) • (8)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左传·成公十五年》(气节)
• (2)间接引申
• 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 “展(辗)转他训”。它与本义关 系稍远,产生时间稍晚。 • 朝:本义:早晨→朝见(旦见君曰 朝) → 朝廷 → 朝代
• 4.引申义和假借义
• 假借义是由于用字的通假而造成的, 它们所表示的词义本有其固有的字 形,即本字,例如“直”用作“价 值”,其本字为“值”。由于古人 用字时的同音替代以及这种现象的
• “以刀斷絲” →断绝 • “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史記· 滑稽列傳》 • 断绝→其他事物的斷絕 • “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 修身》
• 断绝→极、最→超出一般 •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 《史記· 伍子胥列傳》 •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 绝、痴绝。” 《晋书· 顾恺之传》
• 1.链条式
• 从本义的起点向前发展,即由本义 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 依此类推,这些引申义和本义之间 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外,其 余的都是间接的。
要: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 需要 • (1)《墨子· 经说》:昔楚灵王好 士细要。 • (2)《战国策· 秦策》:是王之地 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 (二)从具体到抽象 • 道:从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权:由称杆引申为权利、权变。
• 骄: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 大。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_OK

开弓也。” • 3、归纳文献用例。如“已”有“停止”义。 • 4、本义是词的所有义项中表示个别的或最具体的
4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木 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5
(三)假借义与本义无关
如“纪”有“记”义,但“记”义与“纪” 的本义无关。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6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意义。如:“缘”的本义是“衣边”;“赋”的 本义是“赋税”;“演”的本义是“水长流”。
3
二、词的引申义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2.考究语音
例1: 策 从竹、朿(cì )声 。 朿,“刺”的本字(初文),木刺。 策,竹刺,竹条。《说文》:“策,马棰 也。” 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于内。”
例2: 牯
从牛、古声。 羖,公羊 。 豭(jiā;叚,古音“古”),公猪。 麚(jiā),公鹿。 牯——公牛。 《正字通· 牛部》:“牯,俗呼牡牛曰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
注意: (1)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2)词的本义也不一定是常用义。 例1: 字——生孩子 《说文》:“字,乳也。” 《广雅· 释诂》:“字,生也。” 文字、名字
例2: 而——腮边胡子 连词(假借)
(二)词的引申义
1.定义: 从词的本义出发而延伸发展出来的意义。 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 发展。 引申义造成一词多义的现象。
③担子。 《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班白不提挈(qiè)。” ④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下》:“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委任、任用。 《韩非子· 外储说上》:“举 贤而任之。” ⑥听凭。苏轼《定风波》词:“一蓑烟雨任平 生。”
(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
1.分析字形 例1: 州 甲骨文作 、 ,像水中小岛之形。 《说文》:“水中可居曰州。” 本义——水中的陆地 例2: 斤 甲骨文作 、 ,像斧子。本义— —砍伐树木的工具。 《孟子· 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2)颜色 素: 本义——未染色的丝织品。《孟子· 滕文公 上》:“冠素。” 白色。《诗经· 召南· 羔羊》:“羔羊之皮, 素丝五紽(tuó)。” 白、空。《诗经· 魏风· 伐檀》:“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朴素。《淮南子· 本经》:“其心愉而不伪, 其事素而不饰。”
词语的意义及理解..

•
•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 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 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 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 “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 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 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 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 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6)“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 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 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 到了胜利的曙光。
3、词的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 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 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 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 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 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 为斗星。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 关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 关系。
词的本义、引申义

② 从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 经小雅大东》)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 径、方法,例: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 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理的结果可 以引申出“条理”义。治理是一种有目的、经过考虑的 活动,从而引申出“事理、道理、情理”等意义。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从具体到抽象 的引申。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 )相关: 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 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 本指门牙或牙齿, 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 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 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 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 由此“ 引申为时间单位。 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 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 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 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 再引申为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 旷了,以至“空了”,因此引申为 空虚的意思。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词。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 造字时义寄于形, 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构同意义有着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可以有多个。引申 义中与本义关系最近的称为近引申义,与本义 关系远的称为远引申义。近引申义是由本直接 派生出来的,又叫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是由 近引申义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又叫间接引 申义。 领(脖子)→衣领→表衣服的量词 官:本义是“官署”,由之引申出“官员”, 再引申出“官职”义。 狂:本义“狗发疯”,引出指人的疯癫,人 的疯癫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而有意地失去常态, 则成了放荡、任性。狂(狗发疯)→人的精神 失常→放荡、任性
③词的本义与字的本义 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从使用的角度来说的。字 的本义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意义。由于词的产生比文字 早得多,词的最早意义难以确定,所以我们所说的词的本 义要有文献证明,指古汉语书面语中词的本义,非口语中 词的本义。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字的本义大 多数时候就是词的本义。如: 字:会意兼形声。从宀、从子,子亦声。屋下有幼婴,故“字 ”这个字的本义为“生育”。《山海经· 中山经》:“其上有木 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句中词“字”正用的 是“字”这个字的本义,所以“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有一 致的一面。 圂:《说文· 囗部》:“圂,厕也。”《玉篇· 囗部》:“圂,豕所居 也。”养猪的地方也厕所在一起,今农村如此。“圂”的本 义是“猪圈”而不是关其他牲畜的圈栏。《汉书.五行志》 :“豕出圂。”颜注:“圂者,养豕之牢也。”词义与字义完全相 合。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分析词的本义主要是从汉字结构入手,同时还要在古 书中找到证明。 象形、指事、会意字从字形上可直接分析出它的本 义。 息:从自从心,古人认为心是呼吸器官,而呼吸的 气从鼻子进出,故本义为“呼吸”。 罗:甲文 ,上为网,下为隹,小篆 ,加条绳子。《说文》 :“从网,从维”误。当为从网、从糸、从隹。《尔 雅· 释器》:“鸟罟谓之罗。”《诗· 王风· 兔爰》:“有免 爰爰,雉离于罗。” 间:繁作 ,月光由两个门扇中照进屋内,表示门缝,本 义为“缝隙”。缝隙有两个特点:一是介于两物之间(引 申为“中间”)二是使两物隔离(引申出“介入”、“夹杂”“ 参加”)一切意义都从这两个特点发展出来的。
综上所述:词的本义即词的本来意义,指古汉 语书面语中所使用的词的本义,它不是一个 词在文字产生前即汉字发生时代的最早意 义,也与字的本义有别,但多数情况下,一个词 的本义即字的本义。 由于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所以词的本义 一般就是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
2.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 ①分析词的本义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绥”安抚,未能绥:未能安抚。 “绥靖政策”“绥靖”是“安定”“安抚”义,“绥”为 什么有这个意思?分析其本义:从糸 ,从妥,妥亦声。 本义指车上的绳带,供人上车时拉手所用,以保持 身体的平衡。 升车必立正,执绥。 《论语· 乡党》 由此义引起我们的联想,以前封建统治者常用“绥 靖”为名镇压人民起义,其意义也即“安抚”义。 为什么文章、书前的序言、前言又称“弁言"?需 考察“弁"的本义。“弁"甲骨文作 ,双手扶冠 之形,本义是“帽子"“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 人体的开端,因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词义引申的方式(轨迹)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构成的轨迹看,有三种: ①连锁式: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的一种方式,这种引申 是一环套一环的,又称为“递进式引申” 要 本义“腰”。 腰: 量要而带之。 《荀子· 礼论》 中间: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 秦策》 拦截:吴人要而击之。 《左· 襄三》 要挟: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 宪问》 求得: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 公上》 需要:地不知寒人要暖。 白居易《红线毯》 本义“腰”(人体中间部分)→中间→拦截(迫使他人 路途停止行进)→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以满足自 己的愿望)→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 (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但是词的本义也有与字的本义不一致的。字的本义完全 受字形束缚,词的本义不受字形束缚。如“牢”,从字形看,字 的本义应当为养牛的圈, ,为养羊的圈。但是从文献资 料来看,“牢”既有表牛圈的,也有表羊圈的。“亡羊补牢”。 还有表猪圈的,《国语· 晋语》:“大任溲于豕牢。”可见“牛、 羊、猪”的“圈”都叫“牢”。因此,“牢”这个词的本义应从字 形中跳出来,指关牲畜的圈栏,它与字的本义不一致。 牧:从牛从攴,会意,字的本义是放牛,甲骨文中还有 ,字 的本义为“放羊”。而词“牧”的本义不能受字形束缚,古书 中既可说牧牛,也可说牧羊、牧马、牧豕。“牧”词的本义 应为“放牧牲畜”。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不同的词。如“须”字, 记录了两个词:一是“胡须”的“须”,这个词的本义与字的本 义一致,《史记· 高祖本纪》:“美须髯”。另一个是表“等待” 的“须”,《韩· 外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诗· 邶风· 匏 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等待”是“须”这 个词的本义,它与字形毫无关系。
理解时注意: ①本义与基本意义 “基本意义”是现代汉语中术语,指词的常用义。这里一个词 的本义不一定是常用义。如“彊”本义是“弓强有力”(挽弓当 挽强),基本意义是“坚强有力”。
②词的本义与词的原始意义 关于词的原始意义有二说: A.原始义指汉字产生以前词的最早意义,这种意义是 先于文字而存在的,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总是 先于文字的,而这种原始意义是很难考定的。我们所 说的词的本义不是词的原始义。 B.程湘清主编《实用古代汉语》:“原始义与本义是 不同的。有些字的本义湮灭,或古籍罕见,不为人们所 知,而另外的意义取代了本义成为词义的源头,并由这 个源头派生出其他的意义,这个源头就是原始义。” 例如“权”《说文》:“黄华木”(又称黄英木),根据意 符“木”推断,“黄华木”当是其本义。但在古书中找不 到例证,说明这个本义已死去了。而另一个意义“秤 锤”则成为“权”的原始义。由这个原始义派生出“衡 量”、“权力”“变通”等。所说词的本义与这种原始义 仍然不同。
驽:本义“劣马”。东方朔《七谏》:“驽骏杂而不分 兮。”引申出形容词义“下等的、才能低下的”。可用 于人,《史· 廉蔺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哉?” 用于动物,《世说新语· 品藻》:“驽牛可以负重致 远。” 题:本义“额头”,《战国策· 赵策》:“黑齿雕题。” 引申为“题目”,《宋史· 晏殊传》:“请试他题。” 额头是人和动物的头,题目是文章的头,在“头”这个 意义上是相通的。 被:本义“被子”。《楚辞· 招魂》:“蜚翠珠被。” 被子是用在人身上的,故引申出“覆盖”义,阮籍《咏 怀》诗:“凝霜被野草。” 益:本义“水漫出”引申出“多”义。 竟: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边境”。边境是某 一地区延伸的终止处,与“乐曲终了”在“终止”这个 意义上是相通的。
词义引申,是有条件限制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 一定要有联系,它们之间一定要有相似或相关点 ,如在性质、形状、用途、方式等相关。如果本 义与另一个意义毫无关系,则不能看作是引申义。 如《诗·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 务。”郑笺:“务,侮也。”《左· 僖24》、 《国语· 周》引诗均作“外御其侮”。“務” 本义“专力从事”。《说文》:“務……从力, 敄声。”“侮”本义“欺凌”“欺侮”(从人 每声)。“务”当“欺侮”讲与“专力从事” 的本义毫无关系。这种意义作为“词”的一个 意义,叫“假借义”,以与本义相对。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指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是造成多义 词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般说法,结合何、蒋书,可见引申义可不 仅为一个词的,也可以是意义相关的、有共同的 中心意义的几个词的,这是广义的引申义。 任何语言中一个词不可能只有本义,因为语言音 节有限,而客观事物和认识无限。如果只有本义 ,则要不断地造字,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词 表多种意义,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性。
形声字的本义从意符上考察。 今书来,言者皆太过。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孟· 梁上》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左· 隐元年》 “过”从辵chuò咼声,本义当为“经过”。经过超过过分。 慢: 王素慢无礼。 《史记· 淮阴侯列传》 轻拢慢撚抹复挑。 《琵琶行》 慢,从心,本义与心理活动有关,“傲慢”当为其本义。 除: 诛乱除害。 《史记· 秦始皇本纪》 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扶辇下除。 《汉书· 苏武传》 从形符看,从阜,本义当为“台阶”。 贿:从贝,有声,本义为“财物”。《诗· 卫风· 氓》:“以尔车来,以我贿 迁。”由此引申为“赠送财物”,再引申为有所图谋而以钱财买通他 人。 《论语·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 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诛”有杀戮、铲除、谴责等义,形符“言”, 以言语谴责、责备、声讨是其本义。“口诛笔伐”正用此本义。
②辐射式。由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若干 个引申义,这些引申义都环绕着一个中心向四周辐 射,所以称为“辐射式引申,又称为“并列式引申。 如: 节:《说文》:“竹约也。”本义是竹的枝干约束 之处,即“竹节”,如: 竹则发笋抽节。 《左思· 吴都赋》 用于树木,则为“木节”,如: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后汉书· 虞诩 传》 用于动物,则为“关节”,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 养生主》 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季节”,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 汤问》
②分析本义有助于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 一个词的意义系统犹如一根链条,抓住本义,别 的环节(词义)也就带动起来了。 引领北望。 《左传· 昭公七年》 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 《汉书· 魏相传》 若挈裘领。 《荀子· 劝学》 令赠足下锦裘一领。 曹操《与太尉杨彪书》 “领"的上面四个意义,有密切联系,从字形上看, 从页令声,本义“脖子”“衣领”是位于脖子上的, 派生出“衣领”义,由“衣领”派生出表衣服的量词。 衣领一提,整个衣服就顺着弄伸。率领人众,如同 提起了衣领,故由“衣领”引申出“率领”义。通 过这样的分析,“领”的这个意义关系也就理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