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晋语中的“来”
内蒙古晋语中的“来”

古3 9 个市 县旗 , 使用 人 V I 为 一千 多万 , 占全 国使 用晋 语进 行 日常交 际人 口的六分 之一 。内蒙古晋 语 的通 行 区域从 东到 西横 跨七 个 盟市 , 分 别 为锡 林 郭勒 盟 太仆 旗 、 乌 兰察 布市 、
呼和浩 特市 、 包 头市 、 巴彦淖 尔市 、 鄂 尔多斯 市 、 乌 海 市 。 内
可描写 为V+ 将+ 宾语+ 来结 构 . 句末 加“ 了” 表示 陈述语气 。以 上各例 中 , 动词 与宾语 之间有 “ 动作一受 事” 的语 义特征 。
2 . 否定 句 ( 7 ) 这么 长的课文 , 我背不 将来 。
蒙古晋语 隶 属于晋语 八个 次方 言 中的大包 片 。在晋 语八 个
( 1 3 ) 赶 紧跑将来 , 都等你 的了 。 ( 1 4 ) 快些 儿送将来 。
( 1 5 ) 你 不 用 拿 将 肉来 了 。
祈使 句 中的趋 向补语 “ 来” 。 如果 句末 不 带有 语气 词 表 示 的语 气就 要 强烈 些 . 如果 带 有语 气 词表 示 的语 气就 要 弱
现代汉 语 中“ 来” 作趋 向补语 是非 常普 遍 的 。 如“ 上来 ” 、
“ 下来 ” 、 “ 走过 来 ” 、 “ 跑过来 ” 、 “ 拿 到这边 来 ” 、 “ 把他 背过来 ” 。
在动词 之前 . 构成“ 没+ v + 将+ 宾语+ 来” 结构和 “ 没+ V+ 将+ 来+
在这些短 语 中“ 来” 充 当趋 向补语 。在 内蒙古晋 语 中 。 “ 来” 充
当趋 向补 语是非 常常见 的 , 有其 特殊地 方 。近代汉语 的趋 向
动词 作补 语 时 , 往 往 在 趋 向 动 词 和 趋 向补 语 之 间 嵌 一 “ 将”
文化融合背景下内蒙古晋语的演变研究

| 文化·艺术文化融合背景下内蒙古晋语的演变研究□吴雪萍/文晋语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普遍使用的语言,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浪潮以及清朝“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大批山西移民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并将晋语带入这一地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融合的过程当中,大量蒙语词汇进入晋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晋语。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以及蒙语与晋语的融合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内蒙古晋语区晋语的演变轨迹。
0 引言晋语是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古老语言,它的形成历史以及它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成分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意义。
晋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的秦晋方言就是今天晋语的前身。
在当时,秦晋方言是社会共同语的重要基础。
在后来的时代变迁中,由于历史和地理以及社会原因,晋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因此,对于晋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重点。
内蒙古晋语区是晋语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关注相对较少的区域,对这一区域晋语的研究,特别是借助现代语言学手段对晋语进行研究,一方面能丰富汉语以及汉语史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为内蒙古地区晋语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1]。
1 内蒙古晋语区晋语语音研究1.1 晋语的定义李荣先生于1986年在《官话方言的区分》中第一次提出“晋语”这一术语并对山西方言和“晋语”作了界定[2]。
后来,侯精一先生于1998年在《论晋语的归属》一文中对晋语的分类进行了阐述,侯先生详细地描述了晋语的特点,并以其特点为依据来界定晋语片区。
晋语不等同于“山西方言”,“山西方言”是指山西省境内的方言,其侧重点是地理区位划分。
而晋语作为一个学术用语则指山西省以及其周边毗邻地区有入声的地方,晋语的侧重点在语言本身[3]。
1.2 语音格局理论石锋(2008)认为,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都是成系统的,表现为各自的“语音格局”(sound pattern),语音格局是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结合,也是语音系统性的表现,可以用来研究元音、声调和辅音,而元音格局则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元音格局图可以看出各元音之间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分布规律以及整体的配列关系等。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呼和浩特方言词汇

呼和浩特方言词汇本文就呼和浩特方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的用法做了介绍,希望对呼和浩特方言的认识和研究有所裨益。
标签:圪切尽忽么数量词没有家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呼和浩特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
本文主要描写“圪”“切”“尽”“忽”“么”“没有家”几个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
一、“圪”“圪”字在呼和浩特方言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前缀。
(一)“圪”单用时一般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面,表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去”。
但“圪”在方言中的意义已经虚化了,不能作主要动词用。
a.看电视就那么当紧了,吃饭圪!——看电视没那么重要,吃饭去。
b.做甚圪这是着急忙慌的你?——匆匆忙忙的你这是要干什么去?c.这个娃娃太磨人了,你哄圪。
——这个孩子太爱哭闹了,你去照顾他。
d.我上班儿圪,你慢慢儿坐的啊!——我要上班先走了,你坐着吧。
(二)“圪”作前缀1.名词前缀“圪”a.你脸上起了个圪蛋。
——你脸上长了一个青春痘。
b.这有个圪台台慢点下。
——有个小台阶,慢点下去。
c.蛋糕吃的就剩下点儿圪星星啦。
——蛋糕就只剩一点碎末儿了。
d.路圪低圪洼的不好走。
——地面高低不平。
b、c两例“圪”加叠音词构成的名词一般表示程度、范围小。
2.动词前缀“圪”a.不要瞎圪搅,马上就熟了粥。
——粥就要熟了,不要搅动。
b.你没完没了圪叨甚了。
——你一直在唠叨什么。
c.一让他办点事儿,他就圪推的不给办。
——他总是推脱不办事。
d.我出个圪转圪转。
——出去走走。
c例“圪”加单音节动词组成双音节动词,加“的”尾,表示否定的意义,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d例重叠使用“圪转”一词构成ABAB式,一般表示就在附近走走,不会去远的地方。
3.形容词前缀“圪”a.花儿圪朽啦。
——花凋谢了。
b.衣裳圪出打旦的。
——衣服很皱,不平整。
c.这个苹果圪水水儿可甜了。
——苹果水分大,很甜。
d.这是谁们家的娃娃啦,小圪丢丢儿,可亲了。
——小巧可爱。
c、d两例“圪”加叠音儿化词,一般带有褒义。
晋语助词“来”的语法化

晋语助词“来”的语法化作者:王婵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2期[摘要]前人从历时平面对“来”的语法化问题已做过详细研究,本文主要从共时平面探讨“来”的语法化问题,选择主要研究范围是晋语区,据搜集资料发现,晋语区各片在“来”的使用上各有特点。
本文拟将各片“来”联系起来考察,以探寻其语法化的诱因和轨迹。
[关键词]来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62-03本文聚焦晋语方言,说明汉语史上助词“来”的各种用法在今晋语区各片中的存在现状和使用情况并试图从共时的角度反映出时制助词和语气助词“来”的语法化历程。
晋语分布于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五省区。
分成八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有些片里还分小片。
晋语区多数都有助词“来”的使用。
本文通过对陇东(陕北)、内蒙古和大同地区“来”的使用进行比较分析,尝试阐述助词“来”的语法化过程。
前人写过以下地区中的“来”,如下表:“来”在(大同)天镇方言中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时制助词、语气助词(汪化云,王婵2010);在神木话中可作结构助词(邢向东 1994);山西离石方言中可以作表完成的时制助词和语气助词,内蒙古包头话也用“来来”(刘玲玲 2009);陇东方言中可以作体貌助词,表示目的、持续、实现、经历四种体貌意义(吴怀仁 2008,11);陇东方言中,“来”可以作动词补语,表示动作的程度及延续和发展,可以作时态助词,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在动词之后表示某种经历,二是用在问句和答句的末尾表示“曾经”,还可以当代词用,也有两种情况,还可以作副词用,还可以作次动词,且陇东方言中“来来”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吴怀仁 2008,1);长治方言中,“来”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和助词(史素芬 2007);陕北方言中也有大量使用“来来”的用法(王鹏翔,王玉彪 2003);陕北方言除清涧、子长、延川说“圪来”外,其他地区都说“来来”(刘育林 1988)。
内蒙古西部方言探微

内蒙古西部方言探微本文主要探讨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形成及语音特点,认为其形成有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通过与晋语语音特点的比较,具体分析了内蒙古西部方言的特点。
标签:西部方言晋语形成因素语音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很大,东西部地区汉语方言差异极大。
东部区有的方言接近东北话,如呼伦贝尔市;西部区乌蒙、呼市、包头、巴盟、伊盟等盟市的汉语方言之间差异相对较小。
笼统地说,东部区方言接近普通话,而西部区方言特点显著,离普通话更远些。
文中内蒙西部区方言是指锡林郭勒盟以西,包括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临河、呼和浩特、包头等晋语区的方言,不包括兰银官话区的阿拉善方言。
赵元任先生在谈到北方方言入声情况时说:“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他四声了。
”①1985年,李荣先生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称作“晋语”,并主张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来。
《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1990) 体现了这个主张,把晋语看作是与官话、吴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客家话等平行的方言区。
晋语分布山西省、河北省西部临近山西的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黄河以东地区,以及陕西省的北部地区。
晋语分布上述五省区,使用晋语的人口约6170万,其中内蒙古自治区39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061万。
学界通常把晋语分为八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
根据有无入声标准,内蒙西部方言分属晋语区的三大片:张呼片、大包片、五台片。
分布在五台片的有内蒙西部地区四个市县旗:杭锦后旗、磴口、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原临河);分布在大包片的有内蒙西部黄河以东二十二个市县旗:包头市、固阳、武川、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五原、杭锦旗、乌审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期、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期、鄂尔多斯市(原东胜);张呼片有内蒙中部十三个市县旗:呼和浩特市、卓资、凉城、商都、太仆寺旗、兴和、化德、察哈尔右翼前期、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察布市(原集宁)、丰镇市、二连浩特市。
论内蒙古晋语凉城话的形成及变化

人 口迁 移 和不 同语 言 间 接触 ,对 一 个 地 区话 语 ( 方言 )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 内蒙古 凉 城县在 经历 了游 牧文明和 农耕 文明的冲 突 、交汇 、 融 合之 后 ,随着大 批 山西 民众 的迁 徙和 这 些移 民 的社会 活动 以及 行 政 区划 影响 ,逐渐 形成 了归属 于晋语 的凉城话 。凉城话处在晋语 张呼片 、大包 片 交界处 ,有着 明显的这 两个 片区的方 言过渡 印迹 。 与 中原 同步进 入农 耕 文 明的 凉城地 区 ,其话 语历 史并 不久 远 ,其底 层 语言 留有 阿尔泰 语 系语 言 的 些许踪迹 。较为稳 定的凉城话在 近 3 0年 中,因着 “ 推普 ”政策 、 电视广 播 以及人 口流动等 因素 的影 响 ,发生 了较大 的变化 ,一家三代人 的凉城话有许 多不 同 ,呈现 出 明显 的代 际差异 。
一
凉城 县历 史上不 仅是 中原与 塞北交 往 的通道 , 也 是 张家 口到 呼和 浩特 商业 往 来 的必 经之 地 。 凉
城 县北 靠 阴 山山脉 ,处在 农耕 文明 区与 游牧 文 明 区的交界地 带。在凉城地 区 ,这两种 文明的交融与 撞 击 曾延续 了上 千年 。
二 、凉城县历史上 的民族和现居人 口
、
凉城 县地理行政人 口及其历史沿革
凉城县位于 内蒙古 自治 区 中南部 ,隶属乌兰察 布市 ,总面积 3 4 5 8 平方公里 。凉城县总人 口2 4万 , 境 内共 有汉 、满 、蒙古 、回 、苗 、达斡尔等 1 5个 民族 ,少数民族 7 6 0 0人 ,占全县总人 口的 3 . 2 %∽ 。 凉城 县历 史文化悠 久。早在 6 0 0 0多年 前 ,这 里 就有 人类 生 息繁 衍 。 凉城县 战 国时 属赵 国雁 门 郡 管辖 ,这 是 凉城地 区最早 的行政 建 制 。北魏 时 期 ,设置 凉城郡 ,这是历 史上 首次使用 “ 凉城 ”这
内蒙古晋语凉城话中入声字完全舒化成平声字的现象

关键词: 凉城 话 ; 入 声舒化 ;平 声字
中图 分类 号 : H1 7 2 .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5 5 0 4 - 0 3 1 - 0 3
凉 城县 隶 属 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乌 兰 察 布 市 。 位 居
炸 、拔 、 罚 、腌 、迭 、碟 、 蝶 、舌 、滑 、猾 、 薄~ 弱 、 薄薄纸 、 膜 、佛 、凿 、 嚼 、勺 、芍 、镯 、 贼、 白、 轴、 狭 、粥 、 赎 、 峡、 局 、盒 、茶 、 膝 、 伐 。 这些人 声字舒化 是否有一定 的舒化规律 , 规律是 什么 , 下 面从 这些舒化 字的 中古声母 、 韵母作分析 。
具 体情 况 如下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2 2
作者简介 : 孟丽君 ( 1 9 8 4 一) , 女, 内蒙古乌兰察布人 , 讲 师。研究方 向: 方言与音韵学 。
3l
第2 O 卷第 4期 ( 2 0 1 5 )
盂丽君 : 内蒙古晋语凉城话 中入 声字完全舒化成平声字的现 象
在这 完全 舒化 成平 声 的 3 1字 中 . 全浊 和次 浊声
声字 约有 4 5 0字 ,其 余 1 0 0多 字 以 不 同程 度 的舒
化 方 式存 在 于 凉 城 方 言 中 。他们 有 的不 论 在 什 么
情 况 下 都读 成 舒 声 ( 我们称之 为“ 完全 舒 化 ” ) 。据
总面积 的 4 %。东 接 丰镇 市 , 西 邻 呼 和浩 特 郊 区 的 和林 格 尔 县 , 北 靠桌资县 , 南顺 连绵不 断的长城 。 与 山西 的大 同市 、 左 云县 、 右玉县相望 , 位 于集 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晋语中的“来”作者:高洁茹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0期摘要:内蒙古晋语是晋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晋语的共性特征,又有自身独特之处。
内蒙古晋语中的“来”包含丰富的用法,可以分别做趋向动词、句末语气词、句中提顿词和时间助词。
关键词:内蒙古晋语趋向动词句末语气词句中提顿词时间助词内蒙古自治区方言包括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晋语。
通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语言主要为晋语,学术上称该地区的晋语方言为“内蒙古晋语”。
内蒙古晋语分布于内蒙古39个市县旗,使用人口为一千多万,占全国使用晋语进行日常交际人口的六分之一。
内蒙古晋语的通行区域从东到西横跨七个盟市,分别为锡林郭勒盟太仆旗、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
内蒙古晋语隶属于晋语八个次方言中的大包片,在晋语八个次方言中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大多分布在内蒙古境内。
笔者要描写的语法现象的发生地隶属于大包片的武川方言。
本文主要讨论内蒙古晋语区“来”的几个用法。
一、趋向动词“来”现代汉语中“来”作趋向补语是非常普遍的,如“上来”、“下来”、“走过来”、“跑过来”、“拿到这边来”、“把他背过来”。
在这些短语中“来”充当趋向补语。
在内蒙古晋语中,“来”充当趋向补语是非常常见的,有其特殊地方。
近代汉语的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往往在趋向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嵌一“将”字。
这个字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大多已经消失,而内蒙古晋语“来”作趋向补语时,前面仍然带“将”字,不过语音有所不同,读“将(jiang)”,有的地方读“张(zhang)”。
内蒙古晋语中包含有趋向补语“来”的句子可以是陈述句、祈使句和各类疑问句。
(一)用于陈述句中的趋向动词“来”。
1.肯定句(1)我是跑将来的。
(2)他是让我哄将来的。
(3)我带将来点干粮。
(4)当兵的娃娃寄将来一封信。
(5)当兵的娃娃寄将来信了。
(6)我买将书来了。
从以上各例结构来看,例(1)可描写为V+将+来结构,不带宾语,句末加语气词“的”表陈述语气。
例(2)在结构上与例(1)相同,不同的是例(2)是一个被动句,包含介词“让”。
例(3)、例(4)、例(5)可描写为V+将+来+宾语结构,宾语置于趋向补语“来”之后,例(3)和例(4)宾语之前有表示数量的短语或词限制,所以句末不带有语气词。
例(5)宾语之前没有表示数量的短语限制,句末带有语气词“了”表示陈述语气。
例(6)可描写为V+将+宾语+来结构,句末加“了”表示陈述语气。
以上各例中,动词与宾语之间有“动作—受事”的语义特征。
2.否定句(7)这么长的课文,我背不将来。
(8)请不将来村长,谁也吃不成饭。
(9)我腿疼得跑不将来。
(10)他没买将肉来。
(11)妈妈还没送将来饭了。
在例(7)、(8)、(9)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将”之前,构成“V+不+将+来”结构。
例(10)、(11)否定词“没”出现在动词之前,构成“没+V+将+宾语+来”结构和“没+V+将+来+宾语”结构。
由此可见,包含趋向补语“来”的陈述句,其否定形式是由“不”和“没”两个否定词构成的。
(二)用于祈使句中的趋向动词“来”。
(12)把你爸叫将来。
(13)赶紧跑将来,都等你的了。
(14)快些儿送将来。
(15)你不用拿将肉来了。
祈使句中的趋向补语“来”,如果句末不带有语气词表示的语气就要强烈些,如果带有语气词表示的语气就要弱些。
包含有趋向补语“来”的祈使句,其否定形式是由否定词“不用”构成的。
(三)用于疑问句中的趋向动词“来”。
(16)你背将来背不将来?(17)你拿将来的是甚啦?(18)多会儿请将来的人?(19)他没买将来肉?趋向动词“来”出现在疑问句中,可出现在正反问、特指问、反复问、选择问中,其否定式由否定词“没”构成。
二、句末语气词“来”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面有停顿的地方,语气词是不依附于实词或者短语,不作句法成分的一类只表示语气的虚词。
内蒙古晋语中作为句末语气词“来”常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
(一)陈述句句末。
(20)你叫我那会儿,我吃饭的来。
(21)咱们打牌来。
(22)你也害我们锄地来。
(23)要是你当上村长,请我们吃饭来。
(24)你们两个人懒得来。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用于陈述句末尾的语气词“来”在陈述事实时并带有陈述语气,既可以是陈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又可以是陈述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
例(20)中陈述过去发生过的一件事。
时间状语“你叫我那会儿”提示时间。
例(21)和例(22)陈述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
例(23)陈述将来发生的事情。
时间状语“要是你当上村长”提示语。
同时语气词“来”用于陈述句末尾时,还可以陈述客观存在的事情。
例(24)兼有感叹语气。
(二)祈使句句末。
(25)过来看的来,炒个菜也不会。
(26)你再动一下来,看我打断你的腿。
(27)你好好听你妈的话来,她都是为你好。
用于祈使句分句末尾语气词“来”表示请求、命令、禁止、劝阻等语气。
例(25)表示敦促,语气较和缓。
例(26)表示禁止,口气强硬、坚决。
例(27)表示商请。
(三)疑问句句末。
(28)你和三三去呼市来?(29)你和谁去医院来?(30)你是不是吃饭个来?(31)你吃油条来,还是包子来?内蒙古晋语中语气词“来”可用于句末和句中,主要表示疑问语气。
例(28)是一般疑问句,句末用疑问语气词“来”表示疑问。
例(29)特指疑问句,包含有疑问代词“谁”,句末用疑问语气词“来”,表示疑问。
例(30)是正反问,例(31)是选择问,句末都用疑问语气词“来”表示疑问。
(四)感叹句句末。
(32)小闺女长得袭人的来!(33)天气冷的来!(34)把你冷的来!用于感叹句末尾的语气词“来”表示一种感叹语气,值得注意的是只出现于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中。
三、句中提顿词“来”提顿词是晋语绝大多数话题结构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我们称晋语的“来”为句中提顿词而不是句中语气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内蒙古晋语中的“来”,一般出现在句首话题之后、句中主要动词之前,“来”不表示任何语气;第二,一般来说,句中语气词是由句尾语气词发展而来的,内蒙古晋语中的“来”不是由句尾语气词发展而来的;第三,所谓提顿词,提表示提示话题,暗含对话题成立的至关重要作用;“顿”表示停顿,反应“来”在语流中的实际作用。
总之,用“提顿词”这一术语能涵盖“句中语气词”不能包含的各种话题功能。
提顿词“来”的分布:(一)后置于名词、代词及短语后。
(35)饭来,我是不吃了。
快把饭摊场收拾了哇。
(36)雨来,看来是不下了,能下地了。
(37)他婶婶来,甚也省不得,你快不要和她扭了。
(38)丽丽来,念完小学就没念书了,肯定是认不得几个字。
(二)后置于数词或数量短语后。
(39)一来是我认不得字,二来我也没看清牌牌上画得甚。
(40)这里面来,有些人来我也认不得。
(三)后置于动词及短语后。
(41)这么多石灰粉,用来用不完,给他大爷分点哇。
(42)你个灰猴,吃饭来吃不动,干活来干不动。
(四)后置于介词短语后。
(43)在三三他们家来。
(44)对你来,肯定是没害。
提顿词“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话题标记,句法成分一经停顿,往往具备话题的特点。
一般来说,提顿词都是从实词转化来的,因此在语音形式上常常弱读,在日常语流中不能重读。
四、时间助词“来”与时间有关的概念时和体是重要的语法范畴。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就语法范畴来说,时指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体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过程和状态,如已然、未然、起始等。
本文主要介绍内蒙古晋语中时间助词“来”的用法。
“来”在内蒙古晋语中作为一个时间助词出现时,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表示过去时,已然态。
本文将从“来”出现的句法位置和“来”的句类选择两方面考察时间助词“来”在内蒙古晋语中的用法。
(一)位于谓语动词后且出现于句尾,如果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那么“来”置于宾语后。
(45)我和他说来,他明天过来呀。
(46)我们那会儿吃饭来。
(47)我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来。
(48)你是不做营生来,身上尽是土。
(49)耍牌来?以上各例时间助词“来”一同出现的动词有一个共同语义特征就是具有过程性。
(二)“来”出现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后,表示一种持续状态。
(50)你心气那么高,那几年咋受得了那么些委屈来?(51)我可小心来,还是把碗打了。
(52)刚恢复高考那会儿,插队知青可高兴来。
(53)把你想的美的来。
内蒙古晋语中时间助词“来”就出现的句类而言,经常出现在陈述句末尾和各类疑问句末尾。
(54)我和三姐去北京来。
(55)你和三姐去北京来?(56)爸爸骂他来?(57)小王和谁吃吃饭来?(58)你和他说甚来?(59)你是不是拿我的钱来?(60)中午,你是吃面来,还是吃米来?例(54)是一个一般陈述句,句末时间助词“来”表示事件发生在过去。
例(55)和例(56)是一般疑问句中的是非问,用上升句调表示疑问。
句末时间助词“来”提示事件发生时间为过去。
例(57)和例(58)为一般疑问句中的特指问,“谁”、“甚”表示疑问点。
例(59)为一般疑问句中的正反问,包含“是不是”这样的疑问格式,句末时间助词“来”表示事件发生在过去。
例(60)为一般疑问句中的选择问,用“是、还是”连接分句。
分句末尾的“来”是时间助词表示过去。
内蒙古晋语中,“来”的用法非常丰富。
主要有四种分别为:趋向动词“来”、句尾语气词“来”、句中提顿词“来”和时间助词“来”,这四种用法并非单独出现,有时出现在句子中的“来”兼有上面讨论的几种用法。
如例(20):你叫我那会儿,我吃饭的来。
在这个句子中出现在句末的“来”既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又是时间助词,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
“来”在内蒙古晋语中几种用法兼有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参考文献:[1]王利.长治方言中的“V+将”结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4).[2]邢向东.论内蒙古晋语的语法特点[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1).[3]郭校珍.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