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学案范式:研习晋楚城濮之战
详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的战争过程

详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的战争过程城濮之战经过:城濮之战,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顺利的登上霸主宝座的决定性一战,晋文公凭此一战而慑服天下,使得各诸侯俯首来朝。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说说这场战争的经过。
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关于城濮战前的形势,我们在第一章中已作了交代。
泓之战后,中原列国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都已拜倒在楚国的军威之下,楚成王又攻占齐国谷地(山东省东阿县),拥立公子雍,造成对齐国的威胁。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
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
晋、楚之战势在难免。
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的直接原因是晋援宋拒楚。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
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包围缗(mín,音民)邑(在山东省金乡县东北)。
次年冬,楚率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告急。
晋中军元帅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晋文公采纳先轸建议,准备起兵救宋。
他在被庐检阅军队,扩编三军,任命了将佐,从而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晋国君臣十分重视这次军事行动,确定了政治、外交与军事总体战的方针。
在军事上,决定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
因为"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这一着制敌方案,既可引诱楚师北上,又可坐收以逸待劳之功。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伐曹,借道于卫,卫人不允许。
晋军遂绕道南下,在南河(河南省淇县南)渡过黄河。
正月初九,攻取卫国的五鹿。
晋楚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齐地),使子玉去宋,曰:“无从(进逼)晋师。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
‟又曰:…知难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敌。
‟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音特,播弄是非的人)之口。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广是楚国部队的名称,西广犹言右军)、东宫(太子宫的卫队)与若敖(楚先祖之名,此指楚国的特种部队)之六卒(一百名士兵曰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
晋师退。
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师老(士气衰落不振为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正义所在为直)为壮,曲(理亏为曲)为老。
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三十里为一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同“抗”)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四月初三日),晋侯、宋公(宋成公)、齐国(国氏)归父、崔夭(齐贵族)、秦小子慭(秦公子)次于城濮。
楚师背酅(音西,地名)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众人)之诵,曰:“原田(高田)每每(茂盛),舍其旧而新是谋。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吃楚军的粮食。
作王宫于践土。
王宫 :指为周襄王建造的行宫。
湖北黄坡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F1复原图
乡役之三月。
乡:同 ,后简作向。时间副词,意为“过去”。
驷介百乘:四匹披甲的马驾的车一百辆.
驷:金文作 ,从马、四、四亦声。
介 : 甲骨文作
自然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内容 作王宫迎周王 与郑国结盟 被周王策命为 侯伯
战后晋国政治地位的变化 战争胜利赢得周王朝认可 战争胜利赢得诸侯国认可 通过策命赢得合法的霸主地 位
第十一段 周 王 朝 与 诸 侯 盟约
通过盟约赢得事实上的霸主 地位
第三部分段意
本段叙述城濮之战后晋国取得了霸主 地位。强调“能以德攻”
的势力,派兵包围了宋国;此时晋文公继位,国势渐
强,他不能容忍楚国势力的发展,于是晋与楚的争霸
大战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作品讲析]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
不可。”
舍之则绝。
舍:舍弃。后世为与本义区别,写作
“捨”,简化后又写作舍。
若之何:习惯句式,意为“对……怎么 办”。
子玉 在失败的情势下,能保全中军不败。
刚愎自用
狂傲自大
确有军事才能
第一部分段意
本段着意叙述晋楚两国战前的情况,从
晋国准备充分、楚国矛盾重重正反两个方面,
为战争的胜负作出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夏四月”至“子玉收其卒而止, 故不败”。
夏四月戊辰:夏天四月三日。此记月、日、
年均用周历。 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次于
晋楚城濮之战赏析

晋楚城濮之战是一次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发生在春秋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的命运,也对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晋楚城濮之战是一场非常有策略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晋国联合同样强大的齐国和秦国,形成对楚国的夹击之势,使得楚国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困境。
同时,晋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了曹、卫等小国,让它们倒向自己,进一步孤立了楚国。
这种多方位、多角度的策略运用,显示了晋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智慧和实力。
其次,晋楚城濮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战争爆发前,楚国的实力要强于晋国,但晋国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卓越的指挥能力,成功地打败了楚国。
这场战争表明,在战争中,智慧和勇气往往比单纯的实力更为重要。
此外,这场战争也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特点,即尊崇周天子,但实际上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
最后,晋楚城濮之战也是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后,晋国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奠定了其在春秋时期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场战争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战争。
总的来说,晋楚城濮之战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战争。
它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大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实力,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特点和文化。
同时,这场战争也对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修课程教案范式:研习垓下之战

选修课学案:探究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心理教学目标一、积累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认识民族心理。
三、学习旁批、旁注等读书方法,学习多个角度讨论分析问题,撰写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垓下之战》,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初步读懂课文。
要求学生用旁批、加着重号的方法阅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完成作业。
(作业呈现在学案上)1、解释下列红色字体词语2、指出通假字3、完成下边任务,总结规律。
4、把由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联想到的成语或诗句填写在空格里三、学生提出问题,写在学案上。
四、布置课后思考题,为下节课研习课文做准备。
(详见后边的学案)课后探究问题:张子房认为“楚兵且破,信、越没有封地,其不至固宜”,提出建议分封二人,汉王采纳了张子房的建议。
探究封爵、封地的积极意义。
第二课时一、老师在课堂上巡视,检查课本上旁批、加着重号的情况。
二、各学习小组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学习小组长把完成学案的情况登记在“完成作业情况记载表”上交老师。
三、老师公布第一课时学案的答案,强调重点。
四、老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解答。
预设疑难问题:1、课文前面写汉王答应分封土地给韩信、彭越,后边写项王五体被分,有什么深意?解答:前后对比,极有戏剧性。
汉王有利共享,获得天下;项王有利独占,分尸与人。
突出项王的人生悲剧。
2、赏析霸王别姬诗歌的意象骓。
解答:骓马不前,或是马已疲惫不堪,或是不忍心看到项王的失败,不忍心看到“霸王别姬”场面。
拟人手法写马因悲而无心奔赴战场,场面更显慷慨悲凉。
五、合作探究学习1、小组交流课后探究成果。
(1)张子房认为“楚兵且破,信、越没有封地,其不至固宜”,提出建议分封二人,汉王采纳了张子房的建议。
探究封爵、封地的积极意义。
2、小组讨论,形成答案,写在学案上。
(2)作者描写项王“快战”的情节十分精彩。
评论项王的这个举动。
(3)、韩信陈平曾经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成为刘邦的开国元勋。
【春秋战国】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战国】晋楚城濮之战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
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
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
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
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
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
分析《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获胜和楚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获胜和楚国失败的原因《晋楚城濮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对于晋楚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中,晋国获胜的原因主要包括:战略优势、军事指挥和士气鼓舞等方面;而楚国失败的原因则体现在战略布局、指挥失误和粮草补给等方面。
下面将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晋国在《晋楚城濮之战》中获胜的原因之一是战略优势。
晋国在这场战役中处于地利之便,他们选择在濮阳设防,凭借这个重要交通要道,不仅可以掌握东、南、北三方位的交通要道,还可以防止楚军东渡黄河,进一步扩大战果。
而楚国则没有选择更好的防线,导致其在战役初期战略上陷入了被动。
其次,晋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军事指挥。
晋国的统帅在战役中采取了合理的战术布局,将主力部队屯驻在城内,以待援军到来;并派遣精锐部队在敌后进行游击,扰乱楚军的粮草补给线,削弱了对方的战力。
而楚军的指挥则显得拖延和迟缓,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晋军的进攻。
此外,士气鼓舞也是晋国获胜的原因之一、晋国统一指挥下的官兵士气高涨,他们对于国家的安危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而楚国在这场战役中的士气相对低落,这与楚军在围敌两远的战役中长时间的作战疲惫有关。
因此,晋军士气的高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相反,楚国在《晋楚城濮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战略布局上的失误。
楚国统帅没有选择更有利的地形和位置,而是接受了晋军的挑战,进攻濮阳。
楚军在行军过程中受到了晋军的围攻,导致伤亡惨重,并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攻击能力。
其次,楚国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失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楚军的统帅在战略选择、军队调动和战术指导等方面都没有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
楚军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指挥混乱,在面对晋军的殊死抵抗时难以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最后,粮草补给的问题也是导致楚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楚军远离家乡,缺乏稳定的粮草供应,加上晋军对他们的补给线进行了有效的打击,使楚军在战役中陷入了人力物力的困境。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选读教学提纲

有!爇[ruò]僖負羈氏,魏犨傷於胸。公欲殺
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
”距躍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
于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5/5/2020
•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
•
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
君无礼,欲观其骈胁。厘[xī]负羁谏,不听,私
5/5/2020
战争的双方
5/5/2020
晋国
盟国有齐国、宋国
楚国
盟国有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5/5/2020
• (僖公)二十七年,……秋,……楚子 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kuí]。終朝而畢 ,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蔿[wěi]。終 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 ,子文飲之酒。蔿[wěi]賈[jiǎ]尚幼, 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jìnɡ]國 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 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 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shènɡ ],其不能以入矣。苟[ɡǒu]入而賀。何 後之有。”
5/5/2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衛 ,衛人弗許。還,自河南濟,侵曹、伐衛。 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晉郤縠卒,原 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 晉侯、齊侯盟於斂[lián]盂[yú]。 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 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衛侯出居於襄牛。
• 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 晉,殺子叢[cónɡ]以說焉。謂楚人曰:“ 不卒戍也。”
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
jiè]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学案范式:研习《晋楚城濮之战》
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
选修课程必然要承担这个任务,怎样教选修课程,怎样学选修课程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设计了这套系列学案,即“新课标选择性必选课程教案范式”。
本教案是这个系列之一。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深入研习课文内容。
3、养成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晋楚城濮之战》,参照翻译文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你的情况,列出本文应当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边作业。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或句式。
第二课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梳理相关内容。
四、班级讨论,自由发言。
1、晋和楚在外交、军事上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场战争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课后作业:表达与交流
印制学案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晋楚城濮之战》,参照翻译文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你的情况,列出本文应当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边作业。
1、给重点字词注音:轸()畀()冯()轼稽()首
2、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或句式。
(1)如晋师告急()
(2)藉之告楚()
(3)其可废乎()
(4)此三志者()
(5)楚有三施
(6)次于城濮()
(7)冯轼而观之()
(8)有莘之虚()
(9)行成于晋()
(10)以绥四国()
(11)丕显休命()
(12)要言曰()
(13)俾队其师()
三、小组合作学习,梳理相关内容。
活动步骤:
首先,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所对应的课文内容;然后,大家一起推敲字句,组织语句答题;最后,把答案誊写在学案上;第四步,老师明确答案。
1、宋人向晋国告急,先轸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答),这是_______策略。
子玉派宛春请战,子犯认为战机已经到了,先轸却提出不同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句子答)子犯阐明自己观点时,他的立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文公梦见自己与楚王搏斗,仰面朝天,他认为是不吉利的梦兆,不敢下决心与楚国作战。
子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意图是_________。
3、子玉进逼晋军,晋文公决定退避子玉率领的楚国军队,军吏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化常识的角度看,军吏认为晋军退避是耻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子玉也做了一个梦,荣黄代表大心、子西跟子玉提出了建议,子玉没有采纳。
从这个角度看,楚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班级讨论,自由发言。
讨论的问题:
1、晋和楚在外交、军事上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场战争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在班上发言,自由发言结束后,学生综合大家的发言内容,独自拟定答案并写在学案上。
五、课后作业:表达与交流
这场战争之前,晋国由于长期内乱,国力没有楚国强盛,但是处于劣势的晋国打败了处于强势的楚国。
结合课文内容,以“优势与劣势的转化”或“主动与被动的转化”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学案答案
一、略
二、1略
2、(1)往,到;(2)借;(3)难道;(4)记;(5)恩惠;(6)驻扎;(7)同“凭”;(8)同“墟”;(9)求和;(10)安抚;(11)大;(12)立下誓言;(13)使。
三、
1、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统一战线;
“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
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讲礼义;图报恩。
2、“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鼓舞晋文公信心。
3、以君辟臣,辱也;
古代礼节,在路途上相遇,下级要驻马侧立或另走一条路避让。
4、不接纳建议。
四、
1、明确:晋国在外交上,与齐秦组成统一战线;促成曹、卫与出国断绝关系。
在军事上,退避三舍,在道义上占上风;晋文公检阅军队,鼓舞士气;采用兵不厌诈的战术等。
楚国在外交上,曹、卫与楚断绝关系;与陈、蔡的合作没有可行措施;在军事上,楚王与主帅子玉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不一致;子玉比较轻敌,看不出来他有严密的军事部署。
2、明确:晋文公做“侯伯”,能代表周天子发号施令安靖四方;北方郑国、卫国等小国依附晋国;子玉死后,楚国缺乏贤能令尹,难以有所作为。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