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萌发(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调研)“某某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此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解析:选B。
由“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B项正确。
2.(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3.(2020·某某六校联考)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以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解析:选A。
材料反映“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2020·某某高三期中)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某某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专题综合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专题综合训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解析:选D。
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见清廷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平等的观念,故选D项。
2.(2018·宜宾模拟)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解析:选B。
题干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选B项。
3.(2018·湛江测试)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解析:选B。
据材料中“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是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故选B项。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2020版 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六 课时1(山东专用)

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课时1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纲考点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失败的历程、纲领、特点及评价。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840至1894年,列强侵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势力入侵到中国的内地;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历经十四年,转战十八个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历史解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文物、文献史料,解读印证1840年至1894年间列强侵华的表现、特点、影响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影响等。
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列强侵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进程。
家国情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考点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时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解体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2)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2.社会生活与习俗: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初变。
3.“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主干梳理]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考点二 洋务运动1.发起: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考点三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产生(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艰难生存(1)原因: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2)结果: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考点四 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归纳提升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解析:选 D。材料中未提及官员关系,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 与英国相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员对鸦片的态度,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重视英国与禁烟的关系,反映出官 员们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故 D 项正确。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一、鸦片战争前夕(19 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差异
国别 项目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
占治地位
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国别 项目
军事力量 外交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政治体制
中国
英国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对点训练] 2.(2019·南昌模拟)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 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 幅漫画作者意图的是( )
A.中西结合 C.科技救国
B.“中体西用” D.内外兼治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 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 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 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 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__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1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

2.经过 (1)兴起发展: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1853年 (2) 达 到 全 盛 : 经 过 北 伐 与 西 征 , 1856 年 在 军 事 上 达 到 全 《_天__朝__田__亩__制__度__》。 (3)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4)后期斗争① ②军 政事 治上 上: :起 任用 用年 洪轻 仁将 玕领 主陈 持玉 朝成政、,李提秀出成了。具有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_资__政__新__篇__》。 (5)最终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主题一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的爆发 [史料研读]
史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经济的比较
史料二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 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 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 史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 还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 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 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 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 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 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图解历史] 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 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轻巧识记] “两次鸦片战争”
[构图解史]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过程
[构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图画证史] 中外“联合绞杀” ★英国人戈登的洋枪队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阶段提升练六含解析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模拟)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据材料“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故选B项。
答案 B2.(2019·山东青岛模拟)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白银需求增大,致使白银兑换比率变化,故D正确。
答案 D3.(2019·山东青岛模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解析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6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94年)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紧对华经 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创办标 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 渐成为主流思想;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阶段征
1840—1894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主要 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边疆新危机等。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割让土地,赔款并丧失部分主权;具有时代特征 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中央机 构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
答案 B
主题三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比较 【中外对比】
【对点训练3】 (2018·山东淄博模拟)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纪70年 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 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那时的儒家信 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 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 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根据题干中“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 得知: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选B项。 答案 B
历史解释——从本质上看待和评判史事叙述的能力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 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 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 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 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 要指标,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
【对点训练1】 (2018·山东临沂模拟)《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
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
每遇房、虚、昴、星等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
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通史阐释】 (1)从政治角度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 系逐步近代化。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经济、思 (2)从经济折射点看: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主要是以武力为手段 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 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自然经 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刺激了 生;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
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
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 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
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解析 据题干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
解析 本题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洋务派举 和影响。具体解读如下: 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 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 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企 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 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 答案 A
阶段提升(六)
主题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传统观念的 【主题综述】 (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
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 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 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
(2017·课标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 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要注意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 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要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 (3)要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对 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4)要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 和评判。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 据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 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仍兼 坚持中西并举,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C项 留学教育的最终宗旨是培养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忠实奴仆,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
再见
(3)从社会生活折射点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 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从思想折射点看: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 “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同时地主阶级内部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
【对点训练2】 (2018·四川宜宾调研)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