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_张正伟

合集下载

华北及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厘定及相关问题探讨

华北及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厘定及相关问题探讨

华北及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厘定及相关问题探讨苏文博【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6【摘要】在系统分析近年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典型地区中元古代(GTS2012,1 780~850 Ma)年代地层学进展基础上,详细厘定了其地层格架.确认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地层(约1 780~约1 350 Ma)发育始于豫陕晋交界地区,其后沿“华北中部造山带”(TNCO:Trans-North China Orogen)再逐渐扩展到燕山及附近地区,但随后则普遍缺失了中期(约1 350~约1 100 Ma)纪录.其晚期沉积(<1 100 Ma)见于胶辽徐淮、豫西南及燕山等地区.扬子克拉通的川滇交界地区出露有中元古代早期(约1 750~约1 450 Ma)及晚期(<1 100 Ma)地层,中期沉积(约1 400~约1 150 Ma)主要见于神农架地区.华北与扬子两地的地层纪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并有效涵盖了整个GTS2012全球地质年表所建议之“中元古代”(1 780~850 Ma).这一新格架蕴含多方面重要命题:(1)地层学方面.在未来GTS2012中元古界内部“系”级单位再划分研究中,中国学者通过在上述两地对应地层序列中识别此间全球大火成岩省LIPs-地幔柱事件的沉积响应,可望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全面参与新建议各系底界的“金钉子”工作,并做出独特贡献.(2)早期真核生物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方面.基于当前格架可以确认,山西永济汝阳群北大尖组以Tappania为代表的具刺大型疑源类生物群的时代应约为1 650 Ma,为目前全球真核生物遗存最早出现层位,同时不排除华北南缘有可能是此类生物的起源区.结合其时空分布或可进一步推测,至少在约1 650~约1 450 Ma阶段,即哥伦比亚超大陆向罗迪尼亚超大陆过渡阶段,华北克拉通应与印度、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古陆互为近邻.(3)沉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中元古代华北及扬子克拉通均表现出“三段式”沉积过程,其沉降-隆起区均发生过“跷跷板”式转换,包括“晋宁运动”在内的关键时间节点均存在较好的对应性,表明该阶段两者很可能处于同一板块构造应力场之内.结合约1.38 Ga燕山地区下马岭组合钾质斑脱岩黑色岩系所代表的前陆盆地性质、约1.1 Ga以后华北与扬子沉积发展同步性并含Chuaria等宏观藻类,以及华北东部该阶段富合格林维尔期碎屑锆石等特征,推测最晚应于约1.1 Ga前后,华北东部可能已与扬子-华夏、锡林浩特-蒙古微地块等相互拼合并形成格林维尔造山带.借此与北美、澳大利亚、波罗的等古陆相链接,共同见证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最终聚合与初始裂解.【总页数】30页(P156-185)【作者】苏文博【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3【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 [J], 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翟明国2.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及意义 [J], 任康绪;阎国翰;蔡剑辉;牟保磊;李凤棠;王彦斌;储著银3.秦岭造山带与邻域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壳、幔精细速度结构与深层过程[J], 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王夫运;皮娇龙;赵金仁;张成科;乔勇虎;胡国泽4.华北克拉通燕辽裂谷长城纪碱性岩锆石U-Pb年代厘定和Hf-O同位素特征 [J], 张健;李怀坤;田辉;刘欢;周红英;刘文刚5.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和演化 [J], 李振生;江柔柔;马学婷;张妍;李全忠;张交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秦岭金属矿床的成矿组合

东秦岭金属矿床的成矿组合

东秦岭金属矿床的成矿组合张正伟【期刊名称】《矿物学报》【年(卷),期】2007()z1【摘要】东秦岭地区是比较典型的贵金属、有色金属集中成矿区.根据东秦岭不同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划分成矿系统与成矿组合如下: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舞阳铁成矿组合,小秦岭金成矿组合;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熊耳山铜铅锌成矿组合,神洞沟喷流沉积锰铅成矿组合,维摩寺铅锌成矿组合;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刘山崖铜锌成矿组合,围山城金银成矿组合,秋树湾斑岩铜钼成矿组合;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公馆汞锑成矿组合,银洞子银铅、大西沟菱铁矿-重晶石成矿组合;⑤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钼钨铅锌金银成矿组合,改造热液型金银铅锑成矿组合.根据华北古陆块南缘构造格架和演化过程划分出五个不同构造体制的成矿系统,按不同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环境,划分出次一级的成矿组合.……【总页数】3页(P484-486)【作者】张正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相关文献】1.东秦岭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与分布特征——以河南省卢氏、南召两地区几个矿床为例 [J], 王令全;郭锐;王军强;付阳;付治国2.东秦岭二郎坪地体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环境与找矿前景 [J], 王志光;刘新东;张振邦;张瑜麟;向世红3.重点成矿带内生金属矿集区浅部成矿中心研讨——对东秦岭熊耳山及外方山世界级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床进行典型分析 [J], 姚公一4.东秦岭地区碳酸岩型钼-铀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来自LA-ICP-MS独居石U-Pb 和辉钼矿Re-Os年龄的证据 [J], 王佳营;李志丹;张祺;李超;谢瑜;李光耀;曾威;丁宁5.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构造背景 [J], 武广;陈毓川;李宗彦;杨鑫生;刘军;乔翠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地壳最稳定、最古老的一个构造单元,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古元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进行介绍。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古元古代,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正发生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地幔物质并且向上迁移,这些岩浆物质在地壳中冷却,形成了众多的岩石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石体被压实,从而形成了一个大陆性块体,即华北克拉通。

由于华北克拉通位于地球板块之间,因此在构造运动中,克拉通地块经历了多次的构造变形和风化侵蚀,形成了典型的克拉通地貌。

华北克拉通地区也是全球爆发性火山岩最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火山岩的存留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古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华北克拉通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地区,包括铜、铁、金、煤等多种矿产资源。

华北克拉通中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地区的构造演化密不可分。

早期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此时华北克拉通正在受到由华夏地块向北的构造力的挤压和剪切,产生了多个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运动激活了华北克拉通内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伟晶岩、花岗岩等岩石,为后期的矿床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中矿床成矿密度最高的阶段,多种类型的矿床在这个时期形成。

河北地区矿床以铁矿和铜矿为主要成矿类型,煤炭、石墨、贵金属等矿种也有一定规模的产出。

山西地区主要铁路成矿带沿列别山次生构造形成,煤、铁、金、铀等多种矿产资源丰富。

内蒙古地区矿床以煤和稀土矿为主要类型,同时还有铜、铜-铁复合矿床等。

总的来说,华北克拉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对于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一些与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数据:1. 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自1850年以来CO2浓度已经上升了约40%。

第一章 区域构造背景

第一章 区域构造背景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区域构造背景1 大地构造位置研究区位于华北古板块的西南缘,南与秦岭造山带以渭河断陷盆地相隔,西南侧则与祁连山造山带东部的六盘山构造带相邻,东侧为华北古板块内的吕梁山构造带、汾河断陷系和太行山构造带(图1-1)。

即该区处于中国东、西构造分区和南、北构造分区的交汇部位,因而其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除具有与华北古板块主体相同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多种断块构造交织的格局中发育有多层次、多期次、多方位的逆冲推覆构造和较独特的沉积构造演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盆地西缘马家滩等油气田的发现,长庆油田勘探家以及院校学者加强了对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确认了西缘断褶带的构造性质、逆冲推覆模式以及成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杨俊杰主编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杨俊杰,1990)。

西缘的研究带动了对盆地南缘构造性质的深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山过程的研究于在平等(2003)把秦岭造山作用,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秦岭洋的初始闭合/点接触碰撞(晚泥盆世一中石炭世)。

第二阶段:秦岭洋的全面闭合—残余海盆/面接触碰撞。

初始碰撞后,北秦岭南缘和内部自石炭纪开始逐渐出现煤系或河流相地层,并且一直延续至中三叠世。

第三阶段:残余海盆的最终闭合/整体隆升成山(秦岭地区残余海盆的完全封闭和全面碰撞造山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

张国伟(1996)认为秦岭造山作用发生于印支期,由扬子和华北两个强烈变形的古大陆边缘及古秦岭洋中的地块拼合而成的复杂结构,主缝合带位于商丹断裂附近。

周鼎武(1994)认为印支期拼接会聚后由于两大块体长期处于挤压状态,并具有周期性持续强化过程。

张正伟(2003)认为至石炭纪初,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开始碰撞,海水退出,大洋逐渐封闭,仅在大别山的杨山一带“残留”了石炭纪海一陆相的杨山煤系地层。

二叠纪时,两板块最终缝合在一起,缝合时间由东向西逐渐延至三叠纪。

关于中国西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西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西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

白云来;范育新;汤中立;江荣伏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5(20)1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矿山都面临着后备资源危机问题,西部地区甘肃境内的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里的矿山也不例外。

从"成矿系统"的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认为区内存在华北古陆西南和柴达木—中祁连北部两种大陆边缘;提出应利用非传统矿产理念进行新一轮矿产勘查,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不仅要加强传统矿种的勘查,也要注意新类型矿产的开发,同时注意环境保护;最后,还强调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离不开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勘查经验的高素质勘查人才,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总页数】6页(P36-41)
【关键词】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成矿系统
【作者】白云来;范育新;汤中立;江荣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省地质勘查局;金川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1
【相关文献】
1.广西武宣-象州地区铅锌成矿带深部找矿前景及找矿思路探讨①--以盘龙矿区为例 [J], 罗永恩
2.龙首山地区成镍带与找矿方向探讨 [J], 陈江源;段晨宇;张翔;牛家骥
3.甘肃省龙首山西段木头沟一带钴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J], 李学册; 段保平; 马原
4.甘肃省龙首山成矿带芨岭铀矿床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J], 何佳军;王刚;刘涛;邵东;陈云杰;李彦辉
5.云南龙脖河铜矿区东带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J], 高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_刘正宏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_刘正宏

文章编号:1008-0058(2000)02-0110-05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摘要: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 。

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

在1.0Ga 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

这次构造事件是Rodinia 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 dinia 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关键词: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中元古代中图分类号:P542.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1999-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2071)与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内蒙古大青山地区6幅1B 5万区调项目(0199209031)作者简介:刘正宏,男,1960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研究工作1华北板块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古陆,其北缘地区的区域构造研究是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年来,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对该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归属进行了论述[1~8],对该区的大地构造研究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该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了许多地质成果和发现。

在华北板块北缘相继发现和厘定出许多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地层,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以及各种类型的深成侵入岩和各种样式的构造形迹[9,10]。

对这些变质地层和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事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自90年代初一直在该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新的发现,确定出在华北板块北缘存在一条巨型的中元古代大陆边缘造山带。

1 大陆边缘造山带的确立及其地质特征在绵延2000余km 的华北板块北缘,由于加里东期以来的地壳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的改造与破坏,使得该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深成侵入体和构造形迹残缺不全,出露不连续,加之以往对这些地质体缺乏深入详细的研究工作,对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变质变形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华北元古界的沉积演变和成矿背景问题

华北元古界的沉积演变和成矿背景问题

华北元古界的沉积演变和成矿背景问题
黎彤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1991(010)001
【摘要】元古代是一个重要成矿期。

又是全球成矿背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

华北元古界中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它们的形成除受全球背景制约外,还受局部条件所影响。

因此,呈现出区域成矿特殊性。

全球性成矿背景发生转变的时期,在华北古陆主要表现在吕梁运动(1850Ma)前后。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黎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1.22
【相关文献】
1.冲积扇沉积向滨岸沉积的转变——以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为例 [J], 岳亮;刘自亮
2.华北南缘中元古界高山河群碎屑沉积岩物质源区多元性及其对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的指示 [J], 祝禧艳;仇一凡;庞岚尹;翟明国
3.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 [J], 吕奇奇;罗顺社;官玉龙;汪泽成;王铜山;张严
4.华北北部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物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J], 马奎;肖南;蒲钰龙;钟佳倚
5.华北地台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及生烃潜力 [J], 张文浩;汤冬杰;杨烨;张交东;刘旭锋;王丹丹;曾秋楠;刘卫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专题研究·Bu 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27No.3,July2008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张正伟1,张中山1,2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 要: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

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

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

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关 键 词:古大陆边缘;构造格架;成矿系统;东秦岭中图分类号:P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08)03-0276-13G eotectonic Framework and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 ntinentZHANG Zheng-w ei1,ZH ANG Zho ng-shan1,21.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Ore De posit Geochemistry,Institute o 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Gui yang550002,China;2.Grad uate S 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Bei jing100049,ChinaAbstract:According t o t he t 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a in th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the geotectonic f ramework of the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 he Huashan-Xong'er mount ains continental margin belt,the Kuanping Late Proterozoic accretion belt,the Erlangping margin basins zone,the Qinling disper-sion type island arc terrain,and the sediment ary basins of N anqinling zone.In the light of sediment build evolution stage and metallogenesis,these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ollow s:t 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activ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 in the pro-M esoproter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Middle-Late Proter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coveres typ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early Pale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active margin in the Paleozoic and the phase of collision in the M esozoic.Acc ording to the c 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 and metallogenesis with the research area in the eastern Qinling,these meallogenic system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1)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activ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 ontinent in the pro-Mesoproterozoic;2)the metallohenic system in the anactiv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Middle-Late proterozoic;3)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coverse typ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early Paleozoic;4)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active mar-gin in the Paleozoic;5)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collision margin in the M esozoic.Key words:metallogenic system;tectonic evolvement;paleocotinental margin;East Q inling mount ain收稿日期:2008-05-20收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 B41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2033)第一作者简介:张正伟(1959—),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E-mail:zhangzw igcas@h otm . 世界上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都沿大陆边缘分布[1~4],“边缘成矿”现象不仅表现为地球块体不均一性的边界控矿,也包含控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转换边界[5]。

因为大陆边缘与陆缘区及相关海盆是沉积幅度和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有利于沉积矿床的形成[6],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热液作用产生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7],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引起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孕育出斑岩型铜、钼、钨、锡、金矿床[8],形成于洋中脊的豆荚状铬矿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也随洋壳的消减移至大陆边缘[9]。

东秦岭北部是比较典型的古大陆边缘,最近10年来代表性的新资料有:用板块构造区域成矿学观点系统总结了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地质和成矿[10];以陆内碰撞成矿模式系统研究了豫西金矿成矿规律[11];从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和绿岩带等新观点系统研究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12];从构造与成矿角度总结了华北地台南缘金、钼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13];初步提出了沉积建造演化和成矿的时空同一性问题[14~18],指出时空和物质运动的整体性联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成矿系统的学术思想[19]出发,以古大陆边缘构造体制演化与转换为主线,以构造体制划分成矿系统,研究不同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对矿床成矿组合的控制作用,探索构造演化过程与成矿系统。

1 华北古陆块南缘构造格架本文研究的华北古陆块南缘(图1)指东秦岭和桐柏山地区,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华北陆块南缘的华熊地体和北秦岭逆冲推覆构造带[20],略微涉足南秦岭地区。

这是因为,在中元古代前华北地台与西南地台之间隔着古大洋[21],前者属劳亚联合古陆,后者属冈瓦纳古大陆,二者的基底和盖层沉积都有各自独立的演化系统。

只是到了晚古生代,由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的对接,在拼合部位互相影响。

华北陆块一侧表现为仰冲叠置的构造层和岩浆活动,北秦岭构造带的基底实质上就是华北地块南缘的大陆边缘,直接受控于华北地块前寒武纪的演化;扬子陆块一侧则表现为俯冲消减和隆升与断陷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华北古陆南缘的华熊地体和北秦岭逆冲推覆系统(基底属于华北陆块南缘不同时代的增生带产物),一般不涉及扬子陆块北缘的基底、盖层和增生带,仅讨论在南北两大古陆对接过程中受华北陆块影响的南秦岭晚古生代的隆生和凹陷带成矿作用。

1.1 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北邻嵩箕地块[22],北以三门峡-宝丰断裂为界,南接黑沟-栾川断裂带,西起陕西华县,东经河南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鲁山至舞阳,总体上自西而东呈狭长弧形延伸,长约300km,宽约20km。

构造层由太古宙和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和中、晚元古代的盖层组成。

华北陆块南缘的结晶基底长期被认为由太古界的太华群、登封群、林山群等构成,华山-熊耳山陆缘带,主要由太华群所组成。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为一套中深区域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主要为各类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以及长石石英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源岩恢复分别为拉斑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以及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焕池峪组、闾家峪组、观音堂组和枪马峪组,其上被中元古界官道口群(蓟县群)高山河组以角度不整合超覆。

崤山地区太华群(有人称崤山群)是一套变质较浅、保存较好的火山碎屑结构的绿片岩带,下部为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夹大理岩透镜体,上部为火山碎屑岩沉积-粘土沉积岩系间夹中酸性火山凝灰岩。

熊耳山地区太华群主要为混合岩-花岗岩穹窿,由变质岩、混合花岗岩和花岗岩所组成,四周覆盖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

鲁山地区自下而上为条带状混合岩(源岩为大洋型拉斑基性火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源岩为深海拉斑玄武岩)、长石石英砂岩、大理岩和浅粒岩。

舞阳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拉斑玄武岩为主的基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建造、基性-中基性火山沉积-硅铁建造、海相碎屑岩-硅质-碳酸盐岩建造和浅海相碎屑-粘土沉积岩建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