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第5讲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含答案
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基础自评
知识札记
大 气 的 受 热 过 程
立足课前自评 提升基础复习
预习自测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明】大气中热量传递的过程:太阳辐射→地面 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 辐射。 【记】两大作用:一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二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 逆辐射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热 力 环 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与同一水平面上 4.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填充下图: 的气压差异有关,始终由高压流向 上图中600 hPa的等压面与等高面重合, 低压。 说明同一高度上气压差为 。 0 (3)高压、低压只是相对于同一水平 面而言,同一垂直面始终自下而上 高压 低压 低压 气压逐渐降低。 (4)等压面的凹凸关系:不论近地面 还是高空,低压下凹,高压上凸。 5.热力环流基本形式的风向变化:随昼夜 高压 高压 变化的有 、低压 ,不随昼夜变化的 有 。
真题剖析
(2015·广东卷,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 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火山爆发为命题背景,考 综合思维:火山爆发导致的某 查大气中尘埃颗粒增多对大 一项因素变化对于其他要素产 气热力作用的影响。 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热力环流
2017·天津卷,8 2016·天津卷,4 2015·四川卷,8
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 理现象为背景,考查热 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 响。 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 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风向、风速的判读。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50张ppt)

白天:陆地增温快 夜晚:陆地降温快
海洋增温慢
海洋降温慢
B 郊郊A区区
城市区市 A受热
郊郊区A区 B
小结: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当堂训练:
做创新导学案: P27 自学书屋
复习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1、方向: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 向右,南半球向左,因此它只改变 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 度。
(例:C02使全球气温升高。) 反射:云层或颗粒较大的尘埃。
(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一般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 散射。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结论: 太阳辐射少部分被大气吸收,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射到地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解:如下图 (箭头粗细表示能量的多少)
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3. 近地面风的形成:
1000
低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4
风向
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1006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 风向与等压线
1008
向力
成一夹角
高 1010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与风向相反
(北半球)
摩擦力 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总结: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 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 .
B 风向 低 (hPa)
1010
1020
A
高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B(2)C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高中地理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 3.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46张PPT)

暖湿 冷水面
平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形成
14
平流逆温情况下产生的平流雾
15
逆温现象(二)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逆温现象的影响:有利影响: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逆温发生,对流减弱,风力减小,有利于抑制沙尘暴
16
逆温现象(二)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逆温现象的影响:有利影响: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 ②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逆温发生,对流减弱,减少颠簸,利于飞行安全。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逆温现象的类型:③锋面逆温:对流层中,暖空气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 的锋面. 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 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差较大,便形成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 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 区内观察到,在冬半年有时会形成冻雨一些恶劣性天气。
4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短波辐射 阳
辐 射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
反射、散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具 有保温的作用
大气上界
射向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 射有削弱作用
长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地面 5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7
逆温现象(二)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逆温现象的影响:有利影响: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 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 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 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 ;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 冬的理想场所(如天山牧场冬季过冬就不是在山脚下还是在山的一定高度上)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料:第二单元_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关于气温的变化、分布、成因
(1)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 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当地地方时14:00) 左右。②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凹地(山 谷)>高地(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③年变化: 回归线之间的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气温最高4月、10月, 气温最低7月、1月。
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 环境。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 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 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 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 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 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答案:(1)AC (2)AB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 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答案:三、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等压线 低压 平行 成一夹角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 第2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 理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
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 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气温升 体大量 ⇨ 地面辐射 ⇨ 增强,保温 ⇨ 高,全球 排放 增多 作用增强 变暖
人 教 版
B.4月 D.10月 由图可知,夏季该地区在中午前后气温最高,子夜前后气温最
地 理
低。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根据图及选项
可知,7月当地气温日较差最大。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二
知 识 梳 理
1.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面受热不均 (1)成因:________________ 。 (2)形成过程
返回导航
地 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人 教 版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地 理
返回导航
1
2
考 点 突 破 图 表 精 析
3
4
课 堂 达 标
复 习 练 案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地 理 人 教 版
考 点 突 破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
知 识 梳 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 理 人 教 版
地 理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不旺盛 提示:逆温出现时,大气对流_________ ,污染物不易扩散, 加剧 大气污染。 会______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引起 近 地 面 冷 热 不 均 ――→ 空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 上 升 或 下 造成 导致 沉) ――→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 空气的水平 形成 运动 ――→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5 年 2 考)
冷热不均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____________ 。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解析:第 1 题,该城市冬季气温在 0 ℃以下,说明冬季寒冷, 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故排除 A、 C 两项;40° N 附近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 和,气温在 0 ℃以上,故 B 错误;40° N 附近大陆东岸属于温 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 0 ℃以下,故选 D。第 2 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 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 降水,故选 A;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 不大,故 B 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 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 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 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故 C、D 两项都错误。
高压 流向______ 低压 。 提示:总是从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5年1考)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 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分析(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日照时数(白昼长短):一般地,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3)海拔高低:一般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4)天气状况:阴天时(或有雾霾时),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晴天时,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提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影响气温的因素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2015·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完成1~2题。
1.图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解析:第1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出现极夜的范围,大致在接近最右侧日期时极夜范围达最大,此时为冬至日,a所在虚线的日期和b所在虚线的日期恰好为极昼、极夜的分界,故两虚线所在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结合极夜变化可知,a所在虚线的日期为春分日,b所在虚线的日期为秋分日,而M日大致位于春分日后、秋分日前的中间处,应为夏至日,故选B项。
第2题,由于图中统计的是“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与海陆位置的影响,C、D项错误。
读图可知,a点太阳辐射量为30 MJ/m2、b点为20 MJ/m2。
由上题可知,a、b两点所在的日期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因而两点的白昼长度相同,排除B项;a点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量大,b点纬度位置较高,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量较小,故太阳高度是导致两地太阳辐射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项。
答案:1.B 2.A3.(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影响气温的因素4.(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解析:选C。
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5.(高考海南卷)甲地(位置如图)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C.距海较远D.植被较好解析:选B。
气温年较差大小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只有纬度较低,甲地冬季气温才不会比夏季气温低很多,气温年较差才会较小,B项符合。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5年2考)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提示: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解释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
提示: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沿山坡下沉至谷地,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3.逆温出现时对大气污染有何影响?提示:逆温出现时,大气对流不旺盛,污染物不易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
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 、b 、c 、d 处所示)。
等压(温)面图的判读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等温面图的判读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2)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
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
(3)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热力环流的形成(2015·高考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第1题,该城市冬季气温在0 ℃以下,说明冬季寒冷,不可能位于纬度较低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故排除A、C两项;40°N附近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气温在0 ℃以上,故B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在0 ℃以下,故选D。
第2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故选A;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不大,故B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故C、D两项都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