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SS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一、最佳选择题1. SS琼脂培养基属于A.厌氧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选择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答案:DSS琼脂含有抑制剂胆盐、煌绿、硫代硫酸钠,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肠道致病菌则无明显抑制作用,是沙门菌属及志贺菌属的强选择培养基。

2. 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A.脑膜炎奈瑟菌B.军团菌C.变形杆菌D.伤寒沙门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A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3. 病毒长期保存最好的方法是A.-20℃冰箱B.-80℃冰箱C.-70℃冰箱答案:D冷冻干燥法是保存病毒最好的方法,用此方法病毒可长期保存。

4. 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A.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B.多数视野发现10个或10个以上的抗酸杆菌C.全片发现1~2个抗酸杆菌D.全片发现1~9个抗酸杆菌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答案:A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行涂片与抗酸染色,如镜检时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可报告“++”。

5. SPA是指A.肺炎克雷伯杆菌A蛋白B.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C.链球菌A蛋白D.表皮葡萄球菌A蛋白E.大肠埃希菌A蛋白答案:B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结合,常用作协同凝集试验。

6. 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出现的现象是A.混浊生长B.沉淀生长E.链状生长答案:C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多为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7. 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常用A.免疫荧光法B.PCR方法C.鸡胚接种法D.ELISA方法E.免疫浊度法答案:A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常用免疫荧光法。

污水悬浮物处理SS

污水悬浮物处理SS

污水悬浮物处理SS标题:污水悬浮物处理SS引言概述:污水悬浮物(SS)是指在污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物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有效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是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污水悬浮物的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物理方法处理污水悬浮物SS1.1 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然后通过过滤或沉淀分离出来。

1.2 筛分法:通过筛网或过滤器将悬浮物截留下来,实现固液分离。

1.3 离心法:利用离心机的离心力将悬浮物与水分离,提高悬浮物的浓度。

二、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悬浮物SS2.1 凝聚沉淀法:通过加入凝聚剂使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团块,便于沉淀分离。

2.2 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将有机悬浮物氧化降解,降低水体中的SS浓度。

2.3 螯合法:利用螯合剂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将悬浮物从水中去除。

三、生物方法处理污水悬浮物SS3.1 生物滤池法: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悬浮物,净化水质。

3.2 植物净化法: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

3.3 微生物处理法:利用特定菌种降解有机悬浮物,减少水体中的SS浓度。

四、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悬浮物SS4.1 超滤膜:通过超滤膜的微孔效应,将悬浮物截留下来,实现固液分离。

4.2 反渗透膜:通过反渗透膜的半透膜效应,将悬浮物和溶解物质分离。

4.3 纳滤膜:利用纳滤膜的分子筛选作用,将悬浮物和溶解物质分离。

五、重视污水悬浮物处理的重要性5.1 保护水环境:有效处理污水悬浮物可以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环境。

5.2 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悬浮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维护生态平衡。

5.3 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污水悬浮物(SS)的处理是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膜分离技术等多种方法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可以有效净化水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污水悬浮物处理工作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kia微生物结果AA解读

kia微生物结果AA解读

kia微生物结果AA解读 微生物化学 MIU KIA SS各表示什么 - : 动力-吲哚-尿素培养基MIU ,霍乱双糖铁琼脂(KIA),强选择性培养基(ss) 生化鉴定实验结果怎么看的?变形杆菌KIA实验结果:乳糖发酵K,葡萄糖发酵A,葡萄糖产气+,硫化氢+;IMVIC结果为 - /+ + -- ;MIU结果为+ - /+ +;这些A,K,... - :[答案] KIA测试中:K表示碱性;A表示酸性;+号表示有;-/+表示有或者没有.你的结果可表示为K/A(黑色):葡萄糖发酵,乳糖不发酵,并产气和硫化氢,类似于沙门菌的表征.IMVIC试验:主要是用于鉴别细菌,四个结果分别对应于吲哚(I)、甲基红。 测量微生物的大小主要用哪几种单位表示?枯草杆菌的大小如何表示? - :[答案] 量度细菌大小的量度是微米,儿量度其亚细胞构造则要纳米,放线菌、真菌基本同细菌,病毒用纳米表示.即测量微生物的大小主要用微米和纳米 枯草杆菌的大小用“宽*长”表示 不同形状微生物大小的表示方法 - :[答案]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来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微生物KIA实验结果 KA+ - 里的+ - 分别代表什么.. - : 第一个是产气 第二个是不产硫化氢 微生物大肠菌群产酸产气用什么符号代表: 用“⊙”表示,一个圆圈加中间一点。 细菌生长量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 : 细菌生长量的单位用(菌落 形成单位)表示.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是指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 微生物产生ATP的方式有那些?代表微生物种类有那些? - : 微生物产生ATP有两种方式: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微生物是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两类.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ATP的微生物是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异养微生物两类.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

1缺壁细菌: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出现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称缺壁细菌①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②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酶菌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③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④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2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是在产生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3包涵体:病毒粒大量侵染动植物细胞,在这些细胞内形成具一定形态、构造的“群体”,可使宿主细胞病变4枯斑:植物病毒粒侵染植物细胞,而在植物叶片表面呈现的病斑,称枯斑5噬菌斑: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连续的重复感染使大量的细菌死亡,这样,在培养细菌的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透明不长细菌的小圆斑,这些圆斑由无数个噬菌体粒子组成的群体,称为噬菌斑6空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7病斑: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8烈性噬菌体:凡侵入细菌后,进行营养繁殖,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9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胞后,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10溶源化: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基因不被表达,其基因组与宿主染色体同步复制,因此当细菌分裂时,它可以复制加倍并随之传给子代细菌,这个过程叫溶源化11溶源菌: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而其宿主就称溶源菌,它是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出现裂解的宿主细菌12前病毒或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不以成熟和感染状态存在于细胞内,而是以潜伏状态,这就被称为前噬菌体状态13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14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一般仅由裸露的rna组成15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变性16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17培养基(medium,culture medium):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18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做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19恒浊培养: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COD,BOD,SS

COD,BOD,SS

什么是COD,BOD,SS2007-06-25 10:05COD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它是英文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中文名称为“化学需氧量”或“化学耗氧量”,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将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量。

它反映了水体受到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由于有机物是水体中最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因此,CO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COD 越高,污染越严重。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COD浓度应小于15毫克/升,一般景观用水COD浓度应小于40毫克/升。

COD的危害COD越高,表明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含量越高,而还原性物质可降低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导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水质腐败变臭。

另外,苯、苯酚等有机物还具有较强的毒性,会对水生生物和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因此,我国将COD作为重点控制的水污染物指标。

COD的来源水体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动植物腐烂分解后随降雨流入水体。

COD的控制措施一是控制源头,禁止将废弃化学试剂、废油、有机废液、高浓度有机废水等污染物排入城镇排水系统。

二是提高城镇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管道,汇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或回用,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环境水体的现象。

三是控制工业排放,尤其是化工、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要在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处理和回用,削减COD排放量。

四是控制农村和农业污染,防止养殖废水、肥料、农药等有机物流入水体。

BOD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意思是: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

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上所综合指示。

它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SS与MLSS

SS与MLSS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利用生物动力学分析SS对出水COD和BOD的影响

利用生物动力学分析SS对出水COD和BOD的影响
综合上述对bCOD处理要求及nbCOD的讨论可知,就出水COD控制方面,配置二沉池的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可达到出水满足一级A及一级B标准要求。但应提高对出水SS的控制,以补偿原水中nbsCOD波峰期在出水中可能引起的超标排放。
nbsCOD值已达到地表水Ⅲ、Ⅳ类水质标准要求的COD值,为达到地表水Ⅲ、Ⅳ类水质标准要求,须在控制出水SS浓度接近0 mg/L、提高bCOD去除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nbsCOD。
(2)不同类型COD组成估算
由表1可知,一级A、B标准出水的SS标准值分别为:10 mg/L、20 mg/L。
对应的bVSS和bpCOD,一级A:6.8 mg/L、9.66 mg/L;一级B: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g/L、
19.31mg/L。
以出水水质标准的BOD5(一级A:10 mg/L,B:20 mg/L)为基础考量,则相应的bCOD(bCOD=1.6BOD)最大值为:16 mg/L、32 mg/L。可接受的bsCOD(bsCOD=bCOD –bpCOD)最大值为:6.34 mg/L、12.69 mg/L。可接受的nbCOD(nbCOD = COD - bCOD)为:34 mg/L、28 mg/L。
由于nbVSS的COD当量值未知,pCOD值也未知,故:求解nbpCOD出现困难。
假设:nbVSS的COD当量为0mg /mg nbVSS,则一级A、B标准出水的nbpCOD为:0 mg/L、0 mg/L。可接受的nbsCOD为:34mg /L、28 mg /L
nbVSS的COD当量为1.42mg/mg nbVSS,则一级A、B标准出水的nbpCOD:1.71.42=2.41mg/L、3.41.42=4.83 mg/L。可接受的nbsCOD为:31.59mg/L、23.14mg/L。

污水悬浮物处理SS

污水悬浮物处理SS

污水悬浮物处理SS引言概述污水悬浮物(SS)是指污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包括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和微生物等。

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SS)是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污水悬浮物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物理处理方法1.1 沉淀沉淀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悬浮物(SS)在污水中迅速沉降,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沉淀后的污泥可以进一步处理或者处置。

1.2 过滤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将悬浮物(SS)截留在介质上,使水通过而固体颗粒留下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砂滤、活性炭、陶瓷膜等。

过滤后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可以进一步进行后续处理或者直接排放。

1.3 离心离心是利用离心力使悬浮物(SS)在离心机中分离的方法。

通过高速旋转离心机,悬浮物(SS)被甩到离心机壁上,形成固液分离。

离心处理适合于处理高浓度的悬浮物(SS),可以获得较高的固体分离效果。

二、化学处理方法2.1 混凝混凝是指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物(SS)凝结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处理的方法。

常用的混凝剂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

混凝后的污水经过沉淀或者过滤等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2.2 氧化氧化是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悬浮物(SS)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方法。

常用的氧化剂有次氯酸钠、过硫酸钠等。

氧化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有机悬浮物(SS),提高水质。

2.3 絮凝絮凝是指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悬浮物(SS)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处理的方法。

常用的絮凝剂有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等。

絮凝后的污水可以通过沉淀、过滤等工艺进一步处理。

三、生物处理方法3.1 厌氧消化厌氧消化是指利用厌氧菌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沼气和沉淀物的过程。

通过厌氧消化处理,可以有效降解悬浮物(SS)中的有机物,减少处理负荷。

3.2 好氧处理好氧处理是指利用好氧菌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

好氧菌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的方式,将悬浮物(SS)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高水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培养
血培养的接收 ❖ 检查瓶子上的标签,与申请单上的标签及患者
信息是否一致 ❖ 血培养瓶内的血液量必须足够,也不能超量。 不合格血培养标本处理 ❖ 如培养瓶上标签与申请单上标签及患者信息不
一致,立即与临床相关人员联系,报告拒收理 由。 ❖ 如采血量不足,立即与临床人员联系,报告标 本不合格理由,建议重新采血。
四、尿液
清洁中段尿液 1.时间:清晨第一次尿液为最佳。如医生或病人要求
留取随机尿液也可以。每天检查一次即可。 2.留取标本前用肥皂水清洗外阴及尿道口周围,再用
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 3.留取中段尿10-20ml直接排入无菌杯中。无菌尿杯
的要求:一次性 干燥 不渗漏 不吸水 无防腐剂的 广口带盖的杯子。 4.标本应于1小时内送检。 5.一般连续送检3天,每天一次。
三、穿刺液
标本的验收: ❖ 检查盛装的容器是否有渗漏、破裂或明显污
染 ❖ 检查盛装的容器标签与申请单是否相符 ❖ 检查标本量是否适量(不能少于1ml) ❖ 检查送检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三、穿刺液
标本的拒收及处理:
❖ 当送检标本有不合格项时,应拒收标本。并 且与临床医师沟通,要求重新取材送检并说 明拒收原因。如果不合格标本为不易重复取 材送检,应及时与医师协商,标本可按常规 处理,但报告单上须注明标本不合格,培养 结果可能受影响。
一、血培养
采血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6.皮肤、黏膜出血
2.寒战
7.昏迷
3.白细胞增多
8.多器官衰竭
4.粒细胞减少
9.血压降低
5.血小板减少
10.呼吸加快
另有书籍:T>38℃
一、血培养
标本要求 ❖ 血液、脑脊髓液、关节液、胸腹腔积液等无菌部
位的标本均可以注入血培养瓶进行培养。 ❖ 标本采集部位及消毒方法: ❖ a.成人可从肘静脉采血,新生儿可采脐带血或静
脉血。 ❖ b.注意严格消毒,75%的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
待30s以上,碘伏从穿刺点由内向外画圈进行消 毒,晾干1-2min,75%酒精脱碘,采血前不要再 触摸该点。 用75%的酒精消毒培养瓶口,晾干 1min,进行采血。
一、血培养
❖ 一般情况下应在病人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时 采集,最好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对已用药 而因病情不允许停药的患者也应下次用药前 采集,并以在发冷或发热前半小时为宜。
❖ 成人采集量为8 ml左右,儿童为5ml左右, 如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达10-15天以上者, 采血量则要≥10ml
一、血培养
❖ 尽量不要和其他检查同时抽血 ❖ 如果同时有其他检查,将血液最先注入血
培养瓶以免污染
❖ 床边接种,立即送检或室温(18-22℃)/37 ℃存放,不可冷藏,24小时内送检。
❖ 脑脊液通常是经腰椎穿刺采集(注意 严格的无菌操作)标本量最好2ml, 不得少于1ml。
标本的运送:
❖ CSF采集后,置于无菌小瓶中,在室 温下15分钟内送到实验室,绝不可冷 藏
二、脑脊液
标本的验收: ❖ 检查盛装脑脊液的容器标签与申请单是否相符,容
器是否有渗漏、破裂或者明显的污染检查标本的量 是否适量(不得少于1ml) 标本的不合格处理: ❖ 由于脑脊液的采集为侵入性操作获得的标本,不易 重复取材送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时与医师协商,标本可按常规 处理,但报告单上须注明标本不合格,培养结果可 能受影响。
儿童:儿童和新生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 因此对于婴儿不明原因发热,应怀疑 为脑膜炎患者,采集脑脊液送检。
二、脑脊液
采集时间:
❖ 当怀疑患者脑膜炎时应立即采集脑 脊液,并且尽量在应用抗生素之前 采集。对已用抗微生物药物而不能 终止的患者,应在血药浓度最低时 或下次用药前采集。
二、脑脊液
采集方法及采集量:
微生物sop演示文稿 ppt课件
一、血培养
❖ 最有价值的标本,菌血症/血流感染和脓毒血症 的出现说明微生物在随血液散播全身。是感染的 最严重表现之一。
❖ 用于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性静 脉炎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般来说,血中出现微生物是致病的。但个别情 况例外:拔牙、其他牙科、外科涉及到含粘膜的 操作、支气管镜检查、导尿术等操作,可引起一 过性菌血症。
三、穿刺液
❖ 穿刺液(胸水、腹水、关节液等)。需用药 之前或用药之后1-2 天采集标本。对已用抗微 生物药物而不能终止的患者,应在血药浓度 最低时或下次用药前采集。
❖ 标本应严格无菌穿刺,标本量为1-5ml,置 于无菌小瓶中常温下15min内送到实验室,以 提高检出率。若不能及时送检,室温保存不 能超过24小时。
一、血培养
注意: 很多患者标本由于采集血量不足,采集血培 养套数不够,采集时间不合适,特别是24小 时内只采集一瓶血进行血培养,采血前或采 血时正用抗生素治疗,可能降低血培养的阳 性率,不符合采血的基本规程。
二、脑脊液
送检指征: 成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
和反射增强等症状,怀疑为脑膜炎患 者。
四、尿液
❖ 在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前采集标本;对已用抗 微生物药物而不能终止的患者,应在血药浓 度最低时或下次用药前采集。
❖ 女性须避开经期。
❖ 标本采集量:成人最好采集10-15ml,婴幼儿 不得少于1ml。尿量不足,培养结果可能不可 靠。尿液尽量能在膀胱中保留6h以上留取。
四、尿液
❖ 验收同穿刺液的验收方法 不合格标本处理: ❖ 对于标本有不合格项的,及时与临床医师或
二、脑脊液
❖ CSF革兰氏染色可为细菌性脑膜炎做出快速 诊断,但敏感性仅为40—60%。
❖ CSF培养是确诊细菌性脑膜炎的“金标准”, 但敏感性并不高,而在先期接受抗生素治疗 者中敏感性更是低于50%,故培养阴性者不 能排除诊断。
❖ CSF中长出任何菌都是致病菌。做脑脊液培 养时,建议同时做血培养。
❖ 采集完成后应在血培养瓶上正确填写患者 信息
一、血培养
❖ 在24 h 内采集2 ~3次。 采集1 次,检出率约80%; 采集2 次,检出率约90%; 采集3 次,则检出率达99%
故推荐在2 4 h 内抽3 次血培养。仅抽1 次 血培养,除了检出率低(因菌血症常会暂时 消失) 外,还会使检验人员很难评估被视为 污染菌者是否与感染有关。如果抽血培养2 次或3 次,则能够得到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