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指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药、辅料、中间体、制剂等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药品变质和危害患者健康的风险。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制药企业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人员,包括检验员、操作人员等。
三、术语和定义。
1. 微生物限度,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细菌总数来表示。
2. 微生物限度试验,是指对药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查的一种实验方法,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3. 标准菌株,指已经鉴定并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菌株。
四、操作流程。
1. 样品准备。
(1)取样品,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从所检查的药品中取得代表性样品。
(2)样品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稀释、均质等。
2. 培养基制备。
(1)准备培养基,根据检测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2)灭菌处理,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3. 菌种接种。
(1)接种方法,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法、涂布法等。
(2)接种数量,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接种数量接种标准菌株。
4. 培养条件。
(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控制培养的温度,通常为30-35摄氏度。
(2)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培养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5. 菌落计数。
(1)观察菌落,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情况,进行菌落计数。
(2)结果判定,根据菌落计数的结果,判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要求。
五、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每批次微生物限度试验前,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操作流程

微生物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培养基及生理盐水的配制及使用:
1. 要求培养基及生理盐水配完及时灭菌,灭菌过程有效;
2.要求每批灭菌的培养基及生理盐水都要贴上编号,按先配先用的原则使用;
3.培养基不可放于水浴中保温超过4小时,也避免培养基多次加热与凝固,最多三次,故要根据需要做的微生物量来决定使用培养基的量,配制时可配100ml、200ml、300ml几个容量;
二、车间取样:
1.要求取样用具无菌(粉类:用密实袋直接取样;酱类:用已灭菌的勺子采样);
2.要求采样人员手部保证清洁无菌;
3.采样过程要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
三、检样
1.无菌室及操作台在使用前要求先开紫外灯消毒;
2.使用的有关器具及手部操作前要用酒精棉消毒;
3.生理盐水、培养皿及样品等进入无菌室的物品要先经传递窗消毒后再进入或在无菌室消毒前放入;
4.要求每次使用的每批培养基及生理盐水、培养皿都要做空白试验对照;
5.操作过程要注意无菌,保持个人卫生和整洁,防止人为污染样品;
6.培养基的倾注温度为46±1℃,每皿加入20ml培养基,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凝固后覆盖一层薄的琼脂培养基。
四、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经平板翻转,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时,平板不要堆积高于6个,并不要放在最上层风口处培养。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因此,标准化操作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标本采集、实验操作、结果判读等方面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
1.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影响临床诊断。
因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的时间应符合临床需要,并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检出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
(2)标本采集部位,标本采集部位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并且在采集前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干扰。
(3)标本容器,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容器进行采集,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并且在采集后要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操作环境,实验操作应在符合微生物检验要求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外部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操作应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每一个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
(3)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标本信息、操作步骤、操作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结果分析和追溯。
3. 结果判读。
结果判读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临床诊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果解读标准,对于不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需要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解读,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结果报告准确性,结果报告应准确无误,包括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药敏信息等内容,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3)结果保存与追溯,检验结果需要进行有效的保存和追溯,以便后续的质控和审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流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流程实验前:1.对实验器皿的准备:对玻璃器皿进行清洗,将洗净干燥的平皿、乳钵、刻度吸管等用牛皮纸包裹,放入鼓风干燥箱中于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放入高压蒸汽灭菌柜于121℃湿热灭菌30分钟,备用。
2.对实验用培养基及稀释液的准备:按规定比例配制实验所需的各种培养基及稀释液,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柜于121℃湿热灭菌30分钟,备用。
3.洁净服的准备:将当天实验所用洁净服放入高压蒸汽灭菌柜于121℃湿热灭菌30分钟,备用。
实验中:1.将实验所需器皿、培养基、洁净服、样品、稀释液放入相应的传递窗中,打开紫外灯,照射30分钟。
2.打开洁净室的通风设备1小时以上,观察洁净室各个规定区域的压差是否符合相应规定范围,若不符合,则因通知设备部门及时进行调整。
3.进入洁净室,换上工作鞋,用洗手液洗手,烘干,换上洁净服,戴上口罩、手套,并与喷手器下用75%乙醇或0.1%新洁尔灭对双手进行消毒。
4.进入万级洁净走廊,观察各个规定房间的温度、湿度、压差是否符合规定,并与传递窗中将经紫外灯照射后的样品、器皿稀释液及培养基,放入相应的实验室(如微生物限度检查室或无菌检查室)。
并将培养基的温度控制在45℃以下(若培养基出现凝固现象时,因微波炉加热融化;若温度太高时,则因用纯化水降温至不烫手背宜。
5.打开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照射30分钟,然后再打开超净工作台的通风设备。
用75%乙醇或0.1%新洁尔灭对实验所用工作台面进行擦拭消毒(消毒时应遵循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由洁净要求高到洁净要求低的原则)。
6.按照适宜的次序于超净工作台内摆放好稀释液、天平、消毒液、集菌仪、剪刀、镊子等物品,用75%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将样品内包装表面用碘酒棉球以及75%酒精棉球依次进行消毒。
将营养琼脂平板与超净工作台的做、中、右各置一个(平板需经下预培养48小时且无菌生长),开盖暴露30min,测定的沉降菌每平板不得超过1cfu,则符合百级超净工作台的沉降菌标准(注:在洁净工作台进行操作时,为防止污染,应用酒精棉球对双手反复消毒)。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三、操作流程1. 实验前准备(1)检查所需物品和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2)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等实验用品;(3)佩戴实验服和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样品处理(1)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样品,并确保准确记录样品信息;(2)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离心等。
3. 培养和检测(1)按照操作规程在培养基上均匀涂布样品;(2)标注培养皿的信息,包括样品编号、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等;(3)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4)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时间和结果。
4. 结果分析(1)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2)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鉴定。
四、质控要求(1)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培养基等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完好和有效。
五、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审查和验证。
对于检测结果,应当制作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施本规程由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变动将另行制定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即为《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标本操作流程

微生物标本操作流程一、采集标本1.根据需要使用的微生物种类,选择采集适当的标本类型,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采集前洗手,戴好手套,保证操作无菌。
3.根据标本类型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如穿刺、切开、吸引等。
4.采集标本时避免污染和损伤,采集的标本量要充足,确保后续实验的需要。
5.采集后立即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并用合适的保存液固定标本。
二、保存标本1.封闭保存a.无菌标本应尽快处理。
b.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保存方式:常温、4℃、-20℃,-80℃等。
c.使用密封标本袋、离心管等避免样本污染。
d.根据需求添加保存液,如生理盐水、甘油、琼脂糖等。
2.运输保存a.标本运输前应按照需要将标本进行适当保存。
c.标本运输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运输规定和防护措施,避免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损坏。
三、处理标本1.无菌条件下进行标本处理。
2.打开封闭的标本容器时,应尽量减小环境污染。
3.首先进行外部检查,检查标本是否完整,有无明显破损或渗漏。
4.根据需要,将标本分为不同的试管或培养皿中,避免不同菌种相互干扰。
5.针对具体需求,对标本进行不同的处理,如离心、稀释、加酶处理等。
四、传递标本1.打开封闭的标本容器时,应尽量减小环境污染。
3.准备适当的传递容器和传递材料,避免标本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损坏或污染。
4.标本传递时应尽快送至指定的实验室,避免标本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温度变化、时间延误等因素的影响。
五、清洗操作区域和工具1.实验完成后,需要对操作区域进行清洁2.清洗操作区域可以使用含有消毒剂的清洁剂,如含有氯己定的漂白粉或消毒液。
3.清洗使用过的工具,如采集器具和传递容器等,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液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无菌状态。
微生物标本操作流程的重点是保持标本的无菌状态,避免标本的污染和损伤。
在每一步操作中,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措施,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液、保存条件和传递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 (3)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 (6)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8)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 (9)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 (10)环境卫生学监测质控标准 (12)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的质控程序 (13)一次性医疗用品微生物监测 (14)紫外线消毒质量控制程序 (15)污水的细菌监测(总大肠菌群) (16)正确洗手的手法 (18)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1.目的:为了满足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并且达到在操作时保护操作人员的目的,使细菌操作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便于操作的标准化。
2.原理:通过使用空气超高过滤器(ULPA)的过滤,使仪器内部的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使细菌的一般操作限制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不但保护操作人员,还可满足操作的标准化。
3.工作条件:环境温度:18-30℃相对湿度:<80%安装的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的洁净度;远离人员通道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位置;柜后及两侧各留30cm的空隙,顶部30-35cm空隙。
环境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4、操作步骤:生物安全柜的设置已经设置完全,如果需要重新设置请参看HFsafe生物安全柜使用说明。
具体操作步骤为:4.1将电源插头插入准备好的固定插座,连通电源。
4.2有系统管理员(即本室负责人)开启玻璃门门锁,并将总开关置于开位置“!”,此时系统开始上电。
4.3检查显示及按钮的各项功能,具体见后附注(注意:UV灯的测试除外,开启UV灯时必须将前玻璃门关闭)。
4.4当系统稳定后,对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室平均垂直风速;工作室内可操作区域洁净度达到100级;设备的密封有没有被破坏。
所有的安全检查项目中的洁净度建议由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来进行尘埃粒子数、沉降菌和菌落数的检测,看是否符合其工作室的洁净度要求)。
4.5如果安全性测试通过,系统已经可以使用,请在《使用记录》上写下相应的信息。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操作必须在工作台板无孔区域进行,物品也必须放置于无孔区域。
4.6操作者应先把手臂放进安全柜内大约1分钟,以使柜子适应并且让气流扫过手臂手臂移入移出柜内应保持前门气流的连续性,应缓缓移入移出,并且方向和前门垂直;为使跨越前门的动作量降低,在实验开始前应把所需的物品放入柜子;柜子在开始工作前以及完成后至少要运行5分钟是,使柜子净化,以便于污染空气从柜内排出。
实验操作方向应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一般要求为左→右。
4.7 当工作完成后需要关机前,将试验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其他物品从设备中取出。
4.8关闭前玻璃门前,需要维持气流循环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所操作材料的危险性而定)。
4.9关闭风机,停止气流循环。
4.10每日使用后维护(见后面维护中的第一二步)。
4.11维护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
4.12锁住前玻璃门,并如实填写《使用记录》。
5、仪器的维护:5.1 基本保养:5.1.1 清洁:在通常的情况下,清洁只需要用少量家用或商用的碗碟清洗剂,将它溶于水后直接擦洗,就可将设备表面的污染擦掉。
请不要擦拭任何玻璃,以免产生摩擦。
5.2在使用过程中每日或每周的清洁:5.2.1消毒(一般使用1000mg/L的次氯酸钠溶液)和清洁工作室5.2.2 对操作面板进行消毒和清洗。
5.2.3用柔性的清洁剂或玻璃专用清洁剂清洗箱体外表面和玻璃。
5.2.4 对照说明书对设备的各种功能进行检查。
5.2.5 将本次工作记录下来。
5.3 月清洗:5.3.1用清洁剂将所有外表面的尘埃清除。
5.3.2 对设备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5.3.3 对设备进行功能检验,并在通常使用时检查设备的安全。
5.3.4 将本次清洗记录下来。
5.3.5 每月必须对紫外灯进行照射强度检测。
5.4 每年维护:5.4.1对设备进行安全性全面的检查,对设备进行维护。
包括柜体防泄露、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人员保护能力、产品保护能力、下降气流流速、流入气流流速、负压、气流模式、警报和联锁等的检测。
一般安全检测由仪器公司进行。
5.4.2 检查前玻璃门驱动装置的松劲程度。
5.4.3 检查紫外灯管。
5.4.4将本次维护记录下来。
5.5每两年更换日光灯管。
5.6 故障的维护处理:当故障发生时必须停止一切操作,尽量维持设备内部空气的循环过滤,将正在进行的试验材料和工具全部取出并妥善管理,然后通知有关部门前来维修。
每次仪器出现故障时必须填写故障登记表,注明故障情况及处理情况。
常见的故障,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见下表:6.1 只有负责管理本设备的人员才有权关闭风机。
6.2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导的人员才能操作本设备。
6.3 顶部通风口不能被任何东西覆盖以保证排气通畅。
6.4当系统失效时会发出声讯号,此时不能继续操作,否则会导致材料的损失,污染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
6.5如果发现过滤器失效,要更换过滤器时,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更换。
6.6 柜内溅出物的处理:在柜内如果出现危险生物材料溅出,应该不能关闭风机继续运行,覆盖滤纸或吸水纸于溅出物表面,然后向滤纸上滴加消毒液(1000mg/L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分钟,用钳子钳取滤纸丢入感染性废物收集袋中,然后用浸泡了消毒液的干净抹布擦拭柜内表面。
6.7 生物安全柜内避免使用明火,因为使用明火会破坏柜内的气流方向。
也禁止使用易挥发易燃易爆物品,以免造成危险。
接种环可以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最好使用一次性接种环。
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1.目的:1.1培养基等的液体灭菌,溶解。
1.2 器具等的灭菌。
1.3废弃物的处理灭菌。
2.原理:高压蒸气灭菌。
灭菌温度105℃-135℃,溶解温度60℃-100℃,保温温度45℃-60℃;压力0-0.235兆帕3.工作条件:环境温度:5℃-35℃背面距离墙10厘米以上,右侧距离墙5厘米以上。
需放置在无阳光直接照射及湿度不高,灰尘少的地方。
4.操作步骤:放置排气储存桶注意:不得在灭菌器附近放置或放入可燃性物质,爆炸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易燃性物质,可燃性气体。
在排气容器孔中务必插入排气软管添密件,关紧盖罩,接通电源开关注意:安装专用电源连接插口,安装地线,可靠接地。
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运转,切断电源。
检修时要切断电源。
打开盖子注入加热用水注意: 需采用蒸馏水或自来水。
放入灭菌物品注意: 不得将灭菌物品装入蒸气不能进入的容器和袋子,否则无法灭菌;装盛灭菌物品的容器不得密封。
不要让灭菌物品堵塞和挤压灭菌器内的孔和温度传感器。
仅对试管,烧瓶等容器本身灭菌时,开口要向下或横放。
物品灭菌时,应同时放入监控指标。
用对热敏感的染料标记的变色带子。
灭菌时,将变色带夹放在试验包裹中, 以监视灭菌效果,关闭盖子选择过程(变更设定内容)(设定预定运行作业)注意: 运行中要开启排水阀。
按下操作按钮R1或b1 C1 D1灭菌 . 保温灭菌.溶解器具灭菌运行注意:运行中如有蒸气泄漏时,不要靠近安全阀排气口。
运行完毕, 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被烫伤,脸不要靠近灭菌器。
切断电源开关排放加热用水物体表面细菌监测1.目的规范物体表面采样及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2.1 医院感染监控重点科室,每月常规监测。
2.2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3、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程序方法监测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可能污染表面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面积:100cm24.1 25cm2细菌定量采样皿培养法:①使用时将采样器去盖,在待测物品上直接接触10秒钟后加盖(采样皿为一样本面积不得少于10cm2)。
②将采样皿置35~37℃温箱培育18-24小时,直接细菌计数(细菌个数/cm2)和分离鉴定细菌。
4.2 棉拭子涂擦法:对物体表面采样时,将内径为5×5 cm2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表面,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规格板空心处涂抹5次(往返为一次);移动规格板,按同样方法涂抹采样,连续采样4次(采样4次为一样本)剪掉或烧去手接触部分。
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亳升的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送实验室进行培养鉴定细菌和细菌计数。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用棉拭子直接涂擦物体表面,以每件为单位计算,较大门把手等则按面积(cm2)计算。
5、结果判断5.1 一、二类区域细菌总数≤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5.2 三类区域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5.3四类区域细菌总数≤1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5.4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为合格。
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1.目的规范医务人员手采样标准操作程序。
2.适用范围手卫生监测。
3.职责医院院感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程序4.1 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人事医疗活动前进行4.2 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带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放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往返算一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10ml采样液试管内送检(每只手面积均为30 cm2)4.3 结果计算:手污染细菌菌落数(Cfu/cm2)=平器上菌落数×稀释倍数305结果判断5.1 一、二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5.2三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5.3四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 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5.4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合格。
5.5 注意事项被检人洗手消毒后切勿擦干。
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1.目的正确进行空气细菌含量的监测。
2.适用范围2.1 医院感染监控重点科室,每月常规监测。
2.2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
3.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程序4.1 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期间采样。
4.2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为80-150cm。
4.3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设三点,≥30㎡设五点4.4 采样方法:平皿暴露法:将9cm直径的玻璃普通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平血,放在室内3个或5个采样点上,将平皿盖打开,叩放于平皿旁,暴露5分钟,盖好。
置37℃温箱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并计数3个或5个平器中的平均菌落数。
细菌数cfu/m3=N 100 × 5 ×1000=50000 NA T 10 ATA=平皿面积(cm2) N=平均菌落数 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分)5.结果判定5.1 一类区域细菌总数≤10 CFU/m3(或0.2 CFU/平板),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