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神奇的水土

合集下载

神奇之水解开了“氢”的面纱

神奇之水解开了“氢”的面纱

神奇之水揭开了“氢”面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喝水,有的地方的水的确能让人既健康还长寿。

人们从中不断地探寻它的奥秘所在。

今天这几个神奇之水的现象,正是氢医学和富氢水的发展史。

世界上的几个神奇之水:法国的Lourdes泉水法国的Lourdes泉水,有如下传说:1858年,少女贝尔纳底特得到圣母玛利亚的教海后,在某个地方进行了挖掘,结果挖出来了神秘之水。

此水,因为有治愈伤处和疾病的功效而闻名。

现在,Lourdes成了每年有500万名朝圣者前来的天主教圣地。

1862年以来,因为使用了Lourdes的水,说自己的病得到痊愈的人,达到6700名。

墨西哥的torakoteui水在墨西哥,有一个叫做torakoteui的小村庄。

这里有一个牧场的井水,据说具有可治愈多种疾病的神奇的力量,于是从国外也有很多人找上门来。

有传闻说,1991年,一起散步的狗跌倒受伤,经饮用这里的水后很快行走自如;还有传闻说,其后每年有300万人饮用这里的水后,神经麻痹、糖尿病、子宫癌等病得到治愈,身体变得轻便自如。

2000年11月26日,通过日本某电视台的叫做《专题研究200X》节目的播出,对torakoteui水进行了分析,结果事实发现,此水里富含活性氢的存在。

德国的 nordenauer水在德国nordenauer村庄的洞穴,发现了有清澈的泉水在涌出。

1991年,在这附近经营宾馆的tomeseu,收到了非常挑剔的荷兰客户的葡萄酒订单。

为了让客户自己直接进行挑选,tomesen直接把客户领到了作为储藏葡萄酒用的废坑。

据说,客户到了那里后吃了一惊,而且说出了“感觉浑身舒服、有力,如果饮用了在这里涌出的水,病会痊愈”的话。

这个消息很快传出。

后来有了饮用这里的水后身体得到了康复的传闻。

甚至,还有传闻说,喝了这里的水后,因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得到的病变也得到了痊愈。

现在,据说为了得到奇迹,每天仍有数百人在寻找这个洞穴。

还有一位叫做gadek的医师,在这个宾馆附近开设诊所,给大量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对疑难疾病还研究出了“nordenauer现象”的改进治疗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这一方水土》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这一方水土》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这一方水土》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知晓中国有富饶的物产;把握自然规律,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的道理。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生活;培养学生总结并灵活运用寻找答案途径和方法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品质。

3. 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饶而自豪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经历过祖国中国地形、中国多样气候等内容的学习,基本能联系实际生活情况理解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们对中国各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有一些了解,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物产资源所属的主要区域。

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接触和学习处在初期阶段,知识还不成体系,掌握情况一般,因此他们对于中国不同区域物产资源存在的差异、自然环境对物产资源的影响及物产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关系缺乏认识和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将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升,将已有的感受转化为更深的内心情感,从而有兴趣共同探究物产资源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成了我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重点难点
把握自然规律,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思引趣
出示课件:瓜果兄弟的烦恼。

师:第一次跟大家上课,来的可不止我一个人来哦,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瓜果朋友呢,他们是——和——。

(生作答)。

一方水土类似的句子

一方水土类似的句子

一方水土类似的句子
1.虽然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我们的一方水土却是如此相似。

2. 在这片一方水土中,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3.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一方水土的存在,就会有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一方水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这是我们应该珍爱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5. 尽管历经千年沧桑,这片一方水土依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6. 每一处一方水土,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品味。

7. 只有真正体验过一方水土的人们,才能深刻理解其价值和魅力。

8. 一方水土的存在,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在这片一方水土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10. 不同的一方水土,交织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和文明,这是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的。

- 1 -。

描写包头一方水土的作文

描写包头一方水土的作文

描写包头一方水土的作文在祖国的正北方,有一座叫包头的城市,那是我心中永远的故乡。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

包头,这座被称为“鹿城”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也没有海滨城市的浪漫奔放,但它却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雄浑与大气。

说起包头的水土,首先映入我脑海的便是那辽阔的草原。

草原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微风吹过,草丛沙沙作响,像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

草丛中点缀着各色各样的小花,红的、黄的、紫的,它们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小伙伴们在草原上奔跑嬉戏。

我们会一起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白云,感受着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

有时候,我们还会比赛捉蚂蚱,那些绿油油的小家伙们总是机灵得很,一蹦一跳的,让我们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捉到。

累了,就随地一坐,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然后望着彼此哈哈大笑。

包头的天空也是格外的蓝。

那种蓝,是纯粹的、深邃的,仿佛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尤其是在夏天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了橙红色,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在外面散步,看到这样的美景,我们都停下了脚步,静静地欣赏着。

爸爸感叹道:“这景色,真是太美了,让人心里都觉得敞亮。

”妈妈则笑着说:“是啊,咱们包头就是好,连天空都这么让人喜欢。

”包头的水,也有着别样的韵味。

城中的那条黄河支流,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城市。

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河岸边,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枝垂在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仿佛在与河水窃窃私语。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爷爷来河边钓鱼。

爷爷总是带着他那根老旧的鱼竿,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然后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我呢,则在一旁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爷爷的鱼篓,一会儿又去逗逗河边的小蛤蟆。

有时候运气好,能钓到几条小鱼,那可把我高兴坏了,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英雄。

这方水土

这方水土

这方水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这方水土哺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

土地的恩赐让我们得以延续生命,得以衣食住行。

土地是母亲宽阔的胸怀,土地是父亲坚实的臂膀。

家乡的土地,让我拥有最初的美好,最深处的回忆,最难舍的情思。

土地伴随着四季的轮回从绿到黄,黄了又绿,永不衰竭。

它敞开胸怀,为这方儿女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深爱着这片土地。

土地孕育着真挚的情感,演绎着多少的凄美和苍凉。

他看着一个一个的孩子背井离乡,父母湿润的眼眶却无言以对;他望着一个一个的游子衣锦还乡,父母欣喜的目光却笑而不语。

虽然未曾离开这方水土去到远方,虽然未曾真真切切的感受过与这方水土分开撕心裂肺的痛,虽然未曾知道在远方想念这方水土又是怎样的心情。

但我知道,我怀念的不仅仅是这方水土,还有这方水土给我带来的无法回去的回忆,这方水土养育了的你们。

我仿佛望见那年皎洁的月光明晃晃地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梦幻之中,整个村庄在光与影的旋律中婆娑着,显得安祥又宁静。

我和你们在打麦场上嬉戏。

一会儿玩丢手绢,一会玩老鹰抓小鸡。

这些画面深藏于心,烙印在岁月深处。

多少年后,故乡的河流还总是淙淙潺潺地从我的梦中悠悠淌过,隔壁的婶婶在给鸡群喂食时“咕咕咕、咕咕咕……”的呼唤声,以及对猪崽“唠唠唠唠……”的吆喝,像一首舒缓又古老的歌谣在梦中唱响。

亘久不变的河流,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忆起奶奶遥远的喊我回家吃饭。

尽管时世变迁,日月更迭,已渐渐遗落在朦胧岁月深处,但不经意间听到的乡音,仍会灼痛我的神经,这方水土的点点滴滴又如电影般充斥脑海。

讲了多久的普通话,连那儿时最熟悉亲切的方言都在遗忘。

我的生命,从这方水土开始,我的童年是在这广阔的天地中度过的,在这里聆听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童话。

蓝天上的白云,路边上的野草,湿地中的花朵、飞翔在天空的小鸟和吹奏着夏之歌的各种昆虫,还有那些年玩过的游戏,那些年在田间奔跑的时光,使我不敢忽视脚下这块殷实的土地,也从来不敢懈怠,不敢忘记。

六年级作文:这片神奇的土地作文600字

六年级作文:这片神奇的土地作文600字

这片神奇的土地
初春的上午,我们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来到玉田北部的麻山。

我们沿着台阶往上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片片的松柏尽收眼底。

迎春花已经开了,就像一树金子。

杏花也开了满树,红色的花萼,白色的花,嫩黄的蕊,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娇艳动人。

山不算高,我们很快来到山顶,那里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山地,往山下望去,能看到一排排红瓦的房子,一片片绿油油的麦地,还有蓝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微风拂过脸庞,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在山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人种玉处”几个大字,那还是清朝立的石碑。

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春秋末年,有个叫阳伯雍的小伙子,他非常孝顺,难能可贵的是每天挑水给过路人喝,有一天,一位老者喝完水后,给了他一斗石子,说是能长出玉来。

他便把石子种在了麻山上,后来竟然长出了玉。

有了玉以后,阳伯雍娶上了贤惠的媳妇,还做了大官。

因为这个故事,后来武则天下旨,把这地方叫做玉田县。

阳伯雍的孝心和爱心,感动了神翁,感动了朝廷,也使得他娶了好媳妇,做了大夫,好人终究得到了好报,这种精神也被玉田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使得这里成了一块神奇的土地。

除了麻山,这里还有“京东第一寺”净觉寺、金代的彩亭桥石桥等古迹,也可以去玉泉山景区、燕山叠翠、玉龙湾滑雪场、农福缘等,一定让你大饱眼福。

此外,这里有全国闻名的鸦鸿桥批发市场,有大白菜、大葱、大蒜、大萝卜和金丝小枣等特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田泥塑,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和驴皮影……
沿着台阶下山,我想: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一定要让它变得更神奇更美好。

微电影一方水土观后感

微电影一方水土观后感

微电影一方水土观后感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也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文化,而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成为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繁荣昌盛使得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处都焕发出新的气息和色彩,每一寸土地也在历史的洗礼下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时代的变迁让许多原本朴实无华的事物脱胎换骨,经过不断地演变创新,他们有的已成为名胜古迹,有的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时代的产物,但它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呢?这些都源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并且把它们继承、弘扬下去!一部微电影虽然短暂,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涵;而那些人所做的事情或许平凡,却真正体现了对“根”的坚守与传承。

微电影《一方水土》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云南的茶叶,讲述了彝族同胞制作火腿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各种民俗文化的交融,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除了表达出他们的美好愿望之外,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我们生长在同样的环境下,只需尽力将其做到最好即可,这便是人生。

我想这才是导演想通过微电影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吧!这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微电影,更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透过镜头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淳朴善良的面孔,那些纯净质朴的笑容。

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果实,更重要的是那份踏实安稳的幸福。

这些细节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触,相信你会被深深打动。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要一味的抱怨和否定,这世界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

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要老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但仍旧有很多人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具备勤俭节约的品德,具备尊老爱幼的优秀品格,具备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形容一方水土养育人物辈出的词语

形容一方水土养育人物辈出的词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意味着地域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的千百年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地方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悠久的文化而培育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形容一方水土养育人物辈出的词语。

1. 自然条件多山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降水,这些都是形容一方水土的重要因素。

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四川盆地的水土育人,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培养出了许多豪迈、乐观、勇敢的人才,这一点在川剧、川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 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也是形容一方水土的关键词。

在我国的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江苏、浙江一带的水乡文化、儒家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培养出了许多文雅、聪慧、勤劳的人才。

3. 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也是形容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关键。

当地的社会环境是否宽容、包容、开放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成长和发展。

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培养出了许多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成为当地的领军人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 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培育人才的基础。

一流的学校、优秀的教师、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许多地方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地方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级的人才,他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5. 综上所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地域环境对人的成长的真实写照。

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文化传统、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一流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形容一方水土养育人物辈出的词语。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挖掘和发挥地方优势,让更多的人才在各自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一方水土养育人物辈出的地方来说,除了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对当地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方神奇的水土杨晓容历史的年轮,一年又一年,缠绕交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年轮叠加,岁岁年年。

不经意间,吴江建县已经1100年了。

冥冥上苍,给了它怎样的土地、气候、水系,在这1100年中,这片从水中升起的土地上,又演化了多少让人叹为观止的文明活动。

当我们在充分享受今日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成果时,很自然地回视起承载吴江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

打开地图,翻开资料,行走吴江,启动思绪,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方神奇的水土。

功德无量的四季分明吴江地处中纬度北温带,用气象专业术语描述,它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它的气候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这短短的20个字,是吴江气候特点的总结,而这些特点都是正面的、良性的、温和的、有节奏的,它不仅对吴江的动物和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吴江的文化形成和特点,包括吴江人的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打开世界地图会发现,世界上和吴江同纬度的地区很多地方是沙漠,如非洲、西亚、南亚,为什么我们这个区域是一片肥沃的绿洲呢?曾任内蒙古气象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王长根给出了答案:处于副热带控制区的地区,世界范围内都是干燥区,我们这儿是个特例。

这是因为这个区域虽然属于副热带,但紧靠太平洋西岸,经常受东南季风影响,来自大海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降水量将沙漠变成了绿洲,这是上天对吴江的眷顾。

先说四季分明。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初春季,时在3-5月,冷暖交替,阴湿多雨,日照不足,气温回升较慢;年中夏季,时在6-8月,梅雨明显,酷热不多,间有伏旱,日照充足,还有台风影响;夏后秋季,时在9-11月,常有干旱,时有阴雨,冷空气不时南下,气温下降;岁末冬季,时在12月-翌年2月,雨雪较少,北风盛行,严寒期短。

由于有了四季分明,使吴江的气候热的时候热,冷的时候冷。

说它热,连南方过来的人在吴江度夏,都感觉到暑热难耐,因为吴江夏季,热的时候湿度大,气压低,使人非常难受,正是这种暑热,让正当拔节生长的水稻,能够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秋熟丰产打下基础。

而它的冷,也让人生畏,比如来自东北或西北的人,冬季寓居吴江,就会感觉到特别的冷,主要是吴江冬季经常有连绵不绝的冬雨,造成了冬季的湿度大,如果连续几天不出太阳,或者天空中再飘出绵绵细雨,那刺骨的寒意,足以让人彻骨心寒。

再加上吴江的室内普遍没有暖气,室内外温差不大,更让人感觉到吴江的寒冷。

正是这种寒冷,让吴江大地上主要的越冬农作物,桑树和小麦能够减少生长速度,积蓄能量,低温还可以杀死很多病虫害,为来年的农作物春发营造健康的环境。

至于其它的水生植物,也可以借助低温放慢生长速度,等待来年再发春。

吴江的寒冷,还促成了本地桑树种植的大发展,为吴江的丝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以前,吴江地区的桑树并不多,桑叶不多,自然就制约了蚕业乃至丝绸的发展(以盛泽为中心的丝绸业主要是在清朝发展起来的)。

自唐代起,太湖地区盛行柑橘类果树的栽培,并一直延续到明初。

然而,从公元14世纪元朝起,中国气候逐渐转冷,到15世纪后,气候加剧转寒。

史料记载,明清时,太湖多次被冰封,太湖诸港连底冻结,气候的转冷使得太湖地区的吴江不适宜种植柑橘,农民很自然地寻找其它适应寒冷的植物(吴中区东山西山的柑橘没有遭受灭顶之灾,主要是因为处太湖北岸朝阳,北有群山遮挡,形成了一个利于柑橘生长的小气候)。

于是,他们选择了桑树,而桑树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无冻害之虞。

这一选择,既是吴江农民因势利导的选择,也是上天的护佑。

当然吴江蚕桑的兴起,还得益于宋朝以前北方连续动乱,导致了大量人口南迁、黄河中下游蚕桑生产有所削弱,特别是宋朝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业也向南移。

但气候的变化,对吴江蚕桑业的大发展,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

行文至此,这又使我想起了目前吴江横扇、菀坪地区农户种植的柑橘,在吴江种植柑橘已经有了30年,期间虽然受到过一些冻害,但仍然能不断扩大面积,目前已达3000亩,这正好说明了吴江地区的气温又在回升。

据吴江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1985至2008年的年均气温达到了16.5℃,比此前27年的年均气温高出0.8℃,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8年中,年均气温只有一年是16.7℃,其它7年都在17℃以上,变暖的趋势非常明显。

通过气温的变化,吴江农业生产的部类结构,由单纯的粮食独重向粮桑二元并重转变,当然,植桑养蚕主要集中在吴江的西南部,即太湖以东运河以西,以及太湖以南地区,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为打造吴江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粮食就可以吃饱饭,有了蚕桑就可以发展丝绸,就可以有衣穿,有钱花,农业副业齐头并进,古语说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吴江在其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吴江的气候并不是永远的冷或热两种极端的情况,在冷热之间,它有一个春秋作为缓冲。

这个缓冲,使吴江的平均气温就比较温和了,1959年到1985年的27年中,年平均气温为15.7℃。

当然,近20多年中,年均气温在上升。

春天,气温回升,伴随着绵绵春雨,万物经过了一个冬季的能力积蓄,迅速生长复苏,吴江主要的农作物小麦和油菜,都迅速生长、抽穗。

所有的动物开始了新一年的生长期,阳光、空气和土壤,在这时非常巧妙地配合,让鲈乡大地万物勃发。

而到了秋季,正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所有的植物瓜果,经过春夏的生长,都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对吴江人来说,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此时进入收获,而人们饲养驯育的牲畜家禽,鱼虾蟹鳖都生长得膘肥膏壮,秋季的收获,正好为度过漫长的寒冬准备了充足的物资。

这种四季分明,阴阳交替,养成了吴江人中庸平和、精于生活的性格。

气候不是恒冷恒热,极冷极热,冬季虽冷,但不会冷如南极、北极,致使植物无法生长,人无法生活,夏季虽热,但不会如赤道地带,高温酷暑,让人无法生存。

气候是冷热交替,阴阳调和,自然因素是折中的、调和的、中庸的,人的脾气也不会钻牛角尖,善于融通,折中调和,中庸和气。

使吴江人能温和处事,温良待人,虽没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但也免除了过刚易折的厄运。

由此联想到吴江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揭竿而起或玉石俱焚的事件就比较少,除了在建县前,吴越在吴江这块土地上进行过多次战斗外,一直到建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争。

到了建县时的后梁朝时,北方是兵荒马乱,而南方则在吴越王钱镠的领导下,休养生息,保境安民,发展生产。

以后的朝代更替,除了明朝时吴江人抗击倭寇、清初抗清起义和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战乱、日本侵略军对吴江的烧杀,对吴江的破坏较大外,多数情况下,吴江在朝代更替时,没有出现大的战争。

如明朝替元,明军入城,辛亥光复,都是兵不血刃。

吴江人民在1100年的历史中,创造了许多独领风骚的文化,有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观中,还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有吴歌文化、戏曲吴江派、中医文化、南社文化、古镇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都比较温文尔雅,婉约精致,这不能不联系到吴江气候四季分明,阴阳交错,冷热交替的现象。

但是,现在吴江的气候四季分明特征正在受到挑战,夏季特别长,几乎要有6个月了,春秋季越来越短,极端性天气也在增多,虽然这些情况吴江一地无法控制,但它确实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天气的变化,可能会对本地从植物生长,到病虫害发生,从人的体质的变化到性格转变,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许是工业化、现代化后,地球和环境产生的应变反应吧。

雨水充沛,又是吴江气候中的一大优势。

吴江市内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太均匀,年降水量差异在200毫米以内,年降水量记载,有精确资料的是从1958年吴江建立气象站开始,到1985年,年均降水量为1126毫米,从1985年到2008年,年均降水量1165毫米,差别不大,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约占有记载年份的70%。

全年有3个较明显的雨季,即4至5月的春雨,春雨绵绵,如油金贵;6、7月间的梅雨,梅雨丝丝,滋润大地;9月的秋雨,秋雨秋风,利生万物。

说到吴江的气候,不能不提到台风。

台风所到之处,虽然能带来丰沛的雨水,但它所过之处,对环境的破坏,也是让人生畏。

吴江虽然与东海的直线距离不过百多公里,但台风总是给吴江带来充足的雨水,很少对吴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据资料记载,1959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1.5至2次台风对吴江有重大影响,台风带来了狂风和暴雨,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间影响吴江,其中又尤以8月上中旬最多,而这个时候,正是水稻急需雨水生长迅速的时候。

影响吴江的台风路径分6类,其中以台风正面袭击吴江再穿越太湖的台风,以及台风从长江口进入太湖,再从北面南下袭击吴江的影响为最,如1949年吴江菀坪等沿湖地区遭受水灾,就是台风从太湖吹来,致使太湖决堤,圩田被毁,财物受损无数,但这两种台风在吴江历史上是极少的,自有记录以来,这种路径的台风不超过5次。

神奇至伟的北纬30度打开世界地图,我发现沿着北纬30度,这里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迤逦风光,又有海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神奇世界。

同时世界著名的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都是在这一特殊的纬度线进入浩荡的海洋。

世界四大文明,都是在上述几大河流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还有中美洲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都是在北纬30度附近,就连世界三大宗教加犹太教也都发源于此,这就是学术界一直感兴趣的北纬30度现象。

在北纬30度附近,还存在着许多未解的谜。

许多重大的灾难事故都在这里发生,就连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也是在北纬31度。

不仅北纬30度附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球的北半球也同样神奇。

我们把地球表面铺平拉直,就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陆地是在北半球,而且所有的古代文明和大多数当代文明都集中在此,特别是在北半球的30度左右,这个地带,正好处于气候上的温带。

恩格斯指出:“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吴江,这块从太湖里生长出来的土地,有幸正好坐落在此。

吴江就位于北半球东经120度,北纬30度到31度之间。

地球的脐带上有吴江,吴江也处于地球的温带。

大地造物持无形之手,在北纬30度附近,用中国西部的沃土,长江之水,太湖之汁,养育出一个灵性的吴江。

古太湖与东海相连,太湖通海的水道有三条,即松江、娄江和东江,吴江之名即是从吴松江而来,松加三点水是元朝以后的事,这三条江两条已废,唯独吴淞江源头瓜泾港(市区城北的一条东西向河),至今仍是太湖出水的一个口门,想当年,这个吴淞江源头宽达数公里,南到今天八坼社区的大浦港,北到今天的瓜泾港,吴江城东的垂虹桥就是横卧在吴淞江上,成为江南一大盛景,如今桥塌江废,瓜泾港也缩至区区的百多米。

直到汉朝,以松陵镇为中心的吴江地域,开始形成固定的陆地,吴江的文明从此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