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理想的风筝导学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能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分别是那几件事?、、、。
3、选取这三个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之情。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
作者是怎么写这件事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从这几个词中,我感受到刘老师。
(二)略读“上课极好”“提问学生”,体验“思念”之情。
1、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2、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
1、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从,可以看出刘老师。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1、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
(第十一、十二自然段)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2、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1、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吗?读一读以下文字。
苏叔阳,生于1938年,当代著名作家。
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等多部作品。
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
《理想的风筝》课堂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了解作者刘红亮的人生经历,感悟他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梦想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刘红亮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 理解文章中关于梦想的重要性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力量,树立自己的梦想。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实现梦想的决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理想的风筝》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红亮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理想的风筝》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理想的风筝》,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4. 分享心得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
5.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6.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追求梦想的。
7.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追求梦想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过程、方法等。
8. 展示活动方案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讨论,完善活动方案。
9.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强调树立梦想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10. 作业布置11.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12. 学生课后实践13. 课堂评价14.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15. 持续关注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助力学生实现梦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优秀3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优秀3篇理想的风筝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
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案篇二一、教材说明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学会“筝、翘、眯、蜈、蚣、倘”6个会认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学习难点】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学习指导】自读——体会——表达——感悟【知识链接】苏叔阳是当代著名作家。
他自己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也曾身患绝症,但他笑对生活,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为人民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
1.你会注音并组词吗?哽( ) 蜈( )蚣( ) 翩( )2.你能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吗?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擎住:3.近义词舒展()天穹()不由自主()慈祥()酸涩()沉醉()各式各样()4.反义词强壮()沉重()清楚()强烈()二、初读。
整体感知。
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互相交流学习方法。
4.课文按(),分成()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第二部分(第4一l0自然段)写()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抒发了()三、再读课文,归纳大意,理解感悟。
5.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可以看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四、精读。
重点突破。
6.第2自然段描写春天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7.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为什么是放风筝?8.第3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9.填空(1)第4自然段第一句通过描写刘老师的(),突出了刘老师()、()的性格。
(2)从刘老师所讲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10.“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说明了什么?答:11.从刘老师课上对学生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答:12.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情景”指的是什么?答:13.刘老师课余在操场上放亲手制作的风筝,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14.哪些语句体现了刘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答:15.课文着重描写了刘老师故意撒手去追赶线拐的情景有什么用意?答:16.“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在文中有何作用?答:五、回顾全文,照应课题。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2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二、品味人物形象(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出示课件: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教师板书:乐观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设计者】【审阅者】【课题】26.理想的风筝【课时】2—3课时【教材】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目标】1.学会“哽、蜈、蚣、翩”四个会认字和“哽、筝、翩”3个会写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老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回忆刘老师的几件事。
【学习难点】探究刘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体会文中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学案说明】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读课文,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课前自主学习】(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查找资料(二)识记字词1、给带点的字注音。
连翘.花()哽咽.()蜈蚣..()()2、把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工整地写在方格里。
3、运用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主理解的词语有:4、把握内容:课文主要写。
5、理清层次:课文按分为段。
具体如下:★方法提示: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适当批注。
1、本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2、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的?3、在讲述每件事时,作者都描写了自己的心情、想法,找出这些语段,读一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②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目?【课上拓展延伸】(日知其所亡,曰无忘其所能)1、小练笔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2、推荐阅读: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见“课外阅读读物”】阅读收获:【课后教学反思】(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老师用

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一、我能将本课的词语读好、写好,将难理解的词的意思弄懂。
(在书上画出自然段与新词,将课文读熟)风筝连翘花眯起来蜈蚣倘若天穹酸涩喇叭擎着
“翘”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读音吗?请写下来。
二、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的()件事,分别是:
三、作者简介
四、家长意见反馈
自主探究
1、读了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
六年级语文师生共用导学案(师用)
题目
理想的风筝
班级
六、3
姓名
董月英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放到后面交流
学习三件事是课文的重点,在学生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并且能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交流的同时,梳理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这一问题可能学生总结的不会很完整,所以最后了解苏叔阳的资料,他身患癌症,却仍然笔耕不辍、乐观的活着,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激励着他。为理解这一问题做一下铺设。的疑问。(将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及感受写到下面)
3、我能有感情的把它读一读。
检测反馈(课上写)
拓展延伸
1、搜集与理想有关的名言警句
2、你还知道哪些像刘老师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简单写写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1.年级段课程标准
2.全册备课
3.单元备课
4.课时备课
课题:理想的风筝 (共两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课题:理想的风筝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执教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案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掌握本课生字及含生字的词。
(每个抄2遍。
)
2.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词典解决。
3.必理解的词语:
二、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1、组内互查文中含有身子的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合作完成)
三、集体展示、总结提升。
1.抽查学生掌握词语情况,集体评议,全班齐读。
2.小组展示朗读。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点评、指导
深入小组,交流指导。
归纳学法
总结提升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理想的风筝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执教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
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
关系。
学案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一)笑谈腿疾自主朗读,探究学习。
2、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板书“笑”)这“笑”字的背后你们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师?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二、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
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精神)
2、如果你是调皮的学生,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聪明的学生,你又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集体展示、总结提升。
1、师:这一切都另作者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童心未泯的老师
——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的老师
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这一切怎能不令年幼的我——感动呢?(板书:感动)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追风筝)
4、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小组合作,交流体会。
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4、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达标检测表达训练。
板书设计:
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理想的风筝回忆写板书坚强激动
放风筝感动
现在思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