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你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你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到一个词:清贫(板书)。
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很贫穷,非常的廉洁······)。
同学们不仅阅历丰富,用词也是非常丰富得当。
那你们清贫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方志敏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吓”的读音。
(3)方志敏是一个廉洁奉公,生活清苦的人。
(4)课文主要写了方志敏被国民党搜身、逼问的经历。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你觉得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廉洁。
就在我被俘的那天······把你炸死去!”*国民党从方志敏身上搜刮到了什么?(时表、自来水笔)*有搜刮到钱财吗?(一个铜板也没有)*读出方志敏的清贫。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2】咏竹(1935年1月)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出示课件3】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
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清贫)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生活清寒贫苦。
)5.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6)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6)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清贫》蕴含的主题。
2.细读文中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掌握生字词汇,强化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诵读,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和感受课文《清贫》中的情感。
2.背诵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难点1.理解生字词汇的意思,掌握词语的运用。
2.总结课文的主题,并进行组织表达。
三、教学过程导入导语本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清贫》,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温暖人心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清贫生活中真挚情感的表达。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读这篇文章,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
学习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汇,掌握词语的意思和运用。
3.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4.背诵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拓展延伸1.读一读:老人把鸽子养在自己家中这一细节是作者怎样表达清贫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你又有怎样的体会?2.朗读诵读其他相关富有情感的文章,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清贫》中蕴含的情感,对生字词汇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中情感的表达,并在写作和表达中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精选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案(精选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庭贫穷,但是母亲依然坚持供他上学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贫穷环境下人们的坚韧和无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贫穷环境下人们坚韧和无私的思考。
a. 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b.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家庭贫穷的?c. 文章中的主人公对母亲有什么感激之情?3. 词汇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4. 情感体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贫穷环境下的坚韧和无私。
2. 重点词汇和句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母亲节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贫困山区,让他们亲身体验贫穷环境下的生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坚韧和无私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清贫》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作者小时候家庭的贫穷为背景,描述了母亲在困境中坚持供他上学的故事。
(完整版《清贫》教案

(完整版《清贫》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清贫》这一章节,这是来自于《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章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方志敏烈士的生平事迹,通过对方志敏清贫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志敏的生平事迹,理解清贫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生活,追求精神富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方志敏清贫生活的意义,体会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资料、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方志敏事迹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方志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方志敏清贫生活的具体表现。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方志敏清贫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方志敏简介2. 清贫生活的具体表现3. 清贫精神的内涵4. 课文结构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方志敏清贫生活的感悟。
答案示例:方志敏清贫生活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他是否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的清贫精神,珍惜生活,追求精神富足。
2. 课后阅读:阅读方志敏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革命事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清贫》,让学生了解到了方志敏的英勇事迹,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清贫精神。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清贫”是一种品质,希望学生在品德、态度等方面受到启迪。
2.培养学生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学习反思“清贫”的内涵。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难点,如“饭常两茶,人应二毿”。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学用品。
2.学生:准备读课文,认真听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一堂课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清贫”。
二、学习
1.听课文《清贫》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清贫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将清贫排在人生大事之首?
4.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和生僻字词。
三、拓展
1.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2.学生展示“清贫”主题作业,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巩固
1.小组合作,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
2.教师布置作业:重新书写一遍课文,体会清贫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1.教师自我反思:本课教学中哪些环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2.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哪些疑问,需要教师多加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贫”的内涵,培养起感恩之情,懂得珍惜各自所拥有的一切。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5)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真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视“清贫”生活的正面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贫穷并非绝对消极,引导学生对贫困人群的尊重与同情。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教学难点1.对清贫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帮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贫困背后的奋斗和顽强。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2.课堂黑板、彩色粉笔。
3.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贫穷”一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清贫》,并与学生讨论贫穷的含义及对贫困人群的态度。
二、学习内容1.学生阅读课文《清贫》,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三、教学重点1.通过教师讲解,理解课文中生僻词汇的意义。
2.讨论导读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贫穷与富贵的价值观。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理解。
2.记述身边的一个贫困的故事,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主题词:清贫•生词:第一声、苦中作乐•寓意: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到学生对贫穷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对贫穷的印象较为负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并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品格。
以上是关于年级下册语文《清贫》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篇经典的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清贫
教学目标:
1、体会并学习文章运用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通过把握关键的语段(语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复述的方法(详细复述与概括复述)
3、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把握关键的语段(语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1教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
2、熟读课文,结合资料复述课文(可以概述、详述),也可补充一些查找的资料,使大家更好的认识人物,走近人物
教具学具:投影仪
说明:
对于当今远离了贫穷和战争烽火的孩子来说,要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很容易流于空洞、概念化,因此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朗读,在读中体验和感受,在读中理解和升华,从而激励自己,于是确立目标一。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看,文中的生动的人物描写,尤其是语言、神态、动作的对比描写,使人物活了起来,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确立了目标二。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解题:“清”——清廉;“贫”——贫穷“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正是为了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二、新授:
初读:一、教师明确详细复述的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特别是“趣事”一段。
3.要求复述时,语言要有连贯性,条理性,也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参与班级交流,比一比谁复述得最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复述要求进行点评和反馈)
三、扣住前面的要求简单小结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经历,从而加深对其精神世界的理解。
四、学习概括复述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取舍,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最主要的内容)
研读:
突破口:为什么国民党士兵会认为方志敏有钱?
提示:国民党当官是为了发财
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
2.圈划: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
[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讨论: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五、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品质
对方志敏的语言描写: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说。
——一个革命者清廉简朴的崇高品德。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向他们解释。
——清贫、有崇高的信念。
敌方士兵的描写:
语言描写:“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骗不了我。
”
动作描写:“摸”“捏”“过细地捏”“低头注目搜寻”“抢”等
肖像描写:“激怒”“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等
(这些表现了士兵的凶恶、蛮横、贪婪、失望、迷茫,侧面表现了方志敏清贫的品质,坚定无畏
的信念)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六、学习“传家宝”一段
1、朗读,注意重音。
2、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七、布置作业:
三、总结
1.质疑: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2.启发: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四、课后作业: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方志敏烈士的语言,并加以背诵。
选做:1.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
2.读<可爱的中国>,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敌人:“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可卑可笑方志敏:“清”——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六、教学后记:
《清贫》是革命传统名篇。
经受款项有数百万之巨的共产党大官身边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表现了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美德,“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生逢上了好时代,祖国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何谓“清贫”?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所看到的,耳中所听到的,也许和方志敏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
所以如何理解“清贫”在今天的价值?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
正因为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有些人“死于安逸”,所以更要发扬“清贫”的革命传统。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通过讨论,通过收集方志敏的资料,同学们写下了《清贫是他的财富》、《坚守淡泊》等读后感。
懂得了“问生长久之道,则清心寡欲。
”懂得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