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 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 时诸葛亮只有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 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 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 元 184 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 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 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 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 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 停顿和重音。 六、 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搜集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 识的字,并结合注释 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 字、通假字的音、形、 义。
隆中对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课型 1 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2 了解作者 3 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阅读感知 隆中对 新授 课时 1
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的品质。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阅读感知 1 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诵读欣赏 教具 学具 教师活动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 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 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历任著作 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 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 《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 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 了解 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 看课文注释① 课前认真朗读课文, 结合看注释,查字典, 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 意思。 白板 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六单元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1、导入:三国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英雄,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2、作者作品简介本文ii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d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上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用,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4、展示学习目标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16ng)倾颓(tul)猖蹶(changju6)存恤(xti)夷越(yl)冑(Zhdu)殆(ddi)沔(midn)诣(yi)2. 査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自学互动二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疗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精选资料]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精选资料]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精选资料]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精选资料]新人教版文本标题:龙中对课堂类型:新授课学生姓名:检查:★★★【学习目标】教师学生批注栏: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翻译】丞相的祠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堂要到哪里寻找?策略。

在锦官城外柏树繁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茂的地方。

映着石★★★【重点难点】阶的绿草自成一片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春色,隔着树叶的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黄鹂徒有好听的声▲▲▲积累?欣赏音。

三顾茅庐频繁《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讨论天下大计,两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朝的开创与辅佐老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臣竭尽忠心。

出师★★★【学习路径】还没有取得最后的☆☆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胜利就先病死了,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常使后世的英雄泪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满衣襟。

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赏析】诗人游览▲▲▲基础练习:武侯祠,描写了武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侯祠周围的景色,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抒发了对诸葛亮崇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敬的心情及深切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缅怀。

而诸葛亮“出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师未捷身先死”更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让诗人倍感惋惜。

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全诗内涵深刻,感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人至深。

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思考练习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来源:学|科|网]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1.陈寿著《三国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志》,与《史记》《前2、词性活用汉书》《后汉书》合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3、句式(翻译出来)(1)判断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2.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一直被当作历史佳话广为流传,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应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四处逃避。

就在这时,他与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相遇了,那个人就是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他们见面的地方叫隆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十分有名的谈话——《隆中对》。

(板书课名)二、作者简介陈寿(223~297年),西晋晚期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权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课文分析1.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课文题目:《隆中对》课堂类型:新讲课学生姓名:检查情形:★★★【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积累∙欣赏《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基础练习: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思考练习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词性活用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

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某某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1、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某某某某)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知识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某某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两位同学示X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

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

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

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

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①谓:A、谓为信然。

(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23、《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时3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背景资料(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其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

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课前过关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导学案精彩开篇词:“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

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因屏.人(bǐng)猖蹶.(jué)屯.新野(tún)先主遂诣.亮(yì)倾颓.(tuí)亮躬耕陇.亩(lǒnɡ)不可胜数.(shènɡ)乐.毅(yuè)欲信.大义(shēn)北据汉沔.(miǎn)帝室之胄.(zhòu)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②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③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④然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⑤用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②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③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⑦利尽南海..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

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

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四、拓展延伸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

【交流】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一)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三)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1.字词疏导(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2)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以来(已,通“以”)(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

(掌握“者”的固定用法)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文本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