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变质相及其相转化

合集下载

物理学中的相变理论

物理学中的相变理论

物理学中的相变理论相变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物理状态上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相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级相变,另一种是二级相变。

一级相变通常被称为相间变化,如液体转化为固体、液体转化为气体或相反;而二级相变通常被称为连续相变,如常见的磁性相变、超导相变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物理学中的相变理论。

一级相变一级相变是相变的一种类型,也被称为相间变化。

物质在一级相变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但其物理状态发生改变。

通常情况下,一级相变发生时,物质的温度和压力均处于确定的范围内,且通过加热或冷却以及增加或减少压力等因素可以观察到相变。

一级相变时,物质的热力学特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熔点和沸点的变化。

当物质从固体相转变为液体相时,称为熔化,熔点通常是一个常数。

当物质从液体相转变为气体相时,称为沸腾,沸点也通常是一个常数。

这些温度都可以通过实验或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计算。

在一级相变中,固体、液体和气体相之间都有一个确定的平衡点,称之为三相平衡点。

当物质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变化时,三相平衡点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一级相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相变中吸热或放热过程。

当物质从固体相转变为液体相或液体相转变为气体相时,它会吸收热量,使温度不变。

换句话说,该过程中的热量将被用于改变物质的内部结构。

相反,当物质从气体相转变为液体相或液体相转变为固体相时,它会散发热量,使温度不变。

这个过程中的热量实际上是“释放出来”的内部结构的能量。

二级相变二级相变通常被称为连续相变,与一级相变相比,该过程中物质的基本结构通常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二级相变通常具有温度和压力敏感性,具有普适性和对称性,并且在物理现象中具有重要应用。

二级相变可以分为两类:热力学和动力学相变。

在热力学相变中,温度和压力控制相变。

这种相变通常属于平衡状态,其中物质取决于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保持平衡。

热力学相变常常涉及到大量的热测量和压力测量。

在动力学相变中,相变过程发生得更快,而不是热力学相变中慢慢发生的情况。

第四章 矿物共生组合 变质相和变质相系

第四章 矿物共生组合 变质相和变质相系
而当这些数值随时间而变化时, 只要其变化速度不超 过这一小范围建立平衡所需的速度, 则局部平衡(local equilibrium)仍能建立.
因此, 热力学的多相平衡原理能有效应用于研究交代 作用过程. 在此基础上, Korzhenskii 提出组分差异活动 性(differential mobility of components)的思想, 拟定了开 放系统矿物相律和开放系统的矿物共生分析方法.
应关系;③同种矿物光学性质相等,无矿物环 带;④一对矿物之间的分配系数相等;⑤符合 矿物相律。标准①的判别是关键:
① A+B+C ② B+C+D
A和D不接触
• 相律, 系统中矿物平衡时: Gibbs 相律 F(自由度数) = C(组分数) – p(相数) + 2
P 系统中的矿物相数
C 组分数: 在系统中构成每个具体矿物相的最小化
学组分数
F 自由度数: 主要是指温度, 压力
• C=1
• f=0: 体系为零变量, 相 图上为一点称不变点, 自然界几乎找不到;
Korzhenskii根据组分差异活动性原理, 把开放系统下, 各组分分为两类:
• 完全活动组分:是扩散能力极强,可以在瞬间通过粒 间流体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以使其化学位(或浓度) 与外部环境中该组分化学位(或浓度)相等。在平衡过程中 ,完全活动组分保持化学位(或浓度)不变,外部环境在该 过程中起缓冲作用,因而又称为外缓冲组分。
由于完全活动组分与T , P一样受外部环境控制,因而, Korzhenskii提出完全活动组分与T, P一样,看作控制交代反应的外 部条件。这样,开放体系的自由度则为,
f ≥ Cm + 2
将式上述两式代入相律公式:f = C- P+2中可得:

第二章相固态相变概论ppt课件

第二章相固态相变概论ppt课件
2.焓
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由dU=δQ –pdV,可 以导出δQ= dU+pdV=dU+d(pV)-VdP=d(U+pV)-VdP 焓定义式为:H=U+pV ; 则δQ=dH-VdP
3.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是,当一个系统由于加给一微小的热量δQ而稳 定升高dT时δQ/dT这个量即是比热容。
2.5 相变驱动力与形核驱动力
相变驱动力:新旧两相的自由能之差 2.5.1 纯组元同素异构转变
G m
H
m
T
S
m
当T=T0时有:
Gm
H
m
T0Sm
0
S
m

H
m
T0
代入第一个式子 且令∆T=T0-T有:
G m
H
m
T T0
过冷度ΔT不大时, 相变驱动力随ΔT的
增大而线性增加
2.5.2 脱溶反应的相变驱动力
Phase transition 时,物质聚集状态的突变。
突变可以体现为:
(1)从一种结构变化为另一种结构。狭义上来讲是指物态或 晶型的改变。如,气相凝结为液相或是固相,液相凝固为固 相等。广义上讲,结构变化还包括分子取向或是电子态的改 变(2。)成分的连续或不连续变化,这种成分变化主要是指封闭 体系内部相间成分分布的变化。如,固溶体的脱溶分解或是 溶液的结晶析出。
物理意义:大量的成分为x0的 相取出少量的成 分为x的物质的摩 尔Gibbs自由能
2.5.3 形核驱动力:EF
可通过母相自由能-成分曲线上该 母相成分点切线与析出相自由能成分之间的垂直距离来量度
形核驱动力:EF
不同成分的合金形核驱动力将不同
确定具有最大形核驱动力的核心成分 xm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并在不同条件下相互转化。

常见的三态物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本文将探讨这三态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一种状态,其特征是分子间距相对较近且保持稳定的结构。

在固态中,分子只能进行微小的振动,无法自由流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矿石、冰等。

固态物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当温度下降或压力升高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减小,从而使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形成较为稳定的固态结构。

固态物质在与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也会发生相变过程。

例如,当固态物质受到加热时,分子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从而使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或气态。

二、液态液态物质是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较于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更大,分子之间仍存在相互吸引力,但分子又能够自由流动。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液态物质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压力。

在适宜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中的分子振动增强,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从而转变为液态。

液态物质的性质与固态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密度较大、承载能力较强。

同时,液态物质也可以像固态一样通过受热或受压的方式发生相变。

三、气态气态物质是分子间距最大的一种状态,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在气态中,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可以自由扩散和混合。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气态物质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压力。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增加,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减小,从而使物质转化为气态。

气态物质具有高度可压缩性和弥散性。

由于分子之间的自由运动,气态物质可以充满整个容器,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

相互转化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经历的过程。

这些转化过程主要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首先是固态到液态的转化,也称为熔化。

当固态物质受到加热时,分子振动增强,能量增加,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小,固态结构解体,形成自由流动的液态。

第二相生物转化的名词解释

第二相生物转化的名词解释

第二相生物转化的名词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生物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其中之一就是第二相生物转化。

本文将对这一术语进行解释,并透过深入探讨,带领读者逐渐了解其内涵和在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第二相生物转化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的是在某些生物过程中,第二个生物体通过吸收和转化第一生物体排放的物质来生存和生长。

这种转化过程通常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

第二相生物转化可以发生在各种不同生物群体之间,例如微生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等。

2. 生物转化的机制在第二相生物转化中,第二个生物体利用第一生物体排放的物质进行能量和物质转化。

这种转化通常涉及到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过程。

2.1 能量转化第一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有机物,如废物、代谢产物以及分泌物,成为第二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

第二生物体通过吸收这些有机物,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量,从而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长需求。

2.2 物质转化第一生物体排放的有机物不仅包含能量,还包含了一些必需的物质元素,如氮、磷和硫等。

第二生物体通过吸收和转化这些物质元素,进行自身的合成和生长。

这种物质转化还可以提高生物系统中元素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环境中的浪费。

3. 第二相生物转化的应用第二相生物转化在各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3.1 环境修复第二相生物转化可以帮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通过将能够吸收并转化有害物质的生物引入到受污染区域,可以促进有毒物质的降解和转化,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3.2 微生物合成第二相生物转化在微生物合成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利用某些微生物可以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如生物燃料或生物基材料。

3.3 生态学研究第二相生物转化对于生态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研究生物转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 发展前景与挑战尽管第二相生物转化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潜力,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变质相-变质相系列

变质相-变质相系列

6. 角闪岩相(A或AM): 中温温度约500-700。C,压 力0.3-0.8GPa,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共生是本相的 标志,可以有透辉石没有斜方辉石。泥质岩中除了石 英,白云母和黑云母外,低压相系含红柱石,堇青 石和夕线石,中压相系含十字石,蓝晶石和铁铝榴 石。高温部分夕线石,铁铝榴石开始与正长石稳定 共生。 7. 麻粒岩相(G): 高温温度700-900。C,压力0.31.2GPa,出现斜方辉石为标志岩石主要由无水矿物所 组成,少量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一般是富Ti的变种。 8. 榴辉岩相(E): 高压温度300-900。C,压力大于 1GPa,特征矿物组合:绿辉石+石榴子石不含长石。 一般呈不大的块体在其它岩石中作为包体。温度范 围很宽,压力极大。
A(K)FM Diagram
Biotite (from Ms): KMg2FeSi3AlO10(OH)2 A = 0.5 - 3 (0.5) = - 1 F =1 M =2 To normalize we multiply each by 1.0/(2 + 1 - 1) = 1.0/2 = 0.5 Thus A = -0.5 F = 0.5 M=1
共生分析、变质相与变质相系列
一、矿物相律 1. 共生分析的基本思路: 大多数变质岩在变质过程处于化学平 衡,因此,其形成的矿物组合(相)、 与化学成分(组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自由度)之间服从Gibbs相律:
P(相数)+f(自由度数)=C(组分数)+2
从研究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出发,应用 相律,以分析矿物组合、岩石化学成分 和物化条件的关系。这是变质岩石学研 究的基础,称为共生分析(Paragenesis analysis) 2. 封闭系统的Goldschmidt矿物相律 PC 3. 开放系统的Korzhenskii矿物相律 PCi;Ci为惰性组分

第八章 变质相

第八章 变质相
基性变质岩矿物组合
区域变质岩 沸石相 葡萄石-绿纤石相 蓝片岩相 绿片岩相 很低温 低温 低温 中温 钠长石+浊沸石+葡萄石+ 绿泥石 钠长石+绿纤石+葡萄石+ 绿泥石 钠长石+石+硬玉石+绿纤 石+蓝闪石 钠长石+绿泥石+阳起石+ 绿帘石
绿帘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 榴辉岩相 高温 高温 高温
绿帘石+普通角闪石
第九章 变质相
一 概论 • 变质相:一定温压范围内形成的各种化学组成的 变质岩中的一套变质矿物组合 • 一个变质相是一个等物理系列 • 变质相与岩石化学成分无关,不能依据个别岩石 类型定义一个变质相 • 变质相的标志是矿物组合 • 通常用基性变质岩矿物组合划分变质相,并以相 应的基性变质岩命名
二 变质相划分
斜长石+普通角闪石 斜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 石榴石+绿辉石
接触变质岩
钠长绿帘角闪岩相
普通角闪石角岩相
低温
中温
钠长石+绿泥石+阳起石
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透辉 石 斜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 斜长石+普通辉石+易变辉 石
辉石角岩相 透长岩相
高温 热高温
次出现的地带, 称为变质带 • 如: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 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 每个带有特定的矿物组合 • 每个带代表了类似的变质作用条件
五 变质相的研究方法 变质级(按T逆增序列)
<300℃ <400℃
400-600℃ >600℃
很低温
很低温
沸石相, 葡萄 沸石相, 葡萄 石-绿纤石相 石-绿纤石相

2 变质相及其相转化

2 变质相及其相转化

Pyr A A’
Mus
Mic
Ep
Bi C Cc Act F Tc F
图1-3.低绿片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5) 高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铁铝榴石带
特征是基性岩中出现普通角闪石,泥质岩中出现铁铝榴石。 可能的变质反应为: 阳起石+斜黝帘石+绿泥石+石英=普通角闪石+H2O 硬绿泥石+绿泥石+石英=铁铝石榴石+H2O 白云母+绿泥石+石英=铁铝石榴石+黑云母+H2O 据Liou等(1982)对第一个反应的实验条件为0.5GPa时,T约500℃ 不同岩石系列在高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 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 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基性岩石 泥质岩石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二、变质相分类
图1-1.变质相分类 P-T 图 (Turnner,1968)

(1) 沸石相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标志是浊沸石和钠长石开始出现为下限,温度稍高可以出现葡萄石。 典型矿物组合:(1)浊沸石+绿泥石+石英;(2)浊沸石+葡萄石 +绿泥石+石英;(3)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 形成条件(实验资料):PH2O=1-3kb,T=230-300℃。 极低级变质
• 每个变质相都是一个等物理系列。其矿物组合和岩石化学成分之 间在达到化学平衡后, 有着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
• 一个变质相应包括一套具有各种原岩化学成分的矿物组合, 它们在 时间和空间上彼此之间密切共生, 且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 • 变质相的划分标志: 矿物组合, 通常用基性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划分 变质相, 并以相应的基性变质岩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6) 低角闪岩相
在变质基性岩中,Turner & Verhoogen(1960)强调斜长石从An=5到An=17 的成分的跃迁为标志,Turner(1966)又以斜长石An>30 为界限。 泥质岩石和基性岩石的特征矿物组合为: 十字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泥质岩石,中压 蓝晶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泥质岩石,中压 堇青石+红柱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铁铝石榴石 泥质岩石 ,低压 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30)±黑云母±绿帘石±石英 低角闪岩相的温度为550-650℃,压力为0.3-1.0GPa。 基性岩石
• 每个变质相都是一个等物理系列。其矿物组合和岩石化学成分之 间在达到化学平衡后, 有着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
• 一个变质相应包括一套具有各种原岩化学成分的矿物组合, 它们在 时间和空间上彼此之间密切共生, 且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 • 变质相的划分标志: 矿物组合, 通常用基性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划分 变质相, 并以相应的基性变质岩命名
变质相及其相转化
• • • •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主要区域变质相的特征 变质相图及其编绘 相转化的组构标志及研究意义
变质岩岩理学基本研究内容
变 质 岩 形 成 过 程
原 岩




变 质 岩
.
地球动力学
T. P. C
变 质 岩 研 究 层 次
• 原岩及其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
• 变质作用演化及大地构造环境
Ky A A’
Mus
Mic
K
An
Gro Bi
C Cc
Di
Hb
F F Anth
图1-5.中压低角闪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And A A’
Mus
Mic
K
An Gro Bi
C Cc
Di
Hb
F F Cum
图1-6.低压低角闪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Sill A A’
Mus
Mic
K

② ③
An

⑤ ⑥ ⑨ ⑧ ⑦ Bi
Gro

C Cc Di Hb F F Anth
图1-7.低压高角闪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Ky A A’
Or
K
An
Gro Bi
C Cc
Di
Hb
F F Anth
图1-8.中压高角闪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 一个变质相往往具有一个较宽的温度压力区间, 可以进一步划分不 同的亚相

• 相关术语: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变质级
一、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Winkler (1974) 按温度将变质强度划分为四个变质级(等物理系列) : 很 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1) 很低级变质: 特征是变质基性岩中出现浊沸石,硬柱石, 葡萄石, 绿 纤石等矿物的出现为标志, 温度区间为200-3500C. 2) 低级变质: 以变质基性岩中硬柱石, 葡萄石,绿纤石等矿物反应 形成黝帘石和阳起石为标志,温度区间为350-5500C 3) 中级变质: 标志是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堇青石)出现和绿泥石消失. 在变质基性岩中以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17)为特征.温度区间为 550-6500C. 4) 高级变质: 标志是泥质岩石中白云母和石英反应形成矽线石和钾长 石组合(变质成因的紫苏辉石代表高级变质条件), 温度区间、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1911年,戈尔德斯密特研究挪威奥斯陆地区的高级变质角岩时,发 现这一地区变质岩的矿物组合随原岩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变化。首次 把相律应用到变质岩的研究中, 1915年芬兰地质学家爱斯克拉,在研究芬兰奥里耶维地区的接触 变质岩石,同样发现矿物组合随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变化。。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8) 麻粒岩相
温度大于7000C. 大致相当于基性岩中的二辉石带, 典型的高 级变质, 都城按照压力变化分为:
(1). 低压麻粒岩相:以基性变质岩中橄榄石和斜长石共 生为特征,不出现铁铝榴石. (2). 中压麻粒岩相:以基性变质岩中紫苏辉石透辉石和 斜长石共生,出现铁铝榴石+蓝晶石组合为特征. (3). 高压麻粒岩相:以镁铝榴石+单斜辉石+石英代替 紫苏辉石+钙长石出现为特征.
压 力 升 高 绿片岩相 沸石结晶 作用 温度升高 绿帘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蓝闪石片岩相 榴辉岩相 麻粒岩相 辉石角岩相 透长石相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二、变质相分类
1960 年 Coombs 根据新西兰很低温变质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沸 石相、葡萄石-绿纤石变质杂砂岩相。
Turner变质相分类: Turner (1960)建议把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 两个系列的变质相名称分开,在接触变质相中分出了钠长绿帘角 岩相和普通角闪石角岩相。 1968年 Turner将绿帘角闪岩相改为绿 片岩相之中的一个高温亚相,把蓝闪石片岩相改为蓝闪石硬柱石 片岩相。这样共分出十一个变质相,它们在PT图上的位置见图1。 Turner变质相分类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书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过,许多人都主张把绿帘角闪岩相还是从绿片岩相中独立出来 (Miyashiro, 1972)。 “中国1:400万变质地质图”划分方案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7) 高角闪岩相
高角闪岩相的特征矿物组合为: 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红柱石+堇青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石英 泥质岩石,中压 泥质岩石,低压 基性岩石
高角闪岩相的温度为650-700℃,压力为0.3-1.0GPa。
(7) 高角闪岩相
标志是泥质岩石中的白云母+石英不稳定,转变为钾长石+Al2SiO5,即: 白云母+石英=钾长石+夕线石/红柱石+H2O 这一反应的实验条件为: PH2O=0.1GPa T=580℃ PH2O=0.3GPa T=660℃ Winkler(1976) 指 出 这 一 反 应 发 生 在 PH2O<0.35GPa 的 条 件 下 , 如 果 PH2O>0.35GPa,岩石中有斜长石存在时,片麻岩就会发生深熔作用。 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H2O =熔体(由钾长石+钠质斜长石+石英组 成)+钙质斜长石或石英(取决于其原始含量)+Al2SiO5+H2O(溶解在 熔体中) 所以,片麻岩中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 志。
(2) 葡萄石-绿纤石相
标志是浊沸石分解形成绿纤石,温度稍高绿纤石(400℃)将分解。 典型矿物组合: (1)绿纤石+葡萄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变质硬砂岩) (2)绿纤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石英(变质基性岩) 形成条件(实验资料):PH2O=1-3kb,T=360-370℃。 极低级变质

泥质岩石在这一变质条件下硬绿泥石和绿泥石都可能出现。这一变 质相的温度为500-560℃,压力为0.3-1.0GPa。
Pyr A A’
Mus
Mic
K
Ep
Bi
C Cc
Hb
F
Tc
F
图1-4.高绿片岩相的 ACF

A’KF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6) 低角闪岩相
标志是泥质岩石中出现十字石(中压)和堇青石(低压)和在白云 母存在时富铁绿泥石及硬绿泥石的消失为标志,可能的变质反应为: 绿泥石+白云母=十字石+黑云母+石英+H2O 该反应的实验条件为: PH2O=0.4GPa时 T=540±15℃ PH2O=0.7GPa时 T=565±15℃ 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堇青石+黑云母+Al2SiO5+H2O 实验条件为: PH2O=0.1GPa T=515±10℃ PH2O=0.2GPa T=525±10℃ PH2O=0.4GPa T=555±10℃
Pyr A A’
Mus
Mic
Ep
Bi C Cc Act F Tc F
图1-3.低绿片岩相的 ACF 和 A’KF 图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三、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5) 高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铁铝榴石带
特征是基性岩中出现普通角闪石,泥质岩中出现铁铝榴石。 可能的变质反应为: 阳起石+斜黝帘石+绿泥石+石英=普通角闪石+H2O 硬绿泥石+绿泥石+石英=铁铝石榴石+H2O 白云母+绿泥石+石英=铁铝石榴石+黑云母+H2O 据Liou等(1982)对第一个反应的实验条件为0.5GPa时,T约500℃ 不同岩石系列在高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 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 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基性岩石 泥质岩石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二、变质相分类
Escola (1920)最初提出的是五个变质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角 岩相、透长石相和榴辉岩相。 1939年 Escola 又增加了三个变质相:绿 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蓝闪石片岩相,并把角岩相改为辉石角岩相, 还附带了一个“沸石的结晶作用”,
表2 变质相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据 Escola, 1939)
表1 芬兰奥里耶维和挪威奥斯陆地区接触变质岩石矿物组合对比
芬兰奥里耶维地区
白云母+石英 白云母+黑云母 黑云母+普通角闪石 直闪石
挪威奥斯陆地区
红柱石+钾长石 堇青石+钾长石 紫苏辉石+斜长石 紫苏辉石

变质相及变质相分类
一、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爱斯克拉到戈尔德斯密特的实验室工作,对比了两个地区的变质 矿物组合。发现两个地区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 物组合(见表1)。他认为是其物理化学条件不同所致。 变质相的概念(P.Eskola, 1920):一个变质相是指类似的温度、 压力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的所有岩石的总和(不论其结晶方式), 一个变质相内部,随着岩石总体化学成分的改变,其矿物组合作 有规律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