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起泡法测液体表面张力
最大起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2021精选文档)

1. 实验目的
Ø测定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考察吸附 量与浓度的关系。
Ø了解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与溶液 界面吸附的关系。
Ø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 术,由Gibbs公式用图解法求算不同浓度溶液的 界面吸附量。
2. 实验原理
(1)溶液的界面吸附
4. 数据记录和处理
(1) 记录实验温度,大气压,以及蒸馏水和不 同浓度乙醇溶液的的△h。
(2) 按式(7-66)计算毛细管常数K。不同温度 下纯水的表面张力见附录14。
(3) 按式(7-66)计算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表 面张力。
(4)作 ~ c/c曲 线 , 在 曲 线 上 分 别 取 c/c为 0.03,
打开滴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而降低系 统的压力,毛细管内的液面上受到一个比样品管内 的液面上稍大的压力。
当压力差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稍大于毛 细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被压 出,这个最大的压力差可由U型管压力计上读出。
毛细管端口形成的半球形气泡承受的最大压力差
pgh 2
r
U形示压计两端汞柱 的高度差
纯液体和其蒸气组成的体系
体相分子: 自由移动不消耗功
g 表面分子:
液体有自动收缩表面 而呈球形的趋势。
l
γ
G A
T ,P ,nB
(J m2 )
比表面自由能(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力)
溶液: 体系可调节溶质在表面相的浓度来降低 表面自由能。
表面吸附:表面层与体相浓度不相同的现象。 恒温下的Gibbs吸附方程:
a 溶 质 的 表 面 吸 附 量 [mol·m-2]
89.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1.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6.坚强的人把困难当成朋友,软弱的人把困难当成敌人。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一举成名,更要看到别人的十年寒窗。没有十年寒窗的冷寂,就没有一举成名的荣光。易钉进去的钉子,也易拔出来 。困时多想更困事,难时多想更难人。
实验七 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实验七 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卓冶13 李金阳(一)、实验目的1.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性质,测定不同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
3.熟悉表面吸附的性质及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溶剂中加入溶质后,溶剂的表面张力要发生变化,加入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则它们在表面层的浓度要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浓度,加入非表面活性物质则它们在表面层的浓度比溶液内部低。
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叫溶液的吸附。
显然,在指定的温度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
从热力学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遵守吉布斯吸附等温方程:Tdc d RTc ⎪⎭⎫ ⎝⎛-=Γσ (7—1) 式中:Γ—为溶质在单位面积表面层中的吸附量(mol ·m -2); σ—为溶液的表面张力(N ·m -2);c —为溶液浓度(mol ·m -3);;R —气体常数,8.314J ·mol -1·K -1;T —为绝对温度(K )。
当)/(dc d σ<0时,Γ > 0,即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时,吸附量为正值,称为正吸附,反之,当)/(dc d σ> 0时,Γ< 0称为负吸附。
吉布斯吸附等温方程式应用范围很广,但上述形式只适用于稀溶液。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1σ、2σ……即可求得吸附量Γ。
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值。
试验装置如图(7—1)所示。
图7—1 表面张力测定装置1—样品管 2—毛细管 3—压瓶4—精密数字压力计 5—大气平衡管 6—活塞 图7—2 气泡曲率半径的变化规律将欲测表面张力的溶液装入样品管中,使毛细管的端口与液面相切,液体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减压瓶3的活塞6,使里面的水慢慢的滴出,则系统内的压力慢慢减小,毛细管2液面上受到一个比样品管中液面上大的压力,此时毛细管内液面就会下降,直到在毛细管端面形成一个稳定的气泡。
最大气泡发测定溶液表面张力

最大气泡发测定溶液表面张力实验名称: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气泡法测定液面张力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 了解表面张力相关概念和公式;3. 掌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所受到的分子间的一种力,它使液面趋于最小面积的状态。
根据杨氏定律,液体表面张力F的大小可表示为:F = γL其中γ为表面张力系数,L为液体表面的周长。
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是将一根玻璃管塞在一溶液中,管口抬离液面后,通过吹气法在玻璃管内形成一个气泡,并逐渐加大压力,当气泡从玻璃管中抬出时,管口压力减小至最小值,并变为固定值。
此时气泡直径、管口边缘长度等数据均可用来计算出溶液的表面张力。
实验步骤:1.准备一根内径约为0.7~1mm的直玻璃管,两端均作过热处理并制成吸管型。
吸管要求口径尽量小,以便形成小的气泡。
2.用去离子水清洗玻璃管,再用酒精涂洗干净。
3.实验表面张力:(1)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到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0.1~0.3mL的酒精、苯、正丁醇。
(2)用吸球吸取被测溶液,直到牢固地充满了玻璃管,放在液面上,使液面把玻璃管口罩住,然后用手握住吸球以上提管子,使玻璃管口稍稍浮起,吸球松开,保证玻璃管内无气泡,玻璃管内液面刚好在液面之上。
(3)在玻璃管外侧,用一长管膜压力,直到液面在玻璃管上方,形成一气泡。
此时,按膜的位置调整气泡直径和液面周长的比值为0.9左右,再用一根呈45度角的玻璃管口吹气,增加气泡直径,同时测量管口长度、气泡直径和液面间的高度差,记录数据。
(4)重复2-3步骤不少于三次,取平均值,计算表面张力。
数据计算:1. 气泡直径d的平均值2. 玻璃管口边缘长度l的平均值3. 液面间高度差h的平均值4. 比值P = l/d5. 表面张力系数γ = πdP(ρgh+2ηv/d)/2实验结果:被测液体 | 气泡直径d/mm | 玻璃管口边长l/mm | 液面间高度差h/mm | P | γ/mN·m-1:---:|:---:|:---:|:---:|:---:|:---:去离子水 | 3.51 | 14.05 | 161.8 | 3.2 | 72.11酒精 | 2.12 | 8.73 | 116.5 | 4.11 | 21.44苯 | 2.40 | 9.57 | 197.6 | 4.0 | 34.74正丁醇 | 2.82 | 11.38 | 168.5 | 4.03 | 23.21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
(整理)最大气泡法测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一些影响因素: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表面张力愈小。
到达临界温度时,液体与气体不分,表面张力趋近于零。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体的纯度有关。
在纯净的液体(溶剂)中如果掺进杂质(溶质),表面张力就要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本性和加入量的多少。
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用拉普拉斯方程表示:(表面张力的公式)式中σ为表面张力,R为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该公式是拉普拉斯方程的特殊式,适用于当弯曲表面刚好为半球形的情况。
毛细现象:●毛细现象则是弯曲液面下具有附加压力的直接结果。
假设溶液在毛细管表面完全润湿,且液面为半球形,则由拉普拉斯方程以及毛细管中升高(或降低)的液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P = ρg h,通过测量液柱高度即可求出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就是毛细管上升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
●此方法要求管壁能被液体完全润湿,且液面呈半球形。
实际上,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是毛细管上升法的一个逆过程。
其装置图如图所示,将待测表面张力的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中,使毛细管的端面与液面相切,由于毛细现象液面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抽气瓶的活塞缓缓抽气,系统减压,毛细管内液面上受到一个比表面张力仪瓶中液面上(即系统)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附加压力(Δp =p大气-p系统) 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脱出,此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为拉普拉斯公式:在定温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定值,只能依靠缩小表面积来降低自身的能量。
而对于溶液,既可以改变其表面张力,也可以减小其面积来降低溶液表面的能量。
通常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方法来降低溶液表面的能量。
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以表面张力对浓度作图,可得到σ-C 曲线。
开始时σ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以后的变化比较缓慢。
在σ-C 曲线上任选一点a 作切线,得到在该浓度点的斜率经,代入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得到该浓度时的表面超量(吸附量),同理,可以得到其他浓度下对应的表面吸附量,以不同的浓度对其相应的Г可作出曲线,Г = f (C )称为吸附等温线。
实验七-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宁波工程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一、实验目的1.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通过对不同浓度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和吸附量关系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表面浓度与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做溶液的表面吸附。
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循吉布斯吸附等温式:Γ = –(c/RT)*(dγ/dc)①式中,Г为溶液在表层的吸附量;γ为表面张力;c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液在介质中的浓度。
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Γ =Γ∞Kc/(1+Kc)②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物铺满一层分子时的Γ∞c/Γ =(1+Kc)/(Γ∞K)= c/Γ∞+1/Γ∞K ③以c/Г对c作图,则图中该直线斜率为1/Г∞。
由所得的Г∞代入A m=1/Г∞L可求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2、本实验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其仪器装置如图1所示:图1、最大气泡压力法测量表面张力的装置示意图1、恒温套管;2、毛细管(r在0.15~0.2mm);3、U型压力计(内装水);4、分液漏斗;5、吸滤瓶;6、连接橡皮管。
将待测表面张力的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中,使毛细管的端面与液面相切,液面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抽气瓶的活塞缓缓抽气,毛细管内的液面上受到一个比A瓶中液面上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附加压力(△P=P大气–P系统),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为:ΔP=2γ/R ④式中,ΔP为附加压力;γ为表面张力;R为气泡的曲率半径。
根据上式,R=r时的最大附加压力为:ΔP最大= 2γ/r ⑤实际测量时,使毛细管端刚与液面接触,则可忽略气泡鼓起所需克服的静压力,这样就可以直接用上式进行计算。
当将其它参数合并为常数K时,则上式变为:γ=KΔP最大⑥式中仪器常数K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
表面活性剂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概述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的一类物质。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按离子类型和亲水基的结构)离子类型:a.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羧酸盐型、磺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多羧基型、聚氧乙烯型第二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被称为表面活性,这类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表面活性物质,其在浓度极低时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如何表征?假如ψ。
是水或溶剂的表面张力,ψ为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则表面(界面)张力降低值π可表现为π5ψ。
2ψ,在稀水溶液中可以用表面张力降低值与溶液浓度的比值π/c来衡量溶质的表面活性。
当物质的浓度c很小时,ψ-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CH2,π/c增加为原来的3倍。
表面活性剂的两大性质是什么?如何解释?两大性质:降低表面张力和胶束的形成降低表面张力:是由亲水、亲油基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液体表面,用表面自由能低的分子覆盖了表面自由能高的溶剂分子,因此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胶束的形成:达到吸附饱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再增加,其分子会在溶液内部采取另一种排列方式,即形成胶束。
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及其测定方法?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测量依据: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性质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上述性质发生突变的浓度。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
最大起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实验改进

【 bt c]xe m n lm r e etn e r i tnosrc t snonbt oauoso tn a be ae y s g A s at pr et p vm no tmn i f ee i f —u nlqeu s uo s enm d i r E i ai o d e ao fu a n o a li h bun
CHEN a - n Xi o mi g
( p r n f oy rMaeil a dE gneig An u ies yo rhtcu e Hee A h , 3 6 1C ia Dea t t lme tr s n n iern , h i vri f c i tr, fi n n 2 0 0 ,hn ) me o P a Un t A e i
1
78 0
67 5
64 1
53 8
51 5
J
3
77 0
67 5
66 1
53 8
51 5
f 平均值
j
【
』
『
77 0
67 5
65 1
53 8
5 5l
浓 度 的 正 丁醇 水 溶 液 ( 浓度 分 别 为 0 20 40 801、 . 、. 、. 、. 0 0 0 2
f 0 77 0
67 5
64 1
52 8
5 5l
压力 , 可称之为等体积滴定方法 。
表 1 2 ℃时不 同浓度正丁醇水溶液最大气泡压 力数值 5 t l )l eC (oL o/
r一一 —— — —— r — — — ——— — — ——
Am:( ) P a P c a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及等温吸附(2)

p最大 = p大气 − p系统 = ∆p
毛细管内气体压力必须高于大试管内液面上压力的附加压力以克服气泡的表面张力,此附加压力∆p与 表面张力γ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R成反比,其关系式为:
2γ ∆p = R
如果毛细管半径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
装
半球形。这时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内半径r相等,曲率半径达到最小值。
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当表面张力仪的活塞使水缓慢下滴而减小系统压力这样毛细管内液面上受到一个比试管中液面上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在毛细管尖端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逸出这一最大压力差可由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测出
1.精密恒温水槽;2.带有毛细管的表面张力仪; 3.滴液漏斗;4.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
答:实验中,气泡的速度对实验数据有很大的影响。速度过快,会使数据变大。因此,保持相同的气泡速
度对于实验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而实验装置中,随着滴液漏斗中水的不断流出,滴液的速度会减慢,装
置的此处有待改进。另外,毛细管的竖直以及毛细管进入液面的深度,对于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实
装
验中应该注意。实验的数据处理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对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
=
71.97 280.7
=
0.2564
mN
∙
m−1
∙
Pa−1
2. 求出各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γ溶液 = K∆p溶液
表 1 正丁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数据记录表
c mol ∙ L−1
0
0.02 0.04 0.06 0.09 0.12 0.16 0.2 0.24
∆pm1 Pa ∆pm2 Pa ∆pm3 Pa ∆pm Pa γ mN ∙ 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十三 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 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
(2) 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3) 了解气液界面的吸附作用,计算表面层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的厚度。
2 实验原理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液体表面缩小是一个自发过程,这是使体系总自由能减小的过程,欲使液体产生新的表面ΔS ,就需对其做功,其大小应与ΔS 成正比:
S W ∆⨯=-σ' (1)
如果ΔS 为1m 2,则-W ′=σ是在恒温恒压下形成1m 2新表面所需的可逆功,所以σ称为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其单位为J·m -2。
也可将σ看作为作用在界面上每单位长度边缘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是N·m -1。
在定温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为定值,当加入溶质形成溶液时,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性质和加入量的多少。
水溶液表面张力与其组成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随溶质浓度增加表面张力略有升高;
②随溶质浓度增加表面张力降低,并在开始时降得快些;
③溶质浓度低时表面张力就急剧下降,于某一浓度后表面张力几乎不再改变。
以上三种情况溶质在表面上的浓度与体相中的都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溶液表面吸附。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剂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
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守吉布斯(Gibbs)吸附方程:
(2)
式中,Г为溶质在表层的吸附量;σ为表面张力;C 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介质中的浓度。
当 <0时,Г>0称为正吸附;当 >0时,Г<0称为负吸附。
通过实验若能测
得表面张力与溶质浓度的关系,则可作出σ-C 或 lnC 曲线,并在此曲线上任取若干点作曲线的切线,这些切线的斜率就是与其相应浓度的T C )(∂∂σ或T C
)ln (∂∂σ,将此值代入2式便可求出在此浓度时的溶质吸附量Γ。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范围很广,但上述形式仅适用于稀溶液。
引起溶剂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叫表面活性物质,被吸附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界面层中的排列,决定于它在液层中的浓度,这可由图4.1看出。
图4.1中(1)和(2)是
不饱和层中分子的排列,(3)是饱和层分子的排列。
当界面上被吸附分子的浓度增大时,它的排列方式在改变着,最后,当浓度足够大时,被吸附分子盖住了所有界面的位置,形成饱和吸附层,分子排列方式如图4.1中(3)所示。
这样的吸附层是单分子层,随着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在界面上愈益紧密排列,则此界面的表面张力也就逐渐减小。
如果在恒温下绘成曲线σ=f(C )(表面张力等温线),当C 增加时,σ在开始时显著下降,而后下降逐渐缓慢下来,以至σ的变化很小,这时σ的数值恒定为某一常数(见图2)。
利用图解法进行计算十分方便,如图4.2所示,经过切点a 作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交纵坐标于b ′点。
以Z 表示切线和平行线在纵坐标上截距间的距离,显然Z 的长度等于
, 即 T dC
d C Z )(σ-= (3) 将(3)式代入(2)式,得
RT
Z C RT C T =∂∂-=Γ)(σ (4) 以不同的浓度对其相应的Г可作出曲线,Г=f(C)称为吸附等温线。
根据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
图4.1 被吸附的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图
图4.2 表面张力和浓度关系图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物铺满一层分子时的Г,上式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6)
以C/Г对C 作图,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1/Г∞。
由所求得的Г∞代入
1N S ∞Γ= (7) 可求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N 0为阿佛加得罗常数)。
若已知溶质的密度ρ,分子量M ,就可计算出吸附层厚度δ
ρδM
∞Γ= (8)
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多种方法,较为常用的有最大气泡法和扭力天平法。
本实验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其测量方法基本原理如下(参见图4.3)。
将待测表面张力的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中,使F 管的端面与液面相切,液面即沿毛细管上升,打开抽气瓶的活塞缓缓抽气,毛细管内液面上受到一个比A 瓶中液面上大的压力,当此压力差—附加压力(Δp =p 大气-p 系统)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力稍大于毛细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脱出,此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为:
图 4.3 最大气泡法的仪器装置图:
A 为表面张力仪,其中间玻璃管F 下端一段直径为0.2mm ~0.5mm 的毛细管,
B 为充满水的抽气瓶,
C 为U 型压力计,内盛比重较小的水或酒精、甲苯等,作为工作介质,以测定微压差。
式中,Δp为附加压力;σ为表面张力;R为气泡的曲率半径。
如果毛细管半径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
当气泡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这时曲率半径最大;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半球形,这时曲率半径R和毛细管半径r相等,曲率半径达最小值,根据(9)式这时附加压力达最大值。
气泡进一步长大,R变大,附加压力则变小,直到气泡逸出。
根据(9)式,R=r时的最大附加压力为:
(10)
实际测量时,使毛细管端刚与液面接触,则可忽略气泡鼓泡所需克服的静压力,这样就可直接用上式进行计算。
当用密度为ρ的液体作压力计介质时,测得与Δp最大相适应的最大压力差为Δh最大则:
(11)
当将合并为常数K时,则上式变为:
(12)
式中的仪器常数K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
3 仪器药品
最大泡压法表面张力仪1套
吸耳球1个
移液管(50mL和1mL) 各1个
烧杯(500mL) 1个。
正丁醇(化学纯)
蒸馏水。
4 实验步骤
(1)仪器准备与检漏
将表面张力仪中容器和毛细管先用洗液洗净,再顺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漂洗,烘干后按图4.3连好。
将水注入抽气管中。
在A管中用移液管注入50mL蒸馏水,用吸耳球由G处抽气,调节液面,使之恰好与细口管尖端相切。
然后关紧G处活塞,再打开活塞H,这时管B中水流出,使体系内的压力降低,当压力计中液面指示出若干厘米的压差时,关闭H,停止抽气。
若2min~3min内,压力计液面高度差不变,则说明体系不漏气,可以进行实验。
(2) 仪器常数的测量
开H对体系抽气,调节抽气速度,使气泡由毛细管尖端成单泡逸出,且每个气泡形成的时间为10s~20s(数显微压差测量仪为5s~10s)。
若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
当气泡刚脱离管端的一瞬间,压力计中液面差达到最大值,记录压力计两边最高和最低读数,连续读取三次,取其平均值。
再由附录中,查出实验温度时,水的表面张力σ,则可以由(13)式计算仪器常数
(13)
(3)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变化的测定
在上述体系中,用移液管移入0.100mL正丁醇,用吸耳球打气数次(注意打气时,务必使体系成为敞开体系。
否则,压力计中的液体将会被吹出),使溶液浓度均匀,然后调节液面与毛细管端相切,用测定仪器常数的方法测定压力计的压力差。
然后依次加入0.200mL、0.200mL、0.200mL、0.500mL、0.500mL、1.00mL、1.00mL正丁醇,每加一次测定一次压力差Δh最大。
正丁醇的量一直加到饱和为止,这时压力计的Δh最大值几乎不再随正丁醇的加入而变化。
5 数据处理
(2)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绘制σ—C等温线。
(3) 由σ—C等温线作不同浓度的切线求Z,并求出Г,C/Г。
(4) 绘制Г—C,C/Г—C等温线,求Г∞并计算S和δ。
6 注意事项
(1) 仪器系统不能漏气。
(2) 所用毛细管必须干净、干燥,应保持垂直,其管口刚好与液面相切。
(3) 读取压力计的压差时,应取气泡单个逸出时的最大压力差。
7 思考题
(1) 毛细管尖端为何必须调节得恰与液面相切?否则对实验有何影响?
(2) 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