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呼吸系统

合集下载

生理学呼吸系统

生理学呼吸系统

1/3由肺组织弹性成分产生 2/3由表面张力所产生
胸廓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精选ppt
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 力作用所引起变形的力。 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 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是吸气时 由于肺扩张变性所产生 的回缩力。
精选ppt
顺应性: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 程度。是度量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
布密度大,表面张力减小,大小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精选ppt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泡容积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有利于肺的扩张。
精选ppt
正常及几种胸异廓常弹情性况阻下力顺和应顺性应曲性线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静态肺顺应性曲线
产生原因: 存在肺泡液-气
界面的表面张力
用盐水代替空气
测定肺的顺应 性,滞后现象不明显 。
精选ppt
充盐水

用同等压力充空气和盐水,
何者易扩张肺?
充空气
精选ppt
充盐水 充空气
精选ppt
肺内分别灌注空气和生理盐水时肺容量的变化
弹性阻力的来源: ①弹性回缩力1/3
力2/3
②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
正 常 值 : 成 年 人 各 为 83% 、 96%和99%
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活 量可能正常,但时间肺 活量显著降低。
精选ppt
A.正常人 B.气道狭窄患者
精选ppt
肺内压-胸内压-肺容量
精选ppt
气胸
胸膜腔的密闭性是 肺能够随胸廓扩张

生理学基础知识人体呼吸系统

生理学基础知识人体呼吸系统

生理学基础知识人体呼吸系统人体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承担着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重要功能。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的调节机制以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呼吸肌组成。

1. 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喉部、气管和支气管。

鼻腔是呼吸道的入口,它具有滤除空气中的异物和加湿的功能。

随着空气通过鼻腔,进入咽部,再通过喉部进入气管,最终分支成支气管。

2. 呼吸肌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膈肌是呼吸系统的主要肌肉,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控制肺部的容积。

肋间肌位于胸腔内,通过收缩和放松,使胸腔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使肺部膨胀和收缩。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气体交换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当人体吸入空气时,氧气进入肺泡,并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进入血液,供给各组织和器官使用,而二氧化碳则由血液带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二、呼吸的调节机制呼吸的调节主要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肌和化学感受器。

1. 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的控制中枢主要位于延髓和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2. 呼吸肌呼吸肌的收缩和放松由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调节。

膈肌的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带动肺部膨胀,实现吸气;而膈肌的放松则使胸腔容积减小,推出肺部空气,实现呼气。

3. 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主动脉和脑干血管周围的动脉壁上。

它们对血液中的氧气浓度、CO2浓度和pH值进行监测,当这些指标发生变化时,化学感受器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调节呼吸功能,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适宜的水平。

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指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气喘。

2. 肺炎肺炎是肺组织感染引起的疾病,其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真菌。

肺炎通常伴随着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呼吸生理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呼吸生理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呼吸生理一、呼吸系统的结构1.鼻腔和咽部呼吸系统的入口是鼻腔,它位于面部正中央,两侧有鼻孔。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鼻孔进入鼻腔,在这里被暖化、湿润和过滤。

随后,空气通过鼻咽部进入喉咙或称为咽部。

2.气管和支气管树从喉咙开始,空气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在胸腔内,气管分叉成两个主支气管,一个通向左肺,另一个通向右肺。

每个主支气管再次分支形成更小的支气管,并且不断细分成更小的血管直到形成肺泡。

3.肺组织和肺泡人类的两个肺位于胸腔内。

每只肺都由许多叶片组成,这些叶片可通过细小而弯曲的管道连接到哑铃状物质中心的大型空洞中。

这种结构使得我们可以快速收缩和扩张来实现呼吸。

二、呼吸生理1.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

当我们吸入空气时,肺部的肺泡中富含氧气,并且血液中富含二氧化碳。

这种差异导致了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进入肺泡,在呼吸过程中被排出体外。

2.肺膜与胸膜呼吸是通过协同工作的肺膜和胸膜完成的。

胸腔内覆盖着两层薄而光滑的组织:一层环绕着肺部,另一层粘附在胸壁上。

这两层之间形成了称为胸腔间隙的空间。

当我们呼吸时,胸部扩张,导致两层薄膜之间的压力下降。

这种负压使得空气能够进入肺部。

3.横膈肌运动横膈肌是一个位于胸腹之间的重要骨骼肌群。

当我们呼吸时,横膈肌收缩,同时肋骨下移,胸廓扩张。

这种运动使得肺部能够吸入更多的空气。

4.呼吸节律呼吸是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大脑干中的一个区域称为呼吸中枢,它通过调节横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群的活动来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根据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调整我们的呼吸。

5.影响呼吸系统的因素除了中枢神经系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

例如,体内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改变、情绪状态(如焦虑)、药物(如镇静剂或兴奋剂)都会对呼吸产生影响。

总结:人类的呼吸系统由多个器官和组织构成,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树和肺部。

呼吸的生理过程

呼吸的生理过程

呼吸的生理过程呼吸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通过呼吸,人体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并维持酸碱平衡。

本文将详细阐述呼吸的生理过程,从呼吸系统的结构到呼吸机制的运作。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人体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其结构复杂而精巧。

鼻腔是呼吸的入口,它具有滤尘、暖化和湿润空气的功能。

咽喉连接鼻腔和气管,气体经过喉部时会产生声音,同时咽喉也是进食和呼吸共用的通道。

二、呼吸机制的运作1. Inspiration(吸气)吸气是呼吸过程中的第一步。

当人体需要氧气时,膈肌和肋间肌会收缩,胸廓扩大,使胸腔内的压力降低。

同时,肺泡内的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氧气通过气道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与红细胞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2. Expiration(呼气)呼气是呼吸过程中的第二步。

肌肉松弛,膈肌和肋间肌放松,胸廓恢复原状,导致胸腔内的压力升高。

同时,肺泡内的压力相对较低,二氧化碳在肺泡内生成,随后通过气道排出体外。

三、肺部的气体交换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同时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薄膜,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中,完成气体交换。

这种气体交换过程依据浓度差异进行,即氧气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二氧化碳则沿相反的方向扩散。

四、呼吸的调节呼吸过程受到呼吸中枢和化学、神经等机制的综合调控。

主要调节因素包括pH值、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当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或pH值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刺激肺部增加呼出二氧化碳,从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使酸碱平衡得以维持。

五、生理效应呼吸的生理过程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呼吸,人体可以摄取充足的氧气,为细胞提供所需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

呼出的二氧化碳则是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酸碱平衡。

此外,深度和频率的调节也能对心率、血压和情绪等产生影响。

六、呼吸与健康良好的呼吸习惯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等部分。

- 其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参与维持酸碱平衡。

2. 呼吸过程
- 呼吸过程主要分为呼吸道通气、肺泡通气和肺毛细血管气体
交换三个阶段。

- 呼吸道通气是指空气从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

- 肺泡通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肺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则相反。

- 肺毛细血管气体交换是指氧气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二
氧化碳则相反。

3. 呼吸控制
- 呼吸的调节主要由呼吸中枢和感受器控制。

-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脊髓,受到血液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
及酸碱平衡的反馈调节。

- 感受器包括呼吸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能感知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4. 呼吸肌肉
- 呼吸肌肉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肉,通过膨胀和收缩来控制呼吸。

- 肋间肌则帮助扩张和收缩胸腔,增加肺的容积。

5. 呼吸与运动
- 呼吸与运动息息相关。

- 运动时,呼吸加快、加深,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并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

6. 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 呼吸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生理变化,例如婴儿和年老者的呼吸频率较快,肺功能也有所不同。

以上是呼吸系统生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理学关于【呼吸】名词解释集锦(一)

生理学关于【呼吸】名词解释集锦(一)

生理学关于【呼吸】名词解释集锦(一)引言概述:呼吸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理学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介绍与呼吸相关的一些重要术语和定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的生理学基础。

正文内容:一、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了呼吸系统。

其功能是将空气引入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2. 肺活量:指个体在一次最大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的肺活量约为4-6升。

3. 肺泡:是肺组织的最小结构单位,呈球状,并与微小血管毛细血管相临。

肺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供氧气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二、呼吸控制1. 自主呼吸:指由脑干呼吸中枢控制的正常呼吸。

该呼吸模式主要受到呼吸中枢的调控,包括延髓和桥脑。

2.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约为12-20次/分钟。

3. 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肺泡内气体与外界交换的量,可分为静态肺通气量和动态肺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交换1. 氧合作用:指在肺泡内,氧气通过肺的薄膜分子层和微血管内膜渗出到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2. 氧输送:指氧分子通过血液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取决于动脉氧分压、血红蛋白浓度、心输出量等因素。

3. 氧解离:指在组织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被破坏,使氧分子能够进一步传递到细胞内。

四、呼吸肌肉1. 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薄而宽的肌肉,是呼吸过程中的主要肌肉之一。

膈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着肺的容积变化。

2. 外肋间肌:位于肋骨间的肌肉,参与胸腔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影响呼吸的深浅。

3. 锁骨上肌和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和肩部的肌肉,与呼吸过程中的颈部姿势和肩部活动密切相关。

五、呼吸调节1. 呼吸酸中毒和呼吸碱中毒:指血液中pH值因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偏酸或偏碱的情况。

呼吸调节主要通过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来维持酸碱平衡。

2. 呼吸神经元:是位于呼吸中枢中的神经元,负责控制和调节呼吸。

人体呼吸生理

人体呼吸生理

人体呼吸生理人体呼吸生理是指人体在呼吸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它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文将从呼吸的定义、呼吸的过程、呼吸的调节以及呼吸与健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呼吸的定义呼吸是指人体通过肺部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

外呼吸是指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二氧化碳从人体排出到外界。

内呼吸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最后通过外呼吸排出体外。

二、呼吸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呼吸道、肺部和血液三个部分。

1. 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等组成。

当空气进入鼻腔或口腔时,会被加热和湿润,然后通过喉部进入气管,再经过支气管到达肺部。

2. 肺部肺部是呼吸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

当空气进入肺部时,会经过支气管到达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向血液中释放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血液血液是呼吸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氧气从肺泡中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运输到肺泡中排出体外。

三、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化学感受器等组成。

当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向肺部发出指令,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

当人体需要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时,化学感受器会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使其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呼吸与健康正常的呼吸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呼吸不畅或不规律,会导致身体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从而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此外,长期抽烟、污染严重的环境和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等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总之,人体呼吸生理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了解呼吸的定义、过程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生理学第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章呼吸系统

O2=1.5% CO2=5%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①量大 ②主要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精选ppt
一、 O2的运输 (一) H b 与O2 的可逆性结合
1.结合形式:
PO2↑ (氧合)
PO2↓ (氧离)
2.结合特征 1)快速、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的影响
2)是氧合 oxygenation 反应,
血红蛋白两对α、β肽链与O2结合能力可互 相促成结合或解离(释放)。 肺部,PO2升高促结合;组织,PO2下降促释 放。
精选ppt
(二)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
表示血液PO2 与Hb氧饱和 度关系的曲线。 呈“S形。
精选ppt
1.上段60-100mmHg : 坡度较平。 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90%~98%
精选ppt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扩散速率
P 温度 溶解度 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 √分子量
△P•T•A•S D∝
d•√MW 精选ppt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海平面各呼吸气体的分压(Kpa)
大气 吸入气 呼出气
O2 CO2 H2
FEV1/FVC% 80 % 3) 意义: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
FEV1/FVC%是评定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用指 标,也常用于鉴别阻塞性肺病和限制性肺病。
精选ppt
(二)肺通气量 lung ventilation volume 1.每分通气量 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呼吸频率 Tidal Volume×respiratory frequenc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考纲要求1.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在肺的交换。

通气血流的比值及其意义。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及氧解离曲线,二氧化碳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对中枢的调节。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考纲精要一、呼吸过程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大气与肺进行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管腔不进行气体交换,仅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

对肺泡的气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无效腔。

而呼吸性细支气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气体交换的结构。

呼吸带内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无效腔。

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无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大的肺泡无效腔,它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构成生理无效腔,所以,生理无效腔随肺泡无效腔增大而增大。

(2)内呼吸指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而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一部分。

二、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指混合气体压力差,而不是某种气体的分压差)。

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吸气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引起吸气过程。

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正常生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2.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

(1)弹性阻力指胸郭和肺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自肺),其大小常用顺应性表示,顺应性=1/弹性阻力。

肺的顺应性可用单位压力的变化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示,它与弹性阻力、表面张力成反变关系,顺应性越小表示肺越不易扩张。

在肺充血、肺纤维化时顺应性降低。

肺泡的回缩力来自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和肺泡的液一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2)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其中气道阻力主要受气道管经大小的影响。

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因素有:跨壁压增大、肺实质的牵引、交感神经兴奋、PGE2、儿茶酚胺类等。

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组织胺、PGF2→5-HT、过敏原等。

平静呼吸时气道阻力主要发生在直径2mm细支气管以上的部位。

三、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1.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2.胸内压大小: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这时胸内压=-肺回缩力,故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3.胸内负压形成原因:由于婴儿出生后胸廓比肺的生长快,而胸腔的壁层和脏层又粘在一起,故肺处于被动扩张状态,产生一定的回缩力。

吸气末回缩力大,胸内负压绝对值大,呼气时,胸内负压绝对值变小。

4.胸内负压的意义:(1)保持肺的扩张状态。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

四、肺换气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结构基础:呼吸膜(肺泡膜),包括六层结构:(1)单分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层和肺泡液体层;(2)肺泡上皮层;(3)上皮基底膜层;(4)组织间隙层;(5)毛细血管基底膜层;(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记忆方法:呼吸膜是气体由肺泡到血液或由血液到肺泡所经过的结构,所以呼吸膜必须包括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两层,而上皮和内层组织都带有自己的基底膜,两层基底膜之间应有空隙,这样呼吸膜就包括五层结构,加上肺泡表面的液体层,共有六层。

其中肺泡表面的液体层与肺泡气体形成液一气交界构成表面张力,是弹性阻力的主要成份,而液体层表面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表面张力。

2.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分压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的压力。

3.肺换气的原理: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完全相同。

在肺部,氧气从分压高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到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分压高的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到分压低的肺泡中。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

在肺组织纤维化时,呼吸膜面积减小,厚度增加,将出现肺换气效率降低。

凡影响到呼吸膜的病变均将影响肺换气,而呼吸道的病变首先影响的是肺通气,仅当肺通气改变造成肺泡气体分压变化时才影响到肺换气。

(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也影响肺换气。

O2的分子量小于CO2,肺泡与血液间O2分压差大于CO2分压差,仅从这两方面看,O2的扩散速度比CO2快,但由于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远大于O2(24倍),故综合结果是CO2比O2扩散速度快,所以当肺换气功能不良时,缺O2比CO2潴留明显。

(3)通气/血流比值是影响肺换气的另一重要因素。

通气/血流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左右。

V/Q>0.84表示肺通气过度或肺血流量减少,这意味着部分肺泡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V/Q<0.84表示肺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或两者同时存在,这意味着有部分静脉血流过无气体的肺泡后再回流入静脉(动脉血),也就是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通气/血流比值的记忆方法:将通气/血流比值看作一个“标准”的分数,写在前面的是分子,写在后面的是分母,故通气/血流比值(V/Q)表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搁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增加肺的顺应性;(3)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4)防止肺不张;(5)防止肺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将出现: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大肺泡破裂小肺泡萎缩,初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

六、肺容量与肺通气量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肺通气和肺泡通气有不同的影响。

如潮气量减少1/2,呼吸频率增加1倍,此时肺通气不变,而解剖无效腔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气量时大,所以肺泡通气量减少。

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旱等,从气体交换的意义来说,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

因为肺通气的生理意义在于摄入氧气和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进入肺内的气体中只有肺泡气能与机体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肺通气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的大小以及肺泡通气量是否与肺血流相适应,其它评价肺通气的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肺通气的效果。

七、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式1.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

呼吸运动的基本调节中枢在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枢。

2.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呼吸节律的发生依赖脑干两侧多个不同部位的多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这些部位包括延髓呼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等。

(1)延髓呼吸中枢包括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

背侧呼吸组实际上是孤束核的腹外侧核,大多数为吸气相关神经元,轴突交叉至对侧终止至脊髓颈、胸段的膈神经和肋间神经的运动神经元。

腹侧呼吸组包括疑核、后疑核、包氏复合体等神经核团,其中既含有吸气相关神经元又含有呼气相关神经元。

(2)呼吸调整中枢包括脑桥前端的2对神经核团,即臂旁内侧核和相邻的Kolliker-Fuse 复合体。

其作用可能是传递冲动给吸气切断机制,使吸气及时终止,向呼气转化。

此作用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吸气向呼气转化相似,如果同时切除呼吸调整中枢、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动物将出现长吸气呼吸。

3.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吸气切断机制:引起吸气向呼气转化的信息来自三个方面:①吸气神经元;②呼吸调整中枢的纤维投射;③肺牵张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吸气切断机制。

八、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感受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内,是牵张感受器,传入纤维是通过迷走神经粗纤维进入延髓。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肺缩小反射。

平静呼吸时,这两种反射都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仅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

2.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J感受器是位于肺胞壁毛细血管的组织间隙内,它接受组织间隙膨胀作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变浅变快。

九、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1.调节呼吸的化学因素: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H+。

2.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异同点:位置感受细胞感受刺激中枢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神经细胞[H+]↑(pH↓)p(CO2)↑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Ⅰ型细胞pH↓、p(CO2)↑、p(O2)↓3.CO2对呼吸的调节: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主要途径。

CO2 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因为:血中CO2变化既可直接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又可以增高脊液中H+浓度作用于中枢感受器;而血中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比较缓慢;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同时低O2对中枢则是抑制作用。

4.[H+]对呼吸的调节:血液中[H+]升高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

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比较缓慢,而中枢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脑脊液中的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