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2

合集下载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第几回]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第几回]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第几回]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故事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空城计的故事内容,欢迎阅读!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拓展:草船借箭的故事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

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

不多久,魏军就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夏素华[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板书] 为何摆?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一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

[板书] 兵力少无大将力量悬殊时间紧魏兵杀来难以撤退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

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

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

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

(提醒学生注意唱词)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自学提示二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空城计》教案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空城计》教案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空城计》教案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经典古代兵法著作,《孙子兵法》及其衍生的“36计”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空城计》作为这36计中的一计,其独特的策略思想以及精妙的谋略手段,不仅深受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推崇,同时也为后世人们传颂。

本篇文章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一、学习《空城计》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军事思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空城计》所展现出来的“取之于无形,用之于无声”的巧妙策略,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遵循的"心理战争"法则,故学习《空城计》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1.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时,必须要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以及故事背景。

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孙子欲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多次提出“交锋之后再行决”,并用“兵贵神速”这样的战略来进行军事化处理,但始终无法获得吴王的信任。

于是孙子使出了“空城计”,采用谋略上的假动作,以示弱并制造出“虚实不分”的局面,从而迷惑了来犯的敌人,并在擂鼓呐喊的情形下,诱使敌人在军中中断行动。

如此一来,吴城得到有效保护,孙子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2.思考《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思想经过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我们需要将思考放在其所体现的思想方面。

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透过《空城计》的谋略手段以及谋略意图,发掘其中所体现的智慧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

3.学习与《空城计》相关的文化与故事为了充分理解《空城计》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空城计》的同时,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与故事,例如从汉代《史记》的记载以及其后的官方编修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传承中,皆十分重视谋略的训练,而在《空城计》的谋略手段之中,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之"中庸之道"。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汇总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汇总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汇总《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

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3、结果如何呢?司马懿中计了,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体会司马懿的小心多疑,过于谨慎)4、看着这退去的十万兵卒,你想说些什么?5、诸葛亮为什么能以5000败军对抗司马懿的15万劲旅,读读诸葛亮自己的想法。

中国象棋36计之空城计

中国象棋36计之空城计

中国象棋36计之空城计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象棋的36计也是充满挑战;下面是有中国象棋36计之空城计讲解,欢迎参阅。

中国象棋36计之空城计讲解本计云:“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大意是,本是空虚的,再显示其虚,就会使人狐疑不信,当强弱对比上悬殊时,只有这种奇中再奇之术,才能保全自我。

(棋解)象棋战斗中使用“空城计”首先要以小利诱之,一般情况下让对方摆空头炮为诱饵,然后以伏兵击之,使对方失子、失势。

(棋例) 1960年全国个人赛,浙江刘忆慈对上海胡荣华,双方以仙人指路对过宫炮布局,弈至第9回合时形势如图。

黑方中马被红炮牵制,却不补仕象,施以“空城计”,与红方激战。

着法如下:9.…………卒3进1挥卒过河,施以“空城计”。

10.炮五进四车2进4进车河沿准备平中捉炮,是黑方敢于弃空头的强硬手段。

11.炮五退二…………如改走炮二退五洲车9平8,炮二平八(炮二平五,则车8进9,马三退二,炮2进1,黑方先手),炮2平1,车九平八,车8平9,马三退二,马1进3,兵九进一,马3进4,炮五平二,象3进5,以下黑有炮4平2追回失子,并有过河卒,黑优。

11.…………炮2平5 12.兵五进一炮4平5 13.相七进五车9进114.仕六进五车9平415.炮二进三车2退3以退为进,好棋!准备车4平8兑车捉炮争先。

16.炮二退三车4进5 17.兵五进一…………如改走炮二平五,则炮5进3再弃空头,车二进七,车2进2,红方左翼晚车、右翼呆马,黑优。

17.…………车2进2 18.炮二进三车2平6 19.兵五子四车6平4黑方不吃兵算度深远,如贪吃小兵,红方则车二进六抢占卒林,红方易走。

20.炮二平一炮5进3 21.车二进七士4进5 22.车二平六将5平423.车七进二将4进124.炮一退一士5进6 25.马三进五前车平5 26.车七退五车5平1献车杀兵,抢先佳着。

27.车九平七炮5进1 28.前车平八车1平3 29.车八进四将4退130.车七平八象7进531.炮一平六马1退3 32.炮六平二车3平4 33.炮二平六后车平2兑车简化局势,以多胜少。

八年级语文大雁归来2

八年级语文大雁归来2

“什么?”后来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俄——,【不论】bùlùn①连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可入药。 运动员对本队球员射门不到
位或被对方挡出的球再次射门。zi名①工厂:我们~里新建一个车间。 。 【场租】chǎnɡzū名(售货、展览、演出等)租用场地的费用。②专指成串的
小爆竹。【衬】(襯)chèn①动在里面或下面托上一层:~上一层纸。 弄清事实:作者的生卒年月已无从~。【飙车】biāochē〈方〉动开快车:酒后~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 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 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联系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坚定信念”是指经 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迁徙之前, 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先知 当然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 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而“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 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 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立的年数。看出来:我~他的举动有点儿异样|心事被人~。形容缺乏实际知识。【布艺】bùyì名一种手工艺, 【茶食】chá?撤出资金。多用来形容局势
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离题太远。【并茂】bìnɡmào形比喻密切相关的两种事物都很优美:图文~|声情~。【病愈】bìnɡyù动病好了:~出院。最常见
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 乱哄哄地争吵:一片~声。【玻璃丝】bō? 【屏退】bǐnɡtuì动①使离开:~左右|~闲人。 【鄙陋】bǐlòu形见识浅薄:~无
biāozhǔnyīn名标准语的语音,②(Chán-yú)姓。 ②动补充说明:此事还有一点尚未谈及,【标准粉】biāozhǔnfěn名按照国家关于小麦粉质量标
准(包括蛋白质、面筋、吸水率、添加剂等指标)生产的面粉。②(精神)旺盛; 只有这样,②同“飙”。【沉】(沈)chén①动(在水里)往下落(跟

22 空城计2

22 空城计2

懿曰:亮生平谨慎,不曾弄 险。今大开城门,必有伏兵。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 岂知?宜速退。”应用 语言 描写,刻画司马懿 的 老谋深算 多疑自负 形象。
诸葛亮
临危不惧 处乱不惊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司马懿
疑心病重 骄傲自负 狡诈多端
老奸巨滑
作业布置
1、在得知真相以 后,请你以司马懿 的身份给诸葛亮写 一封信。 2、编排课本剧
高潮 (司马中计) 第三部分(3、4自然段)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 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 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 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 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两段写诸葛 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 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 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 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 智慧。
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 :笑容可掬— —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 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 分析。
诸葛亮的三次“笑”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拍手大笑表示的心理分别是:故做轻松、故做 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课文中写到了诸葛亮的语言、动作,请找到相关 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 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 外貌、动作 坐,焚香操琴。应用 描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写 刻画孔 明 。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 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 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 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 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 语言 在彼等候。”应用 描写 ,刻画孔明 神机妙算 的 形象 。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 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 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 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 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 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语言、动作描 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处 变不惊、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蜀国,蜀国主公刘备只能率领
残军退守成都。

曹操见蜀国军力薄弱,便决定亲自率军攻打成都,
以图一举消灭蜀国。

刘备得知曹操的进攻计划后,心知自己难以抵挡曹操的强大军力,于是决定采取一计,以求保全蜀国。

他派遣亲信向曹操传达消息,称自己已经准备好投降,请曹操速速进攻成都。

曹操得知刘备愿意投降,心中大喜,立即率领大军向成都进发。

当曹操的军队抵达成都城下时,却发现城池紧闭,城头上空无一人,更让曹操感到不解的是,城内灯火通明,却没有一点防备之势。

曹操心生疑虑,他派遣探子前去侦查,却发现城内空无一人,
只有几个老者在城内散步。

曹操越发感到不妙,他开始怀疑刘备是
否有什么阴谋。

就在曹操犹豫不决之际,一位老者走出城门,向曹操解释道:“我等老者皆是城内居民,听说曹公大军压境,我们便纷纷逃离城池,留下空城以待曹公进攻。

如今城内空无一人,只有灯火通明,是为
了让曹公误以为城内有人居住,从而放松警惕。


曹操听后恍然大悟,他原来中了刘备的空城计。

刘备虽然无法
与曹操正面抗衡,却能以智谋保全蜀国,令曹操无功而返。

曹操深
感刘备的狡诈与智慧,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曹操对刘备更加警惕,而刘备也因此保住了蜀国的一线生机。

空城计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一段传世佳话,流传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的三次笑
笑容可掬 → 抚掌而笑 → 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疑心病重
骄傲自负
狡诈多端
不知变通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语言
动作 正面描写 神态
心理
侧面描写
— 对比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例吗?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用智激周俞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 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人物的肖像 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 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可以勾 勒人物的轮廓,还可以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 变化。
在故事的结局中,有三点要注意:一是空城计是 “不得已而用之”,二是他的成功缘于对敌方统 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三是诸葛亮的勇敢和 智慧。他懂得战争的辩证法,他一反常态,出奇 制胜,临危不惧,慎谋能断,终于化险为夷。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关于人物形象刻画,我 们了解了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思想 性格的手法,同时也了解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 人物、发展情节、烘托气氛的特点。为我们阅 读和欣赏、评析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安


子 午险 谷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 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 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 分作四个层次。
你能在这些课文内容前 标示出小说的情节要素吗?
开端
兵临西城(1自然段) 临危施计(2自然段)
写所见,初闻“笑而不信”,既而疑惑不解,而后即 令退军。 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
他狡诈、自负。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 司马懿并非平庸,他对诸葛亮十分了解,他不相信诸 葛亮会如此“弄险”,对于诸葛亮的长于谋略,他也 早有领教,此时他不进西城也并非没有道理,因此不 是他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明了!司马懿的老谋深 算,更衬托出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分析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 本文写诸葛亮以他 的才智,在大军压 境,寡不敌众的危 急关头,机智地设 下空城退敌的妙计, 最终使敌兵退却, 城门不失,刻画了 一个随机应变、从 容对敌的机智形象。
分析课文人物性格刻画的特点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孔明七擒孟获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乘雪破羌兵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定计捉张任 诸葛亮智取汉中
空城计
孔明大破魏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孔明巧布八阵图
你知道多少?
三 分 割 据 纡 筹 策
万 古 云 霄 一 羽 毛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第一部分中有没有直接写诸葛亮的这种性格特征?
是间接写。第一段主要交待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写大兵压境的危急,通过与魏蜀双方兵力的悬殊, 要打,打不过;要守,守不住;想跑“必不能远 遁”,看来除了投降和与城共亡无路可走,在这 近乎绝境之中,越发显出诸葛亮的成竹在胸、从 容不迫,力挽狂澜的气度。
在第二部分中,都写了诸葛亮的哪些内容? 运用了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
刘备
曹操
孙权
曹魏,東吳,蜀漢
文学 知识
罗贯中
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 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 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 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 “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 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 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 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 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 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改写 改写要求:
1、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线索,保持完整的情节; 2、尽量体现原文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 3、不超过400字。
本课学习中
老师的话:
还有什问题 要提问哦!
发布一系列命令、严肃纪律、施计诱 骗司马懿上当。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 作描写。
写语言“将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写他从 容镇定,沉着应战,在“空”字上做足文章;写行 动:“披鹤氅……焚香操琴”。写他面对强敌,机 智设计,谈笑退兵,表现出人物敢干迎险的胆量和 善于斗险的谋略!
课文第三部分,转为对司马懿的重点刻画,作 者都写了他的什么内容?
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 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 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 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 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 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 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 人物的性格。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高翔) 列柳城 (王平) 街亭 (马谡) (魏延) 秦 嵋城 阳 平远 谷 斜近 谷 汉中
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 “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 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 “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 掬,焚香操琴。”而把更 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 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 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发展
高潮
司马中计(3、4自然段)
结局
孔明释计(5、6自然段)
赶 快 看 看 你 课 文 后 的 表 格 填 写 对 了 吗 ?
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 “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 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 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 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 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诸葛亮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 演义》中,他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真正做 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身上有许 多政治家的美德,而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足智 多谋。在小说中,诸葛亮战争生涯后期的主要 对手是曹魏方面的司马懿。司马懿老奸巨滑, 连诸葛亮也看出他深有谋略,不过,比起诸葛 亮来,他还是略逊一筹。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 具体条件,事先作出周密的策略,而且在面对 突然发生的情况,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 这一点,在课文《空城计》中表现得更加鲜明 生动。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 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 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 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 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 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 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 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 互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