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历史逻辑

合集下载

的社会主义道路

的社会主义道路

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明确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指导和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的。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计划经济阶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紧密联系中国国情的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以中国现实情况为依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平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解决了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人民的衣食住行”到“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的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与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应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正确的道路、正确的理论,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了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理念,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中国道路是指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和发展轨迹。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和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基础。

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道路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和发展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也是一条规律性道路,想要坚实地践行这条道路,就必须了解它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脉络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开辟标志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从建立新中国开始的:另一种认为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或者说,是从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始的。

1然而按照政治的观点,我们对于判断中国什么时候走上特色社会道路,不能作简单地认识,而应当综合各方面地认识,作深入地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某些自己的特点,但从质的方面看,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是属于同一种类型,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因此,只能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或开辟; 只能说毛泽东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和不断拓展做了直接的历史铺垫,但不能把它说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应当是1978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的逻辑结构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的逻辑结构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内涵旗帜、 道路 、 理论体 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中, 其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是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为根 本依据 , 以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 党不断探 索和 回答的四大基本 问 题 的实践创造为基础 , 通过逻辑的形式, 再现 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整体及其 固有的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文 化建设 、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一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 规律 , 而形成 了 此相互联 系、 从 彼 逻辑层 次有序的理
20 0 9年第 6期 ( 总第 19期 ) 2
பைடு நூலகம்
湖 湘 论 坛
HUⅪ ANG F 0RUM
No6, 0 9 . 20
Ge eaNo1 9 n rl .2

科学社会 主义理 论与 实践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及其基本特征的逻辑结构冰
袁银 传 , 李孟一
( 汉大 学 , 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2
和实践 创新 取得 的最 重要 的成 果 和最 宝贵 的财 富就 是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是 内涵 旗 帜、 道路 、 论 体 系 的有 机 统 一整 体 , 明确 地 回答 理 它 论 和 现实 问题 。

理 论 指导 和精 神 家 园。党 的十七 大 对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旗 帜、 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 , 指
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 当代中国发展进 是 了举什么旗 、 走什么路 、 以什么理论作指导等重大理 步的旗帜 ,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道路 , 是 在 中 国共 产党 领 导 下 , 就 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历史逻辑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 陈前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出版物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经历了一个历史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建国头30年党的探索初步创构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后这些基本特征得以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深化。

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表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基本历史主题的内在一致和使命传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优越性,确证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互动的历史辩证法及其创新效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立。

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都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历史和文化相密切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总结历史实践,去粗取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总结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思路,不断去粗取精,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逐步开辟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不断体现特色,以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巨大的人口规模、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等等。

这些特殊之处不断得以体现和发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了独特的特质和色彩。

三、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与模式,创造出了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制度与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改革开放、“四个全面”战略等等均在实践中体现出其成功之处。

四、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正如胡锦涛所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关键。

改革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结合。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是为了使中国人民具有更高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

总结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中,体现了总结历史实践,去粗取精;不断体现特色,以求发展;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与模式;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等重要特点。

这些特点的体现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描绘了一幅辉煌而美好的画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与时代课题恩格斯在对事物“过程”意义的阐释时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

对事物“过程”的历史探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内涵的必然的思想路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发展,深刻地蕴涵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之中,生动地体现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最初30年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赓续。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创新性探索,还是1956年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艰辛探索,都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和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也就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的过程。

新时期开启之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根据时代变化的新特点,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

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和逻辑■顾海良【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


中华 民族 有 着 悠久 灿 烂 的 文 明 , 长 期居 于世 界 文 明发 展 的 先 进 行 关 系上 坚持 独立 自主 、 和平 发 展 。中国 的改革 保 留了社 会主义 的 内 列 。从 文 明形 态来 看 , 中华文 明 五千年 不衰 , 文 明载 体屹 立不 倒 , 成 核 与价 值 目标 , 又吸 收 了资 本 主义 的 某些 因素 , 使 传 统社 会主 义 走 为 世界 文 明史 上独 有风 景 。从 经 济体 量来 看 , 古 代 中国 经济 一直 高 出困境 , 展现 了 社会 主义成 功 应对 全球化 、 走 向现 代化 的蓬勃 生机 。 居 世 界 第一 , 直到 1 8 世 纪 末 中国 经济 规 模还 相 当 于上 个 世 纪末 期 当 然 中国模 式远 非完 美 , 如 这种 高 消耗粗 放型 发展 方式 难 以复制 推 美 国经 济总 量 在世 界中 的 占比 。但近 代 以来 , 中 国却败 在 了西方 的 厂 : 举 国体 制 下 虽然 可 以办 大 事 , 抗灾害, 但 也 容 易带 来腐 败 滥权 、 船坚 炮利 之下 , 割地 赔 款 , 一 路 衰败 , 逐渐 被浩 浩荡 荡 的世界 潮流 所 忽 略民 生等弊 端 , 已成 为下 一步 改革转 型 、 攻坚 克难 的目标 指向 。 抛 下 。中华 儿女 也 从此 开 始 了改 变 命运 、 民族 复兴 的 辛苦 求 索 、 艰 全球 化时 代 , 文明 大潮 的 中 击, 对 有些 国家 是 灾难 , 对 有些 国 家 难 追寻 , 被 迫 追赶现 代 化 , 实 现 文明 转型 , 也就 成 了近 2 0 0 年 来中 国 则 是福 音 , 考验 的是一 个 民族和 国 家趋利 避 害的能 力 。中华 民族 是 历 史演 化的 主题 , 成为 近代 以来中华 民族 的中 国梦 。 在 灭 顶 之 灾下 才 绝 地 反 击 , 历经探索、 反 复 曲折 , 走上 了一 条 被 迫 的、 赶 超式 的、 强势 政 党政 府主 导的 转型之 路 。中 国取得 成功 , 与古 老 中华 文 化 的包容 力 、 改 造 力相 关 , 也与 中 国共 产 党 的先进 性 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 社 会 主义 道 路 呈 现 出蓬 勃 生 机 和 鲜 明
( 一) 人 民 民主 专政 国 家政 权 和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制 度 的建 立 , 确 确 把 握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基 本特征 , 就 不 能局 限 于对 其 进 行 静态 的概 念 分 析
・ 2 2 ・
穷二 白” [ 2 为 了改 变 极 端 落 后 的 经 济 状 况 , 党 领 导 人 民在建 国头 三 十年 开 展 了 全 面 的 经济 建 设 , 尤其 是 进行 了大 规 模 的 工业 化 建设 , 极 大 地 改 变 了中 国的经 济形 态 。从 “ 一五” 计划开始 , 我 国 就
探 索初 步创 构 了 中 国 社会 主 义 基 本 特 征 。改 革 开 放 后 这 些 基 本 特 征 得 以进 一 步巩 固 、 拓 展 和 深 化 这 一 历
史 进程 充分 表 明 了 坚 持 党 的 领 导 的 极 端 重 要 性 , 反 映了新 中国 6 O多 年来 基 本 历 史 主 题 的 内在 一 致 和 使 命 传 承, 彰 显 了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本 质 和优 越 性 , 确 证 了科 学 理 论 与 社 会 实 践 有 机 互 动 的 历 史 辩 证 法
N o. 4 2 01 5
Sum No .2 76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道 路 基 本 特 征 的历 史 逻 辑
陈 前
( 东北 师 范大学 政 法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7 )
[ 摘 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路 的 基 本 特 征 经 历 了 一 个 历 史 生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建 国 头 3 O年 党 的
会 主义道 路 前进 , 社会 主 义从 此 成 为 引领 中 国发
展 进步 的伟 大旗 帜 。 ( 二) 建 国头 3 O年 建 立 起 了独 立 的 工 业 体
就是 以毛泽东 为 核心 的党 的第 一代 中央领 导集 体 对社会 主义制 度 的 自觉建 构 和对社 会 主义 建设 道 路的不懈求 索 。尽管有 过 曲折甚至严 重失误 , 但这
坚实 的政治 基础 、 制度 基 础和 物质 基础 , 初 步确 立
起 了中国社会 主义道路 的基本特征 。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3 —1 0 [ 基 金 项 目]国 家 社 会 科学 基金 项 目( 1 4 B KS 0 2 5) ;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1 0 B D J 0 1 4 ) 。 [ 作 者 简 介 ]陈 前 ( 1 9 7 1 一) , 男, 贵州 湄潭 人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 法学博士 。
及其创新效应 。
[ 关 键 词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道路 ; 基本特征 ; 历史逻辑 ; 中 国共 产 党
[ 中圈分类号]A8 1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 编号]1 0 0 1 —6 2 0 1 ( 2 0 1 5 ) O 4 —0 0 2 2 —0 4
作为 一种 具有 世 界 性 影 响 的社 会 发 展 模 式 ,
民完 成 了 “ 三大 改造” , 确 立 了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制
度, “ 创 造 性 地 实 现 由 新 民 主 主 义 到 社 会 主 义 的
道路 的跨 世 纪 探 索 历 程 来 动 态 地 加 以考 察 。这 不但 能深 刻 揭 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道 路 基 本 特

系和 国 民经 济体 系 , 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事 业 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技 术基 础 , 初 步 显 现 了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在 发 展 社 会 生产 力方 面 的 巨大潜 力和
优 势 新 中 国成 立 之 初 , “ 我 们 的 基 本 情 况 就 是 一
时期党 的探 索 为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奠定 了
征 的历史 演进 逻辑 , 也 有 利 于 从 一个 大 的历 史 视
野来 深化 对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本 质 和 优 势
的理解 。


建国头 3 0年 党 的 探 索 初 创 了
转变, 使 占世 界人 口 四分 之 一 的东 方 大 国进 入 社 会 主义社 会 , 实现 了 中国 历史 上 最 广 泛 最 深 刻 的
社会 变 革 。 , , E 1 3 中 国 城 乡 社 会 不 可 逆 转 地 沿 着 社
中 国社 会 主 义道 路 的基 本 特 征
我 国 的社 会 主义 道 路 及 其 基 本 特 征 不 是 自
然生成 和 固定不 变 的 , 而 是 经 历 了一 个 历 史 生 成
和发 展过 程 。这一 过 程 的历 史 起 点 和 逻辑 起 点 ,
2 0 1 5 年 第 4期 总第 2 7 6期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e a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h i l 0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和一般 性 的归 纳 阐释 , 而 应 从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正确 的前 进 方 向 , 为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事 业 提
供 了根 本 政 治 前 提 和 制 度 基 础
新 民主 主 义 革 命 的 伟 大 胜 利 和 新 中 国 的 成 立, 彻底 终结 了近代 以来 我 国 的百 年 屈 辱 史 和 分 裂史 , 实 现 了 国 家 的完 全 独 立 、 高 度 统 一 和 国 家 政权 形 态 的 历 史 性 跨 越 。党 在 建 国后 又 领 导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