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教材

艺术鉴赏教材一、什么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看、欣赏和分析,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辨别和欣赏的能力。
它要求观者能够准确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特点,从而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目的。
二、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艺术鉴赏对于扩展个人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艺术鉴赏,人们可以培养自身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增进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三、艺术鉴赏的主要内容1.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语言:艺术作品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呈现,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进入艺术家的思维世界。
2.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艺术家的创作初衷,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
3. 艺术作品的技巧和风格:艺术作品的技巧和风格是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对作品技巧和风格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和风格特点。
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 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发展趋势等,为艺术鉴赏提供理论基础。
2. 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在观赏作品时,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表达手法等,从不同角度认识作品。
3. 与他人交流与讨论:通过和他人交流与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4. 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欣赏: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培养多元审美观。
五、艺术鉴赏的注意事项1. 肤浅的主观喜好:避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欢与不喜欢,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2. 目标过高或过低:不宜将自己的审美水平与高水平专业人士相比较,也不宜降低对作品的要求,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3. 独立思考与判断: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随波逐流,做到独立思考艺术作品。
艺术鉴赏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通过掌握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与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
艺术鉴赏名词解释

艺术鉴赏名词解释1、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指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欣赏、探究、鉴别艺术作品,从中汲取文化思考、审美体验,来增强自身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一种文化活动。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以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观点、情趣、性情和思维为基础,运用各种表达手段,表现创作主题,完成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3、审美:审美是指人们根据个人的美学底子、思想观念而形成的对审美学习、审美行为等的参照标准和判断规范,以及在艺术实践中的准则和解释。
4、常识性:常识性是指针对某一领域内容有关于运行规律、惯例、经验等常见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这些知识为艺术判断和评判做准备。
5、斯特里克斯学派:斯特里克斯学派是以美国理论家克里斯朵夫·斯特里克斯为代表的艺术批评学派,以“新审美”为核心主题,以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构成文化理论体系,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本真性。
6、芭蕾:芭蕾是一种古典舞蹈,由于其技巧复杂,诞生至今百余年,依然经久不衰,芭蕾舞者在气质、动作、浪漫、技巧和表现力上均有所表现。
是形式上表现才气与精细高雅的一种舞蹈形式。
7、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剧作家创作的悲剧性戏剧,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悲剧作品,它以正义感、人性关怀等内容为主,但最终皆以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告终,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最传世作品之一。
8、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一种娱乐方式,一般包括作曲家与音乐家,音乐家通过演奏乐器来表达曲调,与歌手搭配声乐,往往在大众会场举行表演,尽情展示音乐的美。
9、绘画:绘画是一种使用不同媒介,如彩铅、水彩、油画、漆画等,将视觉构思用以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通过形象或抽象的画面,表达自己的理念及形象抒写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发展视觉审美功能,使观者在比较中获得极大的欣快感受。
10、雕塑:雕塑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以固体平面材料为原料,通过凿、雕、削、塑等工艺,把设计出来的当代艺术形象,使对象以具体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以塑石为主要材料、刻划形体或雕琢形体的艺术。
13艺术鉴赏

成部分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家从最初
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始终要同未来
作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打交道,因此,
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 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 读者反应批评:以费希为代表的一批美国 学者,形成了“读者反应批评”这个新的 学派,他们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 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 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 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 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 验”的分析。
第十三章 艺术鉴赏
•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 三、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 四、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 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 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 造活动。
• 此外,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和伊塞尔都强调, 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 读者的作用却遭到了忽视与遗忘,因此他们提出 应当重写文学史。在他们看来,文学史应当是作 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读者接受 作品与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历史,是文学被 读者接受的历史。姚斯指出,应当从作家、作品 和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研究 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 将文学史变成文学效果的历史。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必须 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发 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 生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 造,才能使艺术作品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 力。
名词解释艺术鉴赏

名词解释艺术鉴赏
你知道啥是“艺术鉴赏”不?听我给你讲讲哈。
有一回啊,我去看一个画展。
一走进那个展厅,哇,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
我一开始也不太懂这些画到底好在哪儿,就瞎看。
艺术鉴赏呢,就是去欣赏艺术作品,然后能看出这些作品的好来。
比如说一幅画,你能看出它的颜色搭配得好不好啊,画的东西像不像啊,还有画家想表达啥意思啊。
我记得我在那个画展上,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一片美丽的花海。
一开始我就觉得挺好看的,颜色很鲜艳。
但是后来我听旁边一个懂行的人说,这幅画的笔触很细腻,画家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这才明白,原来艺术鉴赏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去看画。
在生活中啊,我们也能进行艺术鉴赏。
比如说听一首歌,你能听出歌手的感情投入啊,旋律好不好听啊;看一部电影,能看出演员的演技好不好啊,剧情有没有意思啊。
所以啊,艺术鉴赏就是去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和价值。
艺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艺术鉴赏的基本知识艺术鉴赏是指通过感知、感受、理解、评价与享受艺术作品的一种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艺术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下面将从艺术的定义、分类、审美标准和解读四个方面,探讨艺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一、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将创造性表现出来的活动,包括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与人的精神体验。
艺术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技艺,更要有丰富的创造力、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
二、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和表演艺术四类。
1.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
绘画是将画布或其他介质作为载体,用笔触描绘形象或抒发感情的艺术形式;雕塑是彫刻、铸造或用其他手艺创造的立体艺术形式;摄影则是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和技术,表达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建筑是指为人类生活和工作提供容纳和居住条件的空间的艺术形式。
2. 音乐艺术: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
音乐是用声音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3. 文学艺术: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
文学是一种通过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4. 表演艺术:包括舞蹈、戏曲、话剧等。
表演艺术是用肢体、声音和其他表现手段,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
三、艺术的审美标准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好坏、美丑、高下等方面的判断标准。
艺术的审美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的艺术形式、时代、文化、群体和个体的不同,具有相对性和时代性。
艺术的审美标准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种。
1. 客观标准:主要指艺术作品对社会、历史、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反映和表现程度。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晰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技艺水平等客观标准。
2. 主观标准:主要指个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评价程度。
因为艺术本身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 偏爱与差异。
艺术鉴赏的一般特点: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 识活动 2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的在创造
性是由作品的多义性引起的。鉴赏作品的差异性也是引起艺术 鉴赏在创造性的原因。 例子( 如<<红楼梦>> 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 家看到排满,道学家看到淫。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鉴赏艺术作品 时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看到的感觉都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还有鉴赏者此一时彼一时,对同样的一部艺术作品感受也会不 相同。 (如郭沫若讲到《离骚》的体会时说,他在童年时代接 触这部作品,“不曾感受到什么,”随着人生经历、生活经验 与阅历的增长,再读离骚的时候,就深深感觉它的伟大不朽, 并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天才的作者)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名艺术欣赏) 1.艺术鉴赏含义:艺术鉴赏是对作品进行感受,
理解和评判的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 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 因素都异常活跃。
2.属性:审美享受活动
3.艺术鉴赏的性质:人们对艺
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 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 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 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 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 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综上两者的观点充分表明艺术鉴赏是存在主 体差异。同样一幅画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 看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与想法。所以我们在艺 术鉴赏时应该保留观点与借鉴并同。
实用艺术的欣赏
造型艺术的欣赏
表情艺术的欣赏
综合艺术的鉴赏
哈姆雷特和阿甘正传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知识与中外重要的艺术成就一、艺术鉴赏的基本理论(一)概念艺术鉴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功能艺术鉴赏的功能有四,第一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第二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第三,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人们的智慧;第四,通过艺术鉴赏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
(三)艺术鉴赏的过程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美的普遍规律同欣赏者的主观性有机融合的过程。
(四)艺术鉴赏的心理艺术鉴赏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主要表现为: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正式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需要、兴趣等进行选择。
然而,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集体无意识)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审美鉴赏活动中的种种偏好与选择。
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书法艺术鉴赏(一)定义: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
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世界上各民族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但很多国家的文字都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二)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书法的文字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艺术鉴赏的定义

艺术鉴赏的定义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行为,包括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分析、欣赏、评价和讨论,其中将专业知识结合客观性和主观性,以此来达到了审美上的协调,以此来展示和传达艺术家的想法、感受或者是某种思想。
艺术鉴赏是从艺术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的内容、表现、技法、结构等因素进行审美判断,并以此来达到理解及再创造的目的。
艺术鉴赏常被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多元主义、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概念的结合体。
它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美,而不仅仅强调其实践的可见成果,也排除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实用价值的判断。
即使艺术家的意图和受众的理解不一致,也没有明确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以某种方式理解和表达,将艺术家的思想进行更深层的审视和体验。
同样,艺术鉴赏并不限于艺术作品,而是将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和文化审美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等元素融入于审美中,来展现出艺术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艺术鉴赏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艺术的审美形式,它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形式以及探索不同文化审美模式的想法,提升了当代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丰富了艺术审美的内容。
艺术鉴赏不仅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产生于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氛围中。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乐于参与文化、审美和娱乐等多种形式,进而体验、分享和欣赏艺术,从而增加审美体验和文化娱乐的深度。
综上所述,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行为,它意在通过观察、分析、欣赏及评价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分享和欣赏艺术,从而增加审美体验和文化娱乐的深度。
艺术鉴赏结合了多元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概念,拓展了审美的范畴,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模式融入于审美之中。
艺术鉴赏不仅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而且可以使人们更乐于参与多种文化、审美和娱乐形式,从而体验、分享和欣赏艺术,使审美体验和文化娱乐充满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一、本章内容概要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1.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
因为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 与水平接受( 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 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例如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
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正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艺术鉴赏,将鉴赏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
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的多了,读的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
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
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
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但重视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而且重视培养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3.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艺术创作异常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样,艺术鉴赏中同样蕴藏着极其奥妙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
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等问题。
其一,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
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
如文学包括着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作品,如文学作品又可以分为儿童文学、青年文学、通俗文学、乡村文学等,并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文艺书刊,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题材的作品。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正是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
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包括艺术门类的选择(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绘画),艺术体载的选择(有的选择诗歌,有的选择小说),艺术题材的选择(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军人喜欢军事题材),以及艺术层次和风格的选择(文化层次高的需要“阳春白雪”,文化层次低的需要通俗文艺)等。
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鉴赏要求也会是多样的、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阅历的变化,也会逐渐改变他自己艺术鉴赏的趣味和要求。
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
尤其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从艺术鉴赏的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其二,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与此同时,在人们的鉴赏心理中又存在着变异性的心理趋向。
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事实上,追求多样变化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趋向之一。
好奇心和求知欲催发着鉴赏者审美心理的变异,而各种文艺思潮的更迭变易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又总是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它们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
研究这种现象,不仅对于探索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必要,而且对艺术创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艺术家既要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真正满足鉴赏的需要,艺术鉴赏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着创作不断发展。
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
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
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
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心理学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使鉴赏主体得以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在艺术鉴赏中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
(2)感知。
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等。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在艺术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整体性的把握。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从感知艺术作品起。
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
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只有对艺术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