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素的研究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褐纹病的防治技术

病害防治Bin g h a ifa n g z h i大豆是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与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农业生产者种植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土地更肥沃,气候条件更适合大豆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对北方大豆栽培的深入调查表明,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灰斑病,不仅降低了大豆的产量,而且损害了大豆的生产质量。
只有在分析北方大豆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对我国北方大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启示。
1、大豆病发生有效的防治措施1.1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菌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播种带病的种子能引起幼苗发病,病叶上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越冬后病叶上的细菌也可侵染幼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发病后也可借风、雨传播,一般从底部叶向上部叶片扩展,结荚后病菌侵入种英,直接侵害种子。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荚等。
叶片病斑初期呈褪绿小斑点,半透明水渍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后呈多角形,直径3-4毫米,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晕环,在病斑背面常见有白色菌脓溢出,病斑常相互汇合形成大块斑,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枯死,提早落叶。
此病叶缘发病,可使叶缘内凹并稍皱缩。
叶柄及茎病斑为褐色,长条形,水渍状,有时几个病斑形成不规则形长条斑。
豆荚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变黑褐色,不规则形,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
种子病斑不规则形,褐色,上覆一层细菌菌脓。
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
夏、秋季气湿低、多雨、多雾天气发病重,暴风雨后由于伤口增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加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注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
1.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应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在无病田选留种子。
合理轮作:可与除大豆外的任何作物轮作2年以上,并注意不要与大豆地邻作,以减少菌源。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Z i x u n t a i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霜霉病、食心虫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蛆病、大豆根蛆病、黑绒金龟子及大豆蚜虫一、大豆的霜霉病1、病症:叶片展开后,叶脉两侧出现褪色斑块。
成株叶片表面呈不规则形或圆形,且在叶的边缘有若隐若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同时叶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菌丝层粘附病叶表面,内里含有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病菌依附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病菌源。
2、病期:一般6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的鼎盛阶段盛期,逢阴雨年份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1)精选种子,根除病粒,实行2~3年轮作。
(2)药剂防治。
拌种,用3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配比。
田间发病时可用乙磷铝350倍溶液喷洒,每665平方米用药液40千克左右。
二、大豆食心虫病1、病症:看上去是红色小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影响其品质。
2、病期:此虫每年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
隔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在豆荚上产卵,在雨季水多、土壤湿度大的季节利于发生。
3、防治方法:(1)技术防治。
精选抗虫品种,轮作,适时收获,及时回场院。
(2)药剂防治。
用农药拌种,适时播种,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长高梁茎秆或玉米茎秆50根,每隔4~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1根。
三、大豆灰斑病1、病症: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并侵染种子、幼苗、茎、荚。
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圆形褐色病斑。
后期还可能形成不规则形病斑。
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多生灰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2、防治方法:(1)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4公斤。
(2)针对感病品种,生长茂密的豆田,在发病初期或荚和易感病期喷药,尽量控制籽粒上的病斑。
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用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
大豆叶斑病防治方法

VS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在大豆叶斑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将微生 物菌剂与水混合后喷洒于大豆叶片上,一 般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7-10天。
生物农药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生物农药的种类
包括微生物菌剂、抗生素、细菌代谢产物等 。
生物农药的作用特点
具有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防治效果稳定 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见效慢、受环境影响 大等缺点。
病斑逐渐扩大,呈现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 则形
发病原因和流行因素
大豆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病菌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
上越冬
气候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引起叶片感染
高温、高湿、连阴雨天气有利于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危害程度和影响
大豆叶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 质均有较大影响
病害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 脱落,植株早衰,降低产量和 品质
大豆叶斑病防治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认识大豆叶斑病 • 预防大豆叶斑病 • 大豆叶斑病的化学防治 • 大豆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 大豆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案 • 大豆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估和监测
01
认识大豆叶斑病
大豆叶斑病的发病症状
叶片出现黄褐色或灰 褐色斑点
病斑边缘呈红褐色或 暗褐色,中间有灰白 色的中心部分
生物防治的优势和局限性
生物防治的优势
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保护天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生物防治的局限性
生物防治的效果相对较慢,且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此外,生物防 治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对于一些严重的病
害可能效果不佳。
05
大豆叶斑病的综合防治 方案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给大豆种植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科学合理的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大豆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霜霉病和蚜虫等,其中炭疽病是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
炭疽病主要在大豆种子发芽期和嫩叶生长期发生,会导致种子发芽不良、嫩叶凋谢,严重时会使株高减低及生育期延迟。
预防炭疽病,应采取适当的翻耕,增强土壤通气性,减少田间积水时间。
要及时清理大豆田里的杂草,保持通风干燥。
饮用农药时,要选择效果好且环境友好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严禁过量使用。
霜霉病是大豆上地面部分发生的真菌性病害,过度田间密植、高湿度、病原菌侵染和过高的氮肥施用量都是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防治霜霉病,首先要做到合理的田间密植,避免病害传播。
要尽量控制湿度,适量浇水,定期松土,剪去病叶和枯叶。
要注意适时施用化学农药,起到有效控制霜霉病的作用。
对于大豆的病虫害防治,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要注意农田的良好管理,定期消毒农具和种子。
要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虫害性强的大豆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定期清理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大豆病虫害对大豆种植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农民应该合理选择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做到适量施肥和浇水,清除田间杂草,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等。
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以保障大豆的生产和产量。
新疆大豆疫霉菌的毒力组成研究

io u ain m eh d A o a f2 sj eio ae r b an da d 2 a h t p swe ei e t id n c lt t o . t t l 6P.o a s lt swe eo t ie n Op t o y e r n i e o o d f fo t e eioae . er s l i dc t dt a iu e c ie st fP. o a sa u d n n Xi — r m h s s lts Th e u t n ia e h tvr ln e dv riyo sj ewa b n a ti n
以及抗 病 品种 的合 理布 局提供 理论 上 的指 导 。
根 腐 , 一种 非常 重要 的大豆 病害 , 是 也是 我 国大豆 上
的一种 重要 检疫 病 害 。在 美 国西 北 地 区 , 年 因该 每 病 造成 的大 豆损失 达 2亿美 元 , 世界 范 围内 , 年 在 每
因此造 成 的大 豆 损失 高 达 1 ~2 0 0亿 美 元 口 。 在 我 ]
r ota d s e o . o n t m r t
Ke r s ywo d :P矗 0 r o a fp f 0 nsj e;d srb t n;vr ln e e it n eg n s iti u i o iu e c ;r ssa c e e
Hale Waihona Puke 大 豆疫 霉根腐 病 引起大 豆幼苗 的猝 死和成 株 的
新 疆 大 豆疫 霉菌 的毒 力 组成 研 究
崔 林 开 , 艳 红 胡
( 南科技大学 , 河 河南 洛 阳 4 1 0 ) 70 3
摘要 :为明确 大豆 疫霉 菌在新 疆 的分布 和新 疆 大 豆 疫霉 菌 的毒 力 组成 , 用 大豆 叶碟 诱 捕 法从 新 采 疆 大豆 田土壤 中分 离大 豆疫霉 菌 , 并采 用幼苗 下胚 轴伤 口接 种 法 鉴 定 大豆 疫霉 菌 的毒 力 。结 果共
试谈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试谈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1期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针对于大豆主叶,其病害有很多,主要包括病毒病以及灰斑病等。
本文对大豆病害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其包括灰斑病的发生、斑点病的发生,对大豆病害的预防进行了探讨,本人能力有限,希望能帮助到相关人士。
一、大豆病害的发生基于大豆叶部病害,充分了解其症状,充分掌握引发病害发生的因素,并掌握好防治病害的方式,以便能解决好病害问题,对于种植户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大豆的产量,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财富。
对于大豆病害的发生,本文主要从灰斑病的发生、斑点病的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灰斑病的发生对于灰斑病而言,人们又将其称之为蛙眼病,可对大豆多个部位进行侵染,比如大豆的幼苗以及种子等,在其中,该病对叶片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发病的初期,在叶子上可呈现褐色的病斑,病斑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半圆形的。
在成珠的叶片上,极容易发生灰斑病,叶子四周形成病斑。
对于大豆灰斑病而言,其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当温度处于24摄氏度至29摄氏度之间时,病菌极容易生长。
在我国东三省的6月份左右,是这种大豆病害常发的时期,在7月末,雨天较多、温度相对较高、再加上湿度较大,在此时期,发病较为严重,在每年的8月份以及9月份,若碰上雨多的天气,将极大提高大豆种子的染病率。
在幼苗时期,若地表温度不高、土壤较为湿润,再加上雨多、气温较低的天气,将有碍于幼苗的正常生长,发病较为严重。
在大豆开完花之后,若遇上多雨天气,且土壤湿度偏高,此时将提高大豆灰斑病的传播速度。
对于灰斑病的流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由品种来决定,针对于高感品种,灰斑病发生的时间较早,有着较高的传播速度,所生的病斑不多,产生的孢子数量不高;对于抗灰斑病大豆品种而言,相比之下,该病发生的时间较晚,所生的病斑不多,产生的孢子数量不高。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物特 别 敏感 ,土壤 中病 组织 腐烂 后 病菌 很 快死
亡 。 土 壤 湿 度 越 大 、土 层 越 深 ,病 菌 死 亡 越 快 。 因 此 ,病 菌 在 北 方 土 壤 内的 残 株 中可 越 冬 ,而在
份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表现高抗嘲 。
张佳 环 等通 过生 产 田实 际发病调 查 与室 内人工 接种
集到的 1 2 5 3 份 大 豆 品种 进 行 抗性 鉴 定 ,鉴定 结 果
大 豆 细 菌 性 斑 点病 病 菌 主 要 在 种 子 和 土 壤 表 层 的 病 株 残 体 中越 冬 ,对 土 壤 中微 生 物 的拮 抗 作
表 明 ,合 丰 1 5 、黑农 9号 、合 丰 1 8 和黑农 2 5 等3 2
豆主产 区也发生 了细菌性斑点病 ,尤 以黑龙 江省
发 病 严 重 。该 病 在 哈 尔 滨 、 宾 县 、牡 丹 江 、绥
大 豆细 菌性斑 点 病主 要危 害 叶片 ,也 可侵染 幼
苗 、茎 、叶 柄 、豆荚 和 籽粒 。发 病 最 初 在 叶片 上 形 成 半 透 明 水 渍 状 斑 点 ,呈 褪 绿 色 ,后 转 变 为 黄 色 至 深 褐 色 多 角 形 或 不 规 则 病 斑 ,直 径 3 ~ 4 mm, 周 围有 黄 绿 色 晕 圈 。 在 湿 度 大 时病 叶 背后 常有 白
合 连 片 ,病 叶 呈 破 碎 状 ,造 成 下 部 叶 片 早 期 脱 落 。荚 上 病 斑 初 呈 红 褐 色 小 点 ,逐 渐 变成 黑 褐 色 斑 点 ,多 发 生 于 豆 荚 的 合 缝 处 。茎 及 叶柄 受 害形 成 黑 褐 色 水 渍 状 的条 状 条 斑 。 荚 的病 斑 为褐 色 圆
染引起的。该病病原 菌在大豆生育各 时期均可侵
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与鉴定

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与鉴定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大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大豆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东北地区大豆病害的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
一、大豆病害的分类及特点1. 病毒病害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在其感染期间,叶片出现黄化、皱缩,叶面纹理异常扭曲。
受感染的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减产。
2. 真菌病害大豆锈病是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靠风传播,使得病害易于在田间蔓延。
感染的植株叶片上会出现黄色至橙黄色的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蔓延,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死亡,甚至减产。
3. 真菌病害大豆茎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常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发生。
植株的梗部和叶枝上出现腐烂的症状,植株生长受限,导致减产。
二、东北地区大豆病害调查研究情况1. 调查范围我们通过对东北地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大豆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覆盖了东北地区大豆的主要产区。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豆田地进行了详细的病害调查和样本采集工作,然后通过实验室的鉴定工作,对样本进行了病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
3. 调查结果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东北地区大豆病害主要以真菌病害为主,其中大豆锈病、大豆茎腐病等病害发生较为普遍。
还发现东北地区大豆的病毒病害也具有一定的发生情况,这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大豆病害的鉴定和鉴定技术1. 病原生物学鉴定通过对病害样本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鉴定出大豆病害的种类。
对大豆锈病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可以发现其特有的孢子形态和颜色,从而确定病害种类。
2. 分子生物学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PCR技术等方法,对大豆病害的病原菌进行更为精准的鉴定,这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期
潘 阳,等: 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素的研究
597
第九版其分类地位隶属于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 腔孢纲( Coelomycetes) 球壳孢目( Sphaeropsidales) 毛口壳孢属 ( Aristastoma) 。 [3,4] 该属病菌 一般在受害叶片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多 具刚毛,数目不定,分生孢子有隔或无隔,分生孢子 直或弯曲呈棍棒状,内含 0 或多个油滴[5]。国外文 献仅报道 了 该 菌 的 生 物 学 形 态 特 征[6],尚 缺 乏 其 他的深入研究。该病菌侵染大豆后在叶片上形成 黄化褪绿的病状,因此探索该病菌的致病机理成为 该病研究的关键。本文针对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 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探明产生的毒素 是否为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侵染大豆的主要致病 因子。
按照 1. 2 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 SAT 粗毒素, 稀释不同浓度,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比较不同 培养液对 SAT 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
598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1. 4. 2 不同培养时间对 SAT 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利用 100 mL Czapek 培养液( pH 7) 培养大豆毛口 壳叶斑病病菌,培养时间设 5、10、15、20 和 25 d,黑 暗条件下 25℃ 摇床恒温振荡( 150 r / min) 分别培 养。每处理 3 次重复。按照 1. 2 方法从培养液中 提取粗毒素稀释 5 × 浓度,以空白培养液为对照, 采用种 子 胚 根 生 长 抑 制 法 比 较 不 同 培 养 时 间 对 SAT 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 1. 4. 3 不同培养温度对 SAT 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按照 1. 2 方法,只是将培养温度设定为 15、20、25、 30 和 35℃ 共计 5 个温度处理。采用种子胚根生长 抑制法,比较不同培养温度对 SAT 粗毒素生物活 性的影响。 1. 4. 4 不同 pH 值对 SAT 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按 照 1. 2 方法,只是将 pH 值设置 pH 5、pH 6、pH 7、 pH 8、pH 9 共计 5 个梯度,以 0. 2% NaOH 和 0. 2% HCl 调节 pH 值,25℃ 下黑暗振荡培养 20 d。采用 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比较不同 pH 值对 SAT 粗毒 素生物活性的影响。 1 . 4 . 5 不 同 光 照 对 SAT 粗 毒 素 毒 性 的 影 响 按照1. 2 方法,只是将光照条件设置为全黑暗、光 暗交替( 每隔 12 h 交换 1 次) 、全光照共计 3 个处 理。分别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 25℃ 恒温振荡培养
收稿日期: 2010-12-09; 修回日期: 2011-09-11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大豆)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 nyhyzx200903040-03) 通讯作者: 陈 立 杰,博 士,教 授,主 要 从 事 植 物 病 理 学 和 植 物 线 虫 学 教 学 和 科 研 工 作; Tel: 024-88454528,E-mail: chenlijie0210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菌株为本课题组从安徽省阜阳市大豆田 中采集到的大豆毛口壳叶斑病叶片上分离获得,保 存备用。供试大豆品种辽 15 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研究所提供。
1. 2 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毒素 ( SAT,soybean Aristastom a toxin) 的提取与验证
将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 菌株移至 PDA 平板培养基上培养 10 d 后,用直径 6 mm 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挑取 5 块菌 饼放置于装有 100 mL 的 Czapek 培养液的三角瓶 中,黑暗下 25℃ 摇床( ZHWY-2102C 摇床为上海智 城分析仪器制造) 恒温振荡( 150 r / min) 培养 20 d。 将培养液离心,再用滤纸过滤。将滤液移至干净的 分液漏斗中,加入 100 mL 的乙酸乙 酯 充 分 混 匀 后,静置几分钟至液体分层,将下层的水相移出至 另一干净的分液漏斗中,加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混 合静置分层,再将水相移出,重复 3 次。将 3 次水 相收集合并,再将有机相收集合并,分别置于 45℃ 下旋转蒸发浓缩( 旋转蒸发仪为 IKA RV 0. 5 ba-
摘要: 针对目前生产上新发现的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 Aristastoma sp. ) 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研究。该病菌的 Czapek 培养液 经乙酸乙酯萃取可获得毒素粗提物。通过对该菌产毒条件的研究表明,pH 7 的改良 Richard 培养液产生毒素生物活性最 强,培养温度 25℃ 、黑暗条件下持续振荡培养 20 d 最有利于该病菌毒素的产生。毒素活性测定表明,毒素对大豆叶片产生 与病菌作用相同的褪绿症状,对种子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幼苗有致萎作用,说明毒素是大豆毛口壳叶斑病病菌侵染过 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 关键词: 大豆叶斑病; 毛口壳菌; 毒素; 生物测定
长缓慢,初期在边缘产生乳白色菌丝,后产生小黑 点,最后整个菌落变黑。载孢体为分生孢子器,直 径为 150 ~ 300 μm,表生,散生; 分生孢子器孔口处 具多根刚毛,刚毛直,数目不定,不分支,顶端渐尖; 分生孢子直或弯曲呈棍棒状,具 0 ~ 3 个隔膜,内含 有明显油球,目前我国尚未见该属真菌引致病害的 报道。该属病原菌最早于 1933 年由 Tehon 在豇豆 ( Vignae sinensis) 上发现并分离[2]。根据真菌字典
Nematology Institute of Northern China,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 Aristastoma sp. is the pathogenic agent of soybean leaf spot disease,w hich has recently been found in China. To understand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oxin production,crude soybean Aristastoma toxin ( SAT) w as extracted from various culture filtrates using ethyl acetate.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SAT production w ere: Richard medium,pH 7,25℃ ,dark,shaking culture for 20 days. Bioactivity tests show ed that SAT w as able to cause typical symptoms of soybean leave spot disease. Also,the SAT caused soybean seedings w ilting death and inhibited seed radicle enlong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AT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plant being infected by Aristastoma sp. . Key w ords: soybean leaf spot disease; Aristastoma sp. ; crude 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1. 4 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条件研究
1. 4. 1 不同培养液对病菌产生 SAT 毒素毒性的 影响 试验选用 4 种培养液,pH 值均调至 7。
Czapek 培养液: NaNO3 2 g,K2 HPO4 1 g,KCL 0. 5 g,M gSO4 ·7H2 O 0. 5 g,FeSO4 0. 01 g,蔗糖 30 g,加水定容至 1 000 mL;
2 结果与分析
2. 1 SAT 粗毒素萃取与生物活性测定
叶片针刺活性测定试验发现,经乙酸乙酯萃取 后得到的提取物接种到有针刺伤口的大豆叶片后, 能使大豆叶片产生褪绿斑,接种初期在伤口部位为 水渍状斑点,后期可扩展成大面积不规则黄色褪绿 斑,而其他的对照处理则无褪绿现象发生( 图 1) 。 因此说明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 SAT 粗毒素存在于 有机相中。
DOI:10.13926/ki.apps.2011.06.005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41( 6): 596-603( 2011)
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素的研究
潘 阳,朱晓峰,王媛媛,段玉玺,陈立杰*
(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北方线虫研究所,沈阳 110866)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0914( 2011) 06-0596-08
大豆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 我国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协同 进化的病原菌引起侵染的情况[1]。大豆毛口壳叶 斑病是本实验室段玉玺教授于 2008 年在安徽省阜 阳市大豆田中发现的一种大豆叶部新病害,在田间 造成大豆叶部黄化褪绿,叶背密布小黑点,经本实 验室初步鉴定该病由毛口壳菌 ( Aristastoma sp. ) 引起。该菌在 PDA 培养基上 25℃ 恒温培养时生
Conditions of producing toxin soybean leaf spot fungus Aristastom a sp.
PAN Yang,ZHU Xiao-feng,WANG Yuan-yuan,DUAN Yu-xi,CHEN Li-jie (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