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病的疾病信号及常用动物模型
AD小鼠模型介绍

AD小鼠模型介绍AD小鼠模型,即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动物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丧失。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AD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AD小鼠模型是研究该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AD小鼠模型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或操纵来模拟AD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这些小鼠通常表现出与人类AD患者相似的一些病理特征,如神经元损伤、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等。
通过对这些AD小鼠模型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AD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靶点。
目前,AD小鼠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D病理生理学研究、新药筛选和临床药物评估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AD小鼠模型及其特点:1.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这是最常见的AD小鼠模型之一,它通过表达人类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和PS1(presenilin-1)基因,模拟AD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损伤等特征。
这种模型通常表现出记忆力损失、神经退化等AD病理生理学特征。
2. 3xTg-AD小鼠:这是一种同时表达人类APP、PS1和tau蛋白P301L基因的三转基因小鼠。
该模型不仅模拟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还表现出早期记忆障碍和晚期神经元损伤等表型。
3.Tg2576小鼠:这是一种表达人类AP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β淀粉样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通常表现出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损伤等特征。
4. 5xFAD小鼠:这是一种表达人类APP、PS1和tau蛋白基因的五转基因小鼠模型。
该模型不仅模拟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还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型。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AD小鼠模型外,还有许多其他基因操纵小鼠模型被用于AD的研究。
APPPS1转基因小鼠(AD模型,老年痴呆模型)介绍

APPPS1转基因小鼠(AD模型,老年痴呆模型)介绍饲养特性:饲养一般,母性一般,代乳一般;该品系小鼠好斗,切勿将非同窝小鼠同笼饲养;该品系小鼠易发癫痫,易死亡。
品系描述:1. 老年痴呆症研究:双转基因的小鼠可表达突变的人类早老素1(PS1-dE9)和人鼠淀粉样前蛋白(APPswe)融合体,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都由小鼠朊病毒蛋白启动子启动。
人类早老素基因的PS1-dE9突变是该基因的第九个外显子缺失产生的,此突变会导致早发性老年痴呆症。
同时发现人类早老素蛋白高水平地替代了可检测到的小鼠内源性蛋白,并且在脑匀浆中还检测到了人源淀粉样前蛋白。
据研究者报道,6-7月龄的小鼠脑内会形成beta淀粉状蛋白沉淀。
2. 癫痫研究:B6(N9代)背景的单阳性小鼠发生癫痫的概率比较高;实验中,3-3.5月龄的小鼠中有25%至少出现一次癫痫。
4.5月龄时,发生率提高至55%。
B6(N9代)背景的小鼠会出现10-15%的死亡率。
N13代B6背景的单阳性小鼠在17-18周时出现癫痫,并且在实验中会突发癫痫,死亡率高达38%(6/16)。
此外,由于背景的影响,小鼠尾巴可能出现弯曲。
应用领域:此品系可以用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淀粉形成之类的神经障碍类疾病和衰老等。
饲料:大小鼠繁殖料参考文献:1. Jankowsky JL., et al., 2004. Mutant presenilins specifically elevate the levels of the 42 residue beta-amyloid peptide in vivo: evidence for augmentation of a 42-specific gamma secretase. Hum Mol Genet 13(2):159-70.2. Jankowsky JL., et al., 2001. Co-expression of multiple transgenes in mouse CNS: 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Biomol Eng 17(6):157-65.3. Reiserer RS., et al., 2007. Impaired spatial learning in the APP + PSEN1DeltaE9 bi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Genes Brain Behav 6(1):54-65.表型分析:(参考JAX)1. 神经系统表型b淀粉样蛋白沉积:1)9个月的时候,在海马区和皮层中出现丰富的斑块;2)在6个月的时候会偶尔出现沉积物;3)b淀粉样蛋白肽40:42比是0.50:1;4)在6个月时在海马区发现沉积物长期的增强作用减弱在转基因中瞬态长期势差现象(增强作用)是减弱的,并且跟年龄相关2. 行为、神经病学表型空间相关性记忆异常:1)在之前的实验中,4 - 5%的转基因小鼠表现出偏爱手臂摇臂水迷宫;2)13个月大的小鼠比对照组在水迷宫中会出现更多的错误,7个月的时候差不多协调能力受损:14个月大的小鼠在旋转棒上的平衡感降低3. 生长、大小表型体重降低:14个月的时候,转基因动物的体重比对照组降低饲养繁育注意点:1. APP/PS1小鼠好斗,客户在接到小鼠的第一时间按小鼠脚号将同窝小鼠一起饲养,非同窝小鼠分开饲养,同时饲养密度4只/笼;2. 饲养过程中需要多观察,如果遇到同笼小鼠有打架现象,将打架的小鼠分开饲养;如果打架严重出现咬伤,可以涂抹碘伏或抗生素药膏进行治疗;3. 可以给笼盒内放置消毒玩具,减少小鼠打架机率;4. C57BL/6背景下的APP小鼠,死亡率在10 - 15 %;5 %癫痫发作的小鼠可能会致死。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A new target for antihepatof ibrosis:N a+/H+exchangersCHEN Hou2Chang,L IU Y ong2G ang(Dept of Pharm acology,the Fi rst M 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Guangz hou 510515)ABSTRACT Na+/H+exchangers(N HE)are vital transmembrane proteins involved in multiple cellular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p H, the control of cell volume and the onset of prolifera2 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of cells,hence as2 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 due to media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HSC)activa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effects induced by cytokines and oxidative stress. N HE is expected to be a new important target for an2 tihepatofibrosis.KEY WORDS Na+/H+exchanger;liver fibrosis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丛伟红 刘建勋(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中国图书分类号 R749116;R2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978(2003)0520497205摘要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动物模型与药物筛选

阿尔茨海默病的动物模型与药物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晚发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科学家们通常会利用动物模型开展研究。
动物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人类疾病发展过程的方法。
在AD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猴子等。
这些模型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AD的发病机制,并进行药物筛选。
以小鼠为例,科学家们通常会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构建AD模型。
他们会将人类AD相关基因(如APP、PS1等)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使小鼠表达类似于AD患者的脑退行性病理特征。
这些转基因小鼠常被称为“AD小鼠”,它们在学习记忆能力、空间导航能力和行为上表现出与人类AD类似的异常。
利用AD小鼠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AD的病理生理机制。
他们发现,AD小鼠的脑内出现了β-淀粉样斑块的沉积,以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这与人类AD患者的脑组织病理改变相似。
此外,AD小鼠还会出现神经元损伤和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等症状,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药物筛选方面,AD动物模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给AD小鼠注射候选药物,观察其对病理特征和行为功能的影响。
以抗淀粉样斑块药物为例,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可以显著减少AD小鼠脑内的淀粉样斑块沉积。
这为寻找治疗AD的新药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虽然动物模型在AD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动物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类AD的病理特征和病发机制,因为人类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动物模型只能够模拟其中的一部分。
其次,动物模型中的病理改变和症状表现与人类AD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给药物筛选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除了动物模型,科学家们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手段,如细胞模型、体外实验等,以综合分析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有效的药物筛选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转基因动物模型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期记忆衰减、视觉空间技能损害、思维钝化、注意力无法集中、语言功能障碍及人格变化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AD 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 β)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 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以及神经元丢失[1]。
AD 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年龄是AD 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AD 的患病率成倍增加[2]。
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5000万AD 患者,仅美国65岁的老年群体患者就达650万人,相关花销预计将超过3000亿美元[3]。
目前,AD 发病假说众多,但是发病机制不明确,且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特别是针对中重DOI:10.16605/ki.1007-7847.2022.03.0128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转基因动物模型概述收稿日期:2022-03-25;修回日期:2022-09-21;网络首发日期:2022-10-24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JCYJ20180507182417779)作者简介:邓云松(1997—),男,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肖时锋(198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和药物研究,Tel:*************,E-mail:*************.cn 。
邓云松,邹妙湛,肖时锋*(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广东深圳518060)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可逆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AD 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均面临的一大挑战,其包括遗传型和散发型,其中95%以上的患者为散发型。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

老年性痴呆(AD)动物模型的制作一、简介二、前言1. AD的病理和症状2. AD的分子标志和危险因子三、AD动物模型的分类1. 前脑胆碱能系统损害模型2. 自然衰老认知障碍模型3. 转基因动物模型4. 其它损害造成的AD模型四、AD动物模型的制作1. 穹窿-海马伞切断模型2. IBO损害模型3. 免疫毒素选择性损害模型4. 老年认知障碍鼠模型5. 长期脑供血不足痴呆模型6. Okadaic酸损害模型7. App转基因动物模型五、AD动物模型的应用六、参考文献一、简介本节介绍Alzheimer’s型老年痴呆(AD)的动物模型的制作,首先介绍AD的病理特征和模型的制作原理,然后着重介绍三类AD模型的制作方法。
前脑胆碱能系统损害模型是用机械的、化学的或免疫的方式损害前脑胆碱能系统,造成动物前脑胆碱能系统病变和相关的认知缺失;自然衰老认知障碍模型是用行为筛选的方式,将老年灵长类或鼠类认知能力下降较严重的个体选择出来,它们通常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脑老化的病理特征;转基因动物模型是用实验方法将外源性App 基因(野生或突变型)导入,使动物过多地表达App基因或突变产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Aβ的沉积和相关病理损害或临床症状。
二、前言老年性痴呆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以Alzheimer’s型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最为常见。
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65岁以上人口发病率约5~10%,其主要症状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低下和思维迟钝,且进行性加重,最后生活不能自理而死亡,病程一般8~10年。
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加重,AD困扰着许多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因此,积极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和基础医学面临的急迫课题。
但由于AD的病理学机制尚不清楚,要研究其发病机制和试验新的治疗方法,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制作AD的动物模型,即在动物上模拟AD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老年痴呆模型

老年痴呆模型(AD)制作因AD病因复杂,故相应的也缺乏严格意义的AD体内外模型,现在国内外大部分体内、外实验只能反映AD某一部分的改变,因而不应称为AD模型。
近年来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寻找和研究AD动物模型,对AD模型报道也较多,虽然分类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1.穹窿-海马伞切断致痴呆大鼠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AD认知障碍的胆碱能假说基础上,较好地模拟了AD前脑胆碱能系统的损害,而且造成了神经损伤,可用于观察拟胆碱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还可观察药物对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是老年性痴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模型。
2.基底前脑注射鹅蒿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致痴呆模型大鼠该模型属兴奋性毒素致基底核损害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反映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缺失,因而也是广泛应用的模型。
该类模型的缺陷是不能反映AD发生的病因,不能产生AD的病理学特征,因此不如IBO应用广泛。
3.东莨菪碱致胆碱能损伤拟痴呆小鼠东莨菪碱为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乙酰胆碱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造成了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但是该模型不直接引起胆碱能神经缺失,而且缺乏研究AD病理生理所必需的特征,如AD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变性,而该模型为化学性模型,恢复快是其局限性,可用于早期药物的筛选。
(二)老化致痴呆模型1.自然衰老动物较常用的是自然衰老大鼠,24月龄以上,另外也有采用老年狗或猴者,该模型是较为接近AD实际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能较好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2.快速老化小鼠(SAM)快速老化小鼠分为快速老化亚系(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prone,SAM-P)及抗快速老化亚系(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resistance,SAM-R),它是由日本京都大学首次培育成功,经20多代交配近繁,获得了遗传性与病理表型一致,符合近交系标准的新系列。
成立alzheimer氏病动物模型

浅谈关键词: alzheimer氏病动物模型进展摘要 ad型痴呆占老年性痴呆50%以上,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
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ad的研究,特别是近年关于ad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建立一个可靠的模型是研究该病的关键。
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公认理想的ad 模型,本文综述了六十年代以来有关ad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状况,阐明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性疾患已成为一个明显影响人类健康突出的问题,其中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sd)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它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意外并列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疾病。
据国外报道,sd患病率占老年人群4-5%,其中半数以上为alzheimer氏病(简称ad)。
国内报道,我国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其中ad患者占%1。
ad是一种原发变性型老年性痴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多在65岁以前,故又称作早老年性痴呆,病程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在神经化学方面,往往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受损。
自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发现ad以来,许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潜心探究,从形态学、神经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ad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于ad病因有下述多种学说:⑴遗传学说2;⑵微量元素学说,其中提出最多的是铝和硅3-4;⑶神经递质学说,ad患者神经递质活动改变要紧在海马、基底前脑核及大脑新皮质区。
多数学者以为要紧与乙酰胆碱能系统改变有关,第二为5-羟色氨能系统等5-6;⑷免疫反映学说,可能是独立因素,也可能是与感染、遗传和环境中毒相关的继发因素,并提出与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有关7-8;⑸慢病毒学说9;⑹雌激素水平下降10。
对上述病因学说,诸多学者互有争议,尚无一致熟悉。
临床上ad患者主要表现为大脑认知功能障碍,如健忘、记忆力和空间辨别能力减退以及反应迟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