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周期的共变性和非对称性特征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物流师论文论文题目: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姓名:边志成身份证:61所在省市:陕西省西安市所在单位:陕西君学校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姓名:边志成所在单位:陕西君睿培训学校[摘要]:目前物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和新增长点,我国也开始日益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
本文作者在简述国内外物流产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地探讨了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与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和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包括存在问题、发展现状和与国外的差距等方面),并同时从总体格局、东中西部差距、南北方差异、城乡差异和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具体讨论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布局现状和分布特征。
最后针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布局现状,提出了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特点;布局特征;对策物流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物流业是兴起较晚但发展相当快的一个产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据统计,发达国家象法国1996年物流产值高达15840亿法郎,德国物流产值高达1580亿马克,日本1995年物流产值高达314690亿日元。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包含在物流系统(包括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及相关产业)内,1997年我国物流业产值(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产值)达到4526亿元。
我国经济规模大,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仅直接以物流业为基础的商品市场而言,1999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l134.7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5700亿元,外贸进口总额为l388亿美元。
到21世纪,我国将向世界提供将近7000亿美元的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并合理布局我国的物流业,将对我国及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到1978年前,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都由国家控制,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没有一个经营自主的空间,物资不能按市场规律有效流动,所以此阶段内我国经济领域中没有物流的概念,更缺乏有关物流理论的研究。
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及特点和生产物流特征

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及特点和生产物流特征摘要:物流是商品经济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在近代物流的发展上还处于初期阶段,体质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落后等等因素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生产物流占有很大份额,完善生产物流,也会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产业 生产物流 现状前言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渐发达,物流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建立一个好的物流系统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经济活动。
第一章 我国物流产业现状1、我国物流市场分析据统计调查报告得知,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钢、煤、粮等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11年1-11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3486.1亿元,同比增长17%,增势保持稳定。
货物周转方面,2011年1-7月累计周转总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0960.09亿吨公里。
同时,由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生产制造企业中,61%的企业的销售范围是全国范围,22%的生产制造企业的销售范围是全球范围,部分企业的销售范围局限在本地区域范围以内,因此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需要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的支持。
根据对生产及商贸公司选择第三方物流意愿的调查显示,如下图 59%41%商贸企业选择新的3PL 公司的意愿选择新3PL 不选择3PL 45%55%由上图可以看出,有60%左右的生产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都在寻求新的物流代理商,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还是希望外包物流业务,另一方面也说明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中,物流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机会广阔且变数较大。
除此之外,工商企业剥离自办物流,采购物流服务,已成为当今世界工商企业加强自身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导潮流。
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
中国物流行业经济周期分析报告

中国物流行业经济周期分析报告引言中国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物流行业的经济周期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在不同经济阶段的表现和趋势。
经济周期背景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低迷期和复苏期。
中国物流行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与整个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繁荣期繁荣期是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高峰期,表现为市场需求旺盛,物流运输量持续增加。
这主要受益于经济增长的快速推动和消费升级的趋势。
在繁荣期,物流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市场竞争也相对激烈。
衰退期衰退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低谷期,市场需求下降,物流运输量减少。
经济衰退、产业调整等因素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内竞争也相对较弱。
此时,物流企业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以保持盈利能力。
低迷期低迷期是衰退期之后的继续下滑期,物流行业需求持续疲软。
此时,许多物流企业可能陷入困境,特别是小型企业。
为了生存,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复苏期复苏期是物流行业从低谷中恢复的阶段,物流运输量逐渐增加,市场需求增长。
此时,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增加投资来快速增长。
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支持和鼓励也会在这一阶段得到增强。
影响因素物流行业的经济周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状况、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因素都会对物流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经济衰退可能导致物流需求下降,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扶持政策则可以刺激行业的发展。
总结中国物流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济周期对物流行业的影响较大,不同经济阶段下物流行业表现各异。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物流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
"本报告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物流行业现状,对物流行业经济周期进行了分析。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简析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简析Post By:2009-12-30 11:57:00社会化物流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共存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相对较小,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量企业仓储、运输等设施不适应现代物流集约化高效运营的需要,难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导致制造企业寻求不到合适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同时,工商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物流,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这样导致社会化物流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同时存在。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行业衔接不畅。
物流业与发改委、工业、商务、交通、口岸、海事、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有关,却至今没有行业主管部门。
虽然相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同方式之间的政策、法规、标准不衔接,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和协调,造成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等种种问题,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导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不足。
此外,物流设施衔接水平较低,运输服务效率和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多式联运发展严重滞后。
2.1中国物流需求量分析根据物流生成机理,流压是物流生成的先决条件。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购买能力也越来越强。
所有这些形成了巨大的流压。
从物流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流压与人们的需求成正比,而人们的需求和经济能力成正比,可以推导出物流总量与经济总量成正比。
研究证明确实如此,资料表明:在中国,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在1978-1988年间分别增长23.48万t·km和0.43亿t·km 1 。
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万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为5000亿美元[2]。
这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
“十五”期间,中国将保持7%的GDP增长率。
国家计委预测,“十五”期间,中国货运量每年增长3.5%,到2005年,全国货运总量将从2000年的135亿t,增加到165亿t。
2014年中国物流系统集成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2014年中国物流系统集成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智研咨询网讯:内容提示:随着物流系统集成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越来越大,各行业企业对物流系统集成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刚性,因而行业的季节性并不明显。
内容选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电商物流行业全景调研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1、行业的周期性物流系统集成服务面向的下游行业广泛,受单一行业的影响较小,行业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受国家宏观经济上下波动,但行业内不同的细分领域与经济发展、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并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在钢铁、电力等领域,当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时,各级主体可支配收入较高,会加大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资;而医药领域则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周期性并不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系统集成服务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机构采纳并实施,其刚性化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总体而言,物流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主要与下游多个领域对物流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投资规模保持相关,并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2、行业的区域性物流系统集成行业的下游行业众多且比较分散,这些行业总体上对物流系统集成服务都有着一定的刚性需求,但不同行业的物流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以及对物流系统集成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该行业对物流系统集成服务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烟草、电力、医药等领域内企业的物流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将大为提高,因而物流系统集成行业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3、行业的季节性随着物流系统集成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越来越大,各行业企业对物流系统集成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刚性,因而行业的季节性并不明显。
但从烟草和电力等下游行业来看,因为集中进行投标的时间多为下半年,所以行业的个别细分领域会有一定的季节性。
中国物流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

中国物流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金晨赫;高举红【摘要】文章简要描述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数据,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需求生命周期理论、客户生命周期理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物流产业生命周期和发展趋势.认为中国物流产业的生命周期可能呈现“阶梯形”状态.最后给出影响中国物流产业生命周期未来发展的主要市场因素和中国物流产业的主导方向.%The paper described the data of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briefly,and analyze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 of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endency with Industry Life Cycle Theory, Requirement Life Cycle Theory, Client Life Cycle Theory and Economics Theory.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y Life Cycle of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manifest a "ladder" shape. In the end the major marke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Life Cycle and the key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given.【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1(030)025【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物流产业;绿色物流;技术创新【作者】金晨赫;高举红【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9.20 引言如同产品一样,产业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总结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总结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我国物流业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1. 高速增长:我国物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至2019年,我国物流总额从1.6万亿元增长到了307.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2.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我国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运输网络。
例如,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一,高铁网覆盖范围广,航空港口建设不断提升,内河运输也得到了重视。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信息技术应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物流信息化系统、物流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 供应链管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推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企业开始注重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从采购、生产、仓储到配送等环节进行全面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提高市场竞争力。
5. 跨境物流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跨境物流的快速增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跨境电商发展迅猛。
这促使我国物流企业加大对跨境物流的投入,建设了一批跨境物流园区和海外仓,提供了便捷的跨境物流服务。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跨境物流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跨境物流的发展。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供应链管理和跨境物流发展。
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刘金全 范剑青(吉林大学商学院130021)(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进行随机分解和相关性分析,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长尾性质进行大量实证检验,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之间的扰动和关联进行了计量分析,从中不仅识别了经济波动当中的各种非对称类型,而且分析了产生非对称的原因。
本文分析得到的一些重要检验结果,可以作为描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典型化事实,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检验和校正相应的经济理论。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造成的,而价格水平和总需求等因素却保持了比较明显的稳定性。
通过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和经济变量周期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我们也具体地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方向性和时滞性。
关键词: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一、引 言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宏观经济总量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这些性质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阶段性地重复出现,这就是经济周期体现出的特定现象。
在人们对经济周期进行关注的100多年中,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周期性的过程。
目前对于经济周期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从原来的古典型经济周期发展到目前的增长型经济周期,这意味着已经将长期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短期过程当中的经济波动,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对经济周期在不同阶段的性质,人们在检验大量典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的基础上,普遍认为经济周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Zarno witz,2000):一个是经济波动体现为宏观经济变量与长期趋势的偏离,另一个是经济周期当中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协同变化和非线性关联。
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政府采取的各种形式的积极政策干预收到了比较明显的稳定经济的效果,在这个时候,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出现了 经济周期过时了,甚至怀疑 经济周期消失了等观点,这时已经将 经济周期扩张期长于收缩期、收缩期的幅度明显低于扩张期的幅度等作为基本的经济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各种假设,其中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等均是主要的经济增长驱动力量,也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 新经济框架下经济周期的新体现(Romer,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卷 6
组成 , 即
AT — D + e e / t 1L l+ 2 一 e 2+ e () 5
中图法分类号 :221 F 5 . D I1 . 9 3ji n 1 0—8 3 2 1 . 1 0 4 O :0 3 6 /.s . 0 6 2 2 . 0 2 0 . 2 s
B r s Mi h l提 出 了经 济周 期存 在 共 变 un 和 t el c
性 和 非 对 称 性 2个 典 型 化 特 征 _ . mio 】 Ha l n的 机 ] t
1 基 于 马 尔 科 夫 机 制 转 换 的 多 变 量 动 态 因子 模 型
1 1 模 型 说 明 .
而物 流业 运行 收缩 和扩 张之 间 的机制 转换遵 循 如
下 马 尔 科 夫 过 程
P[ 一 1 一 s
一声
(
令 为 第 i 物 流一 致指 标 的对数 ,一1 2 个 i ,,
结 果.
式 中 : 对 各 时 间下 标 t相 互 独 立 , 均 遵 循 期 训 且 望为 0 方 差 为 1的 正态 分 布. 的取 值 取 决 于 t , 时刻 物流 业处 于 收 缩 期 ( 一0 还 是 扩 张期 ( = ) S= =
1 , 下 )如
一/ 1 o+ l l> 0, 一 { , ) ( ) , 5 0 1 3
个 物 流 运 行 指 标 , 物 流 业 周 期 的 共 变 性 和 非 对 为
一 )+
( c 一 H 一 ) 硼 A 2 + W, i i d N ( 1 ~ . . . 0, ) () 2
称 性特 征研 究 提 供 了 条件 . 文 对 中 国物 流 业 周 本 期 的共 变 性和 非 对 称性 特 征 进 行 识 别 , 出 中 国 得 物 流 业 周 期 的共 变 性 和 非 对 称 性 的 实 证 分 析
第 3 6卷 第 1 期 21 0 2年 2月
武汉 理工 大 学学 报 ( 通科 学 与工程 版 ) 交
J u n lo u a ie st fTe h oo y o r a fW h n Un v riy o c n l g
( a s o tt nS in e& En ie rn ) Trn p rai ce c o gn eig
P[ s 0I卜 = 0 一 s l= ]一 q =
4)
3 4 C 为不 可观 测 的物 流 公 共 周期 因子 的对 数 , ,;
收 稿 日期 :0 卜1一O 2 1 O1 贺 兴 东 (9 1 ) 男 , 士 生 , 要 研 究 领 域 为 物 流 系 统 规 划 18一 : 博 主
假 设 △ 由一 个 常 数 项 和 一个 AR( ) 程 2过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项 目资 助 ( 准 号 :0 9 J 0 3 批 20Y S4)
・
14 ・ 0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通科 学 与 工 程 版 ) 交
21 0 2年
则基 于马 尔科 夫机 制转 换 的多变 量动 态 因子模 型
如下 .
△Y 一 y AC AT + ,i一 1 2, 型[ 则 对各 单一 经 济变量 的非对 称性 进 2
行 研 究 . e od和 R d b sh Ki 和 Nes n Di l b u e uc , m l , o
致 指 标 中 所 占权 重 . 假设 A 长期 趋 势项 和机 制 转 换 项组 成 , C 由 且 服 从 式 ( ) 程 2过
AC 一 一 — l( 1一 △f
2
则 致力 于 建立 一种 能够 将经 济周 期 的共 变性 和非 对 称性 特 征 同时进 行分 析 的模 型L ] 物流业 是 宏 3. 观经济 中的独 立 产 业 之一 , 由于 缺乏 必 需 的表 但 征 指标 和 统计 数 据 , 使 关 于 物 流业 周 期 的共 变 致 性 和非 对 称性 特 征 的研 究 成 果 尚不 多 见 . 近贺 最 兴东、 刘凯 和 陆华 得 到 了一 组 物 流 一致 指 标 和一
Ki 和 M u r y Ki 和 Pie , u r y 和 Pie m ra , m g r M ra gr
式中: △为差 分算 子 , △ 第 i 物 流一 致 指 则 y为 个
标 的增 长 率 ; C 为 物 流公 共 周 期 因 子 增 长 率 ; A △ 为第 i 物 流一致 指标 自有 成分 的增 长率 ; 个 为物 流公 共周 期 因子增 长率 A C 在第 i 物 流 一 个
Vo1 6 NO.1 .3 Fe b. 2 2 01
中 国物 流 业 周 期 的共 变性 和 非对 称性 特 征 *
贺 兴 东” 刘 凯D 邵 伟 如
( 京 交 通 大 学 交 通 运输 学 院 ” 北 京 1 0 4 ) ( 北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北 0 0 4 河 石家庄 009 ) 5 0 1
摘 要 : 建 了基 于 马尔 科 夫 机 制 转 换 的 多 变 量 动 态 因 子 模 型 , 出 了运 用 基 于 贝 叶 斯 推 断 的 吉 布 构 给 斯 抽 样 方 法 参 数 估 计 方 法 , 取 出 了表 征 物 流 业 周 期 共 变 性 的 公 共 周 期 因 子 增 长 率 , 得 了 刻 画 提 获 物 流 业 周 期 的 非 对 称 性 的收 缩 概 率 . 证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国物 流 业 周 期 的 共 变 性 特 征 和 非 对 称 实 中 性特 征均较显著. 关键 词 : 流 周 期 ; 变 性 ; 对 称 性 ; 物 共 非 马尔 科 夫 机 制 转 换 ; 布 斯 抽 样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