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观潮》一课中简笔画的运用概要
观潮教案美术生大学

课时:1课时年级:大学美术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潮汐的成因,掌握描绘自然景象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潮汐的成因及特点2. 描绘自然景象的基本技巧教学难点:1. 如何将观察到的潮汐景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2. 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纸张、颜料、画笔等)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纸张、颜料、画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潮汐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有没有见过潮汐?”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潮汐的成因及特点。
二、观察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潮汐景象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a. 潮汐的形态是怎样的?b. 潮汐的颜色有什么特点?c. 潮汐与海洋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潮汐景象,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践环节1. 教师讲解绘画技巧,包括:a. 色彩搭配:根据潮汐的颜色特点,选择合适的颜料。
b. 形状描绘:根据潮汐的形态,用线条和形状进行描绘。
c. 质感表现:通过绘画技巧,表现潮汐的质感。
2.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潮汐景象,进行绘画创作。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评价内容包括:绘画技巧、色彩搭配、作品创意等。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潮汐的成因及特点。
2. 拓展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潮汐景象,并用绘画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潮汐的成因及特点,掌握了描绘自然景象的基本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了自己的创意,作品质量较高。
但在评价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观潮教案模板画画文案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观潮》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观潮》,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钱塘江大潮时的细腻笔触和独特视角。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作者在描写大潮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三、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总结作者在描写时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技巧。
2. 教师展示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潮的成因和特点。
四、巩固练习1. 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仿写一段关于大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日出、日落、风雨等。
2.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传说故事。
2. 尝试以“钱塘江大潮”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潮》课文疑难解析

《观潮》课文疑难解析《观潮》课文疑难解析《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课文疑难解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观潮》课文疑难解析1、《观潮》一文是怎样由景到情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的?答:章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写雄伟壮丽的江潮、骁勇善战的水军和勇健善泅的吴儿。
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便是“惊心动魄”。
三幅画面又各具特色。
写江潮主要表现其气势:那登城越岭的高度,那直接天际的广度,那似玉似雪的水色,那如雷如霆的声响,汇成一派吞天沃日、震撼寰宇的气象,雄浑豪壮,势不可挡。
写水军集中展示其声势:数百巨舰,分列布阵,刀枪旌旗,壁垒森严──这是战前的阵势;突然黄烟四起,炮声轰鸣,声如崩山,势如破竹──这是进攻的威势;最后则以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
这就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对吴儿的描写则突出再现其踩波踏浪的姿势,那些披发文身、手持大旗、腾身百变、奋勇争先的弄潮勇士们的雄姿,直令惊涛骇浪为之减色。
三幅画面,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江潮是大背景,又是主旋律;水军操演和吴儿踏浪,就是在这大背景上演出的威武豪壮的活剧;而江潮的气势、水军的声势和吴儿的'姿势,更是一气贯穿,组成一曲暴风骤雨般的交响曲,惊心骇目,动人魂魄。
接着,作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将视线由江中转向江边,记下了观潮的盛况。
这部分也分为两层。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物价倍涨,席地难闲:极写都民观潮的踊跃;高台俯瞰,一目了然,黄伞羽扇,人间仙境:极写禁中观潮的逍遥。
江干、高台齐踊跃,民间、禁中同欢乐,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升平景象。
2、《观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武林旧事》是周密入元后追忆当年临安旧事所作。
诚如作者在全书序中所言:“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一、文章概述
《观潮》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观潮人的感受。
文章以时间顺序展开,从早晨开始,到午后结束,详细描绘了每个时间段潮水的不同表现。
作者通过描绘潮水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
二、重点段落
1. 文章开头部分: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背景和观潮的必要性。
作者通过描绘江面的广阔和潮水的危险性,为后续的描写铺垫。
2. 潮水来临前和来临时:通过描绘潮水的声音、形态和颜色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潮水的气势和壮丽。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观潮人的反应和感受,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3. 潮水退去后:描述了潮水退去后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这部分内容与开头相呼应,让读者对整个观潮过程有更完整的认识。
三、写作特点
1. 时间顺序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让读者对每个时间段潮水的表现有
清晰的认识。
2. 细节描写生动:作者通过描绘潮水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
3. 情感表达真挚:作者通过描写观潮人的反应和感受,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观潮的心情。
四、个人感悟
通过阅读《观潮》,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魅力。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让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同时,文章也让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观潮》课文解析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文本解析 • 主题探讨 • 文学价值
01
背景介绍
作者及作品概述
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音韵学家 。
《观潮》,南宋文学作品。
• 周密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和音韵学家,其 文学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观潮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他观看钱塘江大 潮时的所见所感。
观潮象征勇攀高峰的精神
观潮人物在潮水中奋勇前行,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攀登高峰、 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文章中潮水与观潮人物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隐喻着人类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
03
主题探讨
自然与人的关系
和谐共生
文章通过描述潮水的壮丽和威力,呼吁人们更加重视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与自然共生 共荣。
生活的起伏与潮水的涨落
生活如潮水
潮水的涨落与生活的起伏形成了一种隐喻,潮水有起有落,生活也有高潮和低谷,这种对比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
逆境中的坚韧
潮水在涨落中展示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激励人们在生活的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勇敢面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 《观潮》是一篇描写潮水景象的文学作品,以 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 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观潮》的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钱塘江潮水备受 赞誉。
• 南宋时期,钱塘江的潮水 被誉为“天下奇观”,每 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水 最为壮观,吸引了众多文 人墨客前来观赏。周密作 为当时的文学巨匠,也前 来观赏潮水,并写下了这 篇《观潮》。
四年级语文观潮笔记

四年级语文观潮笔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观潮》这一课,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十分壮观,作者写得也生动传神。
当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浩大声势。
同学们也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笔记。
这次学习的收获,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明白了原来我们人类与大自然是如此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保护好环境,让这种奇观只增无减,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决定要像作者一样,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了解身边的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探索出更多未知的奥秘!。
观潮教案模板画画文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景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特点。
2. 学习观察、描述自然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自然景物。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3. 介绍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特点,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壮观。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自然景物,如:听、看、闻、触摸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到的壮观景象,如:日出、日落、彩虹等。
2.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描述自然景物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感受自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特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然景物,以钱塘江大潮为例。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自然景物,如:听、看、闻、触摸等。
3.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以钱塘江大潮为题材,写一篇观察日记。
2. 分组分享观察日记,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描述自然景物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感受自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家中或校园内的自然景物,用文字描述下来。
快速记忆教你如何用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文章《观潮》

快速记忆教你如何用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文章《观潮》思维导图这项工具,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理资料,制作计划,构思作文等,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记忆文章,并且适用于各种文体。
下面就以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来看看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记忆。
原文如下《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依据原文内容绘制的以记忆为目的的导图如下思维导图从中心开始看,这篇课文叫观潮,他的核心关键词是“天下奇观”,通篇文章都讲的是钱塘江大潮是如何被称为天下奇观中心看完以后,我们从右上角一点钟方向,顺时针看思维导图,第一自然段,中心关键词“天下奇观”,讲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自然段,中心关键词是“前”,主要讲观潮前的的景象,然后看每一句的关键词,第一句交代观潮最好的时间——8.18;第二句告诉我们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第三、四、五句讲登上大堤看到的景色,分别为“横卧在眼前的钱塘江”、“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雨后阳光下,笼罩一层薄雾”;第六七句主要讲潮来前江边的景象,“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最后一句主要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观潮》一课中简笔画的运用宿松县实验小学李思迪人教版第七册《观潮》一课如诗如画,展现了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情景,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有声有色的天下奇观,使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辅助教学,可以激起学生乐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受到“文中有画”的语感训练和艺术之美的享受。
一、以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说:“大海上烟波浩渺,瞧!潮来了!”教师画(见图一),边画边叙述,“只听得远处闷雷滚动,自东而西,潮头汹涌而来,哗——哗——逐渐地,那声音震得山崩地裂。
那种壮观,真是天下罕见!同学们,那景象,你们想不想知道?”寥寥几笔的勾勒和新颖的导语,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使他们求知欲望顿生。
二、观画释句,促其领悟。
《观潮》第二自然段写潮来之前江面的景色:“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这句话里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与后文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二点是“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其决定作用。
为什么“越往东越宽”呢?这涉及到潮汐的问题,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用简笔画说明。
(见图二)课文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如何体会这句话中“若隐若现”和“屹立”的含义呢?图二虚线勾勒的小山和蒙蒙云雾,很容易使学生领悟到远处景物隐约可见的特点。
而近处,眼前的物当然显得高大、牢固,因而体会到“屹立”一词用得准确。
然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对照图画整体感知,在读文与视图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
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通过图三,使学生在图中领悟。
第四自然段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句中“横贯“一词是学生领会的难点,它写出了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的景象,说明潮水气势雄伟。
利用上图勾勒的线条直观地展现出来(见图四)文章接着又叙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写出了大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飞涌而来,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
这一比喻形象而又生动,教师让学生讨论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以写意的笔法,侧着粉笔绘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大致形象(见图五)。
让学生理解比喻的贴切与遣词造句的精妙。
然后配合感情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体会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立志改造大自然的教育,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感。
文中几处学生理解的难点,经教师用简笔画稍作点拨,便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这里,简笔画在学生固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架设了桥梁,缩短了学生感知和领悟的思维流程。
三、图文对照,想象创新。
领悟了大潮到来之时的形象美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充分地读,并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图中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待学生读到熟能成诵的程度,我提出要求:“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的句式说话。
”这个教学环节的提出,是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的见解。
要求学生将书面、画面语言变成自己口头语言的过程,既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内化积累过程,又体现了学生想象创新的心理历程。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潮水自东向西横贯而来,翻滚着白浪,潮头犹如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在移动。
”有的学生说道:“我仿佛看见大潮汹涌而来,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飞速奔赴战场,那声音又如同千万台发电机一齐开动,哗啦哗啦……震天动地。
”……多么新奇的想象!这样,对照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培养口语能力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采用简笔画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既可以调控教学气氛,进行美育,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找到了新知识与学生固有生活经验之间的切入点,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1.观潮学习目标: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1.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1.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一、单元整体教学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
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前塘秋潮的咏赞。
同学们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了解呢?(介绍资料)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奇观吧。
齐读课题《观潮》。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3.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四、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②易读错字大堤.(dī)踮.脚(diǎn)霎.时(shà)(2)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贯”上部分共4笔。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看看第2至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3.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课后的资料袋,再认真地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1.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堤.(dī tī)风号.浪吼(háo hào)笼.罩(lóng lǒng)踮.脚(diǎn diàn)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2)形容隐隐约约。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3.用直线将搭配恰当的词语来起来。
山崩地裂的江面横贯涌来若隐若现的响声人声翻滚风平浪静的堤岸余波江面人山人海的景物白浪鼎沸六、板书一(1)天下奇观总二(2)潮来前1 观潮三(3、4)潮来时分(时间顺序)四(5)潮过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③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5)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