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策略
• 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 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
青少年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
青少年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特点
• 情感波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的情感波动 • 同伴关系: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发展友谊 • 社会角色:探索和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教育策略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心理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心理教育课程
• 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 成长与发展课程:关注个体成长,促进心理发展 • 情绪管理课程:帮助个体调节情绪,应对生活压力
心理教育实践
• 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个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心理问题 • 心理实践活动:组织个体参与心理实践活动,培养心理素质 •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04
• 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情感、社 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02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 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 前运算期(2岁到7岁):使用符号性思维,但尚未掌握逻辑推理 • 具体运算期(7岁到11岁):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仅限于具体事物 •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05
心理发展评估方法与应用
心理测验与评估方法
心理测验:使用标准化测验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
• 如智力测验、性格测验、兴趣测验等
评估方法
•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 自我评估:通过个体自我报告和自我描述进行评估 • 他人评估:通过他人的描述和评价进行评估
心理发展与教育PPT教案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个 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双生子爬梯实验
图1-4 双生子训练爬梯的结果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1896-1980)瑞士 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 论的创始人,一生发表40多 部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其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 言与思维》、《儿童的判 断与推理》、《智慧心理 学》、《儿童的道德与判 断》等。
2、自主对羞愧
控制物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自主; 父母的过度保护 ——羞怯。 如果自主对羞愧的危机得到成功解决,在儿童人格中就会
形成“意志”的品质,即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抑制的不屈 不挠的决心。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 能力。
3、主动对内疚
❖ 支持儿童独立——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性 ❖ 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会产生内疚
束缚
抽象逻辑思维
假设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推理
(二)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给儿童提供明显超出其发展水平的 材料 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与教 育
(一)理论背景
(二)维果斯基生平
运用表象进行思维,不再局限于此时此地。
直觉思维:守恒实验 自我中心 万物有灵论
守恒实验
量的守恒
问儿童:A、B两个杯子中的水是一样多,还 是不一样多?
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儿童说,B杯中的水比A 杯中的水多,另一部分儿童则说A杯中的水 比B杯中的水多。
1.两杯等量的水
2.一杯转入高杯
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 1.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将由 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 2.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 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 3.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 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一种经典的研究 儿童品德发展的方法
两
• 两难故事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
•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 社,1998年版,第84页。
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1980
•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11岁时,发表关于白斑雀的观察记 录,奠定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基础。1918, 博士毕业,软体动物。1919,巴黎大学学 习病理心理学。1924,升任教授。1955, 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1971,退 休。
(四)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 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水 阶 道德推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平 段 理特点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
1
以惩罚 与服从 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 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 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习
俗
以行为
水 平
2
的功用 和相互 满足需 要为准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 不好,海因茨就没 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二)临床法
临床法(clinical method)的主要特点: 以实验为主,辅以观察和谈话;具有
较大的灵活性,由于研究的目的、研究主 题的不同,使用的方法、被试的数目、结 果的分析方法也随之改变;利用数理结构 来描述儿童的思维结构。
液体守恒实验
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 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
心理发展与教育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 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同化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的适应特定情境的过程。
同化是个体把客观环境纳入到主体的图式当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的 图式不能同化客观环境,因而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促进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 渡的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活动操作对客体的适应 具体方式: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 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见教材23页 1、少年期(初中阶段) 2、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三、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问题 关键期问题 终身发展问题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霍尔的遗传决定论 环境: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教育:主导作用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 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二、自我意识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探讨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探讨引言:心理发展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而教育则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层面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人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传感器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帮助儿童建立起有效的认知结构,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传感器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触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引导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能力来观察、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同时,适当的游戏和互动活动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感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前运算期,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分类和序列推理等。
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思考,让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教育者则需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这时候,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情感发展与教育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而教育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会对其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教育者在培养孩子情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发展与教育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的理解也逐步加深 。
中学阶段心理发展与教育
01
认知与思维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
分析问题。但是,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仍然存在局限性。
02 03
情感与社会性
中学生的情感逐渐稳定,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他 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事件有更深刻的 理解。
多元化评估:采用多种 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 学习成果,以避免单一 评价的局限性。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 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不同教育阶段应考虑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阶段
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语言 能力、社交技能和基本情感。
小学阶段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自我 认知和社交技能。
自我意识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我意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 和目标。
05
结论
心理发展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0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不断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02
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因为教育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其 兴趣、能力和需求来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 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境化的学习策略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单选题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A.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A.积累B.迁移C.学习D.领会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A.发展B.发育C.遗传D.成熟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特纳氏综合症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A.高尔顿法B.基因突变法C.消除法D.孟德尔法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B.灌输C.传授D.接受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A.唐氏综合症B.特纳氏综合症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D.杭亭顿舞蹈症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 )P62A.孟德尔法B.高尔顿法C.家谱分析法D.基因突变法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A.华生B.霍尔C.埃里克森D.格塞尔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影响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D.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18.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P62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19. 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C )P65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教育 D.心理发展20.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D )P74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21.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B )P79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22.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 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活动一般都伴 随着思维活动,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小学生观察的品质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展,小学 一年级学生在观察的各个品质方面都较低,而经 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时,已有明显的发 展,到五年级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 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顺序性 和观察的深刻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 2.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培养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 5.加强复习,防止遗忘Leabharlann 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小学生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 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 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以 称之为形象抽象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生思维还是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其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大约 在四年级(10岁)。 另外,思维的不同方面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不 同儿童之间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
三、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针对小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1.教育照顾到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 对于低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激发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2)制定适合于他们的 个性化目标、内容、计划和评估体系,使他们能够获得成 功的体验;(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性、 活动性、趣味性。 对于超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要满足他们成长的 需要,不要搞平均主义;(2)对他们的要求要适当,不 要操之过急;(3)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 要全面发展,又要发挥特长;(4)将教育、指导与自我 指导、自由发展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 2 ) 根据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 , 遗传、成熟、 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四因素对个体心理形成与 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体性这个内因而起作用
托尔曼、 ■ 托尔曼 、 班杜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以及无数实例 都证实了一个道理:在刺激( 与反应( 都证实了一个道理 : 在刺激 ( S ) 与反应 ( R ) 之间有一个 重要的中介变量,那就是人自身( 重要的中介变量,那就是人自身(P),只有充分考虑到不 同人的不同主体性,才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诸如此类问题: 同人的不同主体性 , 才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诸如此类问题 : 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差无几的兄弟姐妹之间, 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差无几的兄弟姐妹之间 , 其后来的心理 发展为何有很大不同? 假若忽视了人这个最重要的变量, 发展为何有很大不同 ? 假若忽视了人这个最重要的变量 , 而仅从环境或教育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而仅从环境或教育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 那就是一种外在论的解释,或者, 那就是一种外在论的解释 , 或者 , 仅从遗传与成熟的角度 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那就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学 来解释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解释, 解释 , 这后两种解释都不可能准确把握影响人的心理形成 与发展诸因素之间的真正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 与发展诸因素之间的真正关系, 心理形成与发展的本质规律。 心理形成与发展的本质规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2)前运算阶段(2—6岁) 6 特点: 特点: ①具体形象性 ②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指个体认识到客体尽管外形发生变 但其特有属性不变的一种能力。 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的一种能力。 ③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可逆” ◆“可逆”指个体可以改变思维方向以便 能回到起点的一种能力。 能回到起点的一种能力。 ④自我中心性比较突出
4.最近发展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 development: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指介 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 第一个发展水平) ( 第一个发展水平 )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 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 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个发展水平 ,也 就是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就是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论的教育价值 1. 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 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 cognitive development)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 , 对事物 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3)皮亚杰的生物学背景使得皮亚杰在研究儿童 的认知发展时倾向于将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自身自然 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文化与教育因素的功能, 的成长 , 不太重视社会文化与教育因素的功能 , 使得 其认知发展论带有强烈的生物学色彩, 其认知发展论带有强烈的生物学色彩 , 导致受到诸如 缺少社会文化意义之类的批评;与此相反, 缺少社会文化意义之类的批评 ; 与此相反 , 维果斯基 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认 知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皮亚杰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与此相反, (4)皮亚杰主张“发展先于学习”;与此相反, 维果斯基力倡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 维果斯基力倡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其所提出的 “ 最近发展区 ” 概念对纠正皮亚杰轻视社 会文化对人的认知的影响与“发展先于学习” 会文化对人的认知的影响与 “ 发展先于学习 ” 的观点 均具有“对症下药”的价值。 均具有“对症下药”的价值。 假若说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的普遍顺序, (5)假若说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的普遍顺序,那 么维果斯基更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 多样性。 多样性。 皮亚杰不看重言语和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 (6)皮亚杰不看重言语和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言语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3.启示 妥善吸取二人思想之精髓。 妥善吸取二人思想之精髓。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一)临床法及其价值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与阶段 1.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1.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图式( schema) ● 图式 ( schema ) : 儿童对环境进行适 应的认知结构。 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 assimilation) ● 同化 ( assimilation ) : 儿童把新的 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 认知过程 ,即既 有知识的类推运用。 有知识的类推运用。 顺应(accommodation) ● 顺应(accommodation):儿童通过改 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 认知过程 平衡(equilibration) ● 平衡(equilibration)个体通过自我 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 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兼论其 ( 三 )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 兼论其 在教育上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对教育提出一些具启发意义的见解( (4)对教育提出一些具启发意义的见解(按学 生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生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设计课程;实施个别化教学) 设计课程;实施个别化教学)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 特重从个体的维度来研究认知发展, ( 1 ) 特重从个体的维度来研究认知发展 , 忽 视从社会文化维度来研究认知发展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 (3)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指个体或种系从产 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问题通常是 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二是心理的个体 发展。 ●认知发展与品德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这五个变量在个体的一生发展过程 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第一阶段,受精卵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受精卵的形成阶段。这是个体 生命最初形成阶段, 生命最初形成阶段,此时个体的身心素质受遗 传因素影响最大 第二阶段,受精卵一旦形成, 第二阶段,受精卵一旦形成,自此之后开 始至青春期结束为止, 始至青春期结束为止,此时虽然个体的心理发 展也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以及个体主体性的影 但从总体上看, 响,但从总体上看,个体心理发展受成熟因素 影响最大。 影响最大。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个体自青春期结束起至自己的 稳定人格形成前, 稳定人格形成前,个体心理发展受环境和教育 因素影响最大。 因素影响最大。
五因素相互作用论: (四)五因素相互作用论:对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因素的新主张 个体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是由遗传、 ( 1 ) 个体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是由遗传 、 成熟、环境、 成熟、环境、教育和主体性等五个变量之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 互作用的结果。 P=f( 其含义是, P=f(H、M、E1、E2、S),其含义是,人 的整个身心素质是其遗传( 成熟( 的整个身心素质是其遗传(H)、成熟(M)、 环境( 教育( 和主体性( 环境 ( E1 ) 、 教育 ( E2 ) 和主体性 ( S ) 之间 的函数。 的函数。 主体性:指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 ◆主体性:指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个体根据它们 对来自体内外的诸种刺激进行判断、选择、吸 对来自体内外的诸种刺激进行判断、选择、 利用或改造的能力。 收、利用或改造的能力。
第四阶段, 自个体的稳定人格形成后起( 时间不能确定, 第四阶段 , 自个体的稳定人格形成后起 ( 时间不能确定 , 有人早些,有人迟些, 有人早些 , 有人迟些 , 有人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形成稳定的人 格 ) , 个体的主体性首次在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上起第 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长期起最重要的作用, 一重要的作用 , 而且将长期起最重要的作用 , 直至个体老死为 止。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二 里所说:“‘习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二》里所说:“‘习 与性成’ 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隆赏重罚不能匡正矣。 与性成 ’ 。 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 , 隆赏重罚不能匡正矣 。 ” 典型个案之一: 1973年 10月开始了 批林批孔” 月开始了“ ★ 典型个案之一 : 当 1973 年 10 月开始了 “ 批林批孔 ” 运 动后,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 动后 , 在政协学习会上 , 人人要 “ 表态 ” , 唯有梁漱溟一直沉 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 沉默是不允许的。 默不语 。 可是 “ 不表态 ” 就是一种 “ 表态 ” , 沉默是不允许的 。 于是,梁漱溟于1974 1974年 月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于是,梁漱溟于1974年2月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仍然捍卫孔子, 的长篇发言 , 在那 “ 批孔 ” 的狂潮下 , 仍然捍卫孔子 , 替儒家 思想辩护,这无疑是在触犯众怒, 思想辩护 , 这无疑是在触犯众怒 , 引起了对梁漱溟的大会小会 不断的批判。1974年 23日 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 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 持人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梁漱溟回答: 三军可夺帅也, 持人问梁漱溟有何感想 , 梁漱溟回答 : “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 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梁漱溟解释。梁漱溟说:“‘匹夫 匹夫’ 不可夺志也 。 ” 主持人勒令梁漱溟解释 。 梁漱溟说 : “‘ 匹夫 ’ 就是独人一个, 无权无势。 就是独人一个 , 无权无势 。 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 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 没法夺掉, ‘ 志 ’ 。 什么都可以夺掉 , 但这个 ‘ 志 ’ 没法夺掉 , 就是把他 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