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_2009版_

合集下载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以下将介绍IPF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指南:1.临床症状与体征:IPFI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

体格检查可发现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干湿性啰音、杂音等。

2.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内斑点状或片状浸润阴影,也可见空洞形成。

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3.病原学检查:支气管镜或胸腔镜检查可取得病灶组织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学检查,如涂片、培养和PCR等。

4.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经导管心脏超声检查等,以排除其他感染和判断病情。

二、治疗指南:1.患者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单药治疗或联合应用药物。

3.免疫增强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积极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常用的免疫增强治疗包括使用重组人白介素-2、肠内营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等。

4.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高能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辅以肠内外营养支持。

5.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支气管阻塞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外科切除病变组织、支气管扩张术、胸腔引流术等。

6.病程监测:定期进行影像学、真菌学和临床症状的监测,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旨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但由于每位患者情况不同,请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专科药物交流——伏立康唑

专科药物交流——伏立康唑
高脂早餐(脂肪含量约45克)、低脂早餐(脂肪含量约9克) 7:30 标准午餐 。13:00 高脂晚餐(脂肪含量约50-70克)、低脂晚餐(脂肪含量约9克)18:00、19:10
结论:与空腹相比较,食物
可降低伏立康唑生物利用度 约22%。
二、CYP2C19基因型与伏立康唑药动学
静脉与口服400mg伏 立康唑
介于浓度和时 间依赖间
呈时间依赖 ,PAE或 T1/2较长
三唑类
主要参数 T>MIC PAE,T1/2, AUIC
浓度 (mg/L)
两性霉素B 40 Cmax/MIC
30
棘白菌素类
AUC/MIC 20
唑类
10 T>MIC
MIC PAE
0
0.5
8
16
24
小时
Andes D.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1179-1186.
伏立康唑治疗曲霉菌PK/PD目标值
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EUCAST: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 MTS:MIC测试条法
采取三种不同的标准方法对伏立康唑治疗曲霉菌药敏折点进行测试, 并用蒙特卡洛模拟人类PK/PD目标值及与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Siopi, Mavridou, Mouton,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4; 69: 1611-19.
研究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群体药动学特征,
寻找影响伏立康唑PK/PD参数变化的因素,并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 。
研究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Monte Cadosimulation, MCS)
。 在患者人群中对6种给药方案进行了10000次模拟 。

儿童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儿童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Aug.2010Vol.25No.8文章编号:1005-2224(2010)08-0586-03儿童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王丽杰,刘春峰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志码:B王丽杰,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儿科呼吸急救、胃肠功能障碍。

关键词:曲霉菌;念珠菌;高危因素,真菌感染Keywords :aspergillus ;candida ;predominant fac⁃tors ;fungal infection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检验手段的日臻完善,人们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 )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致病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条件致病真菌。

1真菌的致病性和感染途径目前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据美国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资料,1990年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率是1980年的1.9倍,居各种病原体感染率上升的首位;深部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病死率高达29%,无真菌感染病死率为17%[1]。

杜斌等[2]对北京协和医院1953—1993年40年间共计3447例尸检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深部真菌感染85例,占2.5%,前20年发病率平均为1.5%,后20年为5.6%,明显增多。

殷菊等[3]报道北京儿童医院1983年2月至1999年10月,1000例尸检病例中发现深部真菌感染18例,占1.8%。

其中1983年2月至1996年12月深部真菌感染占1.4%(13/964);而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为14%(5/36)。

同期临床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共21例,1997年以前13例,1997年以后5例,提示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发病明显增多。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和(或)肺组织引起的感染,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

IPFI临床预警诊断和分层合理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的关注焦点,IPFI 主要涉及呼吸、血液、重症监护、感染、免疫和新生儿等亚专业,其诊断和治疗又凸现了影像、检验和临床药学的重要性。

中华儿科杂志曾刊出“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时至今日,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和诊断技术跃进为全面更新指南或共识提供了基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后共组织56位各学科专家,汇总并遴选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儿科医师提出的有关IPFI诊治的18个临床问题,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充分讨论并撰写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0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明确建议和说明,以期更精准地指导IPFI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诊断部分临床问题1:哪些人群容易发生IPFI?建议:真菌感染多为条件性致病。

患原发免疫缺陷、继发免疫低下或慢性基础疾病或长期体内留置导管的儿童应高度警惕IPFI的发生。

说明:存在以下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儿易并发IPFI:(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有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连锁高IgM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IgE 综合征等,不同类型者易感真菌的种类不尽相同;(2)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3)血液恶性肿瘤;(4)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持续时间≥10 d;(6)原发病使用糖皮质激素,IPFI的易感性与糖皮质激素单次剂量、总疗程和总剂量相关,有文献推荐2个月内使用>0.3 mg/(kg·d)超过3周的泼尼松(或等效其他种类糖皮质激素)为高危因素;(7)长期侵入性置管引起生理屏障破坏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8)其他如重症病毒感染、严重肝肾疾病、使用耗竭B或T淋巴细胞的靶向药物、慢性气道和肺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支气管肺畸形以及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等;(9)要警惕多种高危因素的并存。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真菌引起的疾病比较多,在对真菌引发疾病治疗上,一定要选择多种治疗方式,这样对缓解病情有很好帮助,而且真菌引发疾病,发展速度很快,患者患有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严重后,治疗上也是会很复杂,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对它是怎么回事呢?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怎么回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粘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病;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真菌感染,后者在临床上常见。

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

肺部真菌感染常继发于严重的原发病,症状、体征常无特征性,可有以下临床表现:(1)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流涕、关节痛、肌痛等;(2)隐匿性感染: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可自愈;(3)肺部表现:①肺炎或支气管炎:最常见,与一般细菌性肺炎难以鉴别。

可有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稠痰或黄脓痰等症状,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可伴有少至中量胸液;②肺结核样表现: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和奴卡菌病的临床表现有时酷似肺结核,可有干咳、咯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及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③肺脓肿和脓胸:常急性起病,可有寒战、高热(多呈驰张热)、咳嗽、咯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臭味明显,咯血多为痰中带血。

放线菌病和奴卡菌病所致脓胸均易在胸壁上形成窦道;④肿瘤样表现:如肺隐球菌瘤、组织胞浆菌瘤、球孢子菌瘤等,酷似周围型肺癌。

皮炎芽生菌病、曲霉感染等可破坏肋骨与椎骨,似转移癌之骨质破坏;⑤肺栓塞和肺梗塞:如嗜血管性的毛霉,易侵犯血管,肺部感染时常导致肺栓塞甚至肺梗塞,似肺血栓栓塞症;⑥其它:可引起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或类似结节病表现。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灌洗液涂片显微镜检查
通过检查灌洗液中的真菌成分,有助于诊断肺部真菌感染。
灌洗液培养
灌洗液培养能分离培养出具体的真菌种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组织活检
经皮肺穿刺活检
通过穿刺获取肺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 查,是确诊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
胸腔镜或开胸活检
对于某些疑似病例,可能需要采用胸 腔镜或开胸手术获取肺部组织进行活 检。
血液真菌抗原检测阳性
02
通过检测血液中真菌抗原,阳性结果提示感染。
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或培养阳性
03
通过涂片或培养痰液或肺泡灌洗液中的真菌,阳性结果提示感
染。
组织病理学诊断
经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获取肺组织 样本,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真菌菌丝 和/或孢子。
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肺组织样本,病 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 。
1 2 3
有创性
组织病理学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获取组 织样本,如肺穿刺活检等,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创 伤性。
病理医师的判断主观性
组织病理学诊断依赖于病理医师的专业判断,具 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医师之间可能存在诊断差 异。
病理特征的非特异性
某些真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其他感染或非 感染性疾病相似,难以区分,可能需要结合其他 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
01
支气管镜检
通过支气管镜获取支气管分泌物 或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和真菌染色。
02
03
肺穿刺活检
鉴别诊断
对于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 可进行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样 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其他可能 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部细 菌感染、肺结核等。

最新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最新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南
血液标本真菌抗体测定作为疾病动态监测指标有临床意义,但不能用于早期 诊断。血液标本各种真菌PCR测定方法,包括二步法、巢式和实时PCR技术, 虽然灵敏度高,但容易污染,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IPFI的三个级别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
IPFI
IPFI
IPFI
诊断IPFI的三个级别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
临床处理程序与策略
IPFI的临床处理程序
原发性IPFI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 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 险程度较低,临床处理要求尽可能确诊后选择治 疗(确诊治疗)。
继发性IPFI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较 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和凶险, 需综合分析和判断,及时行拟诊治疗(经验治疗) 或临床诊断治疗。根据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 与缓急推荐处理程序见图1。
IPFI
IPFI
IPFI
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确诊IPFI的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霉菌:
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 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 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 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 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指 南
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
王爱霞 翁心华 邓伟吾 陈文彬 何礼贤 胡必杰 姚婉贞 蔡柏蔷 谢灿茂 施毅 陈佰义 周新 徐英春 李若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呼吸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 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

血浆(1—3)—B—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血浆(1—3)—B—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血浆(1—3)—B—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血浆(1-3)-B-D-葡聚糖在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22例作病例组,59例同年龄段非真菌感染新生儿作对照组。

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浆(1-3)-B-D-葡聚糖中的含量。

以血浆100pg/ml (1-3)-B-D-葡聚糖为界值,分析检测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病例组血浆(1-3)-B-D-葡聚糖为(214.8±149.4)pg/ml,高于对照组(67.2±2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100 pg/ml为界值,血浆(1-3)*B-D-葡聚糖检测灵敏度为81.8%,特异度83.1%。

结论:血浆(1-3)-B-D-葡聚糖是辅助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指标。

标签:(1-3)-B-D-葡聚糖;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neonatal invasive fungal infeetions,N1FI)是指侵袭新生儿深部组织、内脏和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及真菌血症,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具有诊断困难、病情凶险、治疗周期长、病死率高等特点。

由于传统的真菌培养阳性率低、耗时较长,加之新生儿采血困难等原因,致使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极为困难。

血浆(1-3)-B-D-葡聚糖检测也叫G试验,其原理是利用真菌细胞壁(1-3)-B-D-葡聚糖能够特异性地激活酶促凝集系统,使反应溶液的透光度发生变化。

这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快捷辅助早期诊断真菌的方法。

因此,检测血浆中(I-3)-B-D-葡聚糖的含量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患者血浆(1-3)-B-D-葡聚糖,探讨血浆(1-3)-B-D-葡聚糖在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州医学
2009 年第 22 卷第 3 期
% 183%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 2009版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 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 的广泛应用、 各种导管的留置以及呼吸机的普及, 加 之对免疫缺陷病和真菌感染诊断水平的提高 , 临床 上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肺部 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 侵袭性肺部真菌 感染 ( invasive pu l m onary fu ngal in fect io ns, IPF Is) 指 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引起的感染 , 不包括 真菌寄生和过敏引起的肺部病变 [ 1] 。 ! IPF Is的诊断 ∀ IPF Is的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 诊断依据由宿 主 ( 危险 )因素、 临床证据、 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 理学 4 部分组成 , 分为确诊、 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 [ 1- 3] 别 。 诊断依据 1 . 宿主和 ( 或 ) 环境 (危险 ) 因素 [ 4- 6] : ( 1) 基础 疾病: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先天发育异常、 慢性疾 病和重度营养不良等。 ( 2) 原 发性免疫缺陷病: 各 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尤其是联合免疫缺陷病、 细胞 免疫缺陷病和慢性肉芽肿病 ( CGD) 等。 ( 3) 继发性 免疫功能低下: 抗肿瘤药物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减少; 长期应用广谱抗莆药物、 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 免疫抑制剂 ; 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后以及 H I V 感染 和其他严重病毒感染等。 ( 4) 侵入性操作: 包括血 管内留置导管、 留置导尿管、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 腹 膜透 析、 血液净 化和 胃肠 外营 养等。 ( 5) 环境危险因素 : 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的儿童 , 由于 吸入大量真菌孢子, 如空调污染、 密切接触鸽类以及 接触有真菌存在的环境, 超过机体抵抗力而发病, 多 见于肺隐球菌病 , 其次是侵袭性肺曲霉病。 2 . 临床证据 : ( 1)发热、 咳嗽和肺部体征经抗菌 药物治疗无好转或好转后再次出现发热、 咳嗽和肺 部体征。 ( 2) 影像学提示肺部病变经抗菌药物治疗 无好转或肺部出现新的非原发病的浸润影。提示侵 袭性肺曲霉病 的影像学征象 [ 7- 9] : 早期出现胸膜下 密度增高的结节实变影和 ( 或 ) 楔形实变影、 团块状 阴影, 病灶周围可有晕轮征 ( ha lo sing) , 数天后肺实 变区液 化、 坏 死, 出 现 空 腔阴 影 或 新月 形 空 气征 ( a ircrescent sin g)。曲霉可引起侵袭性支气管感染 ,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结节阴影、 树芽 征和细支气管壁增厚等, 可单独出现 , 但常与肺部病 变并存。提示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征象 [ 10- 12] : 免疫 功能低下儿童, 多见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 , 单侧或多 侧 , 与其他病原体肺炎难以区别。免疫功能正常的 儿童。多见结节 状阴影, 单 发或多发 , 常位于胸膜 下 , 大小不一。弥漫性粟粒状阴影、 肺间质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者等较少见。提示肺念珠 菌病的影像学征象 [ 3- 14] : 结节实变影和 ( 或 ) 大片状 实变 , 少有空洞形成。血行感染或由肺部感染发生 播散者, 多呈弥漫粟粒状阴影。念珠菌也可引起侵 袭性支气管感染, 影像学表现同曲霉感染。提示肺 孢子菌肺炎的影像学征象: 双肺毛玻璃阴影。 3 . 微生物学证据 : 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 证据 : ( 1)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 且培养连 续 2 次以上分离到同种真菌 ; ( 2) 支气管 肺泡灌洗 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 真菌培养阳性; ( 3) 合格痰 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发现新生隐 球菌 ; ( 4 ) 血液标 本曲霉半乳甘露 聚糖 ( GM ) 实 验 ( EL ISA ) 连续 2 次吸光度指数 ( GM I) 值 > 0 . 8 或单 次 GM I值 > 1 . 5[ 15] ; ( 5) 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 l 3- - D 葡聚糖抗原 ( G 试验 ) 连续 2 次阳性 [ 16] ; , ( 6)血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 11] 。 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 ( 1) 肺 组织真菌 培养阳性 ; ( 2) 胸腔积液真菌培养阳性 ; ( 3) 血液真 菌培养阳性 (曲霉和除马尼菲青霉以外的青霉需排 除污染 ); ( 4)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肺 孢子菌包囊、 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 ( 5) 胸腔积液和血 液直接镜检发现新生隐球菌。 4 . 组织病理学证据: 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 学检查发现真菌感染的病理改变以及菌丝或孢子等 真菌成分。 诊断标准 确诊 ( proven): 宿主因素 + 临床证据 + 肺组织 病理学和 ( 或 ) 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 临床诊断 ( probab le): 宿主因 素 + 临床证据 + 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 拟诊 ( possib le): 宿主因素 + 临床证据。
表 1
诊断 级别 确 拟 诊 诊 宿主 因素 + + +
a
IPFIs的分级诊断标准
微生物学证据 有临床诊断意义 有确诊意义 +
组织病理 学证据
临床 证据 + + &43; ∃为必要条件 ; 原发感染者可无宿主因素
! IPF Is的治疗 ∀ [ 17- 19] 1 . 一般预防: 包括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措施和抗 真菌药物预防。目前儿科公认的抗真菌药物预防适 应证为: 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患儿、 造血干细胞移 植以及慢性肉芽肿患儿。抗真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已 引起国内外重视, 应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预防真菌
% 184% 感染。 2 . 靶向预防 : 在高危患者预防某种特定的真菌 感染, 如在血液肿瘤和艾滋病患者应用甲氧苄啶 磺胺甲曙唑 ( TMP - S M Z )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3 . 拟诊治疗 : 即经验性治疗 ,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 染病死率高 , 延误治疗则常导致死亡。为此, 经验性 抗真菌治疗尤为重要。高危真菌感染患儿 , 临床和 影像学表现提示真菌感染 ( 拟诊 ) 时 , 在积极寻找病 因同时 , 应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为氟 康唑、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以及卡泊芬净。 4 . 临床诊断治疗 : 即先发治疗, 患儿符合临床诊 断 , 其抗真菌治疗已有较强的选择性用药指征 , 应依 据真菌种类、 药敏结果、 病情轻重以及患儿的耐受性 选择用药。 5 . 确诊治疗: 即靶向治疗 , 针对确诊患儿 , 应依 据真菌种类、 药敏结果、 病情轻重以及患儿的耐受性 选择用药。 儿童常见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选择 ( 1) 肺念珠菌病: 无论念珠菌种类 , 病情较轻者 或对氟康唑敏感者 , 首选氟康唑。对耐氟康唑者或 病情较重者 ( 合并播散、 继发肺部念珠菌病、 血流动 力学改变等 ) , 应用两性霉素 B (除外季也蒙念珠菌 和葡萄牙念珠菌 ) , 可联合 5 - 氟胞嘧啶 ( 5- FC ) 、 或应用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对于克柔和 光滑念珠菌感染 , 如无药物敏感试验的条件, 原则上 首选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 B、 伊曲康唑。 ( 2) 侵袭性肺曲霉病: 可选择伏立康唑、 伊曲康 唑、 卡泊芬净、 两性霉素 B, 病情重者可联合两种抗 真菌药物治疗。氟康唑对肺曲霉感染无效。可参考 病情的轻重、 原发病、 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药物的安全 性和价格等选择 药物。两性霉素 B 是治疗侵袭性 肺曲霉病的传统药物。目前认为病情较重者 , 可首 选伏立康唑。卡泊芬净适用于患者不能耐受其他药 物或其他药物无效时的治疗。 ( 3) 肺隐球菌病 : 对于轻度感染或无免疫功能 缺陷的患者首选氟康唑。重症患者或合并脑膜炎、 腹腔隐球菌病等或儿童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 可应用 两性霉素 B , 并联合 5- FC, 待 病情好转后改用氟康唑维持治疗。 ( 4) 肺接合菌病 : 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是两性 霉素 B , 或联合 5- FC 使用。 ( 5) 肺孢子菌肺炎: TM P - s M z 是首选药物, 疗 程 2~ 3 周。卡泊芬净对肺孢子菌肺炎有一定疗效 , 可用于 TM P- SMZ 耐药或重症患者。 ( 6) 肺组织胞浆菌病: 病情较轻者 , 可选用氟康 唑、 伊曲康唑等治疗。重症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有 效后改用伊曲 康唑维持治疗。也可用两 性霉素 B 全程治疗。 !儿科应用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 新的抗真菌药物, 有的说明书没有明确规范儿
参考文献 [ 1]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侵袭性 肺部真 菌感染 的诊断 标准与治疗原则 ( 草案 ). 中华内 科杂志 , 2006, 45: 697700. [ 2] 中华内科杂 志编辑 委 员会 . 血 液病 /恶性 肿瘤 患者 侵袭 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 修订版 ). 中 华内科 杂志 , 2007. 46: 607- 6 l O. [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 染学组 , 中华 结核和 呼吸杂 志编辑委员会 . 肺真 菌病 诊断 和 治疗 专家 共识 . 中 华结 核和呼吸杂志。 2007 . 30 : 821- 834.
柳州医学
2009 年第 22 卷第 3 期
科的用药剂量, 有的还明确指出 "尚无用 于儿童的 资料 , 除非用药益处 大于潜在危险时 , 不得用 于儿 童 "。以下所列部分药 物的剂量, 是儿科临床 医生 为挽救患儿生命, 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 经临床 实践探索的经验剂量或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氟康唑: 适应证为隐球菌属和念珠菌属感染 , 对 曲霉属感染无效。本品在 16 岁以下儿童体内的血 浆半衰期与成人不同, 其他药代 动力学参数 ( 如生 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等 ) 与成人相似 , 对不同年 龄儿童推荐剂量如下: > 4 周龄的患儿: 深部真菌感 染: 6 m g / ( kg% d) , 每日给药 1 次; 严重威胁生命的 感染 : 12 mg / ( kg% d), 每日给药 1 次。 2~ 4 周龄的 患儿 : 剂量同上 , 每 2 日给药 1 次; < 2 周龄的患儿 : 剂量同上 , 每 3 日给药 1 次。 伊曲康唑: 适应证为曲霉属、 念珠菌属、 隐球菌 属和组织胞浆菌属的感染, 对镰刀霉菌属活性低 , 对 毛霉菌无效。用法 : 6 m g / ( ( kg% d) ), 前 2日每日 2 次, 以后改为每日 1 次, 静脉滴注。口服制剂 6~ 8 mg / ( kg% d) , 分 2 次服用。 伏立康唑 : 适应证为曲霉属、 念珠菌属以及镰刀 霉菌属、 足放线菌属的感染, 对接合菌属无活性。 2 ~ 12 岁 : 7 m g / ( kg% 次 ) , q 12 h , 静脉滴注; 或第 1 天 6 m g / ( kg% 次 ) , q 12 h , 随后 4 m g / ( kg% 次 ), q 12 h , 静脉 滴注。口服 剂量 : 体重 小于 40 kg , 100 mg /次 , q 12 h ; 体重等于或大于 40kg, 200 m g /次, q 12 h 。 卡泊芬净 : 适应证为念珠菌属和曲霉属的感染, 对隐球菌属、 镰刀霉菌属以及接合菌属无活性。儿 童第 1 天 3 m g / ( kg% d) , 之后 l m g / ( kg% d), 必要 时, 可增加剂量至 2 m g / ( kg% d), 静脉滴注。 两性霉素 B: 适应证为曲霉属、 念珠菌属、 隐球 菌属和组织胞浆菌感染。儿童剂 量为 0 . 5 ~ 1 mg / ( kg% d), 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 脂质复合物 3~ 5m g / ( kg% d) , 静脉滴注。 抗真菌治疗的时间长短, 因病情而异, 患侵袭性 肺部真菌病的患儿一般均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 发病 , 给药时间不宜过短 , 一般要 6~ 12 周, 甚至更 长, 一般治疗至临床症候消失 , 影像学示病变基本吸 收。总之 , 要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要追踪观察 , 治 疗应个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