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案1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件: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课件(共34张PPT)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件: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课件(共34张PPT)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水资源: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分布在 东北 华北 西北 西南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 部较落后;东部的经济发展速度 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中国三个经济 地带及其发展 水平比较 (1999年)
地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总量(%) 人均GDP

(%)
(元)

59
41.1
10 089

27
35.7
5 407
西
13
23.2
4 217
中西部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比重(%)
耕地 可利用水能 煤 石油 铜 铝土矿 磷矿 硫铁矿
结论: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与目前的 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区域差异
资源差异
经济差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西
西






调送输
轮 南
靖边
泸州、

川东

读图分析西:气东气输线路源示意区、目标市场
轮南 塔里木盆地
宁夏 平原 黄土
高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海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轮南
黄河
太 吕行
梁山

长 江



上海
思考: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 些山脉、河流?
A稳处定为气什源,么调向洪北补弯枯 ?
能源需求量 大
东 部 地 区
能源生 能源消 产量小 费量低
地区差 异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4

第二学期高中高二地理《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主备人:使用人:9月26日课题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重点1、西气东输的原因2、西气东输的线路3、西气东输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教学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分析问题的较弱学习目标1、据材料能说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2、读图牢记西气东输的概况3、结合材料,能分析西气东输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影响理由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1.课前3分钟小考见PPT1 检查学生作答情况学生独立完成,抽取学生到黑板写答案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3分钟2.承接结果见PPT4、5、10—PPT16、PPT21_251教师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教师依据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提问,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带领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1锻炼学生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学生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可为小组加分。

3、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20 分钟3. 做议讲评探究活动见PPT17—19、28—32典型例题见PPT6—8、PPT35—36大屏幕展示问题,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况,最后补充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升习题,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讨论,达成共识巩固训练验收学习目标10分钟4.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知识体系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必要时补充回忆、背诵、同桌间互背互查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3分钟5.目标检测完成当堂检测习题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习题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5分钟6布置下节课自主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82—P86,1、找出产业转移的概念2、能找出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响2分钟7. 板书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二、西气东输的原因三、西气东输的影响8.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西气东输的影响上,由学生自己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并迁移应用,效果好在西气东输线路的分布上,由于学生缺乏中国地理部分知识所以需要疑惑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初中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2

第二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程标准: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西气东输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以西气东输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图片更客观地了解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图像材料的能力2.通过阅读对对材料重点的提取,培养归纳能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3.通过对西气东输个案的分析更好地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类比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学习,认识我国资源的地区不平衡性,培养节约的理念2.树立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二.学习重点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学习难点1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学习推广到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认识和理解2.学会从多方面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引导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五.教具:教材、视频、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现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资源。

比如大家每天喝的水,还有家里使用的煤气,天然气等等。

现在福州居民基本上使用上了天然气,不要以为你们家里每天做饭使用的天然气是埋藏在福州的地下,其实这些天然气而是从印尼买来的。

从印尼运来的液态天然气,在福建接收总站,把液态天然气转换为气态,体积膨胀600倍后,再调压输送到各个门站。

这个过程就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板书: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田佩佩)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把天然气从印尼运过来?【学生回答】因为福建天然气资源少,印尼天然气便宜【教师讲述】大家说的都对,福建天然气资源少,并不是天然气的资源富集区,仅有的资源不能满足本身的需求。

正是由于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且资源在区域之间不具有流动性(像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他都是可以流动的,而自然资源,是固定的,如铁矿,就是这里有,这里就有铁矿资源,你不能把它挪到别的地方,如果开采了,那就是商品,不是自然资源)因此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中国能源现状,启发其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程(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教案背景1.模块:必修3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5章第1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5章第1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中“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部分内容。

按照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教师可自行调整进度。

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抓住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核心问题,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复杂的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中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多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西气东输工程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另外学生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课堂知识的整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以及对区域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西气东输实力,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图表和多媒体等资料,综合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对个区域的影响2.通过对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读图分析,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天燃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4W(what、where、why、how)原因?(结合课本P84活动)How(怎么样)【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84—P85,图5.4“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总结归纳西气东输对西部的影响?【学情预设】我们的家就在东部地区,代表东部地区的组可以从我们身边生活和环境的改变来总结一下西气东输对东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对全国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全班分为两大组,分别是西气东输的“输出区”居民和“输入区”居民。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案必修3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主学习』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因素方面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错误!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错误!流动性。

(2)经济因素方面,区域间发展水平错误!不平衡。

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2.工程概况以□,04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05长江三角洲、错误!珠江三角洲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错误!上海、广州、错误!香港的输气管道。

[自我探究] 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提示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川气东送、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存在□01地区差异(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错误!能源相对贫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2)西部地区因错误!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1)现状: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错误!煤炭为主,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2)带来的问题:错误!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优势的错误!天然气等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具体原因①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错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错误!鄂尔多斯。

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错误!中后期。

(2)油气发展战略:稳定错误!东部,发展错误!西部。

[自我探究]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提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进口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将错误!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人教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前四章内容的总结和深化,在学习第五章内容时,要结合前四章的基础内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这一节课,又是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案例,教材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分析地区资源、资源调配的逻辑,并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

在环节内容上,主要包括了“介绍、原因、影响”三大要素,也对整个西气东输工程的逻辑深化。

通过“介绍-原因-影响”的递进,一步步深入介绍资源区域协调的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四章学习,对地理、资源与地区产业发展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但是,这部分理论没有具体案例渗透,对前四章知识认识还不够具象,需要更有生活性,联系更紧密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认识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影响和概况;学会分析区域资源协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课本和补充的图片、材料,提高图文知识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能够通过案例研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掌握正确的自然资源利用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掌握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资源互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学习中,图文知识的归纳和重点把握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情景问题。

提出问题:“我们阿克苏的特产水果是什么?”、“它们都销向了哪里?”图片展示:阿克苏本地特产水果:阿克苏苹果、阿克苏红枣、库车杏等水果图片。

辅助材料:新疆晨报讯,2018年,阿克苏地区种植了35万亩红富士苹果,其中8成的鲜果都将被送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消费者的手中。

2、研讨交流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水果要销向全国,特别是数千公里外的东部城市?我们自己留着吃不好吗?”辅助材料:2018年,阿克苏地区苹果总产70.04万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

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

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

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

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

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

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发展。

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

所以,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板书】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承转)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我国西气东输和东亚产业转移为例,来谈谈区域之间为什么是进行联系?如何联系?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今天我们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来探讨一下这系列问题。

【板书】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2第一段内容,并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板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必要性)1、自然原因: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⑵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过渡)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晋煤外运等)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板书】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1、西气东输工程概况:(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82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⑴工程建设包括哪几个部分?(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三部分)⑵一线与二线工程各自的起点与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及途经的主要地形区?(一线:起点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终点在上海,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途经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二线:起点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终点在广州,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途经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⑶西气东输工程一线与二线有何异同点?(不同点:①气源地不同:一线工程气源地主要来自国内,二线工程气源地主要来自国外;②目标市场不同:一线工程的目标市场在长江三角洲,二线工程目标市场在珠江三角洲。

相同点:目标市场都在我国东部地区;沿途经过的省区多、城市多、地形复杂。

)(承转)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必要性)。

【板书】2、西气东输的原因(必要性):(读图)请同学们读P83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05年)”(分析)从图中可知:从能源消费量来看,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最少;从矿物能源生产量来看,东部地区最少,西部地区最多。

即东部沿海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经济发达,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需求量相对比较小,经济落后,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也就是说: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匹配,使得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板书】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匹配:使得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强调)由P83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05年)”中的“原煤生产、原油生产、天然气生产”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原油资源最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我国中部地区煤炭资源最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川渝、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83图5.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思考P84“思考”: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而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

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讲解)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长期以来的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可是,在矿物能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7%。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板书】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4第一段,思考:我国油气资源分布有何特征?现有产业状况如何?我国油气发展战略是什么?【板书】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②现有产业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③我国油气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84“活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