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考目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知识连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主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⑵第二个阶段一一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⑶ 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岀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特点.(了解)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贝U,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A.服饰的西化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中国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 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C
B、
洋务运动
D 、 护法运动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60
绿军装
一、近代服饰的变迁
• • • • • • • • • 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 中西合璧 4、旗袍 5、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苏式服装 (列宁装和连衣裙) 6、文革期间:绿军装和干部服 7、改革开放后:多姿多彩 8、总趋势:拘谨呆板保守——美观得体 方便平民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表现: (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 法令 (2)婚姻自主: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追求婚 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3)丧礼:殡仪馆、公墓、火葬——土葬 (4)其他风俗:剪辫易服、公历、礼节等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 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 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 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清《上海县续志·序》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5.(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
(A) 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辛亥革命、改革开 放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 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 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 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 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饮食篇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建筑篇
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中西合璧
“住”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比较拥 挤,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 府推出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 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 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 明显的改善。
习俗篇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连接高考
4.(2018广东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
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南靖四中高丽芬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
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臵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
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 1 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心发言人李兴万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让学生观察在座同学的服饰,数数有几种色彩、几个款式。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服饰多样性有个简单的认识,进而引入到对过去服饰的思考。
活动2:各个时期服饰展示。
(从当代服饰开始,倒着逐个展示80年代、70年代、60年代、民国时期等不同的流行服饰。
图片见资料卡片。
)学生在看完图片之后会有个大致的认识,综合大家的说法总结: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时尚、个性师:为什么不同时期流行的服饰会不一样呢?跟什么有关系?生:发表各自观点。
师:总结一下大家的答案。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2.政治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3.未来文化的影响。
下面的三项内容采取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杭州”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教学过程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当代信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 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策略与 建议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案例分析
古代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尊老爱幼,重视家
族传承。
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习俗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习俗变迁 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
文化传承:习俗变迁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如节日习俗、传统技艺等。
社会心理:习俗变迁影响 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价值
观、道德观等。
经济发展:习俗变迁对经 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消费
习惯、产业结构等。
04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 生活与习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内容解析
01
物质生活变迁概述
物质生活变迁的定义
物质生活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 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物质生活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变化,如服装、饮食、 住房、交通等。
物质生活变迁受到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产品的 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课件11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业: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一、近代服饰变迁 1、特点: 2、表现: ⑴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传统 ⑵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 ⑶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设计 ⑷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改良 3、小结: 中山装和改良旗袍是中西合璧民族服饰
B
11、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 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1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 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突破的禁忌主 要有 ①断发易服 ②废止缠足 ③住洋楼吃西餐 ④改用阳历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四、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
1、报刊、广播、影视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 识普及,开阔眼界 2、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 生活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中国经济生活新观 念和新模式
2、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什么时 候开始的?最早的报刊是?
19世纪70年代汉口《昭文新报》
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洋帽洋衣洋式鞋, 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 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A
8、“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 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B、航海事业 D、电报电讯
D
9、被认为是国人在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 刊: A《中国丛报》 B《昭文新报》 C《时务报》 D《新青年》
10、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 一 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 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 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 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 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 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 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 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 汤的制作及使用。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 迷信活动——破除迷信
民上个世纪80年代,照相馆里在假背景下的婚礼
辛亥革命后, 国民政府下令 剪去辫子。
封 建 迷 信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 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 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 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 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 川菜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课堂总结: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 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 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 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 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本课要点:
1.从时间上看,分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旧中国:1840——1912 贫穷落后; 1912——1949 略有变化,无实质改变;
新中国:1949——1978 有所提高,但未根本解决问题; 1978至今 富裕强盛。 2.从内容上看,两个方面: 精神生活——衣食住水电医:贫穷 富裕 社会习俗——精神文明程度提高:愚昧 文明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 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 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 推广开来。
中山装
列宁装 连衣裙 60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 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 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大解放区流 行列宁装、解放装。文革时期的服装,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 主流,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 尚被推向了极至。一时间,中国人的 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 蚂蚁” “灰蚂 蚁”。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 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 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 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 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 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 于中西合璧的产物还包括中山装和旗 袍。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 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 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荠菜春笋
熏樱桃 熏樱桃. .
花园洋房
中西合璧
现代家居
社会风俗的改变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 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变化的表现: •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由拘谨、保守、
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 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 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 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 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 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 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食:
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 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 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 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