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或无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例句: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华)(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一)介词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乡里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欺骗)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 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 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 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 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 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 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屠惧,投以骨。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

【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1 2 1 2 1 2 1 21 23 1 2词、音节助词。

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频)。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文言文的常见语法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1、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较为灵活。

有时名词会用作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2、动词:动词也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下来”;“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

3、形容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同时,形容词还能活用为名词,像“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如“执策而临之”中的“之”,代指千里马;也可以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去、到”;还可以作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而”作为连词,用法丰富。

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也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例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前一个“以”是“因为”,后一个“以”是“把”。

4、于:“于”常用来表示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表示地点“在”;“苛政猛于虎也”中的“于”表示比较“比”。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语法知识
主语:是句子的陈述对象,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这个动作。

主语一般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担任。

谓语:是陈述主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do what,“是什么”what is this或是“怎么样”how,大多数实词都能做谓语,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组成。

宾语:宾语是谓语所支配或涉及的对象,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宾语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

定语:是修饰限制主语的成分,一般实词和词组都可以做定语。

根据定语所表示的意义定语可以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两大类。

状语: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句子成分,一般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时间名词、方位词、能愿动词、介宾词语等做状语。

补语:谓语后面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

独立语:独立语是独立于溜达句子结构之外,不与六大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的特殊成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插入语:你看,你怎么不听话,中的你看;2、呼应语:称呼回应对方的,如:恩,你说得对;3、感叹于,应感叹词表示:啊!多美的景色啊!4、拟声语,如:轰隆轰隆,远处传来了阵阵雷声。

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可以有多个定语和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式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注: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疑问句,首先看句子中有没有疑问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1 )指人的。

有“谁、孰”。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类型有:介宾倒装和谓宾倒装。

介宾倒装: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与做介词,谁是与的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提前。

再如:“何以战?”“长夜沾湿何由彻”等。

谓宾倒装: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

如:“何陋之有?”应是“有何陋之”有是谓语,何陋是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再如:宋何罪之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注:首先判断是不是否定句,然后在判断是不是代词作宾语。

判断否定句的标志是看句子中有没有否定词,常见的文言否定词有::不、弗、勿、未、否、非、无、莫、毋等。

常见的代词有:A、人称
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B、指示代词:现代汉语:这、那。

古代汉语:此、是、斯、兹、彼;C、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等。

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中否定句,之做代词,代指春意,所以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又如: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忌不自信等。

3、“之”或“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里的“之”或“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际的意义。

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应该是“爱莲,”又如“而髻鬟之始掠也”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全石以为底”应该是“以全石为底”。

二、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又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于途”是介宾短语做状语的状语后置,应该是“负者于途歌”,再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朝廷”是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这里面“具”和“以事”都是告的状语,但由于“具”是独立状语,所以不能后置。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注: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短语。

三、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例如:
1.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2.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和“壮哉我中国少年”两个分句都是主谓的倒装。

正常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

3、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

(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
铭》)正常语序应为“吾贫甚矣”,翻译为“。

我的贫困多么严重”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鸡豚是谓语前置,应该是鸡豚足,译为“鸡、猪丰足。


5、“如鸣佩环,心乐之”应是“如佩环鸣”也是谓语前置。

6、“近岸,卷石底以出”应该是“石底卷以出”,译为:石底翻卷过来高出水面。

四、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文言文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始语气更加的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1、中心词+定语后置+者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中三夫是荷担者的定语,应该是三夫荷担者,理解为三个能够挑担的男子;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又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应是“有翼然于泉上亭者”的倒装。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应是“隐逸之花”的倒装,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千里是马的定语,倒装,应是“千里之马者”。

3、数量词做定语定语后置
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数量词一做定语定语后置,应是“尝贻余一核舟”的倒装;再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是“为五人,为八窗”的倒装。

再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是“见数十所宫殿”的倒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