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划起

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

..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7

第七段 二叟同行,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勾连教材实例 172.涂:通“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173.乡:通“向”,先前,从前。 乡师而哭。《崤之战》(通“向”,面向) 174.指示:“指着[出]……给……看”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75.不亦……乎?:固定结构,“不也太……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176.景:通“影”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177.安能:怎么能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183.向:先前,从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兰亭集序》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184.掩口胡卢而笑:强忍着以免笑出声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185.为……所:被动结构。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186.新:新近,刚刚。 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谐。《赤壁之战》 178.曷为:“为曷”的倒装,“为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179.适:恰好,刚刚。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 180.父(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渔父见而问之。《屈原列传》 181.偕:陪同,一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182.就:靠近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87.发:打开,挖开。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的运用-模板

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的运用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在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试卷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无论是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提高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实际出发,提升学生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语的阅读思维素质,都理应是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的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一、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 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孤立地看这句中的“微”,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微”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侯生怎样“观察”?结合“微”的“小”这一意义,一下“察”,学生是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当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持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中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学生在复习时要掌握方法,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

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 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

文言语法纲要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 王正平

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 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 二、古今异义现象 (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 (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 (四)偏义词; 三、通假 第二节:文言虚词 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 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 三、兼词:诸、焉、盍; 四、有待补充的内容; 第三节:实词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 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二)谓语省略; (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 (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 (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 宾语常省略) (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 3、强调性提宾 (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 (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 (五)介宾词组的后置;

文言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 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 (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 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例如: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一、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法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语法 一、词类:(语法功能、语汇意义)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和句子成份[主、谓、宾]。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不表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份。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3、代词(实词): 具有代替作用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你、我、它们)、指示代词(这、那些)和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三类。 (1)主要语法功能: A、相当于它所替代的词。 B、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C、可作句子成份,可独立成句。 4、副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程度、时间、范围、否定、语气等。 A.表程度:最极太非常十分特别分外越越发相当很较比较略至少起码 B.表时间:早已曾迟早已经曾经当即初预先马上刚便暂且正从来终于 C.表范围:总共都全统统凡是大半一共只各自独自净仅仅一概单单 D.表情貌:刚巧果然自然仍然忽然突然居然原来特意明明渐渐仿佛 E.表重复\连续:一连连续不断屡次还又再再三重新反复随后 F.表肯定\否定\估量:就是准准保一定确定诚然必然不非没有可能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想必 G.表语气:难道岂幸亏到底反正简直却才宁愿偏偏也许竟然一旦索性何尝果真敢情 H.表处所:到处处处满地满处 (2)语法功能: A、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 例:他[早]去了。他[非常]好学。我[马上]去。 B、少数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 例:你什么时候走?——马上。你同意吗?——不,不同意。 5、介词(虚词): A、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沿着顺着 B、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趁临随着 C、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同跟和把被叫 D、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E、表示比较:比同跟和与 F、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开除去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 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 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 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 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精讲精练-省略句导练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和省略句的类型。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一、知识梳理 1.省略是古汉语与和现代汉语共有语法现象。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方式更多样,除了常见的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还可以连续省、间隔省、单一省、错杂省、句子省等。古汉语的省略成分更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省略的句子成分,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相如度秦王特以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组: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8)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史记·孙膑传》) 第三组: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鸿门宴》) (10)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1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第四组: (1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1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第五组: (14)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二、问题探究 1.什么叫连续省略和间隔省略? (15)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耶?()愿伯明言()不敢背德。(《鸿门宴》)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兰亭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体系 1、词语: (1)词类划分(2)常用词法 2、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 1、重要实词(生僻实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1)修禊事也禊:古代祭祀礼节。三月三人们到河边去 邪修:做 (2)茂林修竹修:高 (3)况修短随化:修:长寿 (4)清流激湍:激湍:流得很急的水 (5)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把…作为 (6)列坐其次:列:排列其次:曲水旁边 (7)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9)所以游目骋怀:所以:所用来,表目的 (10)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能拿来极:穷尽 (11)信可乐也:信:确实 (12)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交往 (13)俯仰一世:俯仰:时间短暂

(14)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诸:之于怀抱:志向 (15)或因寄所托:所托:爱好的事物 (1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迹:旧迹 (17)况修短随化:短:长寿,短命。化:自然 (18)终期於尽:期:到 (19)齐彭殇为妄作:彭:长寿殇:短命 (20)故列叙时人:列:一个个 (21)录其所述:录:记下所述:作的诗歌 (22)其致一也:致:兴致,情致 (23)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2、重要虚词 ①之 (1)代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件事 感慨系之矣这种情况 不能喻之于怀古人的文章 (2)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3)主谓取独 夫人之相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之将至 (4)结构助词的,或音节助词无意义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2、仰观宇宙之大的 3、后之览者的 4、悟言一室之内的 5、暮春之初音节助词无实意 (5)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以 (1)介词,表示方式,原因,工具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表因为 (2)连词,而,表顺承、修饰 (3)连词,因为。 (4)连词,来 所以游目骋怀连词,来 ③而 (1)连词而,表顺承 (2)连词而,表修饰 (3)连词来,因而。表因果 (4)连词却,表转折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2020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

2020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 一、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必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必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1.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120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 课(督促劝说)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一词多义: 以 以当南日(用来,连词,表目的) 执此以朝(用如“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顷之(音节助词,衬字,补足音节,无义) 儿之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 欲食乎(吃,动词) 大 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 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 自 余自束发(从,由,介词) 自语曰:“…”(自己,代词) 归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始 室始洞然(才) 始为篱(起初)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 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古文实词归纳

还 1返回 2交还,归还 会 1.会合,聚会;盟会,宴会 2.会面,会见 3.正好,恰巧 惠 恩惠,(给人以)好处 及 1.赶得上 2.至,到 3.趁着,等到......时 4.如,比得上 5.以及 极 1.尽头,极点;(天)边 2.到极点,(直达) 计 1计算,计量 2.盘算,谋划 3.计谋,策略 济 1.有利,有益 2.古水名 词 词义

尽 1.完,没有了 2.全都 进1.上前,前进,上进 2.到朝廷,出来做官 3.进献,推荐 居 1停留 2处于(某个地方或某种地 位) 3居住 举 1.举起,抬起 2.推荐,推举 3.提出,举出 4.发动(起义),干(大事) 具 1具备,具有 2详细 3.器械,器具,工具 4.通“俱”,都,全部 俱 1.一起 2.全,都词词义 命 1.命令,使命 2.教导,告诫 谋谋议,商量 难 1.不容易,困难 2.反驳,质问,批驳 3.灾难,祸殃 平 1.平坦 2.使......平 3.平常 4.公正,公平 启 1.开,打开 2.陈述 强 1有力,刚强,强悍 2.竭力,尽力;勉强,硬要窃旧时谦词,私下,私自请 1.希望,要求,请你做某事 2.请允许我做某事 穷 1.穷尽,完结 2.尽头,终点 词词义

入 1进入,与“出”相对 (深入) (注入) (进入朝廷,国内) 2.收入,收纳 3.交纳 善1.好,好的,善良的 2.善于,擅长 3.应答之词,表同意 少1.不多,数量少 2.缺少 3.削弱,减少 4.年幼,年轻 舍 1.客舍,房舍 2.放弃 涉 1.经历 2.趟水过河,渡,渡过施 1实施,实行 2设置 词词义 素 1.白的,白色的 2.朴素,不加装饰的 3.向来,一向 汤 1.热水,开水 2.(shang)水大的样子亡 1.逃亡 2.灭亡,死亡 3.通“无” 为 1.做,制作,作为,(画) (写)(雕刻)(建造) 2.任,担任,充当 3.变为,成为 4.作为,当作,认为 5.是 6.替 7.表被动 8.刻有 务致力,从事 徙迁移 词词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 “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 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 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 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 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所 ??”,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 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干货: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4

第三段 先生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扁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纵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勾连教材实例 39.计:(商议)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0.过:(拜访) 《过故人庄》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41.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42.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莫非]…吧”) 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3.雅闻:(向来[平日]听说;常常听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44.操:(从事)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也。《促织》 45.咸:(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桃花源记》 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46.诚:(如果) 诚能的樊将军之首,与燕亢之地图献秦王。《荆轲刺秦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也。《孟子见梁襄王》 47.速:(请) 成语——不速之客 48.庶几:(表推测,差不多,大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49.奈何:(固定结构,“拿……怎么办”) 为之奈何?《鸿门宴》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50.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有以得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51.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52.倍:(通“背”,违背)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徳也。《鸿门宴》 53.窃为君不取也: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54.负:(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5.孰若:(哪里[怎么]比得上)

高中必修5所有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中必修5所有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在高考中文言阅读9分,翻译10分,古诗词鉴赏8分,古诗文默写5分。总共32分。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 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 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 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女口:“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 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 )、疑问句宾语前置一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一一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一一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一一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 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 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