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或无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例句: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华)(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一)介词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乡里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欺骗)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 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 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 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 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 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 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总结1. 词语的音形义: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的音形义,包括偏旁部首、字义、读音等。

2. 词性和词类: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

3. 词的变化和构词法: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变化规则和构词法,如动词的时态、前缀、后缀等。

4. 语法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5. 语法关系:掌握文言文中词语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宾补关系、定状关系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1. 理解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理解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仗、排比等,理解修辞手法对文意的影响。

3. 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其他语法手段,准确理解生词的词义。

4. 揣摩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5. 拆解长句:对于长句,可以拆解成短句,逐步理解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

三、文言文名句和典故知识点总结1. 名句传唱: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2. 典故了解: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如《左传》中的“黍离”、“丧胄”、“孟孙”等,以及这些典故的由来和含义。

3. 名篇赏析:鉴赏文言文名篇,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张良传》等,理解其中的语言功底和思想内涵。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知识点总结1. 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如名句、典故、短文等,进行作文。

2. 表达技巧: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升作文的表达力和文采。

3. 文章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4. 理论联系实际: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运用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划起
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
..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