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

2. 古代文学作品:《诗经》、《论语》、《史记》等。

3. 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言文的语法
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2. 句法: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状语结构等。

3. 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4. 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

三、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1. 理解古文:通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2. 古文翻译:如何准确地将古文译成现代文。

3. 古文赏析:解析古文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四、文言文的修辞与表达
1.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2.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雅、严谨、典雅的特点。

3. 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如何正确运用古文的经典句型和成语。

五、文言文的作文与应用
1. 古文作文:如何运用古文的语言特点写作古文作品。

2. 文言文的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文章中的应用和传承。

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以启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点的系统分类总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这篇总结对于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古文中名词的语法功能

古文中名词的语法功能

古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一、充当主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常作为主语出现在句子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被描述对象。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充当谓语虽然名词通常不作谓语,但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名词也可以作为谓语使用。

例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赤壁之战》)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三、充当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常作为宾语出现在句子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事物的名称。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功而告诸人。

(《论语·学而》)寡人愿安承教。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四、充当定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其他名词或代词,限定其所属或特征。

例如:盖有穷乎孟德之诗。

(《出师表》)一丝风皆刺人之肌。

(《赤壁赋》)五、充当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也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或结果。

例如:皆顿首再拜走迎。

(《卖油翁》)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六、充当补语在古汉语中,名词还可以作为补语补充说明动词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当使载肉我背,涉血我足。

(《报刘一丈书》)七、表达领属关系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表示某物属于某人或某物的归属。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

(《卖柑者言》)八、表示时间、处所在古汉语中,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或处所,用来限定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九、表示工具、方式在古汉语中,名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方式。

例如:造箭者先立矢。

(《列子·汤问》)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以上是古汉语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名词在古汉语中虽然不如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跃,但其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古文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一、古文词类简介古文是指古代汉语文言的表达形式之一,通常用于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文学作品中。

在古文中,词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法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等。

古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不同词类在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的用法和变化。

熟练掌握古文词类活用,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词类活用示例1. 名词活用古文中的名词除了作为主语和宾语的常见用法外,还可以用于构成定语、状语、补语等。

例如:- 定语用法:月明如昼、山高水长。

月明如昼、山高水长。

- 状语用法:手持剑起、泪流满面。

剑起、泪流满面。

- 补语用法:心如磐石、处天下之大势。

磐石、处天下之大势。

2. 动词活用古文中的动词除了表示动作或状态外,还可以用于构成谓语、状语、宾语等。

例如:- 谓语用法:行云流水、立于不败之地。

行云流水、立于不败之地。

- 状语用法:步履维艰、心乱如麻。

履维艰、心乱如麻。

- 宾语用法:遗憾已去、忘记前事。

遗憾已去、忘记前事。

3. 形容词活用古文中的形容词除了修饰名词外,还可以用于构成状语、补语等。

例如:- 修饰名词:美人如玉、儒雅文明。

美人如玉、儒雅文明。

- 状语用法:色掩骨、声动天地。

掩骨、声动天地。

- 补语用法:欢乐入眼、心如明镜。

入眼、心如明镜。

4. 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活用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在古文中也有相应的活用方式和用法。

例如:- 副词活用:已往不咎、时时刻刻。

已往不咎、时时刻刻。

- 连词活用:天色寒冷,故而室温下降。

故而室温下降。

- 介词活用:在贫困中成长、经历风雨。

在贫困中成长、经历风雨。

- 代词活用:吾等同学、尔何人也。

等同学、尔何人也。

三、古文词类活用的意义掌握古文词类活用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准确地翻译古文内容。

只有熟悉了古文中不同词类的用法,才能够真正欣赏和领会古文的魅力。

同时,古文词类活用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汉语语法水平,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

古文语法知识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那么你对古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文语法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

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

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古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常常让人头疼。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疑难句结构入手,为中学生及其父母解析古文中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红楼梦》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这句诗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就是一个倒装句。

在古文中,倒装句常用于修辞手法,用来表达强调、排比或对比的意义。

在理解倒装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到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然后将其位置颠倒,即可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兼语句兼语句是指一个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这句话中的“学”、“问”、“宽”、“仁”都是动词,而“以聚之”、“以辩之”、“以居之”、“以行之”则是动词的两个宾语。

在理解兼语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宾语的性质和动词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来修饰整个句子的情态、时间、条件等。

例如《史记》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中的“天下兴亡”是主句,“匹夫有责”是状语从句,用来表示主句的情态。

在理解状语从句时,我们需要注意从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从句的语气和主句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比拟句比拟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诗中的“青青子衿”和“悠悠我心”通过比较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理解比拟句时,我们需要注意被比较的两个事物或概念,通过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通过以上几个常见的疑难句结构与语法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在学习古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语法知识
一、古文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古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
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