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阳病篇评述(1)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论》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少阳病位,历来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小强说《伤寒》的故事,先从少阳开始。
一、少阳病的概念: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气由表及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性总体属热属实,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故禁汗、禁下、禁吐)。
随着后世将六经辨证用于指导各科疾病的辨治,临床对于少阳病内涵的认识不断扩大,约略而言,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经络所过部位的酸麻胀痛、皮肤改变或痞块痰结,或发梅核气,或生瘿瘤瘰疬等。
对于少阳的病位,多认为系在半表半里,涉及胆腑。
但对其确切内涵,除了仲景本人所言的“结于胁下”、“心下痞硬”等论述,后世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认为,少阳为三焦和胆所寄,居人体表里之间,外连太阳,內接阳明、太阴,凡邪不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皆为少阳地界,故其范围最广。
具体而言,大致包括眼、耳、口、鼻、咽、喉等内外相通、表里出入之窍道,少阳经经络所过部位,皮肤之里、胃肠之外的胸腹腔及其附属结构(五脏六腑除外),三焦,肝胆。
二、少阳病的诊断:如上所言,少阳病临床常见四类证候:(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余秋平讲少阳病——少阳本证(一)

余秋平讲少阳病——少阳本证(一)前言:现在为什么很多外感病治不好?因为外感病中属于少阳病及其兼夹证最多,而很多医生又没有学好《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没有掌握好少阳证和柴胡剂诸证的辨证要点,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因为张仲景所说的都是典型病症,而临床所见到的都是不典型的、复杂的少阳病症,所以大家不易看出来,当然就不会用诸柴胡汤了。
我们将通过条分缕析地讲解《伤寒论》的原文,深入挖掘要旨并总结归纳,希望大家读完后能真正地理解少阳病,并能正确运用少阳方。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主要是讲不同体质的人,感受不同外邪(主要是寒邪、风邪、温邪)后,所出现的各种病症的辨证治疗规律。
“口苦,咽干,目眩”都是头面五官诸窍的炎症表现,这是因外邪传入少阳经后,易于化火循经上攻所致。
邪入少阳,容易造成郁火上攻的原因①火性炎上;②少阳三焦乃元气运行的通道,邪入少阳容易导致三焦气机郁阻,最终形成郁火上攻;③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因素,少阳郁火只会循经上攻,累及五官诸窍。
(按:关于少阳生理具体参见:少阳病篇 | 少阳病探源)推而广之:外感后,头面五官诸窍及头颈侧部的炎症或胀痛,都可视作少阳经郁火上攻五官的炎症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其中的代表病症。
▼▼▼不同外邪传入少阳的临床特点虽然都是外邪传入少阳经,形成少阳郁火证,但因受邪的性质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
①因于寒邪者,常会有三五日郁而化热的过程,才会内陷少阳,常容易同时兼见阳明里热证;②因于风邪者,常在一二日之间就内陷少阳,容易形成少阳郁火,兼胃虚停痰证;③因于温邪者,邪热不仅容易内陷少阳气分,还容易内陷阳明气分,以及厥阴血分。
(按:如有疑惑不解处,后续文章会有相关讲解。
)“少阳中风”,是风邪乘汗出之际,乘虚而直中入少阳经的病证。
由于胆为风木之腑,外风传入少阳经后,两阳相合,极易化热,形成风火内郁,循经上走,造成少阳经所过之处的炎症。
条文列举的“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等,都只是示例的代表病症而已。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伤寒》诸本,均先阳明而后少阳,仅常熟丁国钧《荷书馆琐言》称:邴味清得《伤寒论》真本,其编次首太阳、次少阳、次阳明。
此说是否确实,姑且勿论,但少阳为枢,半表半里也;太阳开为表,阳明阖为里,是少阳应居太阳、阳明之间也。
症由太阳传少阳者有之;传阳明者有之,独未见由阳明而传少阳者,以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
况阳明篇中,言及少阳者颇多,不先读之,何能明了,故移列于前。
一、少阳病大旨脉静不传数急传。
自来于传经二字,多所误解,传者由此移彼之意,从太阳移至少阳或阳明,则谓之传经;传者转移其病所与症象也。
世人总以为少阳、阳明之邪都由太阳传来,实误。
太阳余邪不解而转移者,固亦有之,但其病不重,其势不张,只是余邪耳。
其重者,均是本经自发,自发之因,由于蕴伏,并非太阳传来。
然既发之后,由太阳证而转为少阳证或阳明证,则固同也。
转移一症,传易一经,亦可谓之传,惟非邪传而是症易耳。
如本文脉数急者传,脉静者不传,正是蕴伏之邪,续发之证。
躁烦欲吐,其机显然,至二、三日间,少阳、阳明证见者为传,更是自发之征。
否则如柯氏之汗不澈传少阳,汗太过传阳明;太过与不及,岂能于二、三日间分晓耶,当细思其理,勿忽视也。
躁烦欲吐症居先。
躁烦欲吐,脉数急,为伏邪蕴热欲动之象。
脉静即是不数急也,脉不数急,内无邪热,故知不传;若传者,实新邪引动伏气也。
少阳阳明二三日。
如随所见治分诠。
余邪不解仅其一。
本经蕴发却纷然。
如汗不澈之少阳证、汗太过之阳明证,余邪为患,仅其中之一,且病轻易愈,其重症者,均自本经自发,伏邪为患。
若依昔人所说,少阳、阳明传经,都是太阳治不得法而来,然则治疗得法者,将只有太阳证,而无复诸传经病变耶。
世俗每以此说苛求医者,其冤甚矣。
其实同一人治,同用一方,而有传有不传。
盖有伏邪则传,无伏邪则不传,不关医治之过也。
少阳为枢半表里。
少阳为枢,表接太阳,内近阳明,可表可里,故少阳兼症最多,传变亦最多也。
其表为少阳经,里为三焦胆府,近表近里,随证不同,各有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概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概说大家好,我们上课。
前些时间我们把三阳病的太阳病和阳明病都谈完了,我们今天接着讲三阳病的最后一经病少阳病。
我们在讲少阳病的原文之前,仍然要把少阳病的大概情况作一个介绍,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少阳病的概说。
第一,我们谈少阳病的病变部位。
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阳病涉及到了足少阳胆经,涉及到了足少阳胆腑,涉及到了手少阳三焦。
从少阳病的原文主要涉及到三焦腑的病变而没有明显的三焦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这种临床特征。
所以我们说,少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和手少阳三焦腑。
从少阳病的成因来看,不外是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少阳本经受邪,因为经脉是循行于人体的体表的,它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它直接感受外来的风寒邪气而发病,然后邪气循经入腑,这就形成了少阳病。
少阳病成因的第二个方面是邪由它经传来,哪经的邪气容易传少阳呢?首先是太阳,因为太阳是主表的,体表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被邪气突破以后形成了太阳病。
如果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邪气就可以传其它五经。
所以少阳病的成因之一是邪由太阳传来。
少阳病的成因之二,由于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当厥阴的阳气恢复之后,可以出现厥阴之邪外出少阳,我们把它叫做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我们在讲太阳病的时候,谈到太阳的成因,可以是少阴阳气恢复以后,少阴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由少阴外出太阳。
我们谈到阳明病的时候,说阳明和太阴相表里,所以阳明病的成因也可以是太阴之邪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但是少阴传太阳的原文,太阴传阳明的原文,我们都要在三阴病篇谈到,要分别在太阴病篇谈到,在少阴病篇谈到,少阳病成因之一是厥阴之邪外出少阳,使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个成因我们也要在厥阴病篇来谈。
为了使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少阳病证的基本病机,所以我们有必要复习少阳的有关生理。
我们也是从经脉、从脏腑、从阳气这三个角度来谈少阳的基本生理。
从经脉的角度来讲,我们主要讲的是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循于人体的头身两侧,凡是一侧,头的一侧,身的一侧,胸胁部,这都是少阳所主。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病的有热特征。
胡希恕按:半表半里为胸腹二大腔间,乃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于此体部,常诱使诸不同的脏器发病,为病相当复杂多变,不过若只是多热的阳证,其热必循孔道以上犯,则口苦、咽干、目眩即成为一般的证候反应,故为少阳病的概括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胡希恕注: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转属少阳而言者。
两耳无所闻、目赤者,亦同口苦、咽干、目眩一样,亦皆热邪充斥于胸腹腔间,上犯头脑为证。
胸中满而烦者,即胸胁苦满而且心烦也。
此本柴胡证,故不可吐下,若误行吐下,徒虚其胃气,亡津液,其结果更不止于心烦,还使其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浮紧,弦细为少阳脉,伤寒脉变浮紧为弦细,虽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病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误为伤寒而发其汗,亡失津液,胃中燥必谵语,故谓此属胃,此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即愈。
若不使胃和,则必进而烦躁且心悸也。
胡希恕按:上条述少阳不可吐下,此又说少阳不可发汗,可见少阳病的治疗只有和之一法。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注: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病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候表现,若还未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则宜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按:前二条分就中风伤寒转属少阳病,而提出不可吐、下、发汗的禁忌,而本条又概括中风和伤寒,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对此提出一般的证和治,详见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可参考。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一、少阳病的特点
1、少阳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部位以肝脾、胆、肾为主,多表现为阳虚、气虚症状;
2、阳虚发病主要有腰酸、腿软、胸闷、咳嗽、头晕、多汗、小便清长等;
3、气虚发病主要有乏力、嗜眠、虚弱、黯然、脱发、咽干、头晕眩晕等。
二、少阳病的治疗
1、治疗少阳病要充分活化阴阳,滋补既宜重用芩草、黄芪、铁桂、当归等药物补气益阳,又要用柴胡、黄连、白芍等药物温补祛风健脾。
2、治疗时宜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症状相宜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以女贞子、柴胡制饮、生脉散为主,以辅以桂枝、龙骨、细辛、芒硝及芦根等滋阴生津;
3、少阳病治疗还要注意减轻病人的体力劳动,并宣告养生措施,以利于阴阳的活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 手少阳三焦 2、成因: ①本经受邪 ②太阳、厥阴之邪传少阳 3、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①易经腑同病。 ②易气郁易化火。 ③易生痰、生饮、生水。 ④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 不和与心胆不宁之证。
少阳病和柴胡剂的应用---概说
4、太阳病的治法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解以疏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①外感病:太阳、少阳、太阴中 风同病。
②肝胆病伴见 四肢关节烦疼。
③痹症伴肝气郁结
④神经症(周身串疼疼无定处)、精 神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起床综合症、
不安腿综合征、
儿童 多动症。
⑤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结节, 急性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3)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101)
(4)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的处理方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100)
(5)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或不大便阳 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96、97、263、 264、265、266、379)
①经证:目赤、两耳无所闻、偏头痛、 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
②腑证: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
③苔白或淡黄、薄黄,脉弦细、沉紧。
④或见证: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 悸,或小便不利,或咳,或身微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三: 一者, 从病因学体现‘ 字, 辨’ 即太阳 病与柴 胡证( 少阳病) 病因的相关性( %条‘ 五六 如 伤寒 日中 ) , 风’; 二者, 病观体现‘ 字, 从合 辨’ 即太、 少 两经发病的相关性( 1 条‘ 如 4 6 柴胡桂枝汤证’; )
变为现实 。
火上炎, 治当清胆泻火, 其主方张正昭在《 伤寒论 归 中认为当 真》 用黄芬汤, 我赞同张氏之说, 后世 更有篙 芬清胆汤, 也是清泄胆 经湿热的有效 方剂, 也是 伤寒论》 病证治的补充。 对《 少阳
3 关于小柴汤及小柴胡汤证
本文下面所要讨 论的问题多从 喻氏之编次内
容提出。 2 关于少阳病提纲证
外可调和营卫 , 内可 调和脾胃一样 , 在 两方运用之
阳阳明同病, 一为‘ 发潮热’ , 一为‘ 不大便’ , 皆有 胃 家实之象, 在治疗中均从小柴胡汤着手, 然 则是 因为二证皆 与少阳气机不和有关, 故以小柴胡汤
独治少阳 , 了小柴胡汤具有通调三焦的功能 , 提示
从而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由于小柴胡汤具有 [ 月 这种通调作用, 从而扩大了其功能及其运用, 陈亦
三者, 从传变观体现 ‘ ’ , 辨 字 即两病传变过程中的
相关性。总之, 不离‘ 字。‘ 。 辨’ 辨’ 就是鉴别。鉴
别, 首先要有标 准 , 对象 , 有 这是前提 。太 阳病 篇
桂枝汤证、 柴胡加芒硝汤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柴胡加龙骨 牡蜗汤证等均见之于太阳病篇 , 仲景 抑或叔和何以将此皆列于太阳篇内, 这是因为从 辨证论治及 疾病传变的角度, 更能反映太阳 病传 变的全过程, 既有传 其中 人少阳 的小柴胡等汤证, 也有传人阳明的白虎汤证及白虎加人参汤证, 还 有传人三阴的桂枝人参汤证、 逆汤证等, 四 纵观宋 版《 伤寒论》 太阳病篇从本证、 兼证、 变证、 类似证 等不同层次, 阐述了中医 学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 运用, 从太阳 病篇就可以得见疾病发生发展的全 过程, 所以说太阳病篇是伤寒发生发展全过程的 一个缩影, 然其中也有一些条文的编次是因辨 当 证的需要, 比类而及, 同中求异, 藉以说明辨证理
可 以理解的。然而 , 从少阳病篇来看 , 就未免有些 顾 此失彼 , 为了使 少阳病篇 的证治 得以完 整, ・ 清
喻嘉言著《 伤寒尚论篇》 将太阳病篇治少阳之 时,
法皆移人少 阳病篇 , 这样 , 确实有利于全面 了解、
论 临 运 。 此,太阳 篇 , 样 编 的 床 用 鉴 从 病 来看 这 的
万方数据
顾 武军 :伤寒论》 ( 少阳病篇评述() 第 6 1 期
32 3
一种证型; 样, 同 用小柴胡汤治疗者也不都是少阳 病, 诚如刘渡舟 所说: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 “ 主方, 以其清肝胆、 利枢机、 热, 解邪 进而可达到和 解表里, 调和阴阳, 协调升降的作用, 故不仅可治 外感热病, 还可以治疗内 伤杂病。就象桂枝汤在
次是正确的, 姜建国 诚如 所说: “ 如柴胡证, 大多列 于太阳病篇, 这本身 就是一 种反 反常才值得研 常,
认识少阳病, 其后的 许多注家也效法于喻氏, 即现 今的《 高等医药院校 教材・ 伤寒论》五版) ( 也仿喻 氏之法。喻氏之法, 对于少阳病篇来说, 无疑是有 利的, 但从太阳 病篇来说, 传变则少了传少阳之 其 证治, 样也有点 同 顾此失彼。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的提纲也只是 厥阴病上热下 寒证的 提纲。因此 , 对于《 伤寒论 》 的提纲证早有不同看法 , 所谓“ 提纲
其禁例, 而在临床运用中, 述典型的证治很少 , 论 而多 数条文论述的皆是非典型的脉, 这正反映了 ( ’ ,伤寒 详于言变而略于言常” 特点。 论》 的 论中 还 在 论述了11 hk 1汤证的典 型脉证( 即% 条) 特提 后, 出了“ 有柴胡证, 一证便 不必悉具” 但见 是, 的运用 原则, 在示人“ 常达变” 旨 知 的思辩方法, 这一原则 重在 示人在辨证中 要善于抓主证, 其要点在“ 不必 悉具,而非“ , , 但见一证便是”同时是以“ , 有柴胡
《 伤寒论》 中论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有 1条之 5
多, 其中除论述小柴胡汤的临床运 用外 , 还论述了
“ 之为病, 苦, 口 咽干, 少阳 目眩也” 。此即俗 谓之少阳病提纲证, 作为提纲证, 即当“ 择本经至 当 之脉证而表章之”也就是说能 , 概括 本经所有之 证型。然而, 所谓之六经提纲证多 不能概括其 所 有 征型, 如阳明病之提纲“ 家实” 胃 实为阳明病腑 实证之提纲, 许有人说其赅热、 也 实证而言, 诚如 其说, 寒证也不在其中; 阳明 少阴病之提纲“ 微 脉 细, 欲寐” 但 实为少阴 病寒化证之提纲; 同样, 太阴 病之提纲证实为太阴 病脾虚寒证的提纲, 病 厥阴
为 阳 机 利, 小 胡 主 方 [ 少 枢 不 而以 柴 汤为 治 剂 3 ] 根据以方名证, 仲景称之为 示 火 的 理 现, 往 热, 苦 胆 上炎 病 表 而 来寒 胸胁 满, 由于治用小柴胡汤,
“ 柴胡证” 。 少阳病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 惯上称小 习 柴胡汤为治少阳病的代表方, 但小柴胡汤证并不 等同于少阳 , 病 小柴胡汤证仅是少阳 病中常见的
收稿日期:0- 9 0; 2 20-1 0 修稿日 20一0 0 期: 2 1-1 0 作者简介: 顾武军(9 一)男, ( 4 , 江苏阜宁人, 12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万方数据
32 2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然科学版) 0年 1月笙 1会第6 自 22 1 0 8 期
要 在学者 于学习时能前后联系, 互为补首, 仲 既得 景 之心, 喻氏 又明 之意, 彰《 以 伤寒论》 辨证论治 理 论, 并指导1 才能 1 床, 使仲景“ 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 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 , 思过半矣” 之宏愿
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02 1 20 年 1月第 i 卷第 6期 s
3 21
・ 专家论坛 ・
《 伤寒论》 少阳病篇评述() 1
顾武军 ( 京 医 大 基 医 院,苏南 20 南 中 药 学 础 学 江 京 12 09
摘要 : 就少阳病篇的有关 问题进行 了讨论 , 出了个人的一 些看 法: 提 时于 少阳病篇 的 内容 , 应该 综合 全书的 内容 来考虑, 不要仅囿于宋本的 内容 , 于散见 于太阳、 汁 阳明及三 阴篇的 内容 , 既要从传 变的角度来分析 , 更要从 辫证的 角度 朱分析; 对于提纲证 , 认为“ 口苦 , 咽干 , 目眩” 仅是从胆 火上炎的 角度揭 示其病理表现 , 并不能概括 少阳病 所有的证型 ; 小朱胡汤 在临床上应用范 围很广 , 既揭示 了一方 多证 的特点 , 示人’ 更 ’ 有柴胡证 , 但见 一证 便是 , 不必悉具” 的抓 主证 的并 证方法, 同时须知小朵胡汤证并不等 同于少阳病 。 关健词 : 伤寒论 ; 少阳病篇 ; 小柴胡汤 ; 小莱胡汤证 中圈号 :222 R2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520 )6 31 3 1 0 50(020 一02 一0 0 0
证” 为前提 。当然在 具体的运用 中还论 及注意治 疗经过和舍脉 取证 等辨证论治方法的运用 。
非纲” 是其例。 说即 鉴此, 少阳病的提纲证也是如 此, 口 咽干, 眩” 其“ 苦, 目 只是从胆火 上炎的角度
揭示其典型脉证 , 柯韵伯说 :少 阳处半表半里 , “ 司
三焦相火之游行, 仲景特揭口 咽干, 眩为提 苦、 目 纲, 是取病机立法矣。 夫口、 目 咽、 三者, 藏府精 气 之总窍, 与天地之气相 通者也, 不可谓之表, 不 又 可谓之里, 是表之人里, 里之出表处, 正所谓半表 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 开之可见, 阖之不见, 恰 合为枢机之象。苦、 眩者, 干、 皆相火上走空窍而 翔 , 风寒杂病咸有之, 以为准, 从病因、 病、 合 传 变的各个方面, 辨析太、 少两病的联系点, 鉴别
太、 少两病的不 同点。阳明病篇 与厥阴病 篇列柴
胡证 , 其意义与此类同。 假设将柴胡证全部列人 少阳病篇, 及六经各 篇内容刻板归一, 决不互参, 那 就不可能体会这种整体的、 恒动的辨证观与发 病观”1 为避免重复, [ 1 少阳病篇不再论述, 也是
“ 中风, 伤寒五六日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 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 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 渴, 身有微热, 咳者, 或 小柴胡汤主之”9) ( 。这是 6 《 伤寒论》 对小柴胡汤证典型脉证及或有证的论 述, 根据或有证又作了随证加减的示范, 在阐述 旨 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应用。本条虽列于太阳病 篇, 却是论述太阳 病传入少阳的证治, 诚刘渡舟 说: “ 本条论 述太阳 之邪传于少阳的证治” 刘氏 。 还说: “ 本条列于太阳病篇, 说明太阳 之邪不独可 传阳明, 也可传于少阳, 临证应以辨证为准, 不可 囿 于传经之次第, 对于其病机解析, , 川。 陈亦人 说:・ 而少阳病的寒热往来, “… , 没有固定的时间。 胸胁为少阳经脉的循行部 , 位 由于少阳气机郁滞, 所以胸 胁部苦于闷满。少阳胆木受邪, 势必影响 脾胃, 之气不畅, 脾胃 则神情沉 不欲饮食; 默, 胆火 内扰则心烦, 气逆则喜呕。 胆胃 这些证候, 既非太 阳风寒表证, 也非阳明燥热里证, 而是由 表人里, 由寒化热, 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 正由 于这个 特点, 有‘ 所以 少阳为枢’ 譬喻, 概括其病机 的 从而
人说 :从小柴胡汤服后 的效 果来 看, 仅能使邪 “ 不 从汗解 , 而且有 利小便 与通 大便的功 能。它既非 发汗剂 , 又非利水剂 , 更非攻下 剂, 以会具有这 何
广确可媲美。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其退烧解热的 功效尤著, 论后 就本 文所及, 提到除治疗往来寒热 外, 还可治疗潮热、 身热、 伤寒差后更发热等。验 于临证, 凡慢性低热、 急性高热, 以及所谓‘ 无名 热’ 兼有少阳证者, 均可使用, 疗效显著。 ・ ・ …本 方对于肝胆疾患, 不和, 肝胃 肝脾不和诸杂病, 亦 同样有效” 。 伤寒论方解》 ] ’ [ 《 也说:小柴胡汤不 “ 但能治疗伤寒少阳病。 并且能治疗疟疾、 妇人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