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概说】 1、少阳病概说(1)无论从《伤寒论》对少阳病重点描述以及多数伤寒注家的观点来看,还是从临床事实来看,少阳病的性质多属火邪为病,正所谓“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为此,部分伤寒注家和姚荷生教授认为,火邪所导致的少阳证候,属少阳主证,而包括少阳伤寒证在内的其它病因所致的少阳证,即为少阳“变证”。
(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属单一病因,作用于单一病所(位),病机亦较单纯的证候,在理论上和临床上均应视为“常证”甚至“主证”。
因为,认识性质相对单纯的证候,是认识性质复杂的证候的基础,所有的多种病因相挟、多层次病机杂合以及多个病所相兼的复杂证候,在理论上均可视为多种单纯证候的有机组合;在临床上,我们在复杂证候中均可发现各种单纯证候的身影。
比如,我们在“小柴胡汤证”中,就可发现少阳寒风表证与少阳水饮郁火里证两种性质相对单纯证候的身影,这也就是《伤寒论》15 条(坊本)所说的“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现在简称为“半表半里”)的含义。
所以,不了解少阳表证和少阳里证,也就不可能准确认识和清晰理解少阳半表半里证!(3)基于少阳三焦腑是包裹在脏腑之外,位居体表组织之里的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 第 2 页共 25 页“半表半里”的解剖位置,同时又基于其属人体表里之气出入地带的基本生理功用特性,所以决定了临床上少阳病以“半表半里证”居多。
但是,这并不等于临床上就没有单独的少阳表证或里证,实际上它们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若我们不掌握它们,就不能很有效地救治这部分病人,这就是我讲此堂课的目的。
(4)在临床上的少阳表证,既有风火证和风湿证,又有伤寒证和中风证,更有数气相挟的风湿热证、风火挟湿证、风寒湿证、风湿浊瘀热毒证等等。
本次,我只介绍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少阳伤寒表证”。
2、少阳伤寒表证概说(1)定义:寒邪直接作用于少阳经之表所形成的疾病过程,称作“少阳伤寒表证”。
(2)释义:①寒邪:定义中所谓的“寒邪”,是指“直接病因”的表寒之邪。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2015-10-22 14:20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人的生理病理条分缕析地说给他看。
本文是余老师一次讲座的文字整理,是余老师把仲景讲给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小柴胡汤治疗禁忌再看这一条,小柴胡汤治禁。
98条:“得病六七日”,这不管伤寒中风感冒了,得了六七天,“脉迟浮弱”,你看看迟脉见了,弱脉见了,浮可能是表也可能是里虚的、虚劳的情况,“恶寒,手足温”,手足温说明脾阳还没有衰败的情况,有恶寒、恶风寒,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外感风寒,脾胃阳气甚至脾肾阳气大虚衰这种体质的人,遇到糊涂医生,一下子用了泻药,就出现一个“不能食”,已经不能进食,“胁下满而且痛”,满说明邪陷少阳胆郁的情况;痛呢?说明这不是火是寒象引起来的,这个痛就是寒,“面目深黄”,眼睛和肤色都变黄了,脾胃虚寒、胆郁,这说明是一个阴黄的情况,“颈项僵”,因为太阳表证还没有除,“小便难”,三焦也不畅,小便难就是小便滴滴哒哒排不出去,小便少;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黄疸,从这个病人来说是阴黄,“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这个是时候你给他小柴胡汤,吃了之后下重。
下重就是想排也排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肝胆郁滞的表现,另一方面脾肾虚,这个黄疸好不了。
同时出现了迟弱脉的病人,要小心,用黄芩要非常谨慎。
吃了之后不仅不好,把人家搞成一个肝炎、肝损害,也可能是一个药物性肝损害,出现一个黄疸,这种病怎么治呢?这个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茵陈术附汤。
谈疏肝药的选择问题——谈柴胡、茵陈与川芎刚才谈到,黄疸属于阴寒的,用茵陈术附汤。
茵陈术附汤也有解肝郁的作用。
我们过去都被老师洗脑了,以为有肝郁的病人都一定要用柴胡,这是有问题的。
柴胡对哪些有用?邪郁少阳,邪要从外面透出去。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法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禁
禁
吐
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足少阳之正...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经》
• 心烦喜呕
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
2、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 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1)
3)抓主证 a:明伤寒之理 b:熟读原文,反复背 诵。
1 但见一证便是
•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小柴胡汤。
•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 •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同。 • (桂枝汤1/3+麻黄汤1/3 叠加)
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第三节、少阳病本证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语译:伤寒或中风经过五六天后,出现恶寒发热交替出现,伴胸胁满闷、默默少言、不欲饮食、心烦、恶心呕吐等症状。
或可出现胸中烦闷、不呕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胁下痞满、结硬疼痛,或心悸、小便不畅利,或口不渴,微有身热,或咳嗽等症。
这些症状的出现,为病已出太阳,又未入阳明,而是邪入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可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治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解词:(1)往来寒热——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2)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3)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语言,心情不爽快的样子。
(4)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肝胆相连皆属木,脾胃相连皆属土,木本克土,木为高,土为下,因此邪高的肝胆,必然影响到其下位的脾胃,仲景以此来解释少阳喜呕的机制。
提要: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治。
分析:成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虚弱,气血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病位:少阳胆、三焦。
症状: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往来寒热,时作时休)——邪侵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正邪互为胜复,故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胁下满——胆经循两胁,邪侵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胆腑气郁,疏泄不利,精神抑郁所致。
胆腑气郁,致脾胃纳化失常故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胆火上炎,扰及心神则心烦;干犯胃腑,胃气上逆则喜呕。
脉沉紧(脉弦的变脉)——少阳气郁,气血不能外达故脉沉;少阳木郁,血脉挛急故脉弦。
从《伤寒论》少阳病谈现代慢性病

• 干咳、晨起干咳尤重、脾气急躁、脉弦----肝火郁结 • 间断性两小腿非凹陷性肿胀----水液不利,水道不通 • 高血压----肝气上冲 • 便秘----胃气不降 • 高脂、脂肪肝----水道不利、浊毒内生 • 肝区及右下肢胀麻----气机郁滞、足少阳胆经不通 • 两上肢上举时左臀部刺痛----足少阳胆经不通 • 不对成症状(肝区及右下肢胀麻、左臀部刺痛)----气机升降失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 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
三焦不通
七、这是少阳病的一个类型
②合病并病
2020/12/13
太阳少阳 少阳阳明 三阳合病 少阳太阴 少阳少阴 少阳厥阴
风寒
(二)出入失度
营 营出卫入
卫
2020/12/13
过出 不出 不入 不出
多汗 面色萎黄 睡眠障碍 面色萎黄
心气虚
皮肤毛发疾 患
心脏疾患
周围神经麻 痹、瘫痪
皮肤毛发疾 患
周围神经麻 痹、瘫痪
胆失疏泄 2020/12/13(三)气机郁闭Fra bibliotek三焦气滞
气郁化火 水饮内停 气滞血瘀 营卫失调 上盛下虚 上下阻隔
从《伤寒论》少阳病谈现代慢性病
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医院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导 张炜
六经病
一、六经病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伤寒论》少阳病篇列有条文10条,论述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及欲解时间等内容。
本篇条文简少意赅,条文的次序结构安排也大有深意。
本文拟从条文次序可能的内在逻辑及“伤寒皆热病之类”的角度梳理该篇脉络探讨其主旨。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
是少阳病篇第一条,也是少阳病的提纲证。
口、咽、目等窍为藏府精气之总窍,是精气由里表于外、与天地气相通之处,故谓之半表半里,少阳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位处半表半里(柯韵伯语),李克绍认为“少阳又称少火,游部,游于三焦,生发活动,不亢不烈,郁则化火,结则烦闷痞硬”(《伤寒解惑论》)。
该条反映少阳病热化的开始,因为在人体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没有失衡的热化及寒化,但如果邪气侵及少阳,少阳即开始热化以抵抗外邪,广言之,热化是六经气化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
胆与三焦为少阳府,少阳热化则郁热不降,上蒸清窍出现口苦,热伤津则咽干,热化风则伤目为目眩。
“热化”是在少阳病篇的思想核心。
因有“热化”,所以在少阳病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的少阳伤寒,风热闭阻、热扰胸膈的少阳中风,在少阳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少阳病入腑的往来寒热,胁下痞硬,脉沉实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病三阳合病的“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少阳病入阴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只有到少阳病欲愈时热化消解,惟见“脉小”。
该过程反映了“热化”在少阳经腑邪正相搏、由表及里的过程。
另一方面,“热化”非仅局限于少阳经,《内经·热论》论述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是同义。
在《素问·热论》中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等论述了邪气在六经中“热化”的不同形态。
《伤寒论》各个篇章则是对六经受邪后“热化”的进一步变化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少阳病篇的描述即是其一。
那么,何谓“热化”?“热化”是“气化”的一种病理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 手少阳三焦 2、成因: ①本经受邪 ②太阳、厥阴之邪传少阳 3、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①易经腑同病。 ②易气郁易化火。 ③易生痰、生饮、生水。 ④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 不和与心胆不宁之证。
少阳病和柴胡剂的应用---概说
4、太阳病的治法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解以疏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①外感病:太阳、少阳、太阴中 风同病。
②肝胆病伴见 四肢关节烦疼。
③痹症伴肝气郁结
④神经症(周身串疼疼无定处)、精 神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起床综合症、
不安腿综合征、
儿童 多动症。
⑤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结节, 急性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3)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101)
(4)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的处理方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100)
(5)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或不大便阳 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96、97、263、 264、265、266、379)
①经证:目赤、两耳无所闻、偏头痛、 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
②腑证: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
③苔白或淡黄、薄黄,脉弦细、沉紧。
④或见证: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 悸,或小便不利,或咳,或身微热。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原量 1两半 1两半 1两半 六枚 一两 四两 1两半 2合半 1两半
今制 22.5 22.5 22.5 6
15 60 22.5 22.5 22.5
一次 7.5 7.5 7.5 2枚 5
20 7.5 7.5 7.5
功效:和解少阳,畅达气机,祛风活络,调和营卫。
②用于肝胆胃肠胰等消化系 统疾患。
③用于精神情志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小柴胡汤用于亚健康等。柴胡桂枝汤、
柴芩温胆汤加减用于治疗精神抑郁症、焦虑 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等。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治疗精神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④用于妇科疾病:合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四物汤等治疗单纯性闭经,不孕不育等。
1、组成和方义 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用量的1/2相合。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 目 眩也。(263)
【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 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 则悸而 惊。(264)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
【原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96)
【原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 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 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
⑥多种心身性疾病。
1、组成和方义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再 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 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清泻里实
(1)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 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 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 (104)
(3)人参、甘草、大枣: ①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②补太阴正气,防止邪传太阴。
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西汉•杨 雄《方言》卷七:“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伤寒论有时也称“空煮”。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旋复代赭汤共七方, 皆要求煮后去滓再煎。
5、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禁用汗、吐、下
1、小柴胡汤的组成和方义 (1)柴胡:解经邪,舒气郁,达三焦。
黄芩:清胆热,清郁火。 《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心肺胃中结气, 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 推陈致新,有达木郁发火郁之效, 解热退烧。
(2)半夏、生姜: ①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②化痰消饮去水; ③和胃降逆止呕。
2、仲景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 主之。(14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101)
汉•郑玄注《周礼》:烦,犹剧也。
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阳微 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
(6)差后复发热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4)
(7)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 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
3、现代应用
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 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热病用之 可解热,郁证用之能解郁。配补药扶正以祛邪, 合血分药行气以活血,配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 利水药行气以利水,配化痰药畅气以祛痰,合温 阳药疏郁以通阳,配养阴药调气以育阴。男妇老 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
①解热:往来寒热;头痛发热; 呕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 热入血室之寒热交作如疟。 临床凡发热经久不退, 或者反复发作者,皆可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