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少阳病篇版共47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论》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少阳病位,历来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小强说《伤寒》的故事,先从少阳开始。

一、少阳病的概念: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气由表及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性总体属热属实,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故禁汗、禁下、禁吐)。

随着后世将六经辨证用于指导各科疾病的辨治,临床对于少阳病内涵的认识不断扩大,约略而言,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经络所过部位的酸麻胀痛、皮肤改变或痞块痰结,或发梅核气,或生瘿瘤瘰疬等。

对于少阳的病位,多认为系在半表半里,涉及胆腑。

但对其确切内涵,除了仲景本人所言的“结于胁下”、“心下痞硬”等论述,后世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认为,少阳为三焦和胆所寄,居人体表里之间,外连太阳,內接阳明、太阴,凡邪不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皆为少阳地界,故其范围最广。

具体而言,大致包括眼、耳、口、鼻、咽、喉等内外相通、表里出入之窍道,少阳经经络所过部位,皮肤之里、胃肠之外的胸腹腔及其附属结构(五脏六腑除外),三焦,肝胆。

二、少阳病的诊断:如上所言,少阳病临床常见四类证候:(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刘渡舟讲《伤寒论》:少阳病提纲

刘渡舟讲《伤寒论》:少阳病提纲

刘渡⾈讲《伤寒论》:少阳病提纲少阳病指⾜少阳胆和⼿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

少阳叫⼩阳,抗邪的⼒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阴,就发太阴病了。

太阳主表,阳明主⾥,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

什么叫半表半⾥?因为少阳经脉⾏于⾝体的侧⾯,居于太阳、阳明的夹界,两边的夹缝。

背为阳,就是太阳,前⾯是阳明,两胁属于少阳。

少阳有出⼊枢机的作⽤,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主枢”,三阳有开、合、枢,因为⼈的⽓有升降出⼊,太阳主开,所以太阳之⽓向外,主表主开;肠胃之⽓以下⾏为顺,所以阳明之⽓主阖;少阳界于太阳、阳明的中间,叫半表半⾥,在胁下,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

它像门轴,起到枢纽的作⽤,所以古⼈叫“枢”。

少阳是胆,同厥阴肝是为表⾥的,由经脉联系达成表⾥关系,在少阳的发病过程当中,肝胆是互相影响的,胆的病也可以影响到肝,在症状上既有胆的症状,有时候也出现肝的症状。

少阳病证有原发和继发两种。

原发的少阳病“⾎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搏,结于胁下”,叫直中少阳。

继发的⼀般是太阳病不解,“伤寒五六⽇中风”,邪传少阳,从他经传变⽽来,叫续发。

少阳病的证候分为两类,⼀个叫经证,⼀个叫腑证。

经证⼀般是⽿聋,⽬⾚,头疼,头⾓作痛。

腑证是⼝苦,⼼烦,喜呕。

少阳的经证和腑证,在治疗上与太阳、阳明不同。

太阳的经证和腑证⼀个是发汗,⼀个是发汗利⼩便。

阳明经证和腑证也有发汗、泻下,分为两个不同的治疗⽅法。

少阳经证、腑证都⽤⼩柴胡汤。

证有经腑之分,在治疗上不像太阳病、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少阳病治疗不分经证、腑证,⽤⼩柴胡汤就可以了。

治疗少阳病要⽤和解之法,这是由它半表半⾥的病位所决定的。

发汗、泻下、吐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反倒会损伤正⽓,⽽引发不良的后果。

所以少阳病是禁汗、禁吐、禁下的。

少阳主枢,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

因为少阳主枢,所以它才有这个作⽤,⽤⼩柴胡汤把少阳和解了,太阳好了,阳明也好了。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伤寒》诸本,均先阳明而后少阳,仅常熟丁国钧《荷书馆琐言》称:邴味清得《伤寒论》真本,其编次首太阳、次少阳、次阳明。

此说是否确实,姑且勿论,但少阳为枢,半表半里也;太阳开为表,阳明阖为里,是少阳应居太阳、阳明之间也。

症由太阳传少阳者有之;传阳明者有之,独未见由阳明而传少阳者,以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

况阳明篇中,言及少阳者颇多,不先读之,何能明了,故移列于前。

一、少阳病大旨脉静不传数急传。

自来于传经二字,多所误解,传者由此移彼之意,从太阳移至少阳或阳明,则谓之传经;传者转移其病所与症象也。

世人总以为少阳、阳明之邪都由太阳传来,实误。

太阳余邪不解而转移者,固亦有之,但其病不重,其势不张,只是余邪耳。

其重者,均是本经自发,自发之因,由于蕴伏,并非太阳传来。

然既发之后,由太阳证而转为少阳证或阳明证,则固同也。

转移一症,传易一经,亦可谓之传,惟非邪传而是症易耳。

如本文脉数急者传,脉静者不传,正是蕴伏之邪,续发之证。

躁烦欲吐,其机显然,至二、三日间,少阳、阳明证见者为传,更是自发之征。

否则如柯氏之汗不澈传少阳,汗太过传阳明;太过与不及,岂能于二、三日间分晓耶,当细思其理,勿忽视也。

躁烦欲吐症居先。

躁烦欲吐,脉数急,为伏邪蕴热欲动之象。

脉静即是不数急也,脉不数急,内无邪热,故知不传;若传者,实新邪引动伏气也。

少阳阳明二三日。

如随所见治分诠。

余邪不解仅其一。

本经蕴发却纷然。

如汗不澈之少阳证、汗太过之阳明证,余邪为患,仅其中之一,且病轻易愈,其重症者,均自本经自发,伏邪为患。

若依昔人所说,少阳、阳明传经,都是太阳治不得法而来,然则治疗得法者,将只有太阳证,而无复诸传经病变耶。

世俗每以此说苛求医者,其冤甚矣。

其实同一人治,同用一方,而有传有不传。

盖有伏邪则传,无伏邪则不传,不关医治之过也。

少阳为枢半表里。

少阳为枢,表接太阳,内近阳明,可表可里,故少阳兼症最多,传变亦最多也。

其表为少阳经,里为三焦胆府,近表近里,随证不同,各有治法。

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少阳病者,病发于少阳之位,具备有少阳固有诸种征候之病也。

少者有微少之意。

阳者是有热也,邪热渐去表位而尚未入于里位,其邪徘徊于表里之间,其阳气有微少之状态,在时期上较太阳为稍进,故名曰少阳,对于本病位之邪气依附于物而言,主要留于胸肋之位,而上熏,但尚未至于结合,惟与正气相争而已,故现寒热往来,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屡欲呕吐,此为其基本的征候,而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则为其余波,其脉弦或带紧,此为邪气位于表里间之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因此之故,本病对于发汗、催吐、下泄等疗法,均在禁忌之列,因其在中间之位,清解之法,为其治疗之原则,小柴胡汤,实为本病正对的主治之药方。

少阳病有为太阳表邪未解之证,有为病势增进,兼及里实之证,其证治及药方,均在太阳篇中列举无疑。

关于太阳病篇中所举少阳病证治之药方小柴胡汤:其热邪位于表里之间,胸肋苦满,呕吐,往来寒热等为其主要征候。

其邪时或动于表,时或波及里,或则潜入血分,寒热休作,口渴,腹痛,肋下痞鞭,心悸,尿不利,身热,咳嗽等傍发诸证等等对证的药方。

例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病症在于少阳之位,表邪尚未解,发热,微恶寒,微呕,心下部稍稍有支障,邪气沉滞于少阳(胸肋)之位诸证的药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发汗又下之,致内外俱虚,余邪主要尚滞于少阳之位,内之津液干涸而现冲逆,胸肋满微结,尿不利,口渴,心烦,头汗出等证之药方。

大柴胡汤:原来在少阳位之病势,已渐渐形成里实,证现“心下急,郁郁微烦”,大便多有秘结之倾向,有时心下痞鞭,呕吐下利等证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在少阳位之病势深深进行,胸肋满而呕,日哺时发潮热,尚未进入阳明之位的证候用本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位尚在少阳,而胸满烦紧,尿不利,谵语,全身有沉重感等证之方。

以上两方,因误下而邪气内陷,因此而现种种错杂之证候,是属于坏病类之证。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足少阳之正...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经》
• 心烦喜呕
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
2、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 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1)
3)抓主证 a:明伤寒之理 b:熟读原文,反复背 诵。
1 但见一证便是
•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小柴胡汤。
•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 •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同。 • (桂枝汤1/3+麻黄汤1/3 叠加)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伤寒论》少阳病篇列有条文10条,论述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及欲解时间等内容。

本篇条文简少意赅,条文的次序结构安排也大有深意。

本文拟从条文次序可能的内在逻辑及“伤寒皆热病之类”的角度梳理该篇脉络探讨其主旨。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

是少阳病篇第一条,也是少阳病的提纲证。

口、咽、目等窍为藏府精气之总窍,是精气由里表于外、与天地气相通之处,故谓之半表半里,少阳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位处半表半里(柯韵伯语),李克绍认为“少阳又称少火,游部,游于三焦,生发活动,不亢不烈,郁则化火,结则烦闷痞硬”(《伤寒解惑论》)。

该条反映少阳病热化的开始,因为在人体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没有失衡的热化及寒化,但如果邪气侵及少阳,少阳即开始热化以抵抗外邪,广言之,热化是六经气化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

胆与三焦为少阳府,少阳热化则郁热不降,上蒸清窍出现口苦,热伤津则咽干,热化风则伤目为目眩。

“热化”是在少阳病篇的思想核心。

因有“热化”,所以在少阳病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的少阳伤寒,风热闭阻、热扰胸膈的少阳中风,在少阳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少阳病入腑的往来寒热,胁下痞硬,脉沉实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病三阳合病的“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少阳病入阴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只有到少阳病欲愈时热化消解,惟见“脉小”。

该过程反映了“热化”在少阳经腑邪正相搏、由表及里的过程。

另一方面,“热化”非仅局限于少阳经,《内经·热论》论述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是同义。

在《素问·热论》中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等论述了邪气在六经中“热化”的不同形态。

《伤寒论》各个篇章则是对六经受邪后“热化”的进一步变化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少阳病篇的描述即是其一。

那么,何谓“热化”?“热化”是“气化”的一种病理表现。

《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1、病位: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 手少阳三焦 2、成因: ①本经受邪 ②太阳、厥阴之邪传少阳 3、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①易经腑同病。 ②易气郁易化火。 ③易生痰、生饮、生水。 ④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 不和与心胆不宁之证。
少阳病和柴胡剂的应用---概说
4、太阳病的治法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解以疏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①外感病:太阳、少阳、太阴中 风同病。
②肝胆病伴见 四肢关节烦疼。
③痹症伴肝气郁结
④神经症(周身串疼疼无定处)、精 神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起床综合症、
不安腿综合征、
儿童 多动症。
⑤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结节, 急性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3)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101)
(4)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的处理方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100)
(5)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或不大便阳 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96、97、263、 264、265、266、379)
①经证:目赤、两耳无所闻、偏头痛、 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
②腑证: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
③苔白或淡黄、薄黄,脉弦细、沉紧。
④或见证: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 悸,或小便不利,或咳,或身微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伤寒论 少阳病篇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