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红杜鹃花色素组成及花色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杜鹃花叶片为何由绿变红

杜鹃花叶片为何由绿变红

杜鹃花叶片为何由绿变红
杜鹃花的生长期,多数是在初夏和初秋。

由于品种不同,特别是一些小叶子的夏鹃,人秋后叶片容易发红,这种现象入冬后更为严重,因为进入秋冬后,气温降低,植物生长停滞,叶片中积蓄起了一些养分,以利明春时再度生长。

这是有些植物生理上的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

待翌年春暖花香的时候,它的叶片会由红重新变成青绿色的。

另外一部分叶片由红变黄而逐渐脱落,这也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

杜鹃花有常绿和半常绿之分,半常绿的春鹃、夏鹃到了冬天就会落去一部分叶片,只要不是盆土过干或过湿所造成的,这种现象也属正常。

不同颜色锦绣杜鹃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及呈色机制

不同颜色锦绣杜鹃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及呈色机制

不同颜色锦绣杜鹃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及呈色机制
夏溪;龚睿;张春英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
【年(卷),期】2022(38)1
【摘要】以5个不同花色的锦绣杜鹃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方法对其花瓣中含有的花青素苷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5个样品花瓣中含有的花青素苷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矢车菊素类糖苷是锦绣杜鹃的主要糖苷类型,紫粉色的粉鹤品种和紫红色的紫鹤品种中含有的花青素苷种类最多,紫红色的紫鹤品种中飞燕草素类、锦葵素类、矮牵牛素类这3类的花青素苷种类和含量最高。

玫红色的玫瑰琉球红品种中含有的花青素苷总量最高,推测玫红色系中可能存在一些转录因子上调花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

研究发现飞燕草素3-半乳糖苷与花瓣的红色着色相关,矢车菊花素3-阿拉伯糖苷与花瓣的玫红色着色相关,矮牵牛素3-O-阿拉伯糖苷与加深花瓣的紫色着色相关。

【总页数】7页(P207-213)
【关键词】锦绣杜鹃;花色;花青素苷
【作者】夏溪;龚睿;张春英
【作者单位】上海植物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5.21
【相关文献】
1.3种不同颜色秦岭美容杜鹃花瓣中色素组成和含量比较分析
2.基于花青素苷合成和呈色机理的观赏植物花色改良分子育种
3.耐寒睡莲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及其与花色的关系
4.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
5.呈色机制不同的桃叶片花色素苷积累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季节性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鹃开花是化学变化吗

杜鹃开花是化学变化吗

杜鹃开花是化学变化吗
杜鹃开花是化学变化。

因为花蕊生长是细胞增多的过程,这些细胞都是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是化学反应。

通常都是在春季的时候开花,具体花期是4月到5月份之间。

花色丰富,常见红色,玫瑰红色,鲜红色或者暗红色,花姿优美,整体的观赏效果是比较高的。

化学变化的实质
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发光、放热、也有吸热现象等。

按照原子碰撞理论,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是通过碰撞完成的,要完成碰撞发生反应的分子需满足两个条件:具有足够的能量;正确的取向。

因为反应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垒,所以须具有较高的能量来克服分子能垒。

两个相碰撞的分子须有正确的取向才能发生旧键断裂。

杜鹃花粉光镜下观察

杜鹃花粉光镜下观察

杜鹃花粉光镜下观察
杜鹃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其花朵鲜艳美丽,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杜鹃花粉的微观结构,以更深
入地了解这种美丽的植物。

一、杜鹃花的花粉形态
杜鹃花的花粉呈椭圆状,大小约为10-12微米。

花粉表面光滑,呈黄色或橙色。

由于花粉细腻而轻,可以通过风力或昆虫传播到
其他花朵上,完成授粉的过程。

二、杜鹃花的花粉壁结构
杜鹃花的花粉壁分为三层结构:内壁层、外壁层和纹饰层。


中内壁层和纹饰层主要由纤维素和琥珀酸等有机物质组成,而外
壁层则是由蜡质、角蛋白、皂素和草酸等多种物质形成的。

三、杜鹃花的花粉纹饰特征
杜鹃花的花粉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下非常清晰。

花粉纹饰主要由
凹凸不平的小圆形凸起和放射状的棘刺组成,这些凸起和棘刺呈
现出黑色的颜色。

花粉纹饰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
的植物物种。

四、杜鹃花的花粉种类
杜鹃花的花粉种类有单粒花粉和多粒花粉两种。

单粒花粉一般只有一枚,多粒花粉则为多数个花粉团集体产生的。

单粒花粉的花粉粒直径一般小于20微米,而多粒花粉的花粉粒直径则较大。

总结: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杜鹃花的花粉,我们能够看到它的微观结构特征。

杜鹃花的花粉壁结构、纹饰特征、花粉种类等各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而对于植物学爱好者来说,观察花粉特征对于植物鉴定和分类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小学三年级作文红杜鹃的鲜艳花朵的观察日记

小学三年级作文红杜鹃的鲜艳花朵的观察日记

红杜鹃的鲜艳花朵的观察日记5月1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上,我去公园散步,看到了一丛红杜鹃。

红杜鹃的花朵真是
太漂亮了!它们像小小的火焰一样,散发出鲜艳的红光,吸引了我的
目光。

我仔细观察了一朵红杜鹃的花朵。

它们呈钟形,外观像一个个小小
的杯子。

这些花杯里,有着五片鲜红的花瓣,色彩鲜艳夺目。

每一片
花瓣都很光滑,像绸缎一样,摸上去真是舒服极了。

花瓣中间有一小团黄色的花蕊,雄蕊和雌蕊都齐齐地伸出头来。


蕊像细长的针,头上顶着一颗小小的黄珠,远看就像是一颗宝石。


蕊则短一些,像个小小的尖峰。

越仔细观察,越发现红杜鹃的花朵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花瓣上还
有一点点的花蜜,吸引着蜜蜂和蝴蝶来采集。

蜜蜂“嗡嗡”地飞过来,
仔细地在花蕊上舔舐着花蜜,然后又飞向另一朵红杜鹃花去了。

蝴蝶
也在花朵上翩翩起舞,就像在花丛中跳舞一样美妙。

这丛红杜鹃的花朵是那么的生动和美丽,真让我陶醉其中!我猜想,也许是因为阳光和空气的滋养,才让它们变得这么美丽。

从今天起,
我要经常来观察红杜鹃花的变化,见证它们的成长。

杜鹃花观察日记2022

杜鹃花观察日记2022

杜鹃花观察日记2022内容摘要:杜鹃花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等。

相传,从前有只杜鹃鸟,因为妻子被猎人用箭射死,我家里有一盆杜鹃花。

它长着椭圆形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叶子的簇拥下绽放着。

那花朵有粉红的,红中带白,有深红色的,从远处看那深红色就像早晨那火红的太阳,又像羞红了脸的小女孩。

而那粉红色的花朵,就像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一样,闪闪发光。

走近了看,就像一个小球在叶子上滚动,红中带白的花儿像一位羞羞答答的小姑娘。

花苞也是奇形怪状的,有长长的,也有圆圆的。

颜色也不同,有嫩绿的,那是刚长出的。

碧绿的,是长出来已有一段时间,但还未开放的。

红中带绿的则是准备开花的。

杜鹃花的花茎是笔直的,呈褐色,它从上部分开始分枝,枝子上生长着茂盛的绿叶。

冬季里,只要你来到我家,就会发现这盆挺拔的花,那就是杜鹃。

整个冬天,这盆花给我们家带来了独特的美景,更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我家阳台上种着两棵杜鹃花,它们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树叶长得很茂盛,花也开得如火如荼,非常引人注目。

它们成了我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杜鹃花那咖啡色的枝干上长满了细细的旁枝,枝上长满了绿绿的、椭圆形的叶子,真像是一把撑开的绿色小伞。

我一洒上水,叶子就更绿了,绿得油油的、嫩嫩的。

我想摸一摸叶子,却又怕伤了它。

到了开花时节,茂盛的枝叶上开满了红色的花朵。

从远处看,它们三个一团,五朵一簇,像一团团尽情燃烧、跳跃的火苗。

从近处看,有的花朵含苞欲放,有的半开半合,有的全开了。

那绽开的花瓣,娇艳得就像绸缎,花瓣边弯弯曲曲的,犹如仙女的裙边。

花是由五个花瓣组成的,花瓣围着几条黄色的花蕊,那点点的嫩黄点缀着红红的花瓣,真漂亮啊!一些淘气的小花朵藏在叶子底下,好像在和我捉迷藏。

每当花开得正旺的时候,妈妈就把它们搬到客厅“会客”。

到我家的客人都夸好看,这使我感到高兴,使我懂得了要热爱生活。

我爱我家的杜鹃花,它给我家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美丽。

今年的春节,我家多了两盆美丽的杜鹃花,红色的花瓣,嫩绿的叶子。

杜鹃花的颜色如何变化

杜鹃花的颜色如何变化

杜鹃花的颜色如何变化
杜鹃花的颜色变化是由于其花瓣中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物质在阳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在春季和夏季,杜鹃花的花朵通常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粉色、紫色等颜色。

随着季节的变化,阳光的照射时间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到杜鹃花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和分解,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变化。

例如,在秋季,阳光的照射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会导致花朵颜色逐渐变淡或变黄。

而冬季则由于温度较低,花朵颜色可能会变得更淡或呈白色。

此外,杜鹃花的颜色变化还受到品种、生长环境和养护条件的影响。

有些品种的杜鹃花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一些品种的杜鹃花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情况下会呈现出更鲜艳的颜色。

因此,要想让杜鹃花的颜色更加鲜艳和持久,需要注意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一、引言杜鹃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它以其独特的花朵和丰富的色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杜鹃花的结构层次出发,探讨其组成和特点。

二、外部结构1. 茎:杜鹃花的茎通常呈直立状,高度可达数米。

茎的表面光滑,呈绿色或红色,具有一定的韧性与弹性。

2. 叶:杜鹃花的叶子呈椭圆形或披针形,革质而有光泽。

叶片有绿色、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具有较长的柄,排列整齐。

3. 花序:杜鹃花的花序呈伞状或圆锥状,由多朵花组成。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梗,整体呈现出繁密的花海景象。

三、花部结构1. 花萼:杜鹃花的花萼通常呈钟形或漏斗形,由若干片花萼片组成。

花萼片的颜色与花瓣相近,但形状较小。

2. 花瓣:杜鹃花的花瓣丰富多样,有五片或更多花瓣。

花瓣的颜色包括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形状则有椭圆形、钟形、漏斗形等不同变化。

3. 雄蕊:杜鹃花的雄蕊位于花瓣的内部,由花丝和花药组成。

花药通常呈黄色或紫色,内含大量花粉。

4. 雌蕊:杜鹃花的雌蕊位于花瓣的中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组成。

子房通常呈圆锥形,内含胚珠。

四、花的功能1. 吸引传粉者:杜鹃花的鲜艳色彩和芳香味吸引了很多昆虫和鸟类,它们成为了杜鹃花的传粉者,帮助花粉传播。

2. 繁殖:杜鹃花通过花粉与雌蕊的结合完成授粉,然后通过胚珠的发育,形成种子,继续繁殖后代。

3. 美化环境:杜鹃花的美丽花朵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色彩和活力,成为人们赏花的对象。

五、适应环境1. 光照:杜鹃花偏爱充足的阳光,但也能适应一定的阴凉环境。

2. 水分:杜鹃花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不耐水涝,需要避免长时间积水。

3. 温度:杜鹃花对温度较为敏感,一般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

4. 土壤:杜鹃花喜欢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对土壤的要求较高。

六、繁殖方式1. 种子繁殖:杜鹃花的种子可以通过播种的方式繁殖,但需要注意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2. 分株繁殖:杜鹃花的根系发达,可以通过分株的方式将其移植到新的土壤中,促进其繁殖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 艺 学 报 2008,35(7):1023-1030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迎红杜鹃花色素组成及花色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李崇晖1,2,王亮生13,舒庆艳1,徐彦军3,张 洁1,4(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10009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分析了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 ucronulatum Turcz.)的花色素组成,调查了其在开花过程中花色、花色素组成和含量的变化。

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和分光色差计测量了不同开花阶段的花色。

结果表明,开花过程中花色的明度增加,彩度变小,由红紫(70B)变为淡紫红色(84B)。

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 LC-P 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 LC-ESI-MS)分析花瓣中花青苷和黄酮醇的组成及含量。

在520n m和350n m波长下,共检测到15种化合物:5种花青苷、8种黄酮醇和2种芳香酸,推定出了其中10种化合物。

花青苷:锦葵素3-阿拉伯糖苷-5-葡萄糖苷;黄酮醇:杨梅黄素3-半乳糖苷和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和两种槲皮素-鼠李糖苷以及山奈酚3-鼠李糖苷;芳香酸:绿原酸及其异构体。

未检测到酰基化色素及5-O-甲基化黄酮醇。

在6个开花阶段中,虽然花色变化明显,但花色素种类不变,其含量在各阶段差异极显著。

从小蕾期到初开期,总花青苷含量(T A)和总黄酮醇含量(TF)迅速减少,花开放后变化平稳。

基于花色素组成信息,探讨了耐寒杜鹃的花色育种策略。

关键词:迎红杜鹃;花青苷;类黄酮;花色;液质联用中图分类号:S68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2353X(2008)0721023208P i gm en ts Co m positi on of Pet a ls and Flora l Color Change D ur i n g the Bloom2 i n g Per i od i n R hododendron m ucronu la tumL I Chong2hui1,2,WANG L iang2sheng13,SHU Q ing2yan1,XU Yan2jun3,and Z HANG J ie1,4(1B eijing B otanical Garden,Institute of B otany,the 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100093,China;2Graduate U niversity of 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100049,China;3College of Science,Ch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B eijing100094,Chi2 na;4College of Science,N orthw est A&F U 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Abstract:The fl oral col or of R hododendron m ucronu latum Turcz.was investigated in ter m s of its p resen2 tati on,p ig ments compositi on,changes in the compositi on during bl oo m ing seas on.The fl oral col or was meas2 ured according t o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Col our Chart(RHSCC)and then by a NF333s pectr ophot om2 et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 oral lightness increased,while the value of chr oma decreased during the bl oom ing peri od,and fl oral col or turned fr om red pur p le(70B)t o vi olet(84B)at the meanti m e.A high per2 for mance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with a phot odi ode array detect or(HP LC-P AD)and HP LC electr os p ray i oni2 zati on mass s pectr ometry(HP LC-ESI-MS)methods were e mp l oyed f 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nthocyanins and flavonols.I n t otal,15compounds were detected at520nm and350nm in the petals:five anthocyanins,eight flavonols and t w o ar omatic acids.Ten of the m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including one anthocyanin(malvidin32arabinoside252glucoside),eight flavonols(myricetin32galact oside,myricetin32rh2 a mnoside,quercetin32galact oside,quercetin32glucoside,t w o quercetin2rha mnosides and kae mpfer ol32rha m2 noside),and t w o ar omatic acid(chl or ogenic acid and its is omer).No acylated p ig ments and52O2methylated flavonols were detected.A lthough the fl oral col or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ix bl oom ing stages,the p ig ment收稿日期:2008-04-02;修回日期:2008-05-223通讯作者Author f or corres pondence(E2mail:wanglsh@ibcas1ac1cn)园 艺 学 报35卷4201compositi on kep t unchanged,and the p ig ment content sho 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 om the initiati on of fl oral buds t o the late opening of fl owers.T otal anthocyanins content(T A)and t otal flavonols content(TF)de2 creased rap idly during the first three stages,and then changed s moothly.The fl oral col or breed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rs with cold resistance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 ig ment compositi on of R.m ucronu latum.Key words:R hododendron m ucronu latum;anthocyanin;flavonoid;fl oral col or;HP LC-MS迎红杜鹃(R hododendron m ucronulatum)花堇红或淡紫红色,早春先叶开放,耐寒性强,在北方可露地栽培。

但花色单一,限制了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花色测定和花色素组成分析有助于阐明其花色形成机理,也是进行杜鹃新花色育种的依据之一,而目前未见对迎红杜鹃的花色和花色素组成的研究报道。

根据对杜鹃属其它植物花色的研究,少数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花中检测到的花青苷元有:矢车菊素(Cyanidin,简称Cy)、飞燕草素(Del phinidin,简称Dp)、芍药花素(Peonidin,简称Pn)、锦葵素(Malvidin,简称Mv)、矮牵牛素(Petunidin)。

它们通常以3-葡萄糖苷、3-半乳糖苷、3-阿拉伯糖苷、3,5-二葡萄糖苷和3-半乳糖苷-5-葡萄糖苷等形式存在,有时被咖啡酸等酰化(Har2 borne,1962;de Loose,1970;Hayashi,1988)。

主要的类黄酮成分是黄酮醇:杨梅黄素(Myricetin,简称My)、槲皮素(Quercetin,简称Qu)和山奈酚(Kae mpfer ol,简称K m)及这3种黄酮醇的5-O-甲基化衍生物。

黄酮醇通常以3-半乳糖苷、3-鼠李糖苷和3-芸香糖苷等形式存在(Harborne, 1962;de Loose,1970;S war oop et al.,2005)。

6-OH-槲皮素3-半乳糖苷则是杜鹃属花的主要黄色色素(Harborne,1965),β-胡萝卜素又是深黄色花R.japon icum f.flavum的主要色素(M iyaji m a et al.,2000)。

作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 LC-P AD)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 LC-ESI-MS),分析了迎红杜鹃的花色素成分,调查了其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杜鹃新花色育种的目标及策略。

1 材料与方法111 植物材料迎红杜鹃新鲜花瓣于2007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选取5株生长环境相同、长势一致、花蕾数多的植株,依次采集小蕾期、大蕾期、初开期、半开期、全开期和末花期6个开花阶段的花瓣,迅速带回实验室测色,然后用液氮磨碎,直接提取色素。

112 花色测定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Col our Chart,简称RHSCC)与新鲜花瓣中间部分花色进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