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治疗的比较.pdf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前言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三、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评估及预防四、附件:GRADE分级标准一、前言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

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ary embolism,PE)。

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

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一)定义静脉血栓栓塞(VE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

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之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

其中PTE为PE的最常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

围手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物理、化验检查,做出较明确诊断。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血栓的部位不同。

人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并可能发生血栓形成。

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血栓形成的位置不同。

大多数动脉血栓形成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导致血栓形成。

很明显静脉血栓是发生的静脉血管内,而动脉血栓是发生在动脉血管内。

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是由血流缓慢和血流受阻引起的。

主要导致静脉回流梗阻,可导致充血、水肿、远端肢体肿胀。

第二、血栓的成分不一样。

动脉血栓一般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这种血栓。

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增加,所以成分中有大量的血小板。

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

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因此,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者血栓堵塞的时候可以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

因此抗凝药物是预防纤维蛋白沉积。

作为辅助治疗。

一般慢性肢体缺血或稳定性冠心病只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

而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静脉血管内淤积形成的,静脉血栓以红血栓为主。

主要成分是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可以抗凝治疗。

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三、引起的症状不一样。

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肿胀、水肿等等,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后,会引起肺栓塞。

动脉血栓可以引起相应供血区的组织缺血坏死,像心脏内的血栓就会形成心肌梗塞,脑血管的血栓形成,就会出现脑血栓等等。

拿下肢举例,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为形成血栓的肢体肿胀,肢体皮肤温度高,严重可出现筋膜室综合症。

动脉血栓会出现下肢肢体的发凉、皮肤温度低、麻木、疼痛、肢端或者整个肢体的溃疡、坏死等。

所以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是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的。

血栓的病理名词解释

血栓的病理名词解释

血栓的病理名词解释血栓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结成块的现象,通常出现在血管内壁受损或血液凝固系统功能异常的情况下。

血栓是机体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形成血栓或血栓脱落后堵塞其他血管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1. 血栓形成机制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例如创伤、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血液凝固系统会被激活。

在这个过程中,血小板会粘结在受损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栓。

同时,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促使血栓进一步形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2.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血栓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类型。

动脉血栓通常形成在动脉内,因为动脉血流速度快,血栓容易堵塞血管。

动脉血栓常见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则形成在静脉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3. 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通常与一系列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长时间静坐、长途旅行、过度运动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血栓的症状血栓形成的症状通常与其所在位置和形成原因有关。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而静脉血栓则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性炎症、肺栓塞等症状。

5. 血栓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戒烟限酒等,都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已经出现血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一些需要紧急治疗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来解除血栓。

总结起来,血栓是一种血液在血管内凝结形成的现象,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它的形成机制与血管损伤、血小板粘附以及凝血因子的活化密切相关。

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

预防血栓的重要手段是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已经形成血栓的患者,医生会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措施。

血栓的后果严重,因此,对于可能存在血栓风险的人群,及时预防和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国斜 视 与 d J  ̄ 科 杂 志 ,19 , ( ) 1 . ,L 9 5 3 3 :1 3
4 李乐平 .立体视觉研 究及 其l 临床意 义.眼科新 进展 ,9 5 5 19 ,1
( )5 —0 1 :76 .
是重要 因素之一 。这 是因为眼轴不平行 , 必将产 生复视 、 视 觉混淆 , 从而产生一 只眼 的黄斑抑制 、 网膜异常对应等 变 视
维普资讯
山西 医药杂志 2 0 年 1 07 2月第 3 卷第 1 期 6 2
S ax Me , e m e 0 , o 3 , o 1 hn i d D c br 0 7 V l 6 N . 2 J e 2

13 - 17
视者 2 O例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 .5 。见表 1 。
过去 , 对斜视手术 的认 识 , 为仅仅 是 为了改 善外观 , 认
况且 间歇性外斜视 多不影 响视力 , 致使许 多家长 认为等 孩
子 大一些再 做手 术也不 晚。近年来 , 随着 双眼单 视及立 体 视 功能 的研究 ,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 ,
3 讨 论
达 到功 能治 愈的重要 意义 , 而且 , 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对 术后 眼位 的维持 又有 着非常 重要 的作 用。所 以, 对于 共 同性外 斜视患 儿 , 进行双眼视 功能检查 , 选择 合适 的手术 时机 , 进 行 积极 、 早期 的手术干 预 , 以期矫正 眼位 , 复正 常 的双 眼 恢

Ti s图谱检查法是 近距离 立体视 的定量检 查方法 , t mu

表 1 术前术后检查具有 同时视例数
般按其视 差大小 分 为黄斑 中心 凹立体 视 (oel t ep fva e o — sr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血栓是血液凝固后形成的血块,它可以在血管内部或外部形成。

血栓的形成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如果血栓过大或形成在重要的血管部位,就会成为一种危险的病理状态。

因此,了解血栓的分类和分布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血栓的分类根据血栓的形成位置和原因,血栓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类型。

1.1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是在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动脉狭窄、炎症、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疾病。

根据动脉血栓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1 冠状动脉血栓冠状动脉血栓是指在冠状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破裂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脑动脉血栓脑动脉血栓是指在脑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狭窄、炎症或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脑动脉血栓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1.1.3 下肢动脉血栓下肢动脉血栓是指在下肢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炎症或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下肢动脉血栓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疽等疾病。

1.2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是在静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静脉血栓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严重疾病。

根据静脉血栓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1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深静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栓塞等疾病。

1.2.2 肺动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是指在肺动脉内部形成的血栓,通常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导致血液凝固而形成。

肺动脉血栓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培训学习资料-VTE预防_2022年学习资料

培训学习资料-VTE预防_2022年学习资料

骨科创伤易发VTE-严重骨科创伤及相应手术:-破坏血管壁-造成血流阻断-骨科创伤及术后限制活动引起患者静脉 流-淤滞-大面积组织损伤造成凝血系统应激性改变-涉及维柯氏三角三个方面
多种骨折均可导致VTE发生率升高-656例因髋部骨折而手术的创伤患者-DVT%-PE%-病种-全部-近端命性-40-64-23-41-1-11-1-7.5-多发伤-29-63-8-32-6-7-0.1-1-脊柱 髓损伤-47-90-17-35-5-11-0-0.8-骨盆或髋臼骨折-10-61-10-29-2-8-0. -2-单侧下肢骨折-17-45-1-8-1-5-Eriksson Bl,Lassen MR2003Dura ion of prophylaxis agains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 fondaparinux-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multicente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 blind study.Arc Intern-Med;16311:1337-1342.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骨科手术患者VTE危险分级-中华图学金系为条周-表2骨科手术的静 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中华骨种杂考-ZHONGHUA GUKE ZAZHI-危险度-判断指标-2009年6月 29W第6期-低度危险-手术时间<45min,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CHINESE-JOURNAL-手 时间<45min,年龄40~60岁,无危险因素-OF-中度危险-手术时间<45min,有危险因素-ORTH PAEDICS-手术时间>45min,年龄<40岁,无危险因素-June 2009-高度危险-手术时间<4 min,年龄>60岁,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45min,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极高度危险-手术时间> 5min,年龄>40岁,有多项危险因素-骨科大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中华医学会-MEDICAL-13$ 0251=2352-注:危险因素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肿瘤、肥胖等-中华骨科求志2009,296602 604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2022年学习资料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2022年学习资料

华法林抗凝机制-维生素K-Ⅶ-IX-肝脏合成未活化-桔抗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 性凝血因子Ⅱ、Ⅶ、X、X的活化,达到-抗凝自的
香豆素类华法林-【药理学】-凝血因子Ⅱ、Ⅶ、Ⅸ、X在肝中首先合成为前体,无抗凝活性这些凝血因子的氨基末端谷 氨酸残基需在维生素K参与下羧基化,才具有抗凝生物活性。华法林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应症】-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如治疗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 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置换心脏瓣膜手术-等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心肌梗死的治疗辅助用 。-【用法用量】-口服,第1日5-20mg,次日起用维持量,一日2.5-7.5mg。-【不良反应】-主要不 反应时出血,最常见为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子宫出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2偶有恶心、 吐、腹泻、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增高、肾病、过敏反应等。-3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
血栓形成与和抗血栓形成之间需要平衡-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常有轻微血管内皮损伤,体内低水平凝血-系统激活,但血液 会凝固成血栓-促血栓活性-抗血栓活性-凝血因子-抗凝蛋白-血小板-纤溶蛋白-内皮细胞促血栓功能-内皮细胞抗 栓功能-正常止血状态
血管内皮的抗血栓作用-屏障作用-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聚集作用-合成前列环素PG2、一氧化氮NO,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灭活凝血因子作用-可灭活FIⅡa FXa等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降解纤维蛋白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激活纤溶酶,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 ,保证血管的通畅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差别-高流速-低流速-纤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白-红细胞-血小板-白血栓“动脉血栓”-红血栓“静脉血栓” 房颤患者的心房血栓属于静脉血栓,血栓脱落是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各有利弊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各有利弊

诊疗室说到猝死,大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心脏病。

而有一种致命的疾病却常被忽略,这就是下肢静脉血栓栓塞。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会使得下肢肿胀疼痛。

而血栓一旦脱落,则会在血管中流动,如果流到了管腔比较狭窄的肺动脉,就会堵塞肺动脉,导致肺部缺血缺氧,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猝死。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与表现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多种。

通常,静脉流速比动脉血流要缓慢,如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久坐不动及下蹲位等,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静脉血液含有的代谢废物多、血压低、流速很慢,也容易导致血管瘀滞不畅。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性大,可表现为下肢肿胀、发麻、疼痛、浅静脉怒张、凹陷性水肿、皮肤暗红、皮温升高等等。

常见的症状是一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感觉发沉。

此时可以发现一侧下肢变粗,皮肤颜色改变如发青紫、暗红等,皮肤浅静脉扩张,足部背曲或压迫小腿肌肉会引发疼痛。

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静脉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首选方法。

因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特点。

而下肢静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它不仅可以判断有无血栓,而且可以详细了解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以及侧枝循环的情况。

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分为3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1.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治疗以溶栓、抗凝、促静脉回流这三类药物为主,其中以抗凝、溶栓为重要。

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辅助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虽然风险小,但是其作用也有限。

其中抗凝治疗是应用早且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