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的活血化瘀方法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动脉血栓很多都是因为动脉硬化而来的,动脉中的细胞受到损伤,形成血栓。
造成这一原因除了一些先天因素外,很多的时候与饮食的生活习惯有关。
长期以来喜欢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吸烟、酗酒、缺乏锻炼很可能形成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的治疗通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那么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为,早期时候疼痛是最初的表现,也有一些症状不太明显的,只是有些麻木。
此外,肤色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有动脉血栓,往往皮肤会有些苍白,缺血严重的进一步发展会感觉肌肉僵硬。
往往动脉血栓的患者,动脉的脉搏可能会减弱或者消失。
运动障碍也是动脉血栓的常见表现。
患病的人群一般是老年人,或者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三高的人群。
对于动脉血栓的活血化瘀方法有很多,一般都是进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药物的治疗。
在饮食上也要多吃一些降脂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做一些运动。
动静脉血栓

动静脉血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但抗凝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降低凝血因子浓度或阻止其激活,从而降低血液凝固性或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血栓发展。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斑、Hirudins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等)、戊聚糖钠等。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1.动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新生儿血管壁光滑而通畅,自童年起,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富含脂质和纤维组织的局灶性斑块。
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形成上具有不可预知性,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同时辅以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均应给予肝素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因其抗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并且不需监测凝血指标,但溶栓或PCI 治疗的患者仍推荐普通肝素。
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很小,主要用于大面积前壁心梗、严重心力衰竭、存在心脏血栓或血栓栓塞病史的高危患者。
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接受普通肝素全身抗凝治疗,随后长期服用华法林预防;但慢性肢体缺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除抗血小板治疗外,不推荐任何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不推荐肝素治疗。
2.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
这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流速较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长期卧床、存在易患血栓体质等人群好发。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上应首选抗凝药物。
医学专题动脉血栓PPT

DVT的临床表现
沿深静脉分布区的局部压痛; 下肢肿胀,有可凹性水肿; 患侧肢围较健侧 3 cm(从胫骨结节下 10 cm测量); 表浅静脉扩张。 特殊部位(bùwèi)DVT的表现:少见,腋-锁骨 下静脉、肾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肠 系膜静脉等部位。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初发DVT的诊断(zhěnduàn)
抗凝治疗的期限:
– 伴外科手术或其它疾病发生的症状性腓肠静 脉DVT需抗凝治疗6周 - 3个月、近端DVT则 需治疗3个月。
– 复发性VTE或有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患者, 需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
– 纯合子FV Leiden,AT-III、PC、PS缺乏,抗 磷脂(lín zhī)抗体等易栓症,抗凝至少12个月。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除外 PE (chúwài)
肺血管造影:正常。 肺灌注(guànzhù)扫描:正常。 D-dimer:敏感性98%、特异性44%,阴 性预测值99%。 螺旋CT和MRI:正常。二者优越性在于 发现其它肺内病变。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VTE患者(huànzhě)治疗方法的选择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VTE的长期 治疗 (chángqī)
口服(kǒufú)抗凝药物 - 华法令
– 停用肝素前3 - 4天开始给药; – 监测PT,维持INR在 2 - 3。对于APS患者INR
3 - 4。
皮下注射肝素,6250 U、2次/日。 皮下注射LMWH,1 - 2次/日。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血栓 形成 (xuèshuān)
血栓 形成 (xuèshuān)
– 循环血液中有形成份在血管内形成异常的血 凝块;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和纤溶、血 流变学等因素的变化相关。
下肢动脉血栓治疗方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下肢动脉血栓治疗方式
导语: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它可以会导致我们一些器官的梗塞,情况严重的话还有致命的危险,所以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是很关键的,如
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它可以会导致我们一些器官的梗塞,情况严重的话还有致命的危险,所以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是很关键的,如果人们的下肢出现一些疼痛或不适的话,需要及时的做一些正规的检查,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办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晚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肢体发生坏死,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最终导致截肢。
(一)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的作用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疗方法
1、患肢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分钟,再回复原位,为1次。
要求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2、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
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腿动脉血栓有什么症状?

腿动脉血栓有什么症状?
人们常说的腿动脉血栓,医学上又称为下肢动脉血栓,大家都知道,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动脉的存在,提到动脉血栓,人们一般想到的是心脏和大脑,实际上,只要有动脉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血栓,比如下肢动脉血栓发病率就比较高,那么腿部出现血栓会伴随着什么症状呢?
★腿动脉血栓的症状: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动脉存在,人们最熟悉的动脉血栓是心脏和脑血管等。
心脏动脉出现血栓后可以出现心肌梗塞,脑血管可以出现脑梗塞。
下肢出现血栓后就会出现下肢的缺血性病变。
实际上下肢缺血性病变并不一定是血栓。
还有一种长期慢性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里产生了一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后逐渐就把下肢血管堵住。
一、手脚冰冷,而且常常伴有麻木的感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前期表现。
二、在活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三、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四、足趾、足部和小腿的皮肤颜色出现异常,苍白、发紫、变黑,严重时还会产生溃疡和坏死。
五、腿抽筋,除了受凉或缺钙外,还有可能是由动脉硬化引起,因为当动脉发生硬化时,腿部血液循环会受阻畅,血液供应减少。
血流不畅代谢产物就不能被及时带走,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收缩而引起疼痛抽筋。
另外,血流受阻血供减少后,
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技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
以上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早期表现,如果大家出现以上某些症状一定要检查是否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若是一定要及时治疗。
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动脉血栓对我们身体健康威胁很大,病情严重的话可以使我们丧失基本行动能力,相信大家对于动脉血栓都不太陌生,我们可能都见过一些动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这种疾病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动脉血栓患者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从而引起病情的恶化,从而引起一系列其他问题,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动脉血栓这种疾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动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1、注意保暖。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动脉栓塞,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动脉栓塞,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保持平衡心态。
情绪激动是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5、适当运动。
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
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6.参加体育活动。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
如打太极拳、体操、跳舞、骑自行车、慢跑、游泳、舞剑等。
7.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它不沉积在血管壁上,还能促进已沉积在血管壁上的极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畅,防止动脉硬化。
运动和饮食调节,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还可经常吃些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等。
8.药物预防。
遵医嘱每次服用少量阿斯匹林,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失去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而大剂量服用,能抑制前列腺素I2生成,加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故不宜大剂量服用。
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使血液流畅作用,每天三次,每次服三片。
下肢动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异,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抗凝治疗:通过给予抗凝剂,使血液凝固能力降低,防止血栓形成并有助于破坏已形成的血栓。
2. 血管内治疗: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如机械碎栓术、导管吸栓术等,通过引导特殊器材进入动脉内部进行治疗,直接清除血栓并恢复血管通畅。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血栓或复杂的病变可以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如血管二次成形术、血管补片术等。
4. 微创介入治疗: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激光溶栓术、射频消融术等,通过小切口或穿刺入路进行治疗,减少术后恢复时间。
总之,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和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血管内皮细胞为单细胞层,不仅把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与促凝血的内皮下胶原蛋白隔离,还分泌各种抗凝细胞因子,如凝血酶调节蛋白、ADP酶、前列环素、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素样分子等,因此,如血管内膜完整,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并不会活化和血栓形成。
当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介入治疗损伤斑块时,暴露的胶原蛋白与血小板相接触,启动凝血过程,并最终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氧性损伤直至坏死。
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成分,其黏附、激活和聚集对动脉血栓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图1)。
动脉血栓的形成取决于:1)血管壁病变;2)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和3)血液高凝状态。
包括冠状动脉等动脉血栓形成大致经过以下3个过程。
图1-A,B A---内皮细胞分泌PGI2和NO增加血小板cAMP和cGMP来抑制血小板激活;CD39降解ADP,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激活血小板;硫酸乙酰肝素(HS)促进AT3的作用,使凝血酶失活;tPA产生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
在促凝物质中,vWF和P-选择蛋白介导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TF启动凝血反应,PAI-1抑制纤溶酶的生成。
B—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促凝血物质;炎症、感染和代谢变化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特性,并刺激血小板激动剂合成和释放,最终致血栓形成(摘自现代心脏病学)。
一、血小板与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骨架,并触发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心梗、中风和外周血管阻塞。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
人类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每天约1011个新生血小板进入循环血液,呈“静息”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通过黏附反应、激活反应和聚集反应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有助血管修复(图2)。
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在上述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血小板黏附反应血栓骨架形成的起始阶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是循环“静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胶原蛋白黏附的桥梁,当内皮细胞破损到一定程度(直径大于600um),内皮下胶原蛋白暴露,血液中vWF与其“黏”接,随后血小板表面的GP Ib/IX/V 受体与vWF结合,GP VI和GP Ia/IIa受体和胶原蛋白结合,将血小板初步黏附于血管壁内膜,随着血液流动,血小板缓慢向前流动,同时血小板形态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不规则形,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胶原蛋白受体GP Ia/IIa与胶原蛋白高亲和力的结合,血小板牢固结合于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一层“血小板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也偶可发生 在其它静脉(上肢、肝脏、脑静脉窦、视网膜、 门静脉、肠系膜)。 静脉血栓形成: 与动脉血栓有着重叠、但很不相同的原因/危险 因素。 高凝状态、血液淤滞和制动是其重要的危险因 素。 而吸烟、高血压或高酯血症并不增加静脉血栓 的危险性。
发病率
的长期治疗
抗凝治疗的期限:
伴外科手术或其它疾病发生的症状性腓 肠静脉需抗凝治疗6周 - 3个月、近端则 需治疗3个月。 复发性或有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患者, 需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 纯合子 ,、、缺乏,抗磷脂抗体等易栓 症,抗凝至少12个月。
12 – 14% 10 – 20% 6 – 18% 5 – 15% 10 – 20% 15 – 70%
获得性, 或缺乏
肝病
新生儿期 抗凝治疗 左旋门冬酰氨酶治疗
血栓形成部位
异常
动脉 静脉
FV Leiden
-
+
凝血酶原突变
-
+
AT -III 缺 乏
-
+
PC 缺乏
-
+
PS 缺乏
-
+
高半胱氨酸血症 +
肺栓塞的诊断
肺血管造影:腔内充盈缺损。 螺旋:段以上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特 异性72%、敏感性95%。可替代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 肺通气-灌注扫描:正常灌注扫描可除外 多数;灌注缺损无特异性,仅1/3有灌注 缺损者为患者。
除外
肺血管造影:正常。 肺灌注扫描:正常。 :敏感性98%、特异性44%,阴性预测值 99%。 螺旋和:正常。二者优越性在于发现其 它肺内病变。
初始抗凝治疗
: 分子量小(平均6000左右),半寿命较 长(6 - 8 h)。 皮下注射易吸收,使用方便。 保留抗特性,但不延长、勿需监测。 出血并发症较少,较安全。(肝素诱发 的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亦少见。
初始抗凝治疗
依照体重大小,每日1 - 2次皮下注射给 药。 治疗浓度为抗 0.5 - 2。 至少使用5天。 疗效与肝素相当。
抵抗症
抵抗试验结果以敏感比率()表示: 的的。 正常>2.2,<2.0诊断为抵抗, 杂合子时 1.5-1.8,纯合子时<1.2。需排除、、、、 及降低; 抵抗是否由 所致,需通过基因分析确定。
患者病因发生率
APC 抵抗(FV Leiden) 高半胱氨酸血症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AT-III, PC, PS 缺 乏 抗 磷 脂 综 合 征 (A PS) 未知因素
血栓性疾病的诊治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循环血液中有形成份在血管内形成异常 的血凝块;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和 纤溶、血流变学等因素的变化相关。 血栓类型 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 混合血栓
动脉血栓形成
常见形式: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主要诱因 血管壁异常(动脉硬化) 有关危险因素(高血压,高酯血症,吸烟, 糖尿病)。 血液高凝状态:起着相对较小作用。 与血流淤滞和制动无明显关系。
初发的诊断
静脉造影:腔内充盈缺损;有创检查。 静脉超声:股、腘和腓肠静脉分叉部位, 近端静脉压闭试验阳性。无创检查,对 于近端和远端的敏感性分别为95%和73%, 总的特异性96%。
初发的排除
血:正常。敏感性99%、特异性45%,阴 性预测值98.4%。 静脉造影:所有深静脉无充盈缺损。 静脉超声:无异常。 静脉阻抗体积描计法:在大腿部位袖带 加压并排气减压后静脉回流无异常。无 创检查,特异性低,阴性预测值97%。
髋部骨折手术
48(43-53)
神经外科手术
24(20-28)
复合外伤患者
53(49-57)
获得性危险因素
1、年龄
2、血栓史
3、手术/创伤
4、制动
5、恶性肿瘤
6、妊娠
7、口服避孕药物 8、雌激素替代治疗
9、狼疮抗凝物 () / 或抗心磷脂抗体 ()
10、
11、
12、
13、肾病综合征
14、肥胖
15、吸烟
肺动脉内膜切除术 慢性大血管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初始抗凝治疗
肝素 静脉、足量应用。 首剂75 静推,继之10 - 25 泵入,4 - 6 h 后测并调整给药速度。 肝素水平:0.2 - 0.4 ,达0.3 - 0.7抗 ,较 正常对照延长1.5 - 2.5倍。 用药至少5天(5 - 10天),口服华法令 达到治疗水平连续2天以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复发的诊断
静脉造影:腔内充盈缺损。 静脉超声:新发生的股/腘静脉段压闭试 验阳性或静脉直径较前增加4.0 以上。 声阻抗体积测定:由正常转为异常;初 次诊断后1年仍异常。
的临床表现
中低度发热; 呼吸困难或紫绀; 胸痛、咯血,严重者有晕厥; 心悸, > 90次/分;严重时右心衰竭 胸膜摩擦音; 血氧饱和度 < 92%。 :电轴右偏,,12倒置,肺型P波。
美国发生率20万/年(1/1000),其中 25%在发病1周内死亡。 国内无准确统计,但在患者中,男:女 =1.5:1,平均年龄46岁,其中下肢 94%
外科手术中发生率
手术类型
DVT 发生率(%)
普通手术
19(17-21)
腹/盆腔肿瘤手术 29(25-33)
全髋关节置换
51(47-55)
全膝置换
61(52-70)
+
狼疮抗凝物
++
的自然特点
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通常起始于腓肠(小腿)。有症状时, 约80%已累及腘窝或更近端静脉。 近端常进一步引起;70%有症状患者有, 但常无症状。 症状性和常有较大的栓子存在。
的临床表现
沿深静脉分布区的局部压痛; 下肢肿胀,有可凹性水肿; 患侧肢围较健侧 3 (从胫骨结节下10 测量); 表浅静脉扩张。 特殊部位的表现:少见,腋-锁骨下静脉、 肾静脉、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等部位。
遗传性危险因素
抵抗症:多属因子V 突变 (A506G) 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 蛋白C()缺乏 蛋白S()缺乏 抗凝血酶()缺乏 纤溶酶原缺乏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复合/未知因素
高半胱氨酸血症 遗传性:半胱氨酸降解途径酶的缺乏 获得性:由于叶酸、 B6和/或 B12摄入减 少 水平增加 非 的抵抗 水平增加 水平增加 (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增加
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
治疗
适应症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腔内滤器
静脉血栓切除术
多 数 VTE 患 者
巨大肺栓塞伴血流动力学改变;有较大髂 股静脉血栓。 有出血倾向;有抗凝禁忌;给予适当抗凝 治疗仍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患者不能耐受 更多栓子出现。 复发率高,基本弃用。
急性肺栓塞切除 巨大肺栓塞有溶栓禁忌或溶栓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