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板药的临床应⽤抗⾎⼩板药的临床应⽤⼀、动脉⾎栓形成的危害性动脉⾎栓形成主要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管⾎栓形成在临床上可导致⼼绞痛、⼼肌梗死、缺⾎性脑卒中和周围⾎管闭塞症等常见多发病。
⼼脑⾎管栓塞是常见的病死原因,在我国⼈⼝的死因中约占半数。
⼆、⾎⼩板激活和动脉⾎栓形成⾎⼩板是由巨核细胞⽣成的⾎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
⾎⼩板在初期⽌⾎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管内⽪细胞有抗⾎栓形成作⽤,⾎管受损破裂后⾎⼩板可黏附聚集于⾎管裂⼝处,形成⽌⾎栓⼦⽽达到初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激活⾎⼩板,⾎⼩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附⽩细胞形成⽩⾊⾎栓。
因此,⽩⾊⾎栓和⽌⾎栓⼦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栓发⽣于内⽪受损但⾎管未破裂,⽽⽌⾎栓⼦是形成于⾎管裂⼝处。
⾎⼩板黏附是通过其膜糖蛋⽩Ⅰb与⾎管性⾎友病因⼦(vWF)结合,进⽽与内⽪下组织结合⽽发⽣的。
激活的⾎⼩板膜糖蛋⽩IIb和IIIa形成复合体,通过纤维蛋⽩原与另⼀⾎⼩板的膜糖蛋⽩IIb/IIIa 复合体结合⽽出现⾎⼩板聚集体。
激活的⾎⼩板还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ADP,TXA2,PF3等,可促进聚集体进⼀步发展,增⼤并且为凝⾎过程提供反应平台。
粥样硬化斑块和⽩⾊⾎栓使⾎管腔狭窄并影响⾎流,从⽽在局部可使⽣成的凝⾎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并⽹络红细胞等形成红⾊⾎栓。
因此,动脉⾎栓的结构特点是⽩⾊⾎栓的头部和红⾊⾎栓的尾部。
从动脉⾎栓的形成过程可见,⾎⼩板的激活是动脉⾎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控制⾎⼩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或延缓动脉⾎栓的形成。
三、抗⾎⼩板药的作⽤机制60年代初发现⼆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板聚集,因此建⽴了⽐浊法测定⾎⼩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
当时,发现了不少可以促进⾎⼩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凝⾎酶、⾎清素(5羟⾊胺)和胶原等。
随后,由于分⼦⽣物学、分⼦免疫学的发展,对⾎⼩板黏附聚集机制有了深⼊的了解。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血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凝结过度,形成血栓而引起。
血栓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栓堵塞血管:血栓会堵塞血管,严重时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例如,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导致心脏缺血;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中的血栓造成脑血管梗塞,导致脑卒中。
2.组织缺血坏死:当血栓阻塞血管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严重的缺血坏死会造成疼痛、功能障碍和组织器官的损伤。
3.肺栓塞:肺栓塞是血栓从其他部位脱落并进入肺血管造成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
严重的肺栓塞可以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为了预防血栓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手段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患血栓病的风险。
2.定期锻炼:适度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3.均衡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血液凝结的倾向。
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和蔬果),限制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
4.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降低患血栓病的概率。
5.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长时间坐立或卧床不动会增加血液凝结的风险。
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6.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长时间的飞行、手术后和妊娠等,可以考虑佩戴弹力袜或接受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血栓病的危害主要是由于血栓造成的血管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
为了预防血栓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锻炼、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并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学知识之脑血栓

脑血栓【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症状】(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
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
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人体内部血液凝结和细胞聚集形成血块的过程中发生。
血栓形成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等。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并提供一些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一、血栓形成的危害1.1 血栓堵塞血管当血栓形成堵塞了血管,血液的流动就会受到阻碍。
如果血栓发生在动脉中,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如果血栓发生在静脉中,会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等。
1.2 缺血缺氧血栓形成会阻碍血液中氧气的传输,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
严重的缺血缺氧可以导致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中心的心肌组织受到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就会坏死。
1.3 并发症血栓形成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征等。
这些并发症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困扰,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二、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2.1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要预防血栓形成,我们首先要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疾病,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2.2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建议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4 避免长时间的静坐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着,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身体,进行简单的体操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5 应用抗凝药物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以根据情况开具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以预防血栓的发生。
使用抗凝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结论血栓形成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因此预防血栓的发生十分重要。
15.3 血栓形成

案例
赵阿姨,50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 。一天前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字不清 、无明显头痛、呕吐,既往无类似病史。入 院后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左半身 感觉、痛觉障碍,颅部CT检查脑血栓。临 床诊断:脑血栓。
问题:哪些因素会导致血栓形成? 问题: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
1、定义
➢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 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 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思考题
1、血栓形成多见于( )动脉还是静脉 2、最常见的栓塞是( )
课堂小结
肌力分级口决:四个不 “一不动” “二不抗” “三不阻” “四不全” 人体肌力分级正常分为6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 不可对抗地心引力 3级 可以对抗重力,不可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但功能不完全恢复 5级 肌力完全正常
课堂小结
血栓形成的条件 ➢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
成、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的不利影响 ➢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
血
课堂小结
最常见的栓子 ➢ 脱落的血栓 栓子的运行途径 ➢ 一般随血流运行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二、不利的影响 1.阻塞血管 ➢阻塞动脉→萎缩、变性、坏死(心、脑) ➢阻塞静脉→淤血、水肿、出血、坏死(肠) 2.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栓子→栓塞
四、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硬、卷缩等 4.广泛性出血 ➢DIC→大量微血栓形成→血液低凝状态
疾病学基础
病理学
康复技术专业人卫版 刘慧芳
邮箱: 1067724021@
第十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血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血栓是人体中的血液凝块,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正常生理过程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在出血时止血。
然而,当血液凝块异常形成,阻塞血管时,血栓就变得十分危险。
下面将介绍血栓的危害以及预防血栓的一些方法。
1. 血栓的危害血栓形成后,会造成以下几种危害:1.1 血栓闭塞性疾病当血栓堵塞动脉或静脉时,会引发闭塞性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会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
静脉闭塞性疾病则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甚至导致肢体坏死。
1.2 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时,会导致心肌梗死;当血栓堵塞脑血管时,会引发中风。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1.3 下肢静脉血栓长时间久坐、长时间站立,或长时间不活动都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静脉血栓不仅导致下肢水肿、疼痛,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危险病症。
2. 如何预防血栓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2.1 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保持每天适量的运动,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
即使在办公室工作,也要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拉伸一下肌肉。
2.2 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对预防血栓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钠的食物。
取而代之,应该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
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也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2.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为了预防血栓,我们应该尽量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4 穿着合适的鞋袜穿着合适的鞋袜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着重要作用。
过紧或过松的袜子都不利于血液循环,应选择合适的袜子,并定期更换。
2.5 预防药物治疗对于高危人群,预防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血栓的方式。
这些药物包括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等,能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
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
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
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
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栓脱落导致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
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
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
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
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
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 张素荣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1. 不稳定心绞痛 (up)
2.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3.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抬高的ACS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闭塞性血栓,纤维蛋 白成分为主 血管完全闭塞,血流 持续中断 尽早、完全、持续开 通梗死相关动脉 溶栓、直接PCI “亡羊补牢”,有一 定的不可挽救性
易损血液
是指血脂、C反应蛋白、P选择素、白细胞 等增高, 以及高凝、血小板高聚集等。 易损血液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D-2聚体的增高; 血小板活性和聚集性增高; 凝血因子增高和抗凝血因子的降低; RBC、Hcy、血脂、血黏度增高等。
易损心肌
缺血性易损心肌: 如冠心病心肌缺血、OMI、心肌炎症、 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猝死。 非缺血性易损心肌: 如各种瓣膜病、心电不稳定性疾病等。
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避免形成Q波梗死 – 溶栓、直接PCI
ST段不抬高பைடு நூலக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避免变成ST断抬高的ACS – 抗栓、抗缺血、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分型
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 ST断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 变异性心绞痛?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国内给药法50mg首先静脉注射8 mg,继 之42mg在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90-分钟 再通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TIMI 2 TIMI 3 81% 57% 78%
Patency (%)
60%
27% 28% 32% SK+IV heparin
(N=283)
溶栓剂的使用方法
尿激酶: (UK) 剂量为150万U,于30分钟内静脉滴注,
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SK) 建议150万U于1小时内静脉滴注,
溶栓剂的使用方法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国际给药法100mg 首先静脉注射15 mg, 继之在30 分钟内静脉滴注50 mg,再在 60 分钟内静脉滴注35 mg。
– ST断不抬高的心肌梗死cTn
– 不稳定性心绞痛(UA)
急性冠脉综合征共同病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的形成 粥样斑块的破裂 形成附壁血栓,将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和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形成阻塞性血栓,将发生ST段抬高 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
大裂缝
脂肪池 巨噬细胞 内在的压力,张力 外部的剪切力 裂缝 小裂缝
闭合血栓 (QMI)
不稳定血栓 (UA/NQMI)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Fuster et al. N Engl J Med. 1992;326:310-318. Davies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38, II
急性心肌梗死
ST抬高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治疗,早期 的介入治疗(是由于纤维蛋白网络红细 胞形成红色血栓血管完全闭塞) ST段不抬高心梗 不溶栓治疗,抗血小 板和抗凝治疗(主要是白色血栓形成使 血管腔严重狭窄)
AMI的溶栓治疗
早期溶栓治疗的目的 快速、充分、持续的 再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 冠脉血流,最大限度 的降低死亡率。 第一代药物 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 第二代药物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而起 作用,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再通。
血栓形成机制(三)
从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可见,血小板的 激活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有效 控制血小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止或延缓动 脉血栓的形成。 因此,血小板激活是血栓形成过程中最 关键的成份之一,采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治疗有助于降低其血栓发病率。
易损斑块、 易损患者、 易损血液、新概念
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 活化的血小板通过黏连蛋白与内皮下组织牢 固黏附,使黏附的血小板变形、伸出伪足与周 围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二)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而激活 血小板,血小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 附白细胞形成白色血栓。使血管腔严重狭窄并 影响血流发生心绞痛。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网络大量 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因此,动脉血栓的结构 特点是头部是白色血栓尾部是红色血栓。阻塞 性血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2%
28%
29%
54% Rt-PA 100mg
(N=292)
46% Rt-PA 50mg
(N=299)
UK+iv heparin
(N=293)
溶栓治疗的优点
简便易行,适用于各级医院 可早期给药,赢得更早的再灌注时间 有试验表明(rt-PA)60-90minTIMI达 3级以上的再通率达90%,与支架或 PTCA疗效相似 院外溶栓疗效肯定 早期溶栓(2-3小时)忧于急诊介入治疗
ST不抬高的ACS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 死,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闭塞性血栓,血小 板成分为主 血流减少,或者间歇 中断; 稳定破裂的斑块,维 持冠脉呈开通状态 抗栓、抗缺血 可“防患未然”,具 有可挽救性
ACS的处理对策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绿色通道
– 病人的筛选与鉴别、观察与评价、 – 诊断及危险分层
ST段抬高的ACS
非ST段抬高的 ACS
CK- MB或肌钙蛋白升高-STEMI
肌钙蛋白升高-NSTEMI 或者不升高-UA
血栓形成机制(一)
血 小 板 激 活 是 血 栓 形 成 的 重 要 机 制 之 一, 当血管内皮受损破裂后,可释放一种黏连蛋白, 与血小板结合后使之活化。激活的血小板还释 放多种活性物质,如二磷酸腺苷( ADP ) 血 栓素 A2( TXA2 )五羟色氨( 5HT )等,可以
易损斑块
易发生血栓,可快速进展为罪犯斑块的病 变,能引起急性闭塞和死亡的斑块。既往有称 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的标准:
有活跃的炎症细胞、有内皮细胞脱落、表面 有血小板聚集、斑块有裂隙狭窄>90%。
易损患者
指以 斑块、血液、心肌易损性为基础, 易发生ACS的患者。易损血液(易形成 血栓的血液)易损心肌(易发生心律失 常的心肌)称易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