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2.1《动与静》优秀教案4(重点资料).doc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动与静”时,我的意图是希望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动”与“静”的概念,并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运动和静止物体。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1.理解动与静的概念;2.学会辨别运动和静止物体;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孩子们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需要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因为这是理解更复杂物理概念的基础。
一、情境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动画,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动画中的物体是动的还是静的,以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知识讲解:我通过展示动植物卡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式,然后我简要讲解动与静的概念。
三、实践活动: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辆玩具汽车、小球、斜坡和桌面。
孩子们需要用这些工具,让汽车和小球进行不同的运动,并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四、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并讨论他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课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能够理解和辨别动与静的概念。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参照物的概念理解不够,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今后的课堂上,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参照物的概念: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参照物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有些孩子在活动中对参照物的概念理解不够,导致判断结果出现错误。
这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讲解和巩固的知识点。
二、实践活动的设计:实践活动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1动与静

《2.1动与静》教案一、课前知识准备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________的世界,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处在________之中。
(答案:运动运动)2.很多诗人曾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运动的世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茫茫宇宙中一颗被称为地球的行星上;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和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四季更替和昼夜分明;骆驼凭深浅不一的脚印在沙漠留下运动的踪迹;飞机用美丽如虹的弧线,在碧空中划出运动的轨迹;轮船以扇形的水流,在沧海中冲出运动的印记;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人类更是无时无刻不用运动阐述生命的价值…….说明:______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______着,即运动是_________.(答案:运动运动绝对的)知识点2:运动的描述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形式展示着运动,而人类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健儿用舒展的肢体诠释运动…….那么你能否说出一些描述运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物理学家们是如何认识运动的? 物理科学的研究发现了运动的相同之处在于:位置发生了改变.于是科学家们就建立起一个描述运动特征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
机械运动: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位置的________(答案:改变)【拓展】除了机械运动之外,自然界的运动种类还有很多,例如:生命的运动、社会的运动、宏观的运动、微观的运动等等。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做为______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1动与静 教案设计

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二,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三,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择,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观看图片星系的运动,太阳系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及地球板块的运动,生活中的运动等,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并且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飞翔的小鸟、飞驰的汽车、流动的空气,人在跑步、钟的指针转动……三,、运动的描述(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4)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例(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四,三个概念:1. 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被选作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五,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的三个过程: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六,例题讲解:例1、描述一位乘电梯上述的乘客的运动。
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的。
如果选择电梯的轿厢为参照物,乘客是()的。
例2、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例题3、“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的向后退去……”请写出上文中的描述各选择了什么作为参照物?红日升起();车奔驰();“我”静靠();树后退:()七,交流与讨论:1. 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是以___为参照物。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并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学习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知道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参照物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5.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重要工具3.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认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与静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体验、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车、玩具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动与静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与体验(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小车和一些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3. 互动游戏(10分钟)通过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动与静的概念。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让孩子们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动与静的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让孩子们生动有趣地了解了动与静的概念,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孩子们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增强家校互动。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2.1《动与静》WORD教案4

§2-1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时】1课时【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教法】启发、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如:○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5(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地球等,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选择参照物、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等。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与静2. 板书内容: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选择参照物、观察位置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会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答案: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地球:运动教室里的桌子: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也会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交通运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如:○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
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5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见书17、18页图片。
介绍同步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于1957年秋发射成功的。
什么是同步卫星?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而不动的人造卫星。
同步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其角速度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从地面上看上去,同步卫星好象静止在地球上空。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思考: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禁止的?
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5)讨论分析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静止的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运动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B )
A放糖的水变甜了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铁生锈了D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C青山、太阳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反馈】
附:《运动的世界》知识结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