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羟基苯甲醛的柞蚕丝无染料显色工艺
蚕丝织物工艺设计

蚕丝织物蚕丝织物的染整加工可分为精练、染色、印花、整理等过程。
一、前处理:精练部分包括坯绸准备、精练等工序坯绸准备:坯绸准备包括坯绸检验、退卷、码折和钉攀。
1.精练:1)精炼原理:蚕丝织物的精炼,实质就是利用丝素与丝胶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对化学药剂稳定性不同的特性,在化学助剂及适当条件下除去丝胶及其它杂质,以获得具有手感柔软,质地细腻,外观洁白,形态飘逸,光泽柔和,吸湿性好,渗透性好的产品。
2)蚕丝精练的方法:皂-碱法脱胶。
工艺流程:皂-碱法脱胶的工艺流程:预处理----初练----复练---练后处理(1)预处理:(2)初练:练液的配制方法:当水升温后,加入纯碱,沸煮5~10min,捞清液面上可能出现的钙、镁盐浮渣,加入预先溶解好的肥皂溶液,继续沸煮5~10min,使溶液澄清后可使用,由于保险粉在pH=10的高温溶液中易分解,因此要分批加入(3)复练:经过初练后的织物上还残留部分丝胶,并可能带有初练液中的杂质,需要通过复练加以去除。
复练所用精炼剂与初练相同,用量可适当减少。
(4)练后处理:丝织物练后处理包括水洗、脱水两道工序。
织物水洗在练槽上进行,且硬逐步降温,要水洗充分,织物水洗后随即割除线襻,再经脱水或轧水除去织物上多余的水分,减轻烘燥负担。
(5)皂-碱法:主练剂是肥皂,助练剂包括纯碱、硅酸钠、保险粉等。
肥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脱胶剂,在水中能发生水解作用,生成游离碱和脂肪酸。
游离碱促进丝胶水解,提高丝胶的溶解度,达到脱胶的目的。
同时肥皂又具有良好的润湿、乳化和净洗性能,有利于练液向纤维内的渗透,使脱胶均匀,并可去除织物上的油蜡质,乳化、分散已脱落到溶液中的丝胶和杂质,防止再沾污。
纯碱补充肥皂的碱性,同时具有软化水质的作用。
硅酸钠:增加练液的碱度,同时其水解产生的硅酸具有保护胶体的能力,防止脱落的丝胶及其水解产物等杂质重新粘附到织物上,并能吸附铜、铁离子防止产生锈斑,有利于提高织物的白度。
但过多影响成品的手感和光泽,要严格控制其用量。
漆酶对蚕丝织物的生物染色_贾维妮

图 4 温度对显色效果的影响 Fig. 4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coloration effect
由图 4 可看出,当温度为 20℃ 时,酶的活性很 小,催化氧化能力较 弱,故 处 理 后 蚕 丝 织 物 的 K / S 值 较 小 ,随 着 温 度 逐 渐 升 高 ,漆 酶 处 理 蚕 丝 织 物 的 颜色深度逐渐增大,50℃ 时颜色深度达到最大,进 一步升高 温 度,蚕 丝 织 物 的 颜 色 反 而 变 浅。这 主 要是由于酶 的 活 性 受 温 度 影 响 较 大,当 温 度 高 于 或低于漆酶 的 最 佳 反 应 温 度 时,酶 的 活 性 都 会 下 降,直至完全遭到破坏[10],且色 相 角 h 逐 渐 增 大, 红光减少,可 能 不 同 温 度 条 件 下 生 成 物 质 的 发 色 基团不 同。故 漆 酶 处 理 蚕 丝 织 物 的 最 佳 温 度 为50 ℃ 。
在漆酶用量为 50% ( o. w. f) ,温度为 50 ℃ ,pH 值为 5 的条件下,处理蚕丝织物 4 ~ 30 h,测试 K / S 值 和色相角 h 表征显色效果,结果如图 2 所示。
·68·
纺织学报
第 34 卷
液 pH 值高于或者低于酶的最佳 pH 值时,酶的活性 都会下降,甚至完全失活。由此可以确定反应的最 佳 pH 值为 4。 2. 1. 4 处理温度对显色效果的影响
由表3可知显色蚕丝织物的耐皂洗和摩擦牢度都较好可能是由于蚕丝织物的颜色是由酪氨酸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而传统的酸性染料主要是通表3显色蚕丝织物的耐皂洗摩擦及耐晒色牢度colorfastnesstosoapingrubbingandlightofcoloredsilk级耐晒色丝沾45牢度2耐皂洗色牢度褪色45棉沾5tab3耐摩擦色牢度干摩45湿摩45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与蚕丝结合所以耐皂洗及摩擦牢度较好
柞蚕丝绢、丝束漂染技术[发明专利]
![柞蚕丝绢、丝束漂染技术[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ca704febba1aa8114531d988.png)
专利名称:柞蚕丝绢、丝束漂染技术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路成玉,林静,孙顶权
申请号:CN92109928.2
申请日:19920928
公开号:CN1070021A
公开日:
199303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柞蚕丝绢、丝束漂染技术,由脱胶、漂白、染色和 丝鸣剂处理四道工序组成。
脱胶由预处理(0.5~2 克/升碳酸钠水溶液,80~90℃)、水洗、酶煮炼(1.5 ~2.5克/升中性酶制剂,45~50℃)、水洗、皂煮(1.5 ~2.0克/升肥皂水,95℃)各步组成。
漂白(5.5~ 7.2克/升HO、60~85℃,浴比1∶30)3~4小时 后,采用活性、中性、酸性染料染色(30~95℃),控制 上染速率。
最后进行丝鸣剂处理(水溶液浓度4~5 克/升,40~50℃)。
工艺合理、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产品染色均匀、牢度高、色泽鲜艳、高雅滑爽。
申请人:营口市光达漂染厂
地址:115000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平等街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营口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汪长敏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对羟基苯甲醛的生产工艺及下游产品的开发

对羟基苯甲醛的生产工艺及下游产品的开发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 2007年7月3日对羟基苯甲醛(PHB)分子式为C7H6O2,呈白色或浅黄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溶于甲醇、丙酮和苯等有机溶剂。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等领域,其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
1 生产工艺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有辽宁新民有机化工厂、南京晶美化学有限公司、安徽潜山药物化工厂、山东淄博大华化工公司、山东春光化工有限公司、盐城隆达公司农药厂、高邮市康乐精细化工厂、上海宝山月浦化工厂等十余家企业。
对羟基苯甲醛合成路线较多,国内多采用苯酚-甲醛法,而国外则多采用空气氧化对甲酚法。
目前国内对羟基苯甲醛与国外先进水平和国内精细化学品工业发展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国内有多家企业计划采用对甲酚路线建设该项目,如大庆萨南实业有限公司、湖州市加成石油化工厂、嘉兴市华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
但是技术不甚成熟,尤其是对甲酚氧化产物分离技术不过关,导致产品质量较差,不能满足下游精细化学品对纯度的要求。
下面介绍一下各种合成工艺的概况。
1.1 苯酚法(1)苯酚-甲醛法苯酚和液体氢氧化钠混和反应物形成钠盐,在50℃下慢慢加入甲醛,得到邻和对位的羟甲基苯酚;产物不需分离,在50℃下通入氧气,并加入苯酚质量分数5%的Pt/C催化剂和Bi2(SO4)3,反应1.5h后过滤催化剂,再经酸化、蒸馏得到PHB。
以间硝基苯磺酸为催化剂时产率为55%左右,若以氟硼酸作催化剂,产率则可达80%以上。
该法对设备要求不高,合成路线较短,技术成熟,但产率和选择性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国内多采用该法生产。
(2)氯仿法(Reimer-Tiemann法)在碱金属氢氧化物作用下,苯酚与氯仿反应生成邻羟基苯甲醛和PHB。
将三氯甲烷加入苯酚碱溶液中,在80℃下反应4h,得到PHB和邻羟基苯甲醛,混合物经酸化、蒸馏、分离、纯化,得到PHB,收率50%左右。
柞蚕丝/锦纶复合丝织物活性染料同色染色技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柞蚕丝/锦纶复合丝织物活性染料同色染色技术
[摘要]通过对柞蚕丝、锦纶纤维的化学结构与形态结构及染色性能和
色差起因
的分析,找出适合柞丝、锦纶纤维同色染色的优化工艺条件,经生产实
践证明,产品达到质
量要求,工艺切实可行。
柞蚕丝纤维具有珠宝光泽、手感柔软、吸湿透气、冬暖夏凉、穿着舒适
的特点。
但同时也存在易起皱、尺寸不稳定、染色产品颜色不鲜艳等缺点。
锦纶纤维具有弹性好、耐磨、尺寸稳定等优点,但也存在吸湿性较差的缺点。
用上述这两种纤维制成的柞蚕丝/锦纶复合丝织物可扬长避短,在保
持了柞蚕丝织物优点的基础上,解决了纯柞蚕丝织物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成为消费者广泛欢迎的一种高档衣料。
但是在柞蚕丝/锦纶复合丝织物染
色时,由于柞蚕丝与锦纶纤维化学结构的差异,其染色工艺有其特殊性,
工艺掌握不好会出现织物表面着色不匀,两种纤维得色不一致的缺点。
本
文在筛选染料的基础上,对影响同色染色的相关条件进行探讨,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
一、染料的选择
锦纶属疏水性纤维,但大分子中含有大量弱亲水基团(一CONH一),分
子两端还有一NH一COOH亲水基团,因而可采用多种染料进行染色。
如分散染料、中性染料、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都可以做锦纶
染色的染料。
经过大小样试验发现,各种染料对锦纶66织物的经柳、横
档疵病的遮盖能力分别为:分散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中性染料>;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柞树叶染料对柞蚕丝绸的染色性能研究

柞树叶染料对柞蚕丝绸的染色性能研究贾艳梅【摘要】为丰富天然染料的色泽,提取天然柞树叶染料对柞蚕丝绸进行染色,研究了Fe2+、Cu2+、Al3+等媒染离子对染色织物色光、色深及染色牢度的影响;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柞树叶染料与苏木染料对柞蚕丝绸进行拼混染色,探索两种染料配比及媒染剂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柞树叶染料对柞蚕丝绸直接染色即可得到较好的染色深度,皂洗及摩擦牢度可达3级;各种媒染剂处理均可提高染色深度及牢度,媒染样品的各项牢度可达3~4级;柞树叶与苏木染料拼色性能良好,柞蚕丝绸经混合染料直接染色及Fe2+、Al3+媒染可分别获得一系列颜色,其中硫酸亚铁媒染样品的色深及染色牢度较佳。
【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5页(P6-9,14)【关键词】柞树叶染料;柞蚕丝绸;染色;媒染剂;拼混染色【作者】贾艳梅【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93.6柞树叶是壳斗科栎属植物柞树的叶片,是柞蚕的主要饲料,其中富含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单宁、铁、钴、锰等多种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1-3],由于其中单宁类物质含量较高,可作为一种天然染料[4-5],但至今有关柞树叶提取液作为天然染料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研究拟探索柞树叶提取液对柞蚕丝绸的染色性能,通过直接、后媒法染色及与苏木色素拼混染色等实验,探索染色织物色光、色深、色牢度的变化规律,为柞树叶染料上染柞蚕丝绸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丰富天然染料的色谱奠定基础。
材料:柞蚕丝绸(5023),柞树叶(产地丹东),苏木(市售)。
试剂:结晶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铝钾 (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仪器:JD-2型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XW-ZDR型低噪振荡式染样机(靖江市新旺染整设备厂),GretagMacbeth Color-Eye 7000A型电脑测色配色仪(美国爱色丽X-Rite),SW-8型皂洗牢度仪(莱州市纺织仪器有限公司),Y-571B型摩擦牢度仪等(江苏南通纺织仪器厂)。
周岚 硕士论文 蚕丝

周岚硕士论文蚕丝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生化材料,具有非均一的、复杂的化学和物理结构。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蚕丝丝素的本体结构上,而关于丝素的表面结构特性以及表面与本体的结构差异性研究至今鲜有报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完善蚕丝科学基础理论的需要,也是提高蚕丝产品的附加值和发展蚕丝丝素高科技应用的需要。
本文采用SEM、EDS、FTIR(ATR)、XRD、DSC、TGA、UV、Amino acid analysis等分析测试手段,进一步研究了蚕丝丝素的表面和微细结构特性,提出了丝素纤维表面存在连续外表层的新的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外界因素对蚕丝丝素表面结构和染整性能的影响。
通过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研究各茧层丝素中的色氨酸含量和色氨酸在丝素纤维中的径向分布状况,并探讨了光、热处理后蚕丝丝素中色氨酸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各茧层丝素的色氨酸含量不一致;色氨酸在丝素纤维的径向分布不均一,呈现色氨酸在易溶落的最外表面层含量最多,次表层相对较少,中间层较多,而内层最少的分布状态;光或热处理均会破坏丝素中的色氨酸,使色氨酸含量明显下降。
应用SEM、EDS分析研究蚕丝丝素的表面和微细结构、元素组成及各种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蚕丝丝素表层可能富含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在丝素纤维表面存在连续的外表层,这一外表层将丝素内部的微结构单元包覆集合成纤维整体,并赋予蚕丝丝素纤维光滑柔软的手感和亮丽柔和的光泽;光、热、碱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使这一连续的外表层损伤破坏,影响丝素纤维的光泽、手感和强力等物理机械性能;丝素一般是由微原纤和原纤两级结构构成,微原纤以层状结构叠加聚集成原纤;整个丝素纤维结构中分布着许多微小的空隙。
应用SEM、FTIR(ATR)、DSC、TGA、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研究各茧层蚕丝纤维在形态结构、化学结构和微细结构上的差异,并比较分析各茧层蚕丝的练减率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结果表明,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径向尺寸和练减率有明显差异,练减率由外到内逐层递减并与脱胶前后丝纤维径向尺寸的变化相一致;各茧层蚕丝丝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种类相同但含量不一,外茧层富含碱性氨基酸和羟基氨基酸,与活性染料有较强的反应性,得色量较高;各茧层蚕丝纤维的微细结构和热性能有一定差异,外茧层丝素的结晶度、分解温度和分解焓较低。
关于改性柞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研究

266 ·2020年09期精 品JINGPIN关于改性柞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研究■康定浙江亿得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上虞 312300摘 要:本文研究了改性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氯化胆碱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用于蚕丝织物时不同温度、浓度、PH 值和浴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改性效果最好,并且其在改性剂浓度为10 g/L、pH 值6、温度70℃、浴比1∶30的条件下具有最佳工艺条件。
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活性染料对改性柞蚕丝织物进行上染,大幅度的提高了织物的K/S 值、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
关键词:柞蚕丝;改性;活性染料;染色引言活性染料的显著特点如色彩鲜艳、色谱齐全、染色工艺简单等,成为了广泛用于染色蚕丝的优势。
但是其仍然存在缺点,在上染率和固色率上,如X 型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只有55%左右,其上染率及固色率较低的劣势增添了污水处理的负担。
改善这一问题的方式便是改性,改变织物染色性能的方法有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个方面,本文的研究就是以化学改性为导向,以蚕丝纤维上无定形区的氨基酸侧链上的活性基团作为活性反应点,利用化学技术改善蚕丝织物的染色性能,本实验就以三种改性剂进行蚕丝织物的改性研究。
1.实验部分1.1仪器和药品实验所需药品:市场销售的5023平纹绸作为柞蚕丝织物、上海惠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郑州骏涛化工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氯化胆碱、宜兴市凯利达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山东亚海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渗透剂JFC、宜兴市振杨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活性艳红X-3B。
实验所需仪器:本实验采用了美国爱色丽有限公司生产的X-rite Color-Eye 7000A 颜色特征值测定仪、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的723可见分光光度计、由上海医疗器械五厂生产的HH-恒温水浴锅和XWZDR-25*12低温振荡染样机、温州大荣纺织仪器厂生产的耐水洗牢度测试仪、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天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7期
纺
织
学
报
Vo . 3, No. 13 7
21 0 2年 7月
J u na fTe tl s ac o r lo x ie Re e r h
J 1 2 1 u ., 0 2
文 章 编 号 :2 3 9 2 ( 0 2 0 ・ 0 1 0 0 5 —7 12 1 ) 70 9 —4
物质 , 对人 体产 生严重 危 害。随 着石油 资源 的消 耗 ,
并不 理想 , 虽然 使用 媒 染 和 某 些 后处 理 可 提 高其 牢 度 , 因为天 然染料 发色 基 团 固有 的不稳 定性 , 但 这一
问题并 未得 到根本 解 决 , 些 都 严 重影 响 了天 然 染 这 料 的发展 。 针 对这 一 现 状 , 文提 出了无 染 料 显色 这 一 全 本 新 的染 色概念 , 即利 用柞 蚕 丝 氨 基 酸 中 的色 氨 酸 与
颜 色也 不 同 。本 文 利用 柞 蚕 丝 中 的色 氨 酸 与 对 羟基 苯 甲醛 在 硝 酸 条 件 下 反 应 而 达 到 在 纤 维本
1 点 测 定 其 △E 值 , 后 计 算 其 平 均 值 , 按 0个 然 并
式() 1 计算各点 △E值 对平 均 值 的标 准偏 差 , 用偏 差 表示织 物的匀染性 , 偏差越 小 , 织物 的匀染性 越好 。
合成 染料 的原料 问 题也 已暴 露 出来 , 成染 料 愈 来 合 愈不 能满足 人们 对 健 康 、 态 的 环保 要 求 。天 然 染 生 料与 生态 环境 的相 容 性 好 , 生物 降解 , 毒 无 害 , 可 无
原料 可再 生 , 是 , 但 天然 染 料 的染 色 重 复性 差 , 色 其
显 色工 艺进 行 了研 究 , 且取 得 了较 为显 著 的成果 。 柞 蚕 丝 属 于 蛋 白质 纤 维 , 色 氨 酸 的 含 量 为 其
收 稿 日期 :0 1— 8—2 21 0 6
修 回 日期 :0 2— 1— 2 2 1 0 2
基金项 目: 中华 环 境保 护基 金 会 “ 动 未 来 ”2 1 绿 0 0年 高 校 环 保科 研 应 用 项 目支 持 计 划 ( B J 1 ) H J0 4
司) 6 %浓硝酸( ;5 分析纯 , 主岭市化学试剂厂 ) 公 。 仪器 : o iaMio aC 3 0 d型分 光测 色 计 ; K nc n l M.6 0 t J O S 6 6 L E L JM一4 0 V扫描 电子 显 微 镜 ( 日本 电子 株 式 会 社 ) Y 7 W 型 纺 织 品 摩擦 色 牢度 仪 ( 锡 纺 织 ; 51 无
度试验 耐洗色 牢 度 》 对 显 色 后 的柞 蚕 丝 试 样 进 行 , 耐摩擦 色牢 度及 耐洗 色牢度 的检测 。 13 5 断裂 强力 检测 .. 按 照 G / 9 3 1 1 9 . 《 织 品 织 物 拉 伸 B T32.— 97 1 纺
1 试 验 部 分
1 1 材 料 与 仪 器 .
目前 , 种纺 织 品 所显 示 的颜 色 大都 是 通 过 合 各 成 染料 染色 获得 的 。 自 1 纪 中叶 , 成染料 以色 9世 合 彩鲜 亮 、 色谱齐 全 、 价格 便 宜 等 特 点 , 了 纺织 品最 成 主要 的着 色剂 , 但是合 成染 料染 色工 序长 、 能耗 高且 产生 大量废 水 污染 环境 , 部分 合 成 染 料 还含 有 致 癌
2 结 果 与 讨 论
2 1 柞 蚕 丝 无 染 料 显 色 正 交 试 验 .
L ( 正 交试 验表及 极差 分析 结果 见表 1 。3 ) 。
表 1 显 色 正 交 试 验 表 及 极 差 分 析 结 果
基 于对 羟基 苯 甲醛 的柞 蚕 丝 无染 料 显 色工 艺
刘 凇 奇 ,崔 永 珠 ,隋 燕玲 ,王 晓 ,魏 菊
( 连 工 业 大 学 纺 织 与 材 料 工 程 学 院 , 宁 大连 16 3 ) 大 辽 10 4
摘
要
利用对羟基苯 甲醛 和硝酸对柞蚕丝织物进行处理 , 从而达到无染 料显 色 的 目的。通 过正交试验 和单 因素
o t u rcs o y— e ooa o a ,phdoy ezley e5 ( . .) ii ai 2 5 , pi m poes fdef ecl t n w s -y r bn a h d % O W f ,ntc cd . % m r ri x d r
t mp rt r 0 ℃ ,tme6 n a d b t a i 3 e e au e 9 i 0 mi n a h r t 1: 0.Me n o a whi l e,t e c lrf sn s . v n e s te gh, h o o a t e s.e e n s ,sr n t
分 析 , 出柞 蚕 丝 无 染 料 显 色 的 最 佳 工 艺 条 件 : 羟 基 苯 甲醛 用 量 为 5 ( . .) 硝 酸 质 量 分 数 为 2 5 , 应 温 得 对 % oW f , .% 反 度 为9 ℃ , 应 时 间 为6 n 浴 比为 13 。 同 时对 显 色 后 的织 物 色 牢 度 、 染 性 、 力 以 及 纤 维 的 表 面 形 态 进 行 0 反 0mi, :0 匀 强
苯 甲醛衍 生 物在 酸性条 件下 进行反 应 而使纤 维本 身 显示 颜 色¨。 。无 染料显 色 的相关 技术 已在 日本 有 相 关报 导 , 日本 的堂 / 腕 靖 , 已对 羊 毛 和 蚕 丝 纤
维 在不 同苯 甲醛衍 生 物和不 同酸 的条 件下 的无染 料
素较 人工 色素 的稳定 性也 差 , 受 到 p 易 H值 、 光线 和 温度 的影 响而变 色 。天然染 料 的耐洗 和耐 光牢度 也
测试。
1 3 3 纤维表 面形 态观察 .. 利用 J O S 6 6 L 型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观 E L J M. 0 V 4 察 柞蚕 丝纤 维在无 染料 显色 前后 的表 面形态 变化 。
1 3 4 色 牢 度检 测 ..
按 照 G / 9 0 1 9  ̄ B T3 2 - 9 7 纺织 品 色 牢度试 验 耐 摩 擦 色 牢度 》 G / 9 1 1 19 《 织 品 色 牢 和 B T32 .— 97 纺
作 者 简 介 : 凇 奇 ( 98 ) 女 , 士 生 。研 究方 向 为 生 态染 整 加 工 。崔 永 殊 , 刘 18 一 , 硕 通信 作 者 , — i y ul0 @ yho cm c 。 Ema : c i18 ao .o .n lj
・
9 2・
纺 织学 报
13 2 显 色 匀 染 性 测 试 ..
a d mo p o o y o o o e a rc we e tse n r h lg fc lr d f b i r e td. T e ul ho d t tt e t s a il a rc atrd e fe her s t s we ha h u s h sl s :fb i fe y —l e r c l r t n ip a e b ih s a e, g o e e n s , lt e ib r u fc da g a d o s n oo a i d s ly d rg t h d o od vn es i l f e s ra e t ma e n ls i bra i g e kn sr n t wi t u big f sn s nd wa h n a t e s r t g o b v te gh, t boh r b n a t e s a s i g f sn s ai fa o e4. h n Ke r s h d o y e ad h d y wo d y r x b nz l e y e; n ti cd;t s a ik; d e fe i ca i r u s h sl y —r e;c lr to oo ai n
测 试 。结 果 表 明 , 色 后 的柞 蚕 丝 织 物 色 泽 鲜 艳 , 染性 好 , 维 表 面 基 本 无 损 伤 , 水 洗 、 擦 色 牢 度 均 达 到4级 显 匀 纤 其 摩
以上 , 断裂 强 力 基 本 没 有 变 化 。
关键词
对 羟 基 苯 甲醛 ; 酸 ; 蚕 丝 ; 染 料 ; 色 硝 柞 无 显
文 献标 志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S 1 0 5 T 9 .
Pr c s f d e f e o o a i n o us a ik b s d o y r x b nz l e y o e s o y -r e c l r to f t s h sl a e n h d O y e a d h de
A b t a t T s h sl a rc wa r ae t - y r x b n ad h d n i i c d i r e o a h e e sr c usa i fb i ste t d wih p h d o y e z l e y e a d nt c a i n o d rt c iv k r t e u p s o d e fe c l r to h p r o e f y —r e oo a in. Th o g o t o o a e pe i e t a d sn l f co a ay i , t e r u h rh g n l x rm n s n i g e a t r n lss h
LI S n q ,CUIYo g h U o g i n z u,S n i UIYa l ng,W ANG a Xio,W EIJ u ( c o l fT xi S h o ete& Maeil En ier g,DainPoyeh i Unvri ,Dain io ig 16 3 o l tr s gnei a n l ltc nc ies y a t l ,La nn 0 4,C ia) a 1 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