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06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对循环系统的调 控。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神经,它们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心脏和血 管的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维持血压。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等,以降 低心输出量和血压。
循环系统的组成
总结词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的通道,负责运输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氧气和代谢废 物等。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详细描述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和组织通过自身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其功能。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的牵张感受器会感受到压力变化,并通过神经和激 素的调节机制,使血管舒张、心率减慢,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内在反馈机制也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精细调节,以维持循环系统 的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详细描述
心率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激素、代 谢产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状态下 ,心率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以适应不同的 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心率对 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分类和功能
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具 有弹性膜和肌肉层,可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感染和参与免疫反应,例如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和介 导炎症反应等。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重点生理学循环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输送到相应的排泄器官。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通过心脏的跳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的知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和发动机,位于胸腔的中央,稍微偏左。
它具有自主跳动的能力,每分钟约跳动60-100次。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实现了血液的泵送功能。
收缩时,心房和心室的壁肌收缩,将血液推向下一个腔室或器官。
舒张时,心脏肌肉松弛,允许血液重新充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点,其壁薄且富有弹性,能够满足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需求。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介质,由血浆和细胞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它负责携带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
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组织和器官,白细胞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血小板则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电活动、血液流动和血压控制四个方面。
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基础,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能够被有效地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的收缩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和激素的释放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度和频率。
心脏电活动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基础,它由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完成。
心脏起搏细胞能够自主产生电冲动,而传导细胞则将电冲动传递给心脏的各个部位,使心脏产生协调的收缩和舒张。
血液流动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过程,它受到心脏的泵送和血管的阻力控制。
心脏的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动脉,动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保证了血液的持续流动。
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压力可通过改变心脏的收缩力度和血管的直径来调节。
生理学(循环生理)名词解释

循环生理1.心肌自动节律性2.窦性心律3.异位心律4.房室延搁5.期前收缩6.代偿间歇7.心率8.心动周期9.每搏输出量10.心输出量11.射血分数12.心指数13.心力储备14.动脉血压15.收缩压16.舒张压17.平均动脉压18.脉搏压19.中心静脉压20.微循环1.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3.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4.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5.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8.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0.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11.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2.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3.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8.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19.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db4778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0.png)
(3)主A与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1/3 of SV to capillary, 2/3 in large arteries
2/3 of SV to capillary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① 缓冲心动周期中ABP的波动幅度(缓冲SP——势能贮存, 缓冲DP——势能释放)。
② 使左心室间断的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的血流。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 可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2)血粘度:其影响因素有 ①RBC比容:最重要因素
②血流切率:层流时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与血液层厚度的 比值。血流切率高则血粘度低,反之则反之。
③血管口径:一般不影响血粘度。但在直径<0.2-0.3mm的 微A中,在一定范围内将随口径变小而降低(此现象叫 Fahraeus-Lindqvist效应)。可降低小血管的血流阻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 周R以及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是ABP形成的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ABP的前提条件。 其血液充盈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表示。 ① 平均充盈压:心脏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后,循环系统 各处压力相等,此时测得的压力值。 意义:反映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② 正常值:7mmHg(狗)。人MCFP相似。
生理学循环

2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 化 心肌发生兴奋后,兴奋性将经历有效不 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时期。心肌一 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由于膜电位的改变引起的钠通道性状的变化, 特点表现为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整个心 肌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使心 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 替进行。
(三)收缩性
其特点有: (1)同步收缩 又称心肌收缩的“全或无” 现象,由于心肌细胞间有低阻抗的闰盘相互 连接,使整个心房或心室几乎同时兴奋和收 缩。
(2)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大 心肌细胞 的终末池不发达,储存的Ca2+较少,兴 奋—收缩藕联所需的Ca2+重来自细胞外液。 (3)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特别长,从心肌收缩开始一直到舒张中 期,这保证了心肌总是收缩和舒张交替进 行,有利于充盈和射血功能的完成。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Cardiac Output = Heart Rate×Stroke Volume
CO=HR×SV =75 × 70 =5250(ml)
2 心指数
静息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
算的 心输出量。 安静、空腹时和心指数。 3-3.5L/min· m2
5-6L/min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2)等容收缩相 0.05S (3)快速射血相 0.1S (4)减慢射血相 0.15 (5)等容舒张相 (6)快速充盈相 (7)减慢充盈相 (1)心房收缩期 0.07S 0.11S 0.22S 0.1S
主动脉压
心室内压
心室容积
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是依靠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 心室与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梯度来推动的。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造成的房-室压力梯度和心室 -动脉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流的直接动力,心脏瓣 膜的适时关闭和开放,可阻止血液倒流,使血液 总是按单一方向流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功:心脏活动用于完成离子主动转运、维持室壁张
力和心肌组织的粘滞阻力等消耗的能力。
心脏效率:心脏外功占心脏总能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心脏效率=外功/耗氧量×100%)。
CO=SV×HR,而SV则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 收缩力等。
(一)前负荷:相当于=心舒末期压力(或容量)
前负荷效应: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 搏出量↑。
1. 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变与相应搏出量或 搏功之间的关系曲线(又叫Frank - Starling 曲线)。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 调节叫异长自身调节。
2、异长调节机制:可通过心室功能曲线进步说明:
左
左段:较陡。心功正常工作段
中
右
(5-6 mmHg) :表明初长度在
未达到最适前负荷时,搏功随初 长度↑而↑。
中段:稍平。说明前负荷-初
长度达上限(15-20 mmHg) , 但对搏出量影响不大。
右段:平坦或略降(>20
mmHg) 。说明心肌有抵抗过度 延伸的特性,保持搏功基本不变。
→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
特点:
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
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 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 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
( ∵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
②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③心室扩大、心室功能↓(搏出量不变)→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4.5~6L/min (2)心 指 数:以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3.0~3.5L/min.m2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 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中,前半期为大V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 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0.1s)的挤血入心室。
心脏泵血过程小结
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 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 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 ④后负荷:后负荷↑ ↓ 等容收缩期延长 ↓ 射血期缩短 ↓ 射血量↓
但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或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 束和浦肯野纤维(有自律性,但无收缩性)。 按心肌细胞AP去极相速度和机制不同分: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C等)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房室结细胞等)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临床:ABP持续↑→心肌肥 厚→泵血功能↓
(三)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
1. 概念: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心肌初长度不变) ,而
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 , 实现调节每搏输出量 的内在特性。
2. 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
3. 影响因素:凡影响兴奋 - 收缩偶联过程各环节的因素,均 可影响心肌收缩力。 活化横桥数目(比例)和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是其 中的主要环节。
3、 异长调节的意义: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以调节平
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使心室舒张末期溶剂和压力维持 在正常范围——这就是Starling定律。但调节范围小(∵心肌初长
度≯2.25~2.30um)】。
4、 影响前负荷的因素:整体情况下,心室前负荷主要取 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静脉回心血量+射血后 剩余血量)。
(三)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a, c, 和 v 波
(四)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特 点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心室肌收缩和 房室瓣关闭的 振动;射血大A 扩张及涡流。 第二心音 音调高清 持续较短 第三心音 音调低浊 持续短 第四心音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成 因 标 志
意 义
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减 心房强烈收 射血突停导致 慢,流速突 缩,挤血击 大A和室壁振动。 变导致室壁 撞室壁。 及瓣膜振动。
(2)射血期: ①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
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 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2/3)→心室容积迅速
↓(之后进入减慢射血期) 特点: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 压最高; 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 量大。
②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 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
期和射血期(快速和减慢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 剧↑(左室内压↑近80mmHg)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
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
流)→继续收缩→直到心室射 血(快速射血期)。
特点:
①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容积不变);
②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③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 ④其时程长短与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ry Physiology)
Outlines of the Chapter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血 管 生 理
第四节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器 官 循 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Pumping Function of the Heart Main Contents of the Section
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 不流)→快速充盈期。 特点: 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
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
室继续舒张→室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占总 充盈量2/3) →心室容积迅速↑。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
① 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②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 ③ 充盈时程:心率↓→舒张期↑→充盈量↑ ④ 心室顺应性:心肌肥厚→ 顺应性↓→充盈量↓
(二)后负荷:= ABP
后负荷↑(一定范围内) 等容收缩期↑+心肌缩速↓ 射血期↓+射血速↓ 搏出量↓ 剩余量↑+回流量不变 前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 + 等长自身调节(N-体液) 搏出量恢复正常
心房和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相似,故重点介绍以心室肌 细胞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s) : (1)电位值:-80~-90mV
(2)机
制:
K+的向外扩散(K+的平衡电位)。由Ik1通道介导(内向 整流钾通道)。 另外,还有少量(背景)Na+内流、生电性钠泵作用。
3、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④心动周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4、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左右心室几乎同步活动,一般以
左心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机制。
1.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The Heart as a Pump
右心:
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Workload of the heart
Weight of the heart 300g (The size?) Work: 75/min, 10000 beats /day 35 million beats /year, 2.5 billion beats/life 70ml/beat, 7200 L/day The work of the heart in one life is equivalent to lifting 30 tons to the Mount Everest
(四) 心率:∵HR×SV=CO
HR 40~150次/分:HR↑→CO↑
HR >150次/分 →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 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 HR <40次/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 盈量达极限,而HR太慢→CO↓。 注: ① SV在恒定的条件下,• 心率是调节CO的主要因素。 ② 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CO的主要因素。 ③ 一定范围内,HR↑可使CO↑。
心肌收缩性
前负荷
神 经 体 液 调 节
等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充盈时程 静脉血回流速 剩余量
后负荷
每搏出量
心
率
每分输出量
血
压↑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心力储备)
1、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3、组成
心率贮备
舒张期贮备量:15ml(∵不能无限扩张) 搏出量贮备: ∧ 收缩期贮备量:55~60ml(射血分数↑)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
心室肌细胞AP组成:
2个过程:去极化和复极化
5个时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1)表现: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细胞兴奋,膜内电位 迅速上升,形成陡峭的AP上升支( -90mv~+30mv) 特点:持续时间极短(1-2ms),但去极化幅度(120mv)和 速度(200-400V/s)很大。 2)机制:大量、快速的Na+内流引起 (Na+平衡电位)。具体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