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
哦,香雪导学案

《哦,香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理解小说主题。
2.赏析作品纯朴、优美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3.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对时代精神的追求。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文本知识解读1、走进作者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它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2006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映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2、探究背景本文选自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学》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和大部分青年作家一样,铁凝也在这篇作品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
《哦,香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们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开始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正如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歌词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的一群纯朴、可爱的女孩子,那么在她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儿沟,走进这些女孩子的世界。
《哦,香雪》导学案

篇目:《哦,香雪》【温故知新】1、朗读并背诵下面的诗歌。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学习目标】1.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品味语言,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1.朗读全文至少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 知识积累1、背景知识铁凝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位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位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淳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课叙述的是”一分钟”的故事,“一分钟”停留却带来了丰富的内容。
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试着去阅读当代作家作品,特别是当代女作家的作品,如该文作者铁凝的其他小说《玫瑰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新写实”作家方方《行云流水》、《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先锋作家”陈染《与往事干杯》、林白《说吧,房间》等的作品,相信它们会带给我们比文字本身更多更丰富的东西。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使我们不禁为之喜悦和叹息。
学习时注重把握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深入思考,对文中主人公香雪的精神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该文的学习,能把视角投向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空间,去关注和“香雪”有相同生活处境和命运的人们。
2、关于作者:铁凝,祖籍河北赵县。
1957年9月生于北京。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候补委员。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 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哦,香雪》教案篇一哦,香雪【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民间小调,同时也是教师们常选的教材,《哦,香雪》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优美的旋律,深受广大中学生和教师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提供一份精美的导学案设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首民歌,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感受丰富内涵。
一.课时安排本节课分为上、下两个小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哦,香雪》的背景知识和歌词理解;第二课时,则针对本歌曲进行音乐鉴赏和声乐反复练习。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了解《哦,香雪》的历史背景教师可播放一些关于古代民间婚俗习惯的视频,同时也可以播放与冬季相关的短片和图片,介绍冬季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在此基础上引出这首歌曲的背景,并与学生们分享这首歌曲的故事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情感渴求等等。
同时为同学提供一些更好的听歌环境,如独立的音乐室、音质更好的音响等。
2.分析歌曲内容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们认真去体会歌曲的歌词,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慢慢品味。
通过分析歌词,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歌曲的内涵,加深自我感悟。
下面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①学习歌曲的结构和用词,关注古代民间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艺术;②从文学角度解读歌曲中浓郁的爱情情感,领悟儿女之感、母爱之情等。
帮助同学们深入探讨如何继承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引导他们静下心来去认真欣赏冰天雪地美好的冬季生活。
3.行文术语讲解通过对词汇和行文保留形式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古代民间小调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逐渐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古典文艺。
①亮银装:形容雪花明亮、斑斓、富于多样性;②选‘衣补’: 选补衣服;③ 青山茫茫:形容秋冬季山中景色幽美、宁静。
4.针对歌曲的演唱及学唱部分当学生们对歌曲的内容如数家珍后,密切关注歌曲的演唱和配乐部分,帮助他们识别主旋律、次旋律等等,同时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高,并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在声乐方面得出有效的进展。
《哦,香雪》导学案

《哦,香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本故事情节,分析香雪的形象特征及形象塑造手法。
2.品味细节描写,赏析环境描写,结合主要物象“自动铅笔盒”,探究本文主旨,挖掘香雪的青春价值美。
【学习过程】阅读文本、勾画重点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素养储备1.走近作者铁凝:女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散文集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哦,香雪》、《玫瑰门》(长篇小说)、是铁凝的小说代表作,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写作背景《哦,香雪》写于1982年,此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打开,人们迫切希望摆脱封闭、愚昧与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皱褶.()给.予()辗轧()轧钢()翘起()虔诚()粗糙()斟酌()()埋怨()嘟囔()震颤()凛冽()()窸窣()()胸脯()怂恿()()蠕动()学习活动二:初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美任务一:阅读文本,圈画文中描写香雪的典型语句并据此分析香雪形象特征及塑造手法。
1.火车停留的一分钟对台儿庄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失去了昔日的宁静,扰乱了少女们的心。
列举几个细节,说说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少女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作者精心塑造了一群姑娘。
她们在火车经过台儿沟的一分钟里,尽情去发现一切新鲜事物,然而每个人的兴趣点又不尽相同。
请举例说明,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香雪的与众不同。
3.小说的高潮部分是72——78段,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找出对应的景物描写,简要分析其内心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主旨,思考青春价值学习活动四:表达与交流21世纪是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香雪的时代已然远去,但香雪的青春价值美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
结合当今时代背景,谈一谈香雪的青春价值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整体建构】【我的困惑】【拓展阅读】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文/铁凝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
《哦,香雪》导学案教师版

《哦,香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3-2《哦,香雪》(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划分场景,概括小说情节。 2.通过语言、心理描写等品析人物的形象。 3.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火车”、“铅笔盒”等的象征意义,体味小说主题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思考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主题,培养当代青年对于青春价值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意识。
和自然景物,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 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间香雪的心理 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诗一样,动人心弦。③小说的语 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 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二、学习任务
积累字词
皱褶(zhòu,zhě) 嘟囔(dū nang)
吮吸(shǔn)
捂(wǔ)
瞥(piē)
怂恿 (sǒng yǒng) 娇嗔(chēn)
辗轧(niǎn yà)
搡(sǎng)
窸窸窣窣(xī sū) 隧(suì)道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A.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 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这写出了香雪内心的 “怕”。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
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 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写出了香雪内 心的“不怕”。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哦,香雪》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作品背景。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3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哦,香雪》,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作品,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5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4.2 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思考问题。
学生要求书写规范,表达清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
5.2 评价方法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哦,香雪》精品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领悟小说的主题。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给予()娇嗔()虔诚()温馨()怂恿()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钢筋铁骨刻意斟酌喜怒哀乐
B.昂首阔步捍天动地自作主张
C.成帮搭伙一惊一乍理直气壮
D.心不在焉不知所措磨磨蹭蹭
3.填空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等从描写角度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谁也没提醒香雪,车门是开着的,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
(2)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黝黝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
(3)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5.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你能全部说出来吗?
(1)
(2)
(3)
(4)
二、感知课文(B级)
赏析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香雪,你认为她身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并用小说中的具体内容来说明。
腼腆、纯朴、诚实、自尊、执著、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
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
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
的波澜。
(3)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4)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
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
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5)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
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
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追问:既然香雪已经拥有了一个铅笔盒并且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
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6)提问:在作者看来。
铅笔盒象征着什么?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正因为如此香雪才会成为第一个走出台儿沟的人,登上火车换取她渴望得到的铅笔盒,集体朗读小说结尾香雪回家这部分,体会香雪的情绪变化和她眼中景物的变化,并想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确香雪情绪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
”--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
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
你更赞同哪种观点?你觉得“香雪”的未来更可能是怎样的?你觉得未来的“台儿沟”是什么样子?
参考答案:
1.jǐ、chén、qián、xīn、sǒng2.B(“捍”是“保卫”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摇动”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撼”)3.(1)人物、环境、故事情节(2)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侧面描写4.(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环境描写5.(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