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故乡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进行拓展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图片或视频,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互动。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动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朗读技巧。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用词、句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故乡文化探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故乡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习俗、方言、历史、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故乡文化对自己的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故乡文化的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七章:故乡人物描写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通过诗歌描写故乡人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遥望故乡的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课文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的良好材料。

同时,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也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和关键字词的理解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可能还没有深刻的体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2.感悟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将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3.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4.相关教学道具或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故乡的月亮,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于故乡的记忆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故乡,思考故乡的特点和魅力。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以自身的故乡为例,介绍故乡的特点和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故乡记忆和情感的表达和分享。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与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教学活动:1. 教师以图片或地图等形式展示故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故乡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描述。

2. 评估学生对故乡环境保护意识和建议的提出。

第三章:故乡的文化与传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与传统。

2. 培养学生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语言、风俗、节日等文化特点。

2.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活动,体验故乡文化的魅力。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故乡的语言、风俗、节日等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传统活动,如民间舞蹈、传统游戏等,体验故乡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文化的了解和描述。

2. 评估学生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表达。

第四章:故乡的历史与传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与传说。

2. 培养学生对故乡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传说故事。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发现故乡的历史痕迹。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故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简介《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散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和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提高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1.2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课文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补充。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

4.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4.1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 教师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文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感悟,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点拨。

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可以适当拓展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l 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3(上课
前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诗歌是?这让我们想起了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1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3、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年毕业后,在济1934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年111978任。

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 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惆怅绝伦耄耋浩渺篝火旖旎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个人)3-4(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的非洲大沙漠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 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有___,有___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真不能不说是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光闪耀于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
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
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3 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倒数第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
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