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半椎体和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三维矫形的有效及安全性

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半椎体和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三维矫形的有效及安全性

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半椎体和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三维矫形的有效及安全性
王 晓平 ,陆

明,马华 松 ,周 建伟 ,袁
伟 ,牛
晶 ,崔
凯 ,陈
阳 ,黄 子瑞 ,秦 柳花 ,郑
蕊 ,张
敬( 解放 军3 0 )
文 章亮 点 : 文 章 的核 心 内容为 ,通 过不 断 改进 和 联合 应用 多项 技 术 ,寻找 治疗 半椎 体 以及半 椎体 合并 极重 度脊 柱侧 弯 的最 佳方 法 结合 相 关文 献检 索 显示 ,单纯 半椎 体切 除 ,半 椎体 切 除+ 脊 柱 短缩 截骨 ,顶 椎截 骨+ 责 任节 段 椎 管减 压 联合 长节 段 固定 ,是未 来 发展 的趋势 和方 向。 关 键词 : 骨 关节 植入 物 ;骨 与关 节 临床 实 践 ;先天 性脊 柱侧 弯 ;半椎 体 ;S P O 截 骨 ;椎 弓根 螺钉 内固定 系统 ;矢状 位
通 讯 作 者 :陆 明 ,博 士 , 博 士 后 ,副 主任 医师 , 副 教 授 ,解放 军 3 0 6医院骨
科 ,北 京 市 1 0 0 1 0 1
l u mi n g 8 7 8 8 @a l i y u n . c o m
中图分类号: R 3 1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3 4 4
d o i : 1 0 . 3 9 6 . | s s n . 2 0 9 5 - 4 3 4 4 . 2 0 1 3 . 4 8 . 0 2 3 [ h t t p : l l www. c r t e r , o r g ] 王晓平 .磕明.马华松 .局建伟.袁伟.牛晶.崔觊 .陈 陌.黄子璃 .秦椟花 ,郑蕊 .张敬.植骨及内固定治疗 半椎体帮 重度先 天性脊柱翻后 凸畸形 :三 维矫形的有效及安全性旧 . 中国组织I程研究,2 0 1 3 .1 7 ( 4 8 ) : 8 4 4 3 - 8 4 4 8 .

脊柱手术中的椎体融合技术

脊柱手术中的椎体融合技术

脊柱手术中的椎体融合技术脊柱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脊柱相关的各种疾病和损伤。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医生会采用椎体融合技术来稳定脊柱并促使骨头生长在相关的脊椎段上。

本文将对脊柱手术中的椎体融合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椎体融合技术的背景与原理椎体融合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植骨材料和特殊的植骨器械将两个或更多椎体稳定地连接在一起的手术方法。

这种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激活人体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使植入的骨头逐渐与原有的骨头相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为了实现椎体融合,医生通常需要在椎间隙中放置植骨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来自患者自身体内的骨头或来自其他捐献者的骨头。

此外,医生还会使用导管或植骨器械来帮助植骨,以确保骨头能够正确地生长并与周围的椎体连接。

二、椎体融合技术的适用范围椎体融合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脊柱退行性疾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等。

2. 脊柱损伤:例如脊髓损伤、脊柱骨折等。

3. 脊柱畸形:例如脊柱侧弯、脊柱裂等。

4. 脊柱感染:例如椎间盘炎、脊柱结核等。

在以上情况中,椎体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减轻疼痛症状,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椎体融合技术的手术步骤椎体融合手术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打开切口:医生会在患者的脊柱区域进行一个小切口,以便进一步操作。

3. 植骨:医生会使用植骨器械将植骨材料放入椎间隙中,促进骨头的融合。

4. 固定脊柱:医生会使用螺钉、钢板或螺丝等植入物将椎体稳定固定在一起。

5. 关闭切口:完成植骨和脊柱固定后,医生会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注意术后护理,以确保手术效果的最佳化。

四、椎体融合技术的风险和并发症虽然椎体融合技术对于治疗脊柱疾病是非常有效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1. 植骨材料移位:植骨材料可能在手术后移位,影响骨头的正常融合。

2. 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固定装置可能在术后出现松动或断裂的情况,导致手术失败。

植骨融合技术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植骨融合技术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5.% ; 5 6 年龄层 与植骨融合率成反 比例发 展 , 考虑本组 中断棒原 与植骨融合程度相 关。本组 巾患 者术后矫
形率原 位融合 2例 ; 形率 >0且 < 0 矫 3 %患 者 1例 ;0 一4 % 1例 ;0 一7 % 1例 ;0 一8 % 2例 ; 3% 0 4% 0 7% 0 8 % 一 0 1例 ;3 1例 ; 0 9% 9% 患者在不同矫形率下的断棒机会 平均 , 明确本组 患者 的断棒原 与矫形 率无 可 直接相关关 系。患者术后椎体活动度 的分布 : 4 患者 2例 ; 4 的患者 7例。本组 巾的植 骨融合程度 较差 < 。 > 。
医 师杂 志 ( 电子 版 )02年 4月第 6卷第 8期 21
C i JCiii s Eet ncE io )A r 52 1 V 16N . hn l ca ( lc oi d i .pi1 .02.o. .o8 n n r tn l

短 篇 论 著 ・
植 骨 融合 技 术 在脊 柱 侧 弯 治疗 中的临床 意义 再探 讨
岛 区。
矫形术后 3年 内 }现 断棒 , I j 并进 行 手术治疗 的成人脊 柱侧 弯患 者 , 9例 , 3例 , 6例 ; 共 男 女 平均年龄 3 . 1岁( 3—5 51 2 6岁) 。其 中: 4例为 I型成人侧 弯 ; 为 Ⅱ型成人侧弯 ; 3例 2例为 Ⅲ型成 人 侧 弯。一期矫形术后 出现断棒 现象 的 时间为术 后 6~2 9个月 , 平均时间 1 月 ; 6个 人院诊断 : 脊柱侧弯矫形 术后 内同定 断裂 ( 临 床资料详见表 1 。 ) 2 .方法 : 通过 x线 片 测量 技术 对 侧 弯手 术 矫形 率 进 行评 估; 应用全脊柱 三维 C T重建对 翻修术前椎体后方 的植 骨融合情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李勇奇;罗瑞;汪少波;金勇;王健;吴宏梓;王顺;袁峰;赵建新;白宗彪;廖燚【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24(38)3【摘要】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ndo-LIF组30例和MIS-TLIF组30例。

收集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间融合率,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Endo-LIF组病人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2组病人VAS评分(腰背部、腿部)、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腰背部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腿部VAS评分、ODI和JOA评分较MIS-TLIF组更低(P<0.05)。

2组病人椎体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ndo-LIF 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5页(P273-277)【作者】李勇奇;罗瑞;汪少波;金勇;王健;吴宏梓;王顺;袁峰;赵建新;白宗彪;廖燚【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单侧与双侧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2.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观察3.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与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短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比较4.改良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与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外科OLIF手术临床应用

脊柱外科OLIF手术临床应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OLIF手术操作流程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制定手术计划。
诊断评估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OLIF手术的原理、风险和预后,以及术前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计划。
术前宣教
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并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术前准备
缝合伤口
清洗伤口,缝合肌肉和软组织,包扎伤口。
手术过程中存在感染的风险,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和全身感染。
感染风险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脊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神经损伤
由于个体差异、骨质疏松等因素,OLIF手术后可能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
内固定失败
手术后可能出现邻近节段腰椎退变加速的情况,导致术后疼痛等症状加重。
总结词:矫正畸形
详细描述:OLIF手术对于脊柱侧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矫正侧弯畸形并改善脊柱的生理曲度。该手术通过在腹侧腰椎间进行小切口,植入椎间融合器和矫形器械,对脊柱侧弯进行矫形和固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词:缓解疼痛
详细描述:OLIF手术对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该手术通过在腹侧腰椎间进行小切口,将压缩的椎体复位并固定,同时进行骨水泥填充,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腰椎滑脱
对于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OLIF手术能够通过植骨融合解除狭窄,缓解症状。
腰椎管狭窄
对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OLIF手术能够通过植骨融合稳定腰椎,减少间盘对神经的压迫。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 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

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

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

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标签: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

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或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需要减压重建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1]。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腰椎术后融合率逐渐提高,但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ASD的发生可影响腰椎手术疗效,可导致腰腿部症状复发甚至再次手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2],其中融合节段长短是目前讨论较多手术因素,但其是否对ASD的发生产生影响还存在争议。

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6月-2008年5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69例,旨在探讨融合节段长短与ASD 发生的相关性。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翟睿;金传峰;栾婕;王明民;汪学松【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4月-2012年12月经后路手术治疗的38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病人的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全部病例无术中死亡。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4.3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情况,所有融合节段均已骨性融合。

侧弯平均矫正率68.5%,腰痛改善率94.7%。

病人均自诉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改善;无病人出现术后假关节形成,发生脑脊液漏1例,切口溃疡1例,肺部感染2例。

结论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安全有效。

术式选择应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及身体状况决定。

充分减压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能够最大限度恢复脊柱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的平衡,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并长期维持。

【总页数】4页(P155-157)【关键词】脊柱弯曲;外科手术;治疗结果【作者】翟睿;金传峰;栾婕;王明民;汪学松【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疾病控制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3【相关文献】1.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分析 [J], 柴敦元;王丹2.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分析 [J], 王恩梁3.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J], 董宪杰4.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评价 [J], 张银顺; 陶晖; 董福龙; 钱军; 李伟; 章仁杰; 刘畅; 杨庆国; 申才良5.后路手术选择性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分析 [J], 魏玉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范文

《2024年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范文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篇一一、引言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上升。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然而,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尚不明确。

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所用材料包括:腰椎有限元模型、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模型、不同内固定方式模型等。

2. 方法(1)建立腰椎有限元模型:根据人体腰椎解剖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2)模拟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过程。

(3)设置不同内固定方式:设置多种内固定方式,如动态固定、静态固定等。

(4)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三、结果1. 手术过程模拟结果通过有限元模型,成功模拟了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过程。

手术过程中,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操作过程和手术效果有所差异。

2. 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显著。

动态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骨折和内固定的松动,提高手术效果。

而静态固定方式则容易使应力集中于某一部位,可能导致术后骨折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讨论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限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动态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术后骨折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此可以优先考虑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效果分析
作者:陆锡平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26期
【摘要】目的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方法 56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对照组患者行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obb角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度(24.69±3.14)°显著小于对照组(35.73±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83±0.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7±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缩小Cobb角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退行性脊柱侧弯;椎管减压术;Cobb角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9.26.020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成年后由于退变引发的侧弯,是一种特殊的脊柱侧弯类型[1]。

尤其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退行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由于患者脊柱功能的不断退化,或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骼变脆,导致椎间盘退变或半脱位,最终导致脊柱侧弯[2]。

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多伴随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治疗。

近年来,本院通过对28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56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5.27±4.7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2±0.88)年。

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6.14±4.72)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74±1.09)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椎管减压术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于腰背部正中切开,将患处的椎板、关节等充分暴露。

对于狭窄处的椎管做充分减压,对受压的神经根进行松解。

1. 2. 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将脊柱侧弯部位充分暴露,于患者两侧髂部垫软枕,使胸腹部架空,方便患者呼吸顺畅。

通过X线C臂机透视侧弯处的脊柱,确定手术部位的椎弓根水平后,于病变棘突间隙两侧将皮肤切开,将椎板钝性分离,将椎管内部分软组织进行清除,将椎弓螺钉置入椎弓根内,将狭窄的椎管及周围神经管进行充分减压。

将棘突部位软组织进行剔除,摘除患侧椎间盘,选取适合患者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并对植入的侧椎弓根螺钉进行减压。

冲洗手术切口并缝合,放置引流管,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做好感染预防工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obb角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VAS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3],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除, JOA评分改善率>60%;②有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JOA评分改善率>25%,但≤60%;③无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 JOA评分改善率≤25%。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VAS[4]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数为0~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6, 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度比较治疗前,观察组Cobb角度为(48.76±2.47)°,对照组Cobb角度为(48.43±2.74)°;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度为(24.69±
3.14)°,对照组Cobb角度为(35.73±2.96)°。

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9,P>0.05);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77,
P<0.05)。

2. 3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83±0.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7±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35, P<0.05)。

3 讨论
退行性脊柱侧弯多由非对称性椎间盘退化导致脊柱节段受力失衡所引发,中老年患者为该病的多发人群。

保守治疗往往无法根除病痛,传统的椎管减压术可松解脊柱受压,改善Cobb角度,提升脊柱功能,但疗效不佳,尤其对其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畸形的改善效果不明显[5],术中易损伤脊髓组织,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

退行性脊柱的治疗与青少年脊柱侧弯不同,治疗的目的更多的是注重症状的缓解,因此治疗更偏向方便简单、创伤小的方式。

由于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年龄均偏大,更需要采取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手术方式。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为主要目的[6],在对脊柱稳定性进行稳定、畸形予以矫正的同时,也同时兼顾患者的外观性。

通过C臂机X线机准确掌握患处,给予针对性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同时可减少对身体内部神经组织的损伤[7]。

且内固定术与组织相容性好,手术安全性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度(24.69±3.14)°显著小于对照组
(35.73±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2.83±0.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07±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脊柱畸形,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预后明显改善,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大明,陈熙春.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疗效分析.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 34(4):266.
[2] 侯慧玲,柴晓亮,李银霞,等. 退行性脊柱侧弯手术的护理研究进展.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 38(11):769-770.
[3] 毋崇岭,陈文华. 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術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疗效对比观察. 陕西医学杂志, 2017, 46(2):210-211.
[4] 张良,王强,王林,等. 老年人退行性脊柱侧弯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11):1191-1194.
[5] 于文杰,张国庆. 研究分析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 智慧健康, 2017, 3(11):72.
[6] 杨剑萍,尹和平,黄志龙,等.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2017, 23(11):118-119.
[7] 张耀申,杨晋才,周立金,等.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9):717-720.
[收稿日期:2019-0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