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增城市小楼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6.27 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领悟并学习苏轼面对逆境时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知识链接】1.《答谢中书书》相关知识。

(1)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即今茅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出示教学目标【述】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短文两篇,这两篇短文都是写景的妙章,前一篇多以四字为句,明朗上口,在不以雕饰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能够欣赏景物妙趣的自豪之情。

后一篇既叙事也描景,景由事发,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凄凉苦闷的心情。

虽然两篇都是写景之作,但前者所绘之景绚烂辉煌,后者亦真亦幻。

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走进课文。

《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

【投】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二、朗读课文。

【投】:1.一读,读准字音。

找出下列字的字音:歇()颓()竞()2.二读,读出节奏。

本文大多为四字,要读出朗朗之声,节奏要明快铿锵。

3.三读,读出情感。

赏景之欣喜、能发现景之妙趣的自豪之情都要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三、译读课文。

【投】:自读课文,翻译课文。

把握重点词义和重点句义。

(3分钟)重点词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点句子:①青松翠竹,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四、研究课文。

【投】:自学指导(4分钟)1.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段落层次怎样划分?各层内容怎样概括?2.能体现作者对景物赞赏之情的是哪一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作者能欣赏景物之趣的自豪之情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1.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段落层次怎样划分?各层内容怎样概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朗诵,在读的进程中把握文意,慢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3.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育学生钟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钟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式1.朗诵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刻画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述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刻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诵,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在朗诵中认真体味文章的语言,深切作品意境,取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诵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体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情感。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一路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诵,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朗诵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切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窗们,你们感觉咱们周围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霎时,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修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 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 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积累与运用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西颓.()④沉鳞..竟跃()3.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2)青树翠竹、四时具备。

译:4.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今义:)(2)夕日西颓.(古义:今义:)教材解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其奇者。

5.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6.文中的两个“书”字分别解作和。

“答谢中书书”意思是。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与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A.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 (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与鉴赏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7.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作文片断训练8.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作品中写景的语句中无不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2)写作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的短文,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方面给予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分析作业: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关注学生对文章结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4)小组作业:教师应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对散文创作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散文,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创新与实践: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尝试运用所学散文知识进行创作,发挥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散文创作和表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散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散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散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散文表达情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运用所学的散文表达手法,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了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达手法,能准确识别并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板书设计
1.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
2.板书结构:
-左侧:课文标题《背影》和《荷塘月色》
-右侧:分别列出两篇文章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中间:散文基础知识框架,包括定义、特点、表达手法等
3.板书内容:
为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需提前检查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准备,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境界,领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解决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三、学习《酬谢中书书》(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教师增补。

(二)整体感知1.依据画面,读课文,领悟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沟通自学状况,疏导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沟通。

4.再次朗诵课文,稳固理解。

(三)合作研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赏识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参照《山峡》的各样描绘角度)2.先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此中的适己之意。

想一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作者如何描绘光景?(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拓展本文和《山峡》同样,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述光景,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部署运用今日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二)作者、背景等(三)熟读课文,疏导文字( 1)解决生字词读音解( ji 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2)朗诵课文,听录音纠正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留,悟境界。

(3)译读课文,疏导文意。

(四)品读课文,领会心蕴1.请找出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2.推测以下句子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领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3.作者是如何描述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色?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5.文中结尾句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六)比较阅读,拓展延长1.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看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某某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积累与运用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西颓.()④沉鳞
..竟跃()
3.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
(2)青树翠竹、四时具备。

译:
4.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今义:)(2)夕日西颓.(古义:今义:)
教材解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其奇者。

5.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6.文中的两个“书”字分别解作和。

“答谢中书书”意思是。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积累与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
.. (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月夜入户. (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
D.相与
..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三、作文片断训练
8.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作品中写景的语句中无不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流露出他沉醉山林的喜悦之情,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悲凉,夹杂着一种赏月的欣喜。

请写一个两三百字的片段,描写一种景象,融入自己的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1.陶弘景
2.(1)相交辉映(2)消失(3)下沉(4)鱼
3.(1)大山河川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能看到
4.(1)消散;休息(2)坠落;变坏
5.景物,愉悦,对大自然的喜爱
6.人名,信,给谢中书的信。

第二课时
1.《东波志林》,苏轼,子瞻,东波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
2.c,
3.(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只是缺少向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略
6.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感情。

7.(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8.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