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
(2)简要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颈联两句描写鱼潭四周景色:凉凉的浮烟飘到竹枝上消逝了,秋 天的月亮把沙滩照得空明。“凉”写烟霭清凉,“浮”写雾气飘动,“尽” 写烟消云散之清爽通畅,“照”写月光皎洁,“明”写沙滩洁白,用字平易 而准确,生动而有韵味,表现了鱼潭周围清幽静谧令人沉静的意境之美。
()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
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
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
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
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答案 C
解析 语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可根据“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 昏”和后文“天空淡月一弯”可推出第三个空为③,故排除B、D两项。另 外,“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与①搭配较为妥帖,故排除A项,选C项。
答案
解析
二、练模拟 4.(2019·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观鱼潭 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①。
[注] 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 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点题,“碧”“清”写潭水之碧绿清澈,“木落”暗点诗人迟 暮之心。 B.颔联写鱼跃水面漾起圈圈波纹的动景,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 的向往。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夜归鹿门歌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夜归鹿门歌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课程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的第一首诗,本诗是孟浩然仕途不顺,归隐鹿门山有感而作一首七言古诗。

第二单元主要要求学生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中的情感。

所以本课也以此为指南,注重对诗歌的意境、个别字词的赏析,达到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本课重点是思想感情的理解和炼字方法的规律总结,难点是将规律学以致用。

重难点的攻破,能够提高学生规范答题、概括语言、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普通理科二类类班,语文水平中等,课前能自觉预习,课堂上能够按照老师要求思考,积极发言。

高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对于简单的诗句能够进行自主翻译。

但学生在诗歌关键字词赏析,规范答题的能力还须提高。

同时通过意象意境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设计思路】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教师范读,学习范读对语速疾徐、音高抑扬的处理;接着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韵律之美,整体感知诗歌;(2)通过男女同学分别读诗歌,最后再请学生单独朗读诗歌,有利于进一步体会诗歌感情。

2.合作探究,鉴赏诗歌:(1)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场景,初步感知诗歌情感;(2)学生合作探究诗歌关键字词,明确诗歌情感;(3)通过对词语的对比,理解诗歌情感3.呈现规律,拓展迁移(1)呈现炼字题的答题模式;(2)学生将规律学以致用,鉴赏诗歌(3)布置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2.学会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教学流程】导语现在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自己感想的平台,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时。

有人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人写到:好多大雁,真好看。

这雁真肥,肯定好吃。

失恋时,有人写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有人千万遍的呼喊:蓝瘦,香菇!那么诗人孟浩然在面对人生的一段经历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夜归鹿门歌》。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夜归鹿门歌一、练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寺.(shì)渔梁.(liánɡ)悸.动(jì)B.庞.公(pánɡ) 栖.隐(qī) 血.红(xiě)C.岩扉.(fēi) 澹.澹(dàn) 泡.桐(pào)D.寂寥.(liáo) 幽.人(yōu) 押解.(jiè)答案 D解析A.“寺”读sì。

B.“血”读xuè。

C.“泡”读pāo。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渔粱渡头争渡喧B.唯有幽人自来去C.岩扉松径长寂廖D.山寺钟鸣昼已昏答案 D解析A.粱-梁。

B.唯-惟。

C.廖-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

也是,去水边品茗。

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答案 C解析语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可根据“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和后文“天空淡月一弯”可推出第三个空为③,故排除B、D两项。

另外,“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与①搭配较为妥帖,故排除A项,选C项。

二、练模拟4.(2019·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观鱼潭李白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①。

[注] 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碧”“清”写潭水之碧绿清澈,“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0228211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0228211

第二单元梦游xx留别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殷岩泉(yǐn)漂白(piāo)刨床(páo)B.剡溪(shàn) 木屐(jī) 威吓(xià) 呼号(háo)C.澹澹(dàn) 渌水(lù) 起哄(hōnɡ) 泡货(pāo)D.恍然(huǎnɡ) 訇然(hōnɡ) 伎俩(liǎnɡ) 拘泥(nì)解析:A项,“漂”应读piǎo,“刨”应读bào;B项,“吓”应读hè;C项,“哄”应读hònɡ。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渌水荡漾清猿啼B.失向来之烟霞须行即骑访名山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我欲因之梦xxD.恍惊起而长嗟迷xx忽已暝解析:C项,“因”,依据。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xx明灭或可睹A.②一食或尽xx信:实在渌:清晰向来:原来须:等待訇然:形容声音很大因:于是恍:恍然,猛然暝:xx、夜晚①xxB.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②沛公安在①且放白鹿青崖间C.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解析:A项“或”,都为副词,或许。

B项“因”,动词,因袭;副词,凭借。

C项“且”,副词,暂且;连词,并且。

D项“安”,代词,怎么;代词,哪里。

答案:A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巨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导练作业:第2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课时作业5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导练作业:第2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课时作业5

课时作业5一、知能巩固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瀛.洲(yínɡ) 天台.(tāi)剡.溪(shàn) 嵊.县(chènɡ)B.渌.水荡漾(lù) 谢公屐.(jī)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水澹.澹(dàn)C.訇.然中开(hōnɡ) 青冥.(mínɡ)惟觉.时之枕席(jué) 摧眉折.腰(shé)D.霓.为衣兮(ní) 洞天石扉.(fēi)梦游天姥.(lǎo)越人语.天姥(yù)解析:本题要注意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要注意读音的变化,“折”在“摧眉折腰”中读“zhé”,“语”在意为“告诉”时读“yù”。

“嵊”“姥”这些形声字,不能只读半边。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其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忽魂悸以.魄动路幽昧以.险隘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恍惊起而.长嗟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D.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求假暂归解析:表修饰的连词/表顺接的连词。

★★答案★★:B3.下面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吴越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C项为比喻,其余为夸张。

★★答案★★:C4.下列诗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C.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解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D.及既上.,苍山负雪解析:例句中“上”为登上,动词。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7夜归鹿门歌作业含解析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7夜归鹿门歌作业含解析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7 夜归鹿门歌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夜归鹿门歌一、根底知识1.以下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风景图,悠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悲愤。

B.“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两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夜归鹿门山,在这种归途的比照中,表露了诗人隐逸自得的志趣。

D.“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

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

【答案】A(“伤感、孤独、悲愤〞错,应是表现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2.以下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答案】A(只有第二句写渡头的喧闹)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答案】“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
之胜。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孟浩然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
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
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
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
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 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 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分析特点 描摹形象 推求感情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 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 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
,最后恬静淡泊。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 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 从容不迫。
显得格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
路也显得格外寂寥的静态景象,诗人陶醉
了。幽整美恬首淡诗表达了诗人
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 的情感。营
造出
的意境。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十八分。
迢荒流清 递城水川 嵩临如带 高古有长 下渡意薄 ,,,, 归落暮车 来日禽马 且满相去 闭秋与闲 关山还闲 。。。。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语句空缺部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_____。

(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

(7)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老病有孤舟(3)凭轩涕泗流(4)游人只合江南老(5)画船听雨眠(6)垆边人似月(7)还乡须断肠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2~3题。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

2.这首诗是诗人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心情很苦闷。

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

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庞.(pánɡ)公刎.(wěn)颈之交睥睨.(nì) 猝.(cù)不及防
B.赡.(zhān)养趑.(zī)趄不前栖.隐(qī) 夙.(sù)兴夜寐
C.冻馁.(něi) 暴殄.(tiǎn)天物禅.(chán )让惴.(zhuì)惴不安
D.岩扉.(fēi) 残羹冷炙.(zhì) 祓.(bá)除殒.(yǔn)身不恤
解析: B项,“赡”应读shàn;C项,“禅”应读shàn;D项,“祓”应读fú。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寺钟鸣昼已昏.昏.君蔽于所昵
B.人随沙岸向.江村秋天漠漠向.昏黑
C.余亦乘.舟归鹿门乘.犊车,从吏卒
D.岩扉松径.长寂寥少时,一狼径.去
解析:A项,名词,黄昏;形容词,糊涂。

B项,副词,朝着;动词,靠近。

C项,都为动词,坐。

D项,名词,小路;副词,直接。

答案: C
3.对下面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寺钟鸣昼已昏”,是说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已黄昏。

B.“鹿门月照开烟树”,是说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C.“岩扉松径长寂寥”,说是石门及松间小路经常静悄悄的。

D.“惟有幽人自来去”,说是只有清闲之人才会常来这样游玩。

解析:D项,“幽人”,是隐居者,诗人自指。

句意是说,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
....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显得高屋建瓴
....、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多,脱颖而
...出.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解析:D.“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由于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解析:B.去掉“的检验工作”;C.“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D.“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杜牧《赠别》(其二)一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赠别(其二)
□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这种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主、难舍难分的情态。

7.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心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的泪。

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8.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二是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9.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急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手法,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

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入”字的使用,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

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任选其一)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孤雁
□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0.谈谈你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以孤雁自喻,借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1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托物喻人;二是运用了心理描写;三是以景物渲染了凄冷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