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总体规划(PPT)

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密尔顿.凯恩斯
环形放射状
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 于建筑的布置
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优点 布局灵活,具有弹性 环境优美,贴近自然 各要素布局关系井然有序 缺点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特征
城市布局模式
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 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 便居民生活
网格状
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人口规模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户籍农业人口; 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用地规模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合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用地规模 = 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 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 出来的
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基础设施不易统一配套,建设成本高
跨区出行距离远,联系不便
组团状
城市建设用地因自然条件、矿藏资源、交通干线和环境生态绿地的分 割呈组团状分散分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的主中心多位于主要组团, 城市的副中心位于其他组团,路 网系统在城市的各个组团内部自 成系统,各个组团之间以城市干 道交通相连接,城市的市政基础 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各组团自成系 统或共用一个系统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6-2020)文本规划项目名称: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项目委托单位:霍山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等级:乙级设计证书编号:(皖)城规编字022008霍山县城总体规划项目参加人员霍山县人民政府王光祥霍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瑞友霍山县建设局局长任鸿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局长注册规划师尹蓉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工程师尹新月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彭浩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储金龙博士、副教授、注册规划师规划编制人员:程堂明硕士、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凌琦副教授、环境工程师杨伟伟硕士、讲师、设备工程师刘朝晖规划师、硕士鹿东涛助理规划师陈善兵助理规划师张雨雷助理规划师刘周助理规划师卢凯助理规划师张坤助理规划师左俊助理规划师王同林助理规划师安徽省霍山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第五章城市规划区 (4)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5)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6)第九章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7)第十章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8)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9)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9)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0)第十四章环保环卫规划 (11)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13)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4)第十七章规划实施对策 (15)第十八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霍山县城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第2条《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以下简称本规划)文本与国家和地方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配套实施,共同对霍山县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国发[2002]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六安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霍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六安市建委建规函[2006]38号《关于对霍山县要求调整县城总体规划的复函》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六章:场地总体布局

场地设计
第六章 场地总体布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与场地分区 第三节 建筑布局 第四节 场地交通组织与绿化布置 第五节 场地总体布局实例分析
第一节 概述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 备工作后,在分析场地设计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建设 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 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 本形态,并作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场地的整体宏 观形态。 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 题,解决主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有效地组织场地内各种 活动;促使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与周围环境 协调。
1. 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 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
应小于5m; 3. 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20米; 5. 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 与立体交又口的距离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
明确项目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性质主要有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类; 新建项目场地的约束条件较少,设计条件多以自然条件为主, 布局安排灵活自由; 改扩建项目场地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制约因素 较多,设计条件多以建设条件为主。
一、功能组成分析
使用功能特性 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 文娱体育建筑、医疗(卫生)建筑、商业建筑、交通运输 建筑、纪念性建筑 。 文化建筑应注意吸取地域建筑空间组织特色,体现特有的 文化内涵; 商业建筑应注意人流、车流和物流等各种交通流线的合理 组织; 度假、疗养建筑应采取化整为零、灵活自由的布局方式, 形成与自然环境交融的氛围; 纪念性建筑应重视精神内涵和寓意的表达,常以规整、严 谨的形式,形成秩序感强烈的空间序列; 观演建筑应合理处理各种人流和出入口,妥善组织交通集 散; 博览建筑应处理好各展室的空间组织,保证参观路线的顺 序性和选择性,同时还需解决好陈列区与藏品库之间的关 系。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学科的发展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第一节城镇化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用地布局第一节城市用地评价与城市规划区第二节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平衡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六节郊区规划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各专项规划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给水工程规划第四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五节电力规划第六节其它工程规划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八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九节园林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第七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与远景设想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设想第九章城市总体规划展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1、基本概念1.1 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1.2 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3 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1.4 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1.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6 城市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对帮助认识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岳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岳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录第⼀章总则 (2)第⼆章城乡发展战略和⽬标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节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第⼆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三节城镇功能定位…………………………………………………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五节产业发展规划…………………………………………………第六节重⼤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七节历史⽂化遗产与风景旅游规划………………………………第⼋节城镇⽣态与环保规划…………………………………………第九节综合防灾规划…………………………………………………第⼗节“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规划………………………………第⼗⼀节新农村建设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3)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13)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14)第七章城市⽤地布局规划 (15)第⼋章产业布局规划 (18)第九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8 第⼗章城市市政公⽤设施规划. (23)第⼀节给⽔⼯程规划……………………………………………………第⼆节排⽔⼯程规划……………………………………………………第三节电⼒⼯程规划……………………………………………………第四节电信⼯程规划……………………………………………………第五节燃⽓⼯程规划……………………………………………………第六节环境卫⽣规划……………………………………………………第七节殡葬设施规划……………………………………………………第⼗⼀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6)第⼀节防洪治涝规划……………………………………………………第⼆节消防规划…………………………………………………………第三节⼈防和地下空间开发利⽤规划…………………………………第四节抗震规划..................................................................第⼗⼆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8)第⼗三章历史⽂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31)第⼗四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32)第⼗五章城市风貌规划 (33)第⼗六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33)第⼗七章开发区规划 (33)第⼗⼋章分区控制与空间发展时序 (34)第⼗九章实施措施与建议 (35)第⼆⼗章附则 (36)第⼀章总则第⼀条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岳阳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岳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件。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通常是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物分布 最为集中的地段,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十分频繁的 地方。此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 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 共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活动中心等。 各类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都由一组建筑群和开放 空间的组成,要使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建筑物、绿化、 雕塑及广场的布置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特色协调,融为 一体,既要满足实用、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建筑空 间艺术审美的要求,还要能表现出城市空间艺术上的 协调与展现出城市功能、技术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完 善效果,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要求城市各主要用 城市总体布局
地功能明确,各用地间相互协调, 城市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总体布局必须具备长远观点和科学预 同时有安全便捷的联系。城市总 与改善,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景 见,力求方向明确、留有余地。对于 一、基本原则要求: 体布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江 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要认真选择 城市总体布局应在充分发挥城 远期规划,要坚持从现实出发,充分 河水系、城市道路、绿地林带等 城市水源地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场地的 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节约 利用现有物质基础发展新区,对城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以城市的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空间来划分功能明确、面积适当 位置,防止天然水体和地下水源遭受污 用地,缩短各类工程和道路的 近期建设,必须以远期规划为指导, 的各功能用地。同时应在明确道 染;要慎重地安排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长度,节约城市建设投资,达 坚持紧凑、现实、由内向外,由近及 路系统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交 的位置,防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 到各类用地布局的集中紧凑, 远,成片开发。并在各规划期内保持 通的高效率,并使城市道路与对 3、城乡结合,注意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统筹安排; 生的废气与噪声干扰;要注意按照卫生 方便城市管理、城市生产和居 城市总体布局的相对完整性。 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各组成要素之 防护的要求,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对外 民生活。 4、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间均保持便捷的联系。 交通设施之间设置卫生防护林带;要注 意加强建设绿化建设,尽可能将原有水 5、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 面、森林、绿地有机地组织到城市中来, 综合性很强,要立足城 在进行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6、远近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的需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因地制宜地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市全局,符合国家、区 时,要从综合分析中,分 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 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城市性 利益和长远利益发要 质的主要建设用地和重大 求。取得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而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促成各组成要素的有序布 局。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城市面临着结构性调整。
城市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城市活动由 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向区域市场转变。
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互相促进,推动城市 的发展。 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问题总是相伴而生。
城市结构分类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 Theory)
C.D.Harris和E.L.Ullman于1945年提出。 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消极影响, 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
城镇体系协调 内外部结构协调 不同发展规划协调 不同空间系统协调 空间系统与非空间系统协调 不同发展阶段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体制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不仅追求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 追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 即各项功能用地组织的反映。 城市的功能活动 ——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城市功能的 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 能多元化的条件。 现代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表现为:
明,
家庭状况附合同心圆模式, 经济状况趋向于扇形模式, 种族状况趋向于多核心模式。
Alonso(1964)的地租竞价曲线
区位-地租-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的均衡
三、城市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 准 (GB/T 50280—98)》 城市形态 urban morphology
体制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 统筹,时空发展有序
城市必须与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城市与乡镇、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统一考虑,全面安 排。 城市得到区域的支持,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 反过来能有力推动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影响力、辐射 力);当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城市就有它的 生命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基础。 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 (现在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如何促进城乡融合,逐 步达到共同繁荣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带型形态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 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 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 通干线而形成,呈长条带状发展。 城市规模不会很大,整体上使城市各部分均能接近周 围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 织也较单一。 除了一个全市主要活动中心以外,往往需要形成分区 次一级的中心而呈多元化规划结构。
Bardo和Hartman(1982):“最合理的说法是没有
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以上
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程度上适用于
不同的地区。” 1955年谢夫基(E.Shevky)和贝尔(W.Bell)根据 因子生态学原理,使用统计技术进行综合的社会 地域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城市地域区计划表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 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
在这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 的特征,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 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因此而形成了地域的 分化,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本质:多核心模式也是建立在地租理论的基础上的。主要指 城市中存在多个商业中心,围绕这些商业中心又形成不同 类型的用地结构。
布商业区,向外依次为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业用地
动态过程 Gentrification
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H.Hoyt于1939年提出。
根据64个美国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和 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的调查,结论是:
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 市中心向外均匀发展的观念不能成立。
新旧 德里 交界 地区 的绿 化隔 离带
巴黎德方斯
城市功能、结构、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 城市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 要方面。
城市功能与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 互促进的关系
功能的变化导致结构的变化
结构的变化出现新的功能
强化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
--美化城市形象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生态持续发展
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根本目标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 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 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 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莫 斯 科
星座型形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 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 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 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 镇。 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 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 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体。
上 海 市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城桥新城
宝山新城
嘉定新城 中心城区 空港新城 青浦新城 惠南新城 闵行新城 松江新城 南侨新城 海港新城
金山新城
组团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 基本团块组成。 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 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这种 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 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 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1、综合服务功能 2、社会再生产功能 3、组织管理功能 4、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 5、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 能
城市功能演变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对比关系
《雅典宪章》
1933年现代国际建筑协会的主题是“功能城市”, 发表了《雅典宪章》 明确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 交通。 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 土地私有引起,应该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 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
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 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
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本质: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考虑了放射性的交 通线路的影响。在这些交通线路周围的地租较 贵,因而改变了同心环的分布,沿着放射状道 路出现了扇形的土地利用结构。
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务区(CBD); (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区; (4)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ces); (5)通勤区(Commuters zone)。
本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的,依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多分
198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的三个主要特征
(1)中心的全面复兴
(2)内城的局部更新
(3)郊区的继续发展
• 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经济和国家 范畴的社会过程 “后工业化”进程 经济结构重组:城市的服务(商务、 零售、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日 益突显 社会结构重组:新生代中产阶级 ( new service class)、雅皮士 (yuppy)、丁克家庭(DINK)…… 城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建成 环境 商业步行街区和滨水地带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 政府干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本质
物质决定论 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
《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 市的有机构成。 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 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 多功能环境”
二、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一)、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的滋生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建 设发展的不恰当,有的也由于功能的失控和管 理的不严。 城市问题归根结蒂是个社会、经济和发展进程 中的问题。 城市问题的解决,其结果都要在城市布局结构 中体现出来。
• 内城的局部更新:社会和国家范畴的社会过程 被资本所抛弃、依赖公共投资、围绕公共资源配 置的社会冲突、形成地域联盟( territorial coalition)
• 郊区的继续发展: 经济范畴的社会 过程 由市场驱动的资 本积累过程。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 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 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 是交替着起作用的。